當前位置:首頁 » 譜牒文化 »

家譜編修實務.上

作者:林家俊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3年01月17日

家譜編修實務.上

序言

盛世修譜,家譜族譜作為與國家史志、地方史志並稱為重要歷史載體,編修的意義極為重大:

一、尋根、留本。古人雲:“譜諜身之本也。”意思是譜能告訴你,你是誰?你從哪來。人們常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但你並不知道其中的由來,通過修譜追根溯源,你就會知道了你從哪里來。

  人從娘腹中十月懷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幾十年,但總要靜靜地離開人世,古人雲:“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連一個名字都沒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後自己的子孫連祖先是誰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換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過去和現在,有很多人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後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外?世代變遷,人為的損壞,年代長久日月的風化,也就失去了樹碑的作用。而幾千年譜書之風,代代相傳”從遠古至歷朝歷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傳至今,著不是修譜的作用嗎?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你的根底在哪里?萬里江水,源起何處?一個人連自己的根源都不瞭解,豈不負先人養你?修譜,意義重大,一者可以幫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誰,讓你的名字與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斷線,把你的祖輩、父輩和你一周記載下來,讓你的後人代代相傳,永遠知道你們是他們的先祖,將來和他們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緣、備查。古人雲:“子孫不知姓氏所從來,以昧昭穆之序者,禽獸不如也。”意思是說,姓氏是一種血緣關係的標誌,人獸之別,就在於他們對於有血緣關係的本族人,有一種生生相息的尋根意識,使這個家庭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個人不管漂泊多遠,總是望不了自己的家鄉,因為那裏埋葬著他們的祖人。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人們有著他自己祖宗的事蹟記錄下來傳給後人的習慣,這就是譜,只要有了譜書,凡與族人有關的人和事,譜上都有記載,比如,你要知道本族來由、遠祖世系,可查本族由來。你要知道老、新派別,可查老新語錄。你想給自己的子女取個好名字,你想瞭解本族先人在各個歷史朝代的功績和對社會的貢獻,一套譜書在手,家族情況都有。

三、增知、育人。古人雲:“養不教,父之過。”幾十年來由於對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觀念的教育,導致現在有很多人沒有家庭觀念和人倫的教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義全無,有老不養,有子不教,嫖娼有餘,賭不竭力,吃喝玩樂無度,為官不體恤黎民,饞奢無底,為民不尊師長,橫蠻逆行,用什麼教育他們,譜書中很好的教材,家訓族規中規範了本族後人的言行。譜書中收錄了歷代經典,不如,如何立志?如何敬業?如何治學?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東西在學校裏學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們的情操鼓舞我們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為國貢獻,為族爭光。

四、血肉聯情。俗話說:“親不親,故鄉情。”“多個朋友多條路。”在大流通的社會中,在國際一體化世代,人們不可能禁錮封閉。走出家門,走出國門,這是今後人子孫必行之路,通過聯宗族譜,本族同一血脈的同胞更進一步加深瞭解。一個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隨意向隅的人)不如鄉人(自己家鄉的人),鄉人怎與血肉之情相比。經濟開發中的往來,生死禍福的降臨,人與人之間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攜、幫助,有了譜書,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見恨晚,血肉親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啟後。這裏有雙重含義,一是上對先人,二是下對後輩,先人千心萬苦創業,育人,為本族、為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不能從我們這一代丟掉,必須通過修譜,為他們立傳,把他們的精神,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作為永久的紀念,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

  對後人來說,我們應該給他們留點什麼?是金錢?房屋?古人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美如玉。”先人只能留給後人知識,精神財富,思想財富,留給他們祖宗的品德,兒孫們才有生財之道,才能發跡萬貫,這些都溶聚在我們的譜書之中,只有把這些留給他們,才能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後人。

  尋根留本,清緣備查,增知育人,血肉聯情,承前啟後。纂修族譜意義如此重大,古時祖先將其高度概括為“敬宗收族”。“敬宗”當然是尊敬祖宗,“收族”,除有不遺漏每一個族人的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全體族人之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團結全體族人,使大家處於同一價值觀念之下。

家譜編修的時間間隔,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族譜宜三十年一修。

修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修好一次族譜,有四個方面的工作必須做好:

  一、組織,

  二、經費,

  三、編輯,

  四、製作。

下面,分別從上述四個方面加一敘述,但願對大家能有一點點啟發。需要指出的是,我覺得現在缺少一部修譜專論,特別是結合新時代現實的可具操作性的專論。再者,近年來,我接觸了不少新修的族譜,其中存在很多問題,也使我感覺到有必要寫一篇專論,以期規範。當然其中也借鑒了一些來自互聯網的資料,但可以抛磚引玉,與大家共同完善,所以,歡迎大家參與評論,提出意見和建議。

 

組織

組織,實際上是組織者和組織實施的統稱,通俗地說,就是由誰來倡議修譜,誰來組織修譜,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保證修譜能順利完成。

解放前,組織修譜的是家族。為著說明家族的概念,我在這裏要多費一點篇幅講講家族。

家族是一個泛指,也同時特指這個家族的權力機關,或曰宗族,或曰祠堂。這個權力機關不一個是一個常設機構,它也許是一個議事機構,以祠堂作為議事地點(辦公地點),由族長召集,各房份代表和知名人士參加的一個非常設議事機構。

家族一般都有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固定資產一般是田產、林產、塘產和房產。而流動資金的來源則是固定資產所產生的收益(如田租、房租)以及族人的捐獻。所以,家族是有一定經濟來源和收入的。它的支出主要是辦公費用(維持宗族祠堂的正常運轉)、祭祀、修譜、資助品學兼優但家境貧寒的子弟上學等等。

家族的職責是處理和協調全族之內的宗族事務,族長的權威是很高的。家族的權力很大,有時甚至兼具司法機關的一些職能,對族人的不良行為有處置權,最嚴厲的甚至可以處其死刑,如沉潭、火焚、窖閉等都是很嚴厲和殘酷的。行政司法機關對此亦不干預,因為家族的這些行為維護的是封建的等級制和倫理道德,而這些倫理道德在當時是主流的意識形態,它對維護社會穩定,提倡中華民族傳統文明有著積極的意義。但家族所奉行的畢竟是封建倫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它扼殺了人的創造性,岐視婦女,從根本上維護婦女對男人的從屬性質。對於這些,無論政治家還是文學家早有足夠的評論,我則不必多言。

修譜一般有倡修。倡修者或為族長,更多的是在政治、經濟上有一定發言權的傑出人士,也有對宗族事務非常熱心的人。既有人倡議,家族就開始組織:不外是召開各房份代表會議,籌措經費,確定編輯班子,印刷班子等等,然後是調查、編輯、匯總、成稿、印刷。譜成之後,一般都要大擺宴席進行慶祝,全族人參加,稱之“做譜酒”。

應該指出的是,舊時修一次譜,花費是非常巨大的,有些家族就是因為修了一次譜而傾盡族產,甚至舉債。

上面說的是往事。

新中國成立後,因為反對宗族主義,也為著社會安定,更因為意識形態的根本性變化,宗族和修譜一直是被政府嚴禁的,不但不能修譜,舊的家譜還在抄、燒之列。很多人為保存一部家譜,費的心思,擔的風險已非現在的年輕人可以想像。

重起修譜風潮是臺灣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政策之後,臺灣人回來後,很重視家譜,也從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這就使修譜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政府在政治上的不斷開明,學術界以族譜作為研究資料等因素,亦造成了政府對修譜“不提倡,不反對”的局面,於是,各族修譜之風潮驟起,這一時間,在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達到頂峰。

新的時代必然有新的特點,現在,宗族已無實存的機構,那麼如何組織修譜呢?

依然得有倡修。每一件事的緣起總得有熱心的人提議。我粗略作了一個總結,現在的倡修者,首先是宗族事務的熱心者居多,其次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者,然後是經濟較富裕和在政界有一定影響力的族人。

既然已經有人倡議,召開籌備會議就顯得很有必要了。參加籌備會議的人員一定要具有代表性,首先是各房各份要有代表,其次是各地要有代表,再次是注意吸收各屆的知名人士,尤以政、經為重。

籌備會議要產生的成果應該是二項:第一,統一思想,確定族譜一定要修;第二,成立纂修族譜委員會(理事會),選舉負責人。這個委員會(理事會)就是此次修譜的組織者。

委員會(理事會)的負責人,或曰主任,或曰理事長,舉足輕重,他應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輩份高,說話比較有影響。這裏一般有二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這位元長者本身工作能力就比較強,那麼,由他負責班子的工作是很適宜的。還有一種情況,這位元長者雖然輩份高,全族人也很尊敬他,也非得選他為主任(理事長)不可,但他的身體狀況、工作能力、知識水準似乎不能勝任這個工作,這個時候可以考慮選舉一位工作能力很強的執行主任(理事長),由他來做實際工作,這樣,既照顧到了情緒,工作也有人抓了。

修譜班子確定了以後,必然是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開會議事了。主要的任務有以下幾項:第一,確定以主編為首的編輯班子;第二,籌措經費,並確定開支範圍和標準;第三,組織協調普查工作;第四,組織審查族譜草稿;第五,印刷;第六,發譜,並組織慶祝活動。

在日常組織管理之中,組織者會遇到很多困難和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如經費不足,如尋根不順利,如有族人不願意參加修譜……凡此種種,需要組織者以熱心、細心、耐心和高超的工作藝術,良好的協調能力去解決。

在修譜的組織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二件事:首先是籌款,因為這是修譜的基礎和最重要的保證,這一點,我會在下一部分有詳細論述;其次是協調,因為修譜委員會(理事會)的成員來自不同地區,各自的地位、身份、能力、性格、審美觀、文化程度、熱情等各個方面有很大的差異,全族的應修人員認識水準也不一,這需要負責人首先要團結、協調好修譜班子,然後依靠全體族人,以自身的熱情帶動整個班子和全體族人的熱情,修譜才會善始善終。

修譜的最終成果是編纂出族譜。所以,組織者最關注的莫過於編輯,為此,組織者要盡全力支持和配合編輯的工作,尊重編輯,不干涉他們的工作,儘量為編輯們特別是主編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經費收支

之所以先說開支,是因為大家要清楚修一次譜大概要花多少錢,據此來做一個預算,從而為籌措經費提供依據。

經費問題含有三重意思:經費的籌措、經費的開支、經費的管理。

一、經費開支。

  修譜當然要花錢,開支的範圍大致有以下幾項:

  1、印刷費。主要是印刷族譜的費用,這是修譜中最大的一項開支。

  2、辦公費。包括修譜委員會(理事會)日常開支、列印費、宣傳費、通訊費、

    水電費等。

  3、差旅費。主要是外調人員赴外調查族人基本情況和編輯出外查詢資料所發生的費用。

  4、伙食費。主要是倡議修譜、集中議事和發譜、祭祖時聚餐的開支。

  5、人員工資。這項開支可有可無,主要是看大家議事時怎樣決定,如果大家認為為修譜是對宗族盡愛心,無需報酬,這項費用即可不支出。它主要包括支付給修譜委員會(理事會)成員、編輯、普查員等的報酬。

  6、其他。

二、經費來源

  經費從哪里來?不外以下幾個方面:

1、捐助。

這是修譜的最大經濟來源。捐助者當然大都是本族中經濟比較富裕的。各族修譜總會有少數幾個熱心的族人首先站出來捐款,組織者要注意對這種行為給予足夠的表揚和鼓勵,樹其為榜樣,大力宣傳。然後在此基礎上對全體族人的經濟狀況進行摸底,這個底一般是好摸的,因為修譜委員會(理事會)的成員本就是各地、各房份的代表組成的,他們當然會熟悉本地、本房份族人的經濟狀況。擬出一份經濟狀況較好的族人名單,然後發請柬召集他們開會,鼓勵他們為宗族獻愛心,為此次修譜伸出熱忱的雙手。開這樣的會,要注意策略和方法。首先,受邀請者一般都是經濟比較富裕,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族人,所以,接待要熱情、周到,但不能奢華;其次,會前要與幾個比較有影響力的受邀者充分溝通,請他們作一些宣傳,多講鼓動的話,而且,要求他們捐款的數目儘量大一點,以此來帶動全體受邀者;再次是要大力宣傳和讚揚捐款的族人的善舉,人家給了你錢,你要儘量給人家以名。

2、人丁費。

委員會(理事會)可以開會議一個標準,規定凡為入譜物件的族人每人繳納一定的費用。標準不宜高,以每人5-20元為妥,也可以分出男丁、女丁不同的標準,如果捐款的數目比較大,足以支付修譜的開支,這項收費當然可以不收。

3、售譜收入。

即向族人征訂族譜,擬定一個價格出售。應該注意的是要鼓勵各家各戶都擁著族譜,所以,價格要大大低於印刷的成本價。也同樣,如果捐款的數目比較大,則可改為每戶免費發放。

三、經費管理

從上述的收支來看,經費的籌措應本著度支量收的原則。在資金的管理和使用上,一定要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和財務紀律,完善開支計畫、經手、審核、審批幾道程式,定期公開明細帳目,讓全體族人和捐款者放心。有些地方的修譜就是因為發生了收入不入帳、不按規定開支、不公開帳目等行為,從而導致族人有意見,以至修族中途夭折的事情發生。

修譜結束之後,通過決算,經費一般都有盈餘。這批錢數量不一,各族也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大致如下:

  1、設立“助學基金”、“敬老基金”、“濟貧基金”等;

  2、修祠堂、修祖墳、祭祖;

  3、追加修譜人員報酬。

 

體例格式

族譜大致有二種體例:歐體和蘇體。

二種體例,並無原則上的區別,只是齒錄編排上有所不同。

歐體適合於房份較多,人口較多的情況。它的原則是“五世一提”,具體做法是,在齒錄前畫出世系圖,以備檢索。然後在編排齒錄時,根據房份支派,將某房的某一支派五代安排為一個段落,編完了這一支,再編另一支的五代,編寫了這五代,再編下一個五代,以此類推。

蘇體適合於房份不多,人口較少的情況。它的原則是“一輩一輩”。具體做法是:從第一世起,將所有同一字輩的人先後排列,再第二世、第三世……以此類推。

二種體例,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歐體,使人對自己的近親的瞭解比較明瞭,蘇體對自己的同輩的瞭解比較明瞭。我曾經作了比較,認為現在修譜,採用蘇體為宜,但在採用蘇體的同時,也應注意吸收歐體的長處,可以在齒錄編排時詳細注明房份支系,可以起到合二為一,優勢互補的效果。

無論歐體還是蘇體,強化檢索系統是關鍵。編輯應在族譜的目錄、書眉等地方詳加標注,使閱讀者能順利地找到他所需要的資料。

格式

族譜的格式應符合現代漢語的要求。

首先在印刷上,可採用簡化字橫排,當然,如需照顧海外特別是台港澳族人的習慣,經過眾族商議同意,也可採用豎排、繁體字,其次,語言、語法、標點符號也應符合現代漢語的規範。當然,隨著現代印刷技術的發展,也可以採用兩種版本並行,甚至再加上電子版三種版本通用,都已經成為可能。

其次還有版式和印刷方法的問題,我比較傾向於用宣紙線裝,但對現代印刷的樣式同樣不予排斥。

 

編輯步驟

一次修譜,重點是編輯,關鍵也是編輯。編輯應該是有一個班子的:主編一人,副主編若干,編輯若干。擔任編輯,特別是擔任主編的人,應該在古漢語、文筆、民間習俗方面有一定的基礎。

主編是編輯的核心,他應該負責全盤編輯工作,對各位編輯作出分工,對整本譜要構思一個整體思路,制定一個完整的計畫和一個切實可行的工作步驟。

1、通讀老譜。首先要對老譜,特別是上一屆老譜要仔細地閱讀,摸清楚老譜的格式、風格,對本族的歷史源流和支派世系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2、繪製世系圖。也就是將上一屆老譜上所載的人員按輩份全部畫到紙上,一輩一輩用線連起來。這項工作比較浩繁,但也很重要。因為你只有畫完了世系圖你才可能對老譜所載人員的房份、輩份有一個清晰的瞭解,更重要的是,你在普查時不會遺漏人員。

  畫圖用的是一卷很大的繪圖紙,畫很多橫線分若干格(老譜有多少輩就分多少格),每格(橫行)都寫上這樣的字輩;小方框中左邊的字表示譜名,如“傳森”、“家俊”;右邊是字或名,比如“家俊”,字“彥堂”;方框後括弧內的“傳森 3”,表示“家俊”是“普蕃”的第三子。把這些名字連結起來,就是一輩一輩。畫好了整個圖後,在普查現有人口時,心中就很清晰了,比如你要求普查員去家俊家……以後在編排齒錄時,也不會發生次序上的顛倒。

3、普查。普查就是將上一次修譜還在世的族人、上次修譜後到本次修譜時出生的族人進行全面細緻的調查。普查包括哪些內容呢?下麵是我設計的一張普查表格(點擊閱讀):

  長豐林氏族譜編修人口資訊表

  普查中,不是每項內容都是必填的,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行的“譜名”,普查對象如果是老譜已載人員,當然應該填寫,如果是老譜之後出生的人員,就不能填寫,譜名待普查結束後統一安取。

4、整理普查資料。根據每一份普查表,撰寫每位族人的條文。

  在整理普查資料時,要注意為族人安取譜名。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字輩,同一輩份的人取一個相同的字以示標誌。這些作為輩份的字,連起來一般都是一首詩或格言警句。依照字輩取的名字,叫做“譜名”。

  每個人出生之後,父母都會為你取一個名字,或乳名,或長大以後的學名,這個名字也是你在日常工作當中的標誌。每個人的名字或體現了父母的意志和審美觀,或體現了自己的審美觀,五花八門,各式各樣,如果僅僅根據這些名字,你無法判斷同族中人的輩份,所以,譜名便應運而生了。具體的做法是:同一輩份取這個相同的字,另用一個不同字組成譜名,他日常使用的名字作為名或字。

  譜名應由主編統一安取,這樣就不會發生重複的現象。當然,有些人向主編提出他希望取一個什麼樣的譜名,只要不重名,不發生衝突,一般主編是可以滿足他的這種要求的。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有些人出生後取的名字,本就是依據字輩來取,那麼,取的人多了,就會發生重名的現象。比如我族“家”字輩,取“家有”的有十幾個人,他們也沒有別的名字。在修譜時,你又不能改他的名字,那怎麼辦呢?一般遇到這種情況,就要採用同音字替代,替代的原則是老譜已取的不改,改動修老譜時還未出生的,同樣都是在修老譜之後自取同一名字的,改年輕的,不改年長的,以此類推。

5、確定老譜內容的取捨範圍。解放前的老譜一般有序言、歷次修譜序言、歷次修譜人員名單、家規家訓、墳山圖、祠堂圖、祀儀祀規、歷史資料、藝文、跋、後記、世系(即人口資料)等等,各族各次修譜不盡相同,但大致如此。老譜的這些內容可以不全部錄入新譜,孰留孰舍,主編要有一個基本態度,然後提交修譜委員會(理事會)討論決定。

6、整理老譜內容。老譜內各篇文章,全部是豎排、繁體字,沒有標點符號,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我們要將決定留下來的所有文章進行整理:繁變簡,加注標點符號,改正其中的錯別字、異體字。

7、搜集資料,撰寫源流考。每族都有自己獨特的世系源流,主編應根據老譜所載源流,搜集和參考近代本氏源流的研究成果,儘量將本族的世系源流考證詳細和清楚,可單獨成文,亦可列入序言之中。

8、撰寫《序言》。每次修譜都有一篇序言,序言很重要,它幾乎是一部譜的象徵和門面,它反映了該次修譜的指導思想和價值觀念。序言撰寫者一般是主編,但也可以請本族德高望重或學識淵博的人士撰寫。

9、編定所有內容,初成文稿。編排的次序名不相同,但大致如下:序言(這是一定要放在最前面的),歷次修譜序言,源流考證,本次及歷史修譜人員名單和基本情況,捐款人名單及金額,凡例,歷史資料、字輩排行、齒錄、藝文、跋、後記、附注。

10、審稿。審稿一般由修譜委員會(理事會)召集組織,邀請相關人員對草稿進行審核,一旦審核通過,即可定稿。

11、印刷發譜。

上述是編輯的基本工作流程及內容。當然,各族都有自己不盡相同的情況,當然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工作順序及內容。上述的工作步驟也可同時進行,次序也可顛倒,並無成規。

 

世系編錄

世系本來是一個書面語言,在有些族譜中也叫“齒錄”,在族譜中,指的是人口資料。

世系是族譜的核心,我們修譜就是要記錄每一位元族人的基本情況。那麼齒錄應該包括哪些內容?撰寫格式應該是怎樣的呢?以我的家世舉例說明:

例一:

十三世

玉雲三子

傳森 字養和。民國十五年(西元1927年)八月十七日寅時生,一九七二年(乙卯)十二月十八日亥時歿。葬林家大灣祖塋甲山庚向。

配李家美 羅塘鄉李大公女。民國十六年(西元1928年)九月二十日吉時生,一九九一年)六月初六日未時歿。合葬林家大灣祖塋甲山庚向。

子三:家傳、家昌、家俊

女二:家華,適羅塘鄉岳崗村姚繼全,生二子興林、興軍,女一興芹;家珍,適義井鄉義井村葛子清,生子一玉鎖,女二德霞、德群。

這是家父的世系。第一欄“十三世”是“傳”字輩編號;第二欄“玉雲三子”表示傳森是玉雲的第三個兒子,說明“身之所出”;第三欄“傳森”是他本人的譜名;第四欄是基本情況,其中包括他的字(實際上就是日常大家稱呼他的名字)、生卒時間、葬所志向,關於生卒時間的紀年方法,有廟號、西元、干支,老譜中只有廟號和干支,我們現在一定要加上西元,三種紀年方法可以一併使用,以便相互對照。

第二行,是家母的齒錄。第二欄“配”,表示這是傳森的妻子。應該注意,不是所有的妻子都稱“配”,“配”只指那些已經去世且沒有改嫁的妻子,如果修譜時妻子還在世,叫“娶”,已經改嫁或離婚、出走的也叫“娶”;

第三欄是家母的姓名,叫李家美;

第四欄,首先是家母的基本情況,與男丁不同的是,外娶媳婦首先要注明她的父親姓名和娘家所在地,以示根源和尊敬,然後同樣是生卒時間、葬所志向。其次,在妻子之後,列出子女。比如家父和家母育有三子兩女。因為男丁還要在後面列舉世系,這裏從簡,然後是女兒,首先要寫清楚女兒的名字,然後是注明她出嫁給了誰?生了幾個孩子,叫什麼。

上述例子,基本上說明了世系的撰寫原則、格式、內容。綜合一下,用文字表達於下:

1、譜名之左,用小字標明“某人第幾子”,說明身之所出;

2、譜名用黑體字標明,另行小字說明如下內容:①字、號,②畢業院校、學歷、職稱、職務、簡歷,③生、歿時間,④葬所向志;

3、配偶之左,用小字標明“配”、“娶”,說明婚姻狀況,配偶姓名用黑體字標明,與夫並列。另行小字說明如下內容:①某地某公之女,②畢業院校、學歷、職稱、職務、簡歷,③生、歿時間,④葬所向志。如果已離婚或改嫁,亦說明清楚;

4、於母之後,注明子女。如某人有數偶,並各有子女,則子女各隨母后。子女“夭”或“殤”,在其後加括弧注明,不再撰寫其齒錄。子女出繼,則在此子女之後加括弧注明“出為XX嗣”,子女受繼於人,亦在此子女之後加括弧注明“撫XX第幾子為嗣”;

5、無子,以女兒入贅外姓為嗣,符合現行《婚姻法》之規定,應視為本族之人,在其譜名之左,注明“XX贅婿”,下仍用小字注明其原本姓名、籍貫。其子女,如隨母姓,理屬我族,如隨父姓,亦在其母之後注明其姓名,但不另撰其齒錄。

 

女兒入譜

這是一個由於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帶來家譜編修的問題。

女兒能否入譜,並不是指女兒可不可以修入族譜(歷代修譜,女兒本就記錄在內了),而是指女兒能不能夠作為本族的傳承之人。

之所以說這是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一個問題,因為這在以前並不成為問題。某人無子只有女兒,他當然算是“絕代”了,但這種情況不多,因為過去生育子女不受限制,而且,一定繼續生,到生了兒子為止,“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不要以為這個無後是沒有後代,它特指沒有兒子。

沒有兒子,意味著斷了香火,不能以子傳子,子子孫孫了。

從1970年代,特別是1980年代,政府開始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作為一項基本國策被強制推行,特別是在城市,一對夫婦只能生育一個孩子,這樣獨女戶的情況就多了起來。我本人就只有一個女兒,估計這輩子也不準備要兒子了。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特別是只有女兒的人就提出,女兒也可以作為傳承之人。

我的看法是,儘管無奈,儘管可以理解,但還是不能一概而論。我的意思是說,要看族人的反應和其本人的意願,這一點要在凡例中說明清楚,作為一條制度規定下來,要行都行,一視同仁。我們林氏家族在修編族譜時採用的辦法是:在女兒的齒錄中載明女婿的相關資訊,再載入所生子女的姓名、性別等資訊,對其第二代以下暫不延伸登載,廣大族人普遍接受。

族譜說到底,是父親氏族的一個產物,在過去,它有它一定的規則和標準,但並不一定只能是以子傳子,子子孫孫。這倒不是歧視婦女、男女不平等的問題,而是按照傳統的宗法制度只能如此。反過來如果現在是母系社會,你也只能採取以女傳女的標準,不然的話就會亂。我曾經研讀過一本《韓氏女譜》就是如此,也就是說,你只能採用一個標準。

打個比方,某人只有一個女兒,女兒當然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但在一些家族,譜名只能隨父姓。她長大以後要結婚,結婚之後要生孩子。如果這個人堅持要將女兒、女婿、外孫修入自己的族譜,那他的這個外甥是不是應該改姓?你要求改姓,他的爸爸、爺爺會同意嗎?再如果到時候女婿的家族也要修譜,那她的女婿和外孫修不修?

所以,女兒入譜的問題不是沒有辦法。有一種情況就是可以變通的。那就是如果女兒、女婿育有二子,他同意一個隨父姓,一個隨母姓,或者雖只有一個兒子,但他們同意隨母親姓,那麼這個時候就可以採用入贅的方式敘其齒錄了。但如果計劃生育政策不放鬆,這種情況也會很少出現。換句話說,過去出現過繼或領養的情況也是存在的,就是採取了這種方法處理的,比如李鴻章原本應該姓許,但他的祖父改為李姓,他自然也就不再姓許了。

組織、經費、編輯只是修譜的三個不同側面,其實緊密相連,合為一體的,不應人為割裂。我從這三個方面分而論之,是為了思路更清晰。

 

舊譜價值

老譜資料的利用要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經考證、比較和多方論證後才能定奪。藍本不一定毫無差錯,但它相對於其他舊譜的可信度大,且其缺憾,可據他譜補正,使之完善後達到可信。這種補正了的可信藍本譜,則可定為修新譜的依據範本。範本的確立,其最大優越性在於可避免修譜過程中出現一系多說的“多中心”弊端。如有不慎,這種“多中心”會毀了宗譜“一脈相承”的根本原則。評論譜牒編修品質的優劣、價值之高低,主要抓住以下幾點:

1、首先要讀譜的序文,且要讀懂、讀明白,譜序可稱之謂整部譜內容的高度概括和文字精華,它起到承上啟後的引導紐帶作用,更是對組成譜系脈絡精髓的畫龍點睛。

  確定譜系編纂的品質、體例規範與否,其首要標準,是譜內必須要有創譜之序和隨後歷次續修的譜序,且基本完整。這是評定某譜價值的最重要條件之一。

2、如何識別譜序的真偽:新譜或創譜的成譜年代,皆在譜序中得到反映。故對序文的年代(朝代)與撰文者的身份頭銜(職位、職稱、學位),及其古代籍貫(地名)等是否符合史實;該序文是獨創原文,還是移花接木式的,或經人修改過的,甚至是偽託的“假貨”等情況,務必考證澄清。

3、譜序和譜系(主要是世系)是否一致世系是宗譜最重要的內容,檢查序文所述族源與始遷祖的關係、從何地遷到何地的過程、遷徙原因等情況,是否清晰明白,還是含糊搪塞一帶而過,是檢驗“序譜合一”與否的首要一環。序譜合者,是“真貨”;反之,則可稱“冒牌貨”。還要檢查世系主要人物的姓名、頭銜和籍貫等是否符合史實。

4、無序文的譜牒,既不符規範,也不合基本要求,存疑不可信;只見掛線圖(表),而無人物生卒年月和事蹟相對應的文字記載的譜,不可信;祖源不明的譜和迄至明代中葉甚或清初,在查考最早家譜無著落情況下匆促創編的譜(占相當比例),不可盡信;既無序文又無文字記述的譜,更難置信。

5、牢牢把握住“年代、朝代、血緣世序”三關不鬆手這三關,是互為制約的關係。如考某譜世系排列次序的正確與否,就要看其年代、朝代、世序三者對應關係是否合理或基本合理,三者對應合理,則正確;反之,則完全錯誤或基本錯誤。

6、抓住“三十年為一世”(《說文解字》)這個年限準則。世系中若超過兩世(兩代)以上均相差50年以上或不到20年者,必有蹊蹺,這就要花大力氣考證,以確定該譜的真實性了。

7、掌握創譜年代距始遷祖入遷之年的年差規律族人剛遷徙到某地定居時,以立足於生活穩定為主,是不會考慮修譜的。一般情況下,只有當族人繁衍五代或五代以上百年以後,並有人取得一定的業績時,才會考慮建宗祠和編修家譜。所以,始遷祖一代是不可能修譜的,遷徙當年更不可能修譜。

總之,年代久遠且規範可信的家譜,其價值就高;雖年代久但不可靠、不可信者,當無價值。故價值之高低,全在譜牒真偽與規範可信度之高低。而且這種價值和可信度,往往取決於文字譜的序文真偽和世系次序正確與否還有如世系中常見的攀附盛名或自行遵奉心理現象導致的錯接祖源或祖孫次序錯亂等等情況,亦應及時識別考辨後加以修正,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排版和製作

宗譜是很嚴肅、規範的紙質載體,目前續修新譜均採用宣紙印刷和豎式排版裝訂法。在這一形式上,基本與古譜無太大差別,較好地保留了古譜的傳統格局和莊重、質樸、典雅的譜碟外觀印象。這對譜牒文化的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在譜牒印前設計過程中問題較多,嚴重影響了新譜品質和降低了新譜的文化內涵,甚為可惜。由於工作關係,筆者鑒賞過周邊地區不少續修的新譜,認為在印前設計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需引起各續修新譜宗族的充分關注和重視,這對提高本宗族新譜品質有百利而無一弊。

一、譜籍尺寸的確定

宗譜既為嚴肅、規範的宗族歷史典籍,因此在其尺寸的確定上應遵循嚴肅、莊重的原則,把握好書高和書寬的最佳比例,即所謂的“黃金分割線”,達到最為適宜、舒服的視覺效果,而目前有一部分宗譜在書高和書寬的比例上、隨意性較大,造成兩種情況,一是書寬尺寸過窄,印製成長條形,二是書寬太闊,近似於正方形,這兩種情形只適宜於休閒讀物,其隨意無妨,但對宗譜來說是不嚴肅、不莊重的外觀表現。

二、譜牒牌記的印刷

古籍古譜一般在封面以下第一頁(即扉頁)正面印書名,反面印牌記。牌記內容為本書的出書地點,印刷單位,印製時間等。看過牌記即對本書除內容以外的情況一目了然,有利於以後對該版本的鑒別,並有利於該書收藏傳世的登記。但在現有續修新譜中大部分沒有扉頁牌記的印刷安排。甚至全譜中找不到該譜的成譜日期,只能從“序文”的落款日期來推算,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

三、版口、版心的設計和運用

版口、版心、魚尾、四周單邊、雙邊等是古籍印前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籍的主要特徵之一。一般古籍印製單位對此設計較為規範和統一,但也有為數不多的現有續修新譜在這方面設計得似像非像,有的甚至圖省事而不印製版口或版心,造成內容查找的困難和排列的混亂,有的版面頁碼和內文頁碼不一致,張冠李戴,錯碼亂頁,很不嚴肅。

四、字體的應用和排版

一部宗譜一般要運用到四到五種字體和六種左右字型大小,用於區別、分隔從譜名到內容、譜序到譜文、標題到落款等,從而達到大小有別、前後有隔、虛實有分、起止有序的要求,使人觀之有賞心悅目的整體效果。但現有大部分續修宗譜在這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問題。

一是字體的運用:主要表現在譜序文字的應用上。譜序是譜之精髓和靈魂,最好採用毛筆手寫行楷、行草。正楷字體,通過影印版的形式印刷,如沒有這方面條件而採用電腦字形檔,則用大標宋、正楷、隸書為標題,以仿宋、行楷、行草、正楷為序文較妥。而目前有的譜序通篇用魏碑、新魏、隸體作為全文字體,有的甚至使用大黑體為序文全文的字體,黑壓壓、沉甸甸的一大片,蠻重壓抑之感頓負雙肩,完全失去使用宣紙的意義,失去了譜牒古籍的傳統文化內涵。

二是排版的不規範。出現天齊地不整,標點在額首,字距不統一,疏密無定律的淩亂幅面,有的甚至出現半句話後,下半行空格另起行和中間開天窗的嚴重失誤,三是在字型大小大小的安排上,出現字體的題小文大,承小繼大、上款小下款大的無序無規現象。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