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譜牒文化 »

中國家譜體例概說(一)

作者:王鶴鳴  來源:《祠堂博覽》  更新時間:2011年12月14日

中國家譜體例概說(一)

中國家譜發展到明清時代,已趨成熟、完善,體例完整,內容豐富,儘管收載內容有多寡,編纂形式有不同,但一部完整的家譜,大致包含以下體例內容。

 

一、譜名

當我們捧起一部家譜時,首先躍入眼簾的是封面上的譜名:家譜、宗譜、族譜、房譜、世譜、支譜、譜系、譜傳、淵源、統譜、通譜、譜牒、玉牒、家乘、會譜、合譜、主譜、墳譜、祠譜、聯宗譜、世系圖、族系、世家……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其中最常見的是家譜、宗譜和族譜。

譜名中最重要的是譜籍和姓氏,即是什麼地方、什麼家族的家譜。如《皖桐高嶺汪氏宗譜》,清光緒三十一年汪鈍侯總纂,表明是安徽省桐城縣高嶺這個地方汪姓的宗譜。《蕭山史村曹氏宗譜》,清光緒六年曹瀚等纂修,表明是浙江蕭山史村這個地方曹姓的宗譜。有的家譜雖表明譜籍裏居,但僅系村鎮,如《章鎮張氏宗譜》,光緒十一年張祖良等纂修,什麼地方的章鎮呢?經翻閱此譜,才確定是浙江上虞的章鎮。還有的家譜,僅有姓氏,如《夏氏宗譜》、《張氏家乘》等,這給檢索查閱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我們在編纂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目錄時,對凡是沒有譜籍或譜籍不明晰的家譜,均一一查明,標出一個完整的譜名。如《夏氏宗譜》,光緒六年夏鶴溪等纂修,標為《(江蘇丹陽)夏氏宗譜》;《張氏家乘》,民國 5年張元善纂修,標為《(浙江平湖)張氏家乘》等。有了明確的譜籍,便於檢索和查閱。

有些家譜將本家族歷史上所屬堂號、郡望標在譜名裏。如《(江蘇蘇州)三槐堂王氏續修家乘》(乾隆年間,王巨源等纂修)、《(江西萍鄉)雅積堂黃氏三修族譜》(民國12年,黃序鵷纂修)、《(福建上杭)清河郡張氏宗譜》(光緒三十四年)、《(浙江仙居)樂安珍水堂朱氏宗譜》(光緒十二年)等。三槐堂、清河郡等都是歷史上著名的堂號、郡望,將其標在譜名上,除表明本家族的歸屬外,也帶有炫耀的味道。

還有些家譜將先祖的名、行也標在譜名裏。如《(湖南)武岡廖氏德行公裔四修合譜》(民國32年,廖鴻翥纂修),該譜始祖發祥,明初攜子德行、德文、德貞、德據自江西泰和遷來武岡,後德文、德貞、德據支系先後遷移他處,德行支仍居武岡,是譜即德行支譜。又如《(江蘇丹徒)大港趙氏第八大分大二公裔下漢杕渼槐分宗譜》,該譜始祖子褫居丹徒大港鎮,傳至七世,支分十八,是譜專記第八大分祖由壽(行名大二公)位下世系,系漢杕、渼槐兩支所修。由於標明先祖的名行,從譜名即可知曉是譜所屬的支系。

中國家譜有續修的傳統,因此不少家譜在譜名上即標出修譜的次數。如《(江蘇鎮江)潤東嚴莊葉氏重修族譜》(光緒五年,朱明旵纂修)、《(湖南)甯鄉道林蔣氏九修族譜》(光緒十五年,蔣本璞等纂修)、《(浙江金華)東山傅氏十九修宗譜》(民國10年,傅以梯纂修)等。

在譜名中,儘管有家譜、宗譜、族譜等名稱區別,但大多是記述一姓一宗一房一支的家譜,也有少數稱為通譜、統譜,就是統貫分佈于各地各宗支於一的大型家譜。“通譜者,會諸譜而作也”,“會者,會其源萬殊而歸一本也。通者,通其派一本而達之萬殊也”(明景泰二年《新安程氏通譜序》)。通譜是明代中葉以後,隨著社會長期和平環境和家族人口迅速繁衍而流行起來的一種規模宏大的家譜。如《王氏通譜》(光緒二十年,王庸敬等纂修),就將分屬多派散居各地的王氏世系,主要是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王氏等派系統貫於一譜,計 102卷,82冊,成為一部規模宏大的王氏家譜。又如明代嘉靖十四年纂修的《張氏統宗世譜》,就是一部將分散在祁門、婺源、休寧、歙縣、績溪、黟縣、旌德、涇縣、南陵、石台、貴池、浮梁、德興、樂平等地的張氏各宗支統貫於一的大統譜。

從譜名中,還可看到一種稱為聯宗的家譜,即含有兩個姓氏以上的聯宗編修家譜。如《(江西婺源)蕭江家乘》(清道光三十年,江賡纂修),是族原姓蕭,一世祖禎,唐季易姓為江,隱居歙縣黃墩,後世散居皖南及外省各地,均以蕭江聯宗子孫自居。類似的家譜還有《張廖簡氏族譜》(張清風主編,1959年臺灣台中新遠東出版社鉛印本)、《姜盧紀氏族譜》(姜盧紀氏族譜編委會纂修,1967年臺灣彰化商工文化出版社鉛印本)、《賴羅傅聯宗大族譜》(賴國民、賴濟汾主編,1970年臺灣台中賴羅傅宗親會排印本)等,這類聯宗譜的異姓之間,歷史上都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二、祖先像贊

當我們翻開家譜時,首先看到的往往是置於卷首的本家族祖先的圖像和讚語。宋代以後,中國家譜以“尊祖、敬宗、收族”為編修宗旨,將本家族列祖列宗的遺像置於家譜的前面位置,這是可以理解的。

家譜中的祖先圖像,少則幾幅,多的達數十幅,大體分三類:

一是本家譜的始祖、始遷祖。以中國第一大姓王姓為例,王姓主要出自周靈王太子晉,太子晉後裔在秦漢時一分為太原、琅琊二望,於是不少王氏家譜首列的祖先圖像就是周靈王、太子晉、琅邪王等。《(浙江)山陰前梅王氏宗譜》首列“太祖周宣靈王像”;《(江西婺源)檀嶺王氏宗譜》則首列“周靈王太子晉公像”,其讚語為“仙骨太子,肇姓王氏。乘鶴吹笙,飛升天市”;《(浙江剡縣)王氏家譜》首列彩色“琅琊王王悼公遺像”,稱其為“琅琊王氏之鼻祖也”。

又如《(安徽祁門)方氏宗譜》,以薑姓炎帝神農氏 9世的帝榆罔之太子雷為得姓始祖,其家譜首卷即列“方氏得姓始祖太子雷公像”。《(福建浦城)渤海西吳宗譜》稱宋代吳龍(字起雲)為遷浦城始祖,圖像標為“宋由浙遷浦始祖尚義冠帶起雲公遺像”,標題將吳龍在什麼時間(宋代)、什麼地點(由浙江遷浦城)、家族中地位(始遷祖)均一一標明。

二是五服之內近世先祖。宋代以後祭祖禮儀,一是祭本家族的始祖、始遷祖,一是祭五服之內的高、曾、祖、禰四代祖先。與此適應,家譜中的圖像,除始祖、始遷祖外,大量的是近世先祖。如光緒十年(1884)王亨添編纂的《(浙江)剡北靈芝鄉王氏續修宗譜》中的圖像,五服之內的祖先圖像共30幅,最早的是錫字輩的“錫能公遺像”,生年為乾隆七年(1742),元字輩圖像 3幅,亨字輩圖像12幅,利字輩圖像11幅,貞字輩圖像 3幅,其中最近一幅貞字輩圖像為“貞燦公喜容”,生年為同治元年(1862)。如果說,始祖、始遷祖的圖像是帶有想像成分的話,那五服之內近世先祖的圖像則比較逼真,因五服之內祖先的音容笑貌及服飾,繪圖之人是可能見到或聽人描述過的。當浙江剡北靈芝鄉王氏族人祭祖時,仰望這些祖先圖像,必定會大大加深對這些祖先的印象,從而增強靈芝鄉王氏族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是本族名人。始祖、始遷祖與近世先祖之間,往往間隔數百年,乃至上千年,不可能將中間的歷代祖先一一繪成圖像,於是各家族就選擇期間的名人,尤德、爵、功、文著稱者加以繪圖。《(江蘇昆山)砂山王氏宗譜》序言中,概述該族自魏晉迄清光緒年間,計有1500年歷史,就中唐代祖先僅選擇著名文人王勃一人繪成圖像,標題為“唐朝散郎子安公像”。《(江蘇宜興)石塔吳氏宗譜》就將該族先祖中任過宰相的吳存惠、吳宇的圖像刊在家譜裏,吳存惠圖像標為“後唐宰相存惠公遺像”,吳宇(字本虛)圖像標為“後唐宰相本虛公遺像”。道光十三年包夢奎等修《(江蘇鎮江)潤州包氏族譜》,刊有宋代包公圖像,題“禮部尚書包孝肅公像”。光緒十八年史晉纂修《(浙江)蕭山史系宗譜》,刊有第49世祖先史可法圖像,標“明東閣大學士諱可法像”。

上述圖像旁一般都有數十字的讚語,對圖像主人的相貌、業績、功德等,畫龍點睛地予以頌揚。此類讚語大多為後世子孫所為。如同治八年方金聲等修《(安徽祁門)方氏宗譜》,其中圖像“清登仕郎本教公像”讚語:“品詣端莊,孝友傳家,巍然人表,名重金華”,就由該族裔孫國進撰寫;另一幅圖像“清登仕郎兆嶙公像”讚語:“省身克己,忠恕待人,德征仁壽,俗美化純”,則由其侄孫、即該家譜纂修者金聲撰寫。不過也有不少家譜中的圖像讚語是當時的名人所書寫的,其中級別最高的當屬皇帝的讚語。

如《(浙江上虞)虞邑西鄉呂氏宗譜》就刊有宋代名相呂蒙正像,其旁就是皇帝的讚語:“敕贊先相許國文穆公呂蒙正:度量寬宏,學問充實。校藝居先,奏名第一。大政早參,中書三人。相業推隆,為今良弼。”浙江山陰王佐,歷任南宋工部、戶部尚書,于紹熙二年(1191)去世,《(浙江紹興)山陰前梅王氏宗譜》刊有“戶部尚書佐公像”,宋光宗於紹熙五年(1194)二月十日贊曰:“敕贊:豪傑之才,公輔之器。對策大廷,狀元及第。柱石當朝,模範後世。”稱王佐為當朝柱石,評語是夠高的。

各家譜祖先圖像的讚語,也有不少是歷代名臣、名相所書寫的,如《(浙江紹興)紹邑邵氏宗譜》中,第一幅紹平圖像“秦東陵諱平宗衡仁公像”,其讚語為漢長沙太傅賈誼題,贊曰:“秦以虎視,漢以龍興。封侯作相,寵錫頻膺。晚作布衣,種瓜東陵。綿綿五色,澤及雲仍。”《(浙江上虞)古虞宋氏宗譜》刊有宋宏圖像“漢宜平侯宏公之像”,其讚語則是宋代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司馬光題,贊曰:“學大而博,積厚而誠。尤資輔翼,社稷之臣。威容德器,群僚莫能。中興人物,分其首稱。”

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其理學思想曾對南宋以後的家譜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不少家譜祖先圖像的讚語題為朱熹所寫。如《(浙江紹興)紹邑邵氏宗譜》中邵乘圖像“晉散騎將軍諱乘字元盛公像”,為“宋晦庵朱熹題”,贊曰:“奮武揚威,義昭金石。實維有功,標名赫赫。赳赳武夫,公侯幹城。日有禦侮,千古馳名。”需要指出的是,家譜中署名朱熹題寫的圖像讚語,有的是偽作。如《(江蘇泰縣)王氏族譜》圖像中,所謂朱熹為王肇基圖像題寫讚語就是突出的一例。朱熹為“肇基公遺像”題寫讚語:“道喪幹載,至遠言湮。不有先覺,敦開我人。書不盡言,圖不盡意。風月無邊,庭草交翠。”王肇基何許人也?家譜中明白刊載:“生於洪武十年丁巳二月初三,壽七十有三,卒於正統十四年。”即生於西元1377年,卒於西元1449年。朱熹是南宋人,其生卒年為1130年至1200年,生於南宋的朱熹竟然為 200多年後明初的王肇基題寫讚語,儘管讚語上煞有介事刊有“朱熹”、“晦庵”的印章,但其編造得也實在太離譜了。

 

三、目錄

翻開家譜,緊接著祖先圖像的往往就是目錄,提綱挈領地揭示該家譜的主要內容與次序排列。
下面列舉安徽徽州地區明代、清代以及民國時期一些家譜目錄。

《(安徽)新安畢氏族譜》(正德四年)目錄:

首卷:譜前序,包括新舊譜序計十二篇、凡例十五條、地方誌二十五處;

卷之一至卷之八:世系志;

卷末:詩文、譜後跋;

附錄:墓圖、領譜序號。

《(安徽祁門)王源謝氏宗譜》(嘉靖十六年)目錄

卷首:考辨二;

卷之一:姓原紀略;

卷之二:統宗表略;

卷之三:統宗世系;

卷之四:孟宗世系;

卷之五:孟宗世系;

卷之六:統宗事略;

卷之七:傳、孟宗事略;

卷之八:敕命、序;

卷之九:記;

卷之十:訓、說、贊、銘、傳、墓誌、賦

附錄:貞節事略。

《(安徽歙縣)古睦清溪紫峰項氏宗譜》(康熙十八年)目錄:

第一卷:譜序、凡例、歷代序;

第二卷至第六卷:譜系圖;

第七卷:誥敕、詩、序、銘、贊、傳、說;

第八卷:誥敕(渡瀆、貴溪合錄)、序、贊、傳、記(貴溪、仙溪、慈溪合錄)、書、疏、詩、傳、記(補輯古今諸文翰)、人物志、譜跋。

《(江西婺源)官源洪氏總譜》(乾隆五十三年)目錄:

卷首上:官源總敘、目錄、各派舊敘;

卷首下:姓原疑辨、譜說、凡例、仕官、誥命、容像、雜著、各派墓圖、祠圖、墓圖、祭田錄、捐銀、字型大小簿數;

卷之一至卷之十八:各派世系;

卷末上:各派詩歌、婺傳贊、祁傳贊;

卷末下:休傳、歙傳、孝子傳、橫溪傳、神道功、各派墓圖、行狀、墓文、墓誌、構訟案卷。

《(安徽祁門)王氏宗譜》(光緒十五年)目錄:

卷之一:水源本末、禮儀家風、收執譜記、字型大小、目錄、新舊譜序、聖諭十六條、誥敕、凡例、家規、家禮圖、譜、宗說、族說;

卷之二:族譜引、像贊、行狀、墓誌、三槐辨考、源流引、淵源圖、世系;

卷之三至卷之九:各派世系;

卷之十:世系、境地圖、墓圖、祠堂圖、贊秩類、排行、執譜字型大小、跋。

《(安徽祁門)文堂陳氏家譜》(民國17年)目錄:

卷之首:新序、凡例、舊序、世系考、墓地、文卷規章、祠廟、村墓圖、墳山圖、肖像、十景志;

卷之一至卷之十三:譜圖;

卷之十四:文獻錄、科第選舉、儒林文苑、藝文書目、孝友忠義、義行隱德、宦績、約法、古跡志目、名勝志目等。

《(安徽績溪)績溪程里程敘倫堂世譜》(民國29年)目錄:

卷首:目錄、序例、凡例、墓祠圖、廟圖、祖先像、墓圖、契據、告示;

卷一至卷十:世系;

卷十一:誥敕、疏、傳記、詩、銘、書;

卷十二:譜序、規範、庭訓、家苑、排行、祭祀、後序、修祠理譜職員表、頒領世譜單;
卷末:產業、墓圖。

比較上列明代至民國時期的七種家譜目錄,可得到以下幾點認識:

一、從明正德四年(1509)至民國29年,歷經 400餘年,家譜目錄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明代家譜目錄有新舊譜序、凡例、姓原、世系、墓圖、誥敕、傳記、詩文、像贊、家訓、領譜字型大小等內容,清代以及民國時期的家譜目錄,基本上也是類似內容,只是次序、名稱略有變化,反映了中國家譜發展到明代已經成熟、完善、定型,已奠定了中國家譜的基本格局,清代以及民國時期的家譜,在內容體例上,只是明代的延續,並無多大發展與創新。

二、世系是中國家譜的主體,記載自 1世祖至編纂該家譜時歷代名錄,包括姓名字型大小、生卒年月、仕途簡歷、妻室子女、墳墓位址等內容,在家譜中佔有很大的比重。上述七種家譜,世系的內容均占整個家譜 3/4左右的篇幅。有的家譜世系內容比重更高,如《(安徽休甯)休甯金氏族譜》(乾隆十三年),自卷一至卷十九共19卷,自卷一開始即簡介該家族各派世系,卷一簡介的是京兆、南陽、建康、姑蘇、桐廬五派,卷二以後,依次介紹分居各地的各派世系,至卷十八,簡介湯鎮派、竹林派,僅卷十九內容為家傳,也就是說,各派世系內容占了家譜的95%,所謂《休甯金氏族譜》亦可稱之為“休甯金氏世系圖”。

三、在編纂體例上,家譜繼承了正史、方志記載敘述的方法,有史,有圖,有表,有志,有傳,形式多樣,相容並蓄,而其記載內容的宗族性,記載手法如遺像、宅基、祠堂、墳墓等採用圖文並茂等表述手段,則明顯帶有家譜自己的特色。

四、修譜名目

不少家譜,在目錄後,列有“修譜名目”標題,開列本屆與歷屆修譜人員名單、職務。如《(安徽績溪)泉塘葛氏宗譜》(宣統三年)就列有“古今修譜名目”標題,列出該宗譜歷屆修譜人員名錄:

《(安徽績溪)泉塘葛氏宗譜》是宣統三年纂修的,因此本屆修譜人員名單比較詳細:

督理:履桂、承錠、承垣

司理出納:明湛

分修丁捐:明漢、承樟、明義、代鑒

編修:光漢

總核:明湛、明義

校刊:履桂、明義、明湛、光升

《(江西婺源)蕭江家乘》(道光三十年)則以“修輯名次”標題揭示該譜歷屆修譜人員名錄:

北宋元豐戊午譜(1078)總修

南宋嘉定壬午譜(1222)廷堅修

南宋鹹淳丙寅譜(1266)潤身修

元大德乙巳譜(1305)元珍修

元延祐丙辰譜(1316)浚修

明洪武癸醜譜(1373)裕祖修

明嘉靖辛醜譜(1541)銓修

明嘉靖辛酉譜(1561)文式修

明隆慶己巳譜(1569)珍修

明萬曆甲辰譜(1604)應鬥修

明萬曆乙巳譜(1605)應翰修

清乾隆戊申譜(1788)大林修

清嘉慶乙亥譜(1815)元煒同弟元煌修

清道光戊申譜(1848)元煒同侄賡修

以上一一羅列《(江西婺源)蕭江家乘》歷屆修譜人員名單,從中可以知曉該譜歷屆續修簡況。朱熹曾說:三代不修譜,是為不孝。因此古代向有“六十年續修家譜”之說。該譜自宋元豐譜起,至道光戊申譜,計 770年,共修14次,平均55年續修一次,做到了這一點。

《(安徽歙縣)歙西汪氏重輯支譜》(民國 8年)則將歷屆修譜時間、譜名以及撰序人姓名列為專表:

續修屆次時間(年代)譜名撰序人姓名

第二次東晉咸康二年( 336)舊譜婚官職狀晉淮安侯汪旭上表

東晉咸康二年( 336)舊譜婚官職狀晉袁彥叔跋

第三次唐貞觀十二年( 638)舊譜婚姻職狀唐越國公汪華上表

唐乾封元年( 666)舊譜婚姻職狀唐季宗羨奉敕考定

第四次唐開成四年( 839)汪氏族譜唐汪芬(志高)

南宋紹興三年(1133)汪氏舊譜宋王克一(七峰)

第五次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汪氏大族譜宋朱子(晦庵)

第六次南宋鹹淳六年(1270)重修慶源譜宋汪高梧(翔風)

第七次元泰定三年(1326)淵源錄元廉希貞(介夫)

元泰定三年(1326)淵源錄元汪松壽(正心)

元泰定五年(1328)慶源宗譜元汪垚(子堂)

第八次元至順元年(1330)重修譜元汪垚(子堂)

第九次明洪武元年(1368)汪氏家乘明汪睿(仲魯)

第十次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續宗譜明汪積慶(處善)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稠墅本支圖譜明汪泰來(複亨)

第十一次明天順七年(1463)汪氏淵源譜明方勉(樊德)

明天順八年(1464)稠墅汪氏族譜明程孟(文實)

明天順八年(1464)重修淵源譜明汪祖慶(文海)

明成化元年(1465)淵源譜明趙金龍(亶軒)

明成化元年(1465)重修譜明汪善慶(世才)

明成化元年(1465)重修汪氏族譜明汪佛善(希原)

第十二次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稠墅大裏汪氏淵源譜清汪漋

上面不厭其煩地將《(安徽歙縣)歙西汪氏重輯支譜》歷屆修譜名目一一列出,是因為其中透露出許多重要資訊:

一、安徽歙西汪氏家族修譜有著悠久的歷史,自東晉咸康年間,至民國初年,家譜續修時間長達1600年,而且其中基本沒有中斷,這在家譜中是不多見的。最早的東晉“婚官職狀”、唐代的“婚姻職狀”,儘管沒有帶上“譜”字,但因當時敘述本族有關族人“職狀”時,必須將本族姓氏來源、家族遷徙、歷代世系一一和盤托出,因此所謂“職狀”,已具備家譜的要素,所以汪氏將其列為最早的家譜是有根據的,也是合理的。

二、東晉、唐代私修家譜,先要由家族代表(一般是朝廷命官)上報朝廷,經皇帝審批,“奉敕考定”。私修家譜所以要上報朝廷,由皇帝把關,與當時的家譜所具有的政治功能有直接關係。魏晉南北朝時,實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官吏由名門望族把持世襲,婚姻講究門當戶對,於是“有司選舉,必稽譜牒,家之婚姻,必由譜牒”,家譜與仕官、婚姻密切相關。為保持家族血緣的純正,防止他姓混入或冒名頂替,國家設立了譜局,專門組織管理譜牒的編纂,私修家譜則必須上報朝廷審批。到了宋代以後,科舉考試更加完善,仕宦、婚姻講究的是才能,家譜仕宦的政治功能已轉化為倫理功能,因此私修家譜也就沒有必要再上報朝廷,這也就為家譜的普及創造了條件。

三、該譜沒有將一般的家譜纂修人員名錄列出,而是列舉歷屆修譜的主要譜序作者,有的是本族的功、爵著稱者,如東晉淮安侯汪旭、唐代越國公汪華等,有的是社會名人,如南宋朱熹、元代廉介夫等,這就大大提高了本譜的含金量。

當然,並非所有家譜都將歷屆修譜名錄一一列出,有的只列本屆修譜有關人員。如《(安徽績溪)坦川越國汪氏族譜》(民國14年)列有“續修職名”,將總理、副理、主修、贊修、編輯、探訪、圖繪、繕錄、校對、監印、徵收、庶務、承刊印等有關修譜人員一一列出。該譜是進入民國時期續修的,因此修譜人員名目分工更細,稱呼也更加現代化。

有的家譜不僅沒有歷屆修譜名目,也沒有本屆修譜名目,而是在譜序中,將修譜緣起、修譜名錄等一一道出。如《(安徽祁門)桃源洪氏宗譜》(光緒二十六年)在“記新修宗譜緣起”一文中就有一段文字論述本屆修譜人員:

光薰、道善老練者也,為之督,以勵厥功。紹聞、紹宣有幹濟者也,以之理其網維、綜其出納,無不宜。至於勸捐,煥文之力多。一時之家居者,成與有勞。若夫編之,輯之,校之,正之,修明之,補訂之,惟釗是司……迪惠善畫,命以繪圖,而譜之事,備矣!

這段文字將該譜督修、出納、勸捐、主修、繪圖等人員一一列出,而且敘述任職的理由,比起單純的羅列名單顯得更加豐滿。

作者單位:上海圖書館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