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譜牒文化 »

趣話堂號文化

作者:王永宏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4日

趣話堂號文化

在舊時中國各姓祠堂正門上方,往往有一塊牌匾,上面寫著“□□堂”。在海外的宗親社團和各姓聯誼會所,也往往掛有寫著“□□堂”的燈籠和牌匾。這就是中國人的堂號。

簡單地說,堂號就是祠堂的名稱、稱號。堂號不僅僅是用在祠堂,還多用在族譜、店鋪、書齋及廳堂、禮簿等處;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鬥、口袋、錢袋、燈籠等上面大書堂號,以標明姓氏及族別。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屬的人,都不會忘記本族世代相傳的堂號。不僅漢族,許多遷居內地的其他少數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紇族的愛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內堂)等,內遷後接受了漢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業績之典故作堂號的。

溯本追源、尋根訪祖,有些堂號還蘊含著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往往都極富有教育意義,能使族人緬懷先祖,激勵鬥志,奮發圖強。現採擷幾則以饗讀者:

例如王姓書“三槐堂”,或匾以“槐蔭啟秀”。其故事出自《宋史.王旦傳》:王旦父,以文章顯於後漢、後周之際,事太祖、太宗為名臣。嘗諭杜重威使無反漢,拒盧多遜害趙普之謀,以百口明符彥卿無罪,世多稱其陰德。手植三槐於庭,曰:“吾之後世,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後來,他的兒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當時人稱“三槐王氏”,在開封建有王家的三槐堂。王植三槐,是借用三槐喻三公典故。《周禮.秋官.朝士》有“面三槐,三公位元焉”的記載,說是周朝宮廷外種三棵槐樹,三公朝見天子,在這裏站立。三公是朝廷中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周代時乙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文學家蘇軾,同王旦之孫王鞏是朋友,曾應王鞏的請求寫了一篇《三槐堂銘》,廣為流傳。

謝姓“寶樹堂”,出自東晉謝安與堂侄謝玄在淝水之戰中,以寡敵眾,大破前秦苻堅的大軍,扭轉了東晉的危險局勢的故事。謝玄曾說:“芝蘭玉樹,生於庭階。”玉樹即寶樹,意思是說謝家的子弟人才很多。後世文人常用“寶樹”作典故,以喻子弟賢俊。王勃《滕王閣序》有“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的句子。謝氏族人以“東山”、“寶樹”作他們的堂號。

張姓門前誇耀的,是“百忍遺風”,他們常以“百忍”為堂號。有言道“百忍成金”,這中間包含著累世同居的故事。《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北齊時,東安王高永樂詣宅慰撫旌表焉。隋開皇中,大使、邵陽公梁子恭亦親慰撫,重表其門。貞觀中,特敕吏加旌表。麟德年間唐高宗祭祀泰山,路過鄆州,親自到他家中,詢問他怎樣保守家業、和睦同族。張公藝寫了一百多個“忍”字作答,高宗皇帝感動得流下眼淚。“百忍”之中雖有幾分辛酸在,但能感動穿龍袍的萬歲,也是值得榮耀的事。中國古代推崇累世同居、幾代同爨、長幼有序的大家庭。於是,張姓人家以“百忍”為堂號,銘門額,因循成為慣例。唐玄宗做生日,群臣多數進貢奇珍異寶,惟獨張九齡呈獻《千秋金鑒錄》五卷,得到玄宗皇帝的嘉獎賜書褒揚,其族人便以“金鑒”為堂號。

楊姓為“四知堂”,出自“楊震舉王密,不受四知金”典故。楊震,東漢人,歷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等職。有一個叫王密的人受到楊震器重,當上了昌邑令。一日夜,王密懷揣重金謁見楊震,欲以報答,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故“四知”便成了楊姓堂號。

周姓人家常名“愛蓮堂”,是因名篇《愛蓮說》出自宋代名儒周敦頤。《愛蓮說》通篇百餘字,情真意長,說蓮喻人,可以說達到了一種極致。周敦頤以後,周姓人家以“愛蓮”為堂號,不僅引《愛蓮說》為自豪,還旨在以“花之君子”來自勵。

趙姓“半部堂”,出自宋朝開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劉姓“明德堂”,出自劉邦明德治天下的史傳。

唐代宰相裴度,因為宦官當權,自己受到排擠,乃自請罷相,在洛陽午橋建別墅,起造涼亭暑館,植花木萬株,綠蔭如蓋,命名為“綠野堂”。後來裴氏有一支就以“綠野堂”為堂號。

田姓有一族的堂號為“紫荊堂”。“紫荊”典故出自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紫荊樹》,書中記載著這樣一個傳說:漢代田真,與弟田慶、田廣分家析產。堂屋前有一棵紫荊樹長得茂盛,兄弟三人商量,明日將把樹鋸成三截。第二天,紫荊樹枯死。田真走去一看,大驚失色,對兩個弟弟說,樹本同根,聽說要被鋸成三截,所以枯死了,真是人不如樹呀!於是,兄弟三人決定不分家,也不鋸樹了。說來也怪,那株紫荊樹也馬上變得枝葉繁茂了。

柯氏“瑞鵲堂”。北宋神宗時,南安人柯述(或說是晉江人)曾奉命赴漳州賑濟饑荒,有兩隻喜鵲棲於廳堂。傳說當柯述離漳時,百姓手攀車子,不忍其離開,雙鵲飛翔數十裏,喧噪彷徨不忍離去。泉州柯氏便以“瑞鵲”為堂號。

范氏“麥舟堂”,來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濟危扶困的典故。有次范仲淹遣子純仁,至姑蘇運麥,舟至丹陽,遇到石曼卿無資葬親,純仁即以麥船相贈。純仁回到家中後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許。故范氏後代以此為典,用“麥舟堂”作為其堂號。

遊姓“立雪堂”,出於立雪程門的故事。此宋游酢與楊時一起拜見理學大師程頤,程頤正瞑目而坐,游酢和楊時侍立等待,等到程頤醒來,門外降雪盈尺。遊姓人家以“立雪”為堂號,表示要世代弘揚尊師好學的傳統美德。

戴姓有一支家族的堂名為“禮經堂”。“禮經”,指漢代戴德刪《禮記》為八十五篇,稱大戴《禮記》;其侄戴聖又刪為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

艾姓“愛民堂”,出自宋朝吳興令艾若納愛人民,恨惡吏。他在桌旁寫了一幅座右銘:“愛民如恤血,撻吏勝看經;棒折胥吏手,何勞誦《大乘》?”

一姓幾支,各有堂號的例子也是有的。山東章丘的孟家是經商的巨賈,孟氏兄弟分立門戶後,各建本支堂號,於是綢緞布料店,便有了開“瑞增祥”的“容恕堂”,開“瑞蚨祥”的 “矜恕堂”,開“瑞林祥”的“慎思堂”。孟姓的這些堂號,均選自孟子言論。

廖姓堂號有“果烈堂”,從三國廖化做事果敢剛烈而來;“紫桂堂”因宋代廖君玉在桂山建書房命名而來。

其他如:

錢姓“彭城堂”、吳姓“三讓堂”、瞿姓“八桂堂”、陳姓“三益堂”、鄭姓“玉麟堂”、丁姓“禦書堂”、賈姓“積善堂”、毛姓“保德堂”、彭姓“述古堂”、黃姓“懷德堂”、韓姓“晝錦堂”、魯姓“三異堂”、畢姓“崇德堂”、顏姓“福聖堂”、高姓“聚慶堂”、馬姓“伏波堂”、白姓“香山堂”等,各有其典故。

堂號源遠流長,出之有典,代代相傳,是各個姓氏編纂家譜的主要依據。同姓同宗者堂號一致,同姓不同宗則異。亦有異姓異宗而堂號相同者,天下不盡統一。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全球華人尋根熱潮的興起,許多大陸宗祠被恢復,族譜被續修,因此,堂號再一次被人們抬了出來。不過,今天的堂號,已經沒有了宗族主義的負面作用,有的只是給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激勵後人的積極意義。特別是對於加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對於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堂號都必將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什麼是郡望?

郡望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的特有範疇。無論是研究中國的姓氏文化,還是進行尋根問祖,都離不開每個姓氏的郡望。

“郡望”有一個現在人們不大熟悉,但在隋唐中世紀時期非常流行的叫法,稱作“姓望”。

“郡”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行政建置、行政區劃。郡的設置開始于先秦,盛譽于漢魏六朝時期,唐朝以後逐漸被廢除,宋代以後就徹底不見郡的設置。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實行郡縣制,將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西漢繼承秦制,又將全國分為一○三郡。

“望”就是“望族”,指有聲望的姓氏大族,顯貴的為世人所仰望的姓氏。

所謂“郡望”,有兩層含義。其最初的含義,就是指一個郡中的望族。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輩出,冠蓋連綿,門第高貴,家世顯赫,為當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亦名聞天下,為世所稱頌。一個郡可以有一個或者多個望族。敦煌出士文獻中就有多種“天下郡望氏族譜”,即按州郡記錄每郡的望族。宋代的地理學著作《太平寰宇記》中,也在每郡之下記錄該郡的望族大姓。

後來,郡望又有了另一層的含義,就是指一個家族的根源和發源地。一個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這個姓氏或家族所發源的某個郡。因此,當郡作為一級行政區劃已經消失的時候,郡望卻能一直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成為各姓各族尋根的依據。

郡望有二個功能,一是社會的功能,即通過郡望來標明出身,為人們通婚姻、入仕途提供參考;另一個是宗族的功能,即為人們尋祖問根,聯宗認親提供參考。

郡望之稱,始于東漢末年,盛于魏晉隋唐時,至今仍在華人世界中沿用不變。

各姓的郡望,其形成都有一個較長的過程。一般來說,在郡望的興起階段,也就是漢魏時期,一個姓氏大都只有很少幾個郡望。

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姓氏的郡望都有所增加。隋唐時期的郡望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在許多新的郡望興起的同時,一些魏晉六朝時期的舊郡望漸漸被人拋棄不用。宋朝時期,各姓的郡望基本上都是迅速減少,其實是各個姓氏都在由許多分散的郡望逐漸統一到某一個著名的郡望上來。因此,宋代以後,絕大部分中國的姓氏都只剩下一個統一的郡望。此後近千年來,中國各姓的郡望情況,就基本都沒有多少變化了。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