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陳氏淵源 »

解讀《江州義門》一書之淺見

作者:陳美光  來源: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陳氏委員會  更新時間:2013年07月25日

解讀《江州義門》一書之淺見

最近,由廣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江州義門》一書在全國各地經銷,作者是湖南臨湘陳啟文先生,是位著作頗豐的大作家,曾獲中國出版政府獎者,屬江州義門陳直系後裔。筆者有幸拜讀《江州義門》一書,在此發表一點看法。

 

一、《江州義門》的封面上醒目寫著“天下陳氏出江州”。

大家知道,天下陳氏出自河南淮陽,而非江州。陳姓得姓始祖胡公滿,陳胡公本媯姓,有虞氏,名滿,字少湯,系舜帝的33世孫。商朝末年,舜帝的第32代孫虞閼父(又稱遏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西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周,追封先賢遺民時,把虞閼父的兒子虞滿封于陳地,國號為陳,侯爵。諡號胡公,史稱陳胡公(《國語》作虞胡公),為陳氏與胡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並將長女大姬嫁給他,備以三恪,奉祀虞舜。陳姓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

陳氏主要郡望是潁川。潁川,郡名,秦王政17年(西元前 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其後治所屢有遷移,轄境漸小,最大時管轄至今駐馬店地區。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西漢置有工宮,東漢中平初波才領導的黃巾軍在此起義。主體部分即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境內。潁川郡是大禹的故鄉,翻開華夏歷史第一頁,我們還會發現,潁川郡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在中華大地上的陳姓,如福建 99%的陳氏宗親都屬潁川郡,而潁川始祖陳寔公。陳寔( shí)(104—187)即陳太丘,東漢官員、學者。字仲弓,潁川許(今河南許昌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人。少為縣吏都亭刺佐,後為督郵,複為郡西門亭長,四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將軍。司空黃瓊辟選理劇,補聞喜長,宰聞喜半歲;複再遷除太丘長,故號太丘。與子紀、諶並著高名,時號“三君”,又與同邑鐘皓、荀淑、韓韶等以清高有德行聞名於世,合稱為“潁川四長”。寔公生六子,在中華大地上繁衍後代,其後裔皆稱為潁川衍派。而義門陳氏只是潁川衍派的一個支流,並非天下陳氏出江州之說。

南朝陳朝國亡後,宗室中的一部份人被押送到了隋都長安,其中包括後主陳叔寶在內。後主之弟叔明的五世孫陳兼,在唐玄宗時考中進士,官右補闕。兼之子京,仕于德宗朝。京無子,以侄陳褒為嗣。褒任鹽官(浙江海寧縣西南鹽官鎮南)縣令,生有一子叫陳灌。陳灌之子陳環任臨海(今屬浙江)縣令時,舉家遷往福建泉州仙遊(今莆田市)。他有六子,其中第五子伯宣遁往江西廬山聖治峰,注司馬遷《史記》行於世。

大家知道,義門陳氏是中華陳氏的一個優秀的支系,特別是義門陳創造了世界家族史上獨一無二的文化現象,她對於當今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和推進和諧建設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義門陳家族在三百多年義聚生活中,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上“十三個第一”,令世人歎為觀止,為之震撼!

這個家族文化最盛,團結最緊,合居最長,人口最多,世上無雙。義門陳家族曾受唐宋時期九任皇帝27次旌表,義門陳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踐行儒家思想的楷模,和諧社會的典範,文明家族的樣板。義門陳世家,從唐玄宗開元十九年( 731),陳旺公一家遷居江州起,至宋嘉佑七年(1062)分莊止,歷時332年,創造15代、共3978人聚族而居的世界奇觀。

歷史證明,這樣一支優秀的族系,是我中華陳氏乃至世界家族史的楷模,值得宣揚。但是,作為這樣一個世界獨一無二優秀族系的後裔,特別是編撰家族史的作者,最好是能從弘揚祖德方面多下點功夫,而對熱衷於吹捧“天下陳氏出江州”這不符實際之字眼切需慎重,事實勝於雄辨,筆者且在下節中舉閩台浙等省例證。

 

二、“謹以此書獻給全球八千萬江州義門陳氏子孫”說起

陳姓是中國眾多姓氏中,按人口計算居全國第五大的姓。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資訊系統”(NCIIS),陳姓為現代中國第五大姓。 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陳姓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香港、澳門及臺灣都是第一大姓氏,總人口在7000多萬。

而江州義門陳氏就有八千萬,關於這個數字,確是令人費解了。據中國南方的閩、浙、粵、台幾個省份統計數位顯示,所占的比例均在 10%以上,如閩台達 12%以上,現將中國南方主要聚居省份統計數字列下:

浙江省陳氏總人口達 280余萬人,其中義門陳主要分佈在開化市、建德市管村、溫嶺澤國、嘉興縣、長興縣水口鎮、德清縣、永嘉縣上壟、湖洲歸安、常山縣、江山汪塢坑、常山芳村等地。浙江雖有義門陳氏繁衍,但不是主流支系,據溫州、蒼南、平陽等族譜顯示,義門陳在浙比例很小,如從浙南材料看,倒是福建南院陳、開漳聖王陳支系所占比例特大,如蒼南陳氏人口18萬多,但義門陳所占比例不到不足3%,溫嶺陳氏14萬人,義門陳約占5%左右,平陽陳氏12萬左右,義門陳氏只點2%左右。

福建陳氏 430多萬,義門陳氏各地區比例如下:

福州五區八縣陳氏人口108萬,義門陳氏主要分佈於福清、連江等地,已知義門陳總人口數一萬左右,其中福清江陰澤水達 6千人,是福州義門陳聚居最集中地,連江丹陽新洋也屬義門陳氏,人口在1500多人。

甯德陳氏30萬左右,義門最早遷甯為周甯縣貢川,派衍際頭、紫竹、咸源、周墩、儒源、蘇堤、甘棠等地,繁衍義門陳氏後裔約有萬餘人,約占甯德地區陳氏總人口的三十分之一左右。
莆田市陳氏總人口在60萬左右,義門陳氏只有涵江1200多人。

廈、漳、泉陳氏人口在 175萬左右,其中泉州陳氏近90萬、漳州55萬、廈門30萬,義門陳有六個支脈:

 1、陳宗昌(章)攜家眷87人定居於泉州府同安縣義井鄉(今廈門市翔安區新圩鎮的姑井村),支分興化、福州、龍岩新羅區、永定縣;

 2、陳彥光定居於泉州府同安縣(今同安區);

 3、陳彥德、陳彥相、陳彥遷兄弟定居于漳州;

 4、陳彥悅定居於漳州府長泰縣;

 5、陳延瑞定居于晉江縣;

 6、陳彥郁定居于南安縣,以上各支系在廈、漳、泉所占比例均不高。

龍岩市陳氏總人口在20萬左右,義門陳有三個支脈:陳參琉(魁)攜家眷97人定居於汀州府,分居寧化縣、永定縣、上杭縣、長汀縣、武平縣等地;陳希豪定居於汀州上杭縣,陳才仁(群)定居於長汀縣東陂莊,後裔遍佈長汀、上杭、武平,義門陳在龍岩各縣市區總人口在15萬左右。

三明市陳氏總人口在27萬,主要支系為永安貢川陳氏,義門陳氏散居于寧化、明溪、清流、將樂、建寧等地,總人口在 3萬以內。

南平市陳氏總人口近20萬,義門陳有八個支脈:陳明通定居于南平市安濟、陳宗逵定居於建甌市、陳顯先定居于邵武市蓮塘鎮、陳思南、陳思獻定居於政和縣、陳道大定居于建陽市豐樂鎮、陳延祚定居于崇安縣今武夷山市、陳達、陳學成定居於浦城縣。而南平市陳氏人口主要集中在延平區,占全南平的四成多,其他各縣市區主要以南朝陳及從閩南遷入為主,實際義門陳在南平所占比例約二成左右。

綜上所述,義門陳在福建總人口在30萬上下,占福建陳氏總人口不足一成。

臺灣陳氏總人口在 260萬左右,主要源頭為廈門、漳州、泉州陳氏後裔,臺灣陳氏主要聚居于臺灣西部平原地區。據臺灣《德星堂陳氏宗譜》記載,遷台泉州、廈門陳氏主要從事商貿,多聚居於臺灣沿海港口城市;遷台漳州陳氏主要聚居于農墾發達的平原地區,客家民系即閩西包括義門陳氏遷台主要聚居于山區與平原結合部。據《德星堂陳氏宗譜》記載,臺灣陳氏主要以開漳聖王陳元光、南院始祖陳邕後裔,此二大支脈約占臺灣陳氏 70%以上比例。

據義門陳材料顯示,義門陳在台陳氏宗親有 300萬,而這負數又作何解釋?以上資料,不禁令人“司馬季主,捧腹大笑。”在中國,閩、台、粵、浙等南方省份之陳氏主要聚居地,略舉數省,便知分曉。

 

三、義門陳氏歷代譜牒之誤

 1、譜與譜有不符,史與史亦有不符。義門陳氏固然寵大,分遷脈絡千絲萬縷。如湖北省武穴市陳殿榮先生的《江州義門宗譜存疑問題考》,列舉了許多“譜與譜、譜與志、譜與史均存在相矛盾的問題”。其中一些問題,清代續修的宗譜已經提出,如金山莊、果石莊、關山德星堂、江西三眼橋等宗譜均言“譜與譜有不符,史與史亦有不符”、“舊譜之言不盡可據”、“言譜者不可不考也”。

由於年代湮遠,早期的譜牒因兵燹、天災、人禍而致失傳。歷史上江州義門頻受兵燹之禍,那些分散在江西各地的義門後裔,也被迫舉家外逃,紛紛流落他鄉。在這種族敗家破、流離失所的危難中,唐、宋時期的義門古譜毀失殆盡,倖存于世者廖廖無幾,且支離破碎,最終“化為烏有”。元末至明初,各地雖有續修宗譜,皆因年代久遠,資料殘缺,多有錯處。現存譜牒中,屬於清朝中、後期的版本亦為數甚少。

訛誤失真的原因很多,其一是義門後裔散居海內外,天各一方,相距甚遠,交流困難。僅從鄰近幾莊搜集的文物資料,也是殘篇陋簡、斷碑頹碣,運用“失者補之,亂得(則)序之”的方法,補輯而成續譜,其中謬誤勢所難免。

近年挖掘出許多義門陳氏族譜,如某些續譜者缺乏考究,任意增、刪、改,使之癰腫而脫節,以致訛傳。諸譜均雲“蘊珪生兼”,尚有一譜雲:“蘊珪生良,良生爵、爵生兼”平空增加兩代人。近兩年出版的宗譜,轉載《宋史.陳兢傳》時,把“伯宣子崇”改寫成“伯宣九世孫崇”。由此聯想到《義門記》有關世系的內容,不得不令人生疑。此文作者胡旦是“大宋內閣兵部尚書制詔總裁”,是有名的飽學之士。他對明顯的世次問題能“俱知其狀,因為之記”嗎?看來此文大有後人妄改之嫌。又正如《大冶舊譜》載:益國公周必大言《義門碑》“疑後來碑誤”,以上章節中不難看出,在古代,已出現如《宿松譜.唐宋孝文節選》言:“抑碑經火後,本版錯誤”之案例。

 2、錯位失實,矛盾疊出。各地宗譜所載義門世次岐異甚大,與義門顯祖要事的年代極不相符。現經深究細考,原是“整體錯位”,即將叔明五世孫陳旺及其後人,整體移于第十世伯宣之下,而成“其孫旺”。為何出現“整體錯位”的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二,官府干預,奉文改譜。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官府表揚義門遺址。因德安“不當驛路,又無子孫生員在學,祠之則典守無人,遺之則湮沒可概”,只在德安義門遺址“立碑表識”,而在德化(今江西九江縣)義門鋪“圍牆樹坊”。次年,德化縣五十一莊聯宗建祠修譜,“奉憲飭改”,按照“斯譜重表揚也,故公(伯宣)移先之”的意圖,大肆“刪改家譜”。此後,各地以德化聯宗譜為藍本,相互傳抄,越傳越遠,妄斷濫增愈來愈多,終致譜、志、史之間矛盾疊出。

義門世次歧異的成因有多種,擇其要者為上述二種。探析世次歧異成因,有助於對世次的考究。只要我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整個世系結構和重要歷史人物,全面地、系統地、辨證地進行綜合分析,由表及裏,去偽成真,就可以得出客觀而正確的結論。

 

四、結束語

從“天下陳氏出江州”、到“謹以此書獻給全球八千萬江州義門陳氏子孫”、義門陳氏歷代譜牒之誤與現代義門後人誇大其詞所造成的後果說起。

人們常說,無才不足以修史,無學不足以考稽,無識不足以統論。而作史者尤加三事:質也,真也,慎也,既綜合之、考稽之、統論之,甯質無華,寧真無偽,寧慎無略。古人且知“秉筆直書,懸之國門”之意,何況現代資訊這麼靈通年代,若有人刻意捏造,無中生有,疵語連篇,豈能掩人耳目。

一部史書,考稽源流關係,理順歷代世系是其重點,也是修史的難點,不但要“續”,而且要“考”。修史歷來視為一件莊嚴而神聖的事情。文章千古事,存史千萬年,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因此,先人說過“作史者,必備三長:才也,學也,識也”。《江州義門》作者才氣有餘,能把比莫爾的“烏托邦”空想理論和康帕內拉的太陽城構想擴大化、虛擬化,把歷史上義門陳氏的諸多困惑加以延續,重蹈歷史覆轍,誤導義門陳氏及天下陳氏,混淆真偽,以訛傳訛,把本應很嚴肅的家族血脈文化“頗謬於國史”,誤導子孫後代。

總而言之,《江州義門》一書與實際義門陳氏優良傳統的論理是相勃的,可說是相抵觸的,不是給祖宗爭光,而是給祖宗臉上抹黑。譜學家劉知幾,章學誠所說的譜牒通病,在《江州義門》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也是最切中《江州義門》要害。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