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陳友諒》內容簡介
《大漢陳友諒》
主編:陳發祥、陳正法
目錄
序
第一章 少年傳奇
第二章 出任府獄吏
第三章 舉旗起義
第四章 武科場上奪進士
第五章 朱元璋謀害小明王
第六章 初建大漢王朝政權
第七章 功業半途 九江身殉
第八章 大漢王陳友諒之墓
第九章 大漢朝亡國
第十章 陳友諒的遺跡、遺言、遺物
第十一章 陳友諒的妻妾
第十二章 為大漢捐軀的英烈
第十三章 劫後子孫去向
第十四章 陳友諒及其子孫的政治處境
第十五章 陳友諒後裔及族人分遷情況
第十六章 陳友諒的源流及後裔世系
第十七章 附述輯錄
第十八章 歷史上的八位陳友諒
附錄
後記
本書共二百多頁
據《大漢陳友諒》一書載:漢帝陳友諒系舜帝重華公之後,得姓開山祖媯滿,陳胡公後裔,陳敬仲“完公”主支,潁川始祖陳實公長子長孫直系後裔。
……
陳實公傳至“叔澄公”(字子泉)—硯—天章—福—江—坊—謂—祥賜—淵伊—文道(後為簾禦使官升開封府,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封陳國公。葬揚州府雲亨鄉十一都金峰頂,生四子:伯萬、伯千、伯貫、伯紀)—伯萬—元和—翔—詡—昭文—省華(省華公生三子:堯叟、堯佐、堯咨)—堯佐—述古(堯佐公長子)—芸秀—思玉(思玉公配蔡氏,生五子:友富、友直、友諒【大漢王】、友貴、友仁。)
陳友諒公生二十一子:善、理、必通、必達、必道、必遠、泰、晉、達、公旭、公茂、伯通、伯能、煙黑毛、煙白毛、梓、醜驢(字平旦)、羲、宏、留忠、景福。
陳友諒公的一代孫有20多位:岱、岳、平、建、元弼、元朝、元旺、童一、童二、童三、童四、福興、福廣、福貴、鳳養、趙養、瓊、迎、風、即斌、日宣、溫、良、恭、儉、讓、盛、珊,等。
在陳友諒的21個兒子中,陳泰、陳晉、陳達鄱陽湖戰死,兩兄弟去向不明,陳梓(遺腹子朱梓)聞知朱元璋詔京問罪前夕自殉長沙年幼無嗣以外,其餘19子的後裔輾轉隱居于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河北、陝西、山西、河南、湖北、廣東等各省避難,均有後代。
陳友諒公派下部分世系圖
友諒┬善 —建 —漢 —煊 —瑕 —文肅—值輝—鬥南—遷芝┬誥 —文信—仲選—虞 —朝達[01]
│元亨 ├仲德—景書—忠明—冉慶┬華
│ │ ├貴
│ │ ├祿
│ │ ├榮
│ │ ├富
│ │ ├福
│ │ ├順
│ │ ├壽
│ │ └佑
│ └仲秋—金富—尚弟—聘 ┬茂盛[02]
│ └茂舉[03]
├理 ┬全忠┬澤雲┬華木 注:華字底各房後裔均住川黔邊九個縣以重慶市區朝天門等明末複陳
│利貞│ │ ├華生
│ │ │ └華仕
│ │ ├澤宣┬華建
│ │ │ └華權
│ │ └澤祿┬華貴
│ │ ├華顯
│ │ └華盛
│ └全惠┬澤芳—華耀
│ └澤斌┬華柱
│ └華國
├必通┬童三
│ └童四┬文景
│ └武景—信弘—老雄—萬龍—本厭—大才—廷芳—國其—應禎—登位—祚簧—士群[04]
├必達┬童一 遷居雲南—
│ └童二—景忠—信文—志弘—萬昆—本其—大表—遷剛—國堯—應林—登榜—祚煥—士輝[05]
├必道 遷居桃江
├必遠 病故,無後
├泰
├晉
├達
├公旭—元弼┬天麒┬玲 ┬敬
│ │ │ └恭
│ │ └珍 ┬鼇
│ │ └儒
│ ├天鹿┬鴻
│ │ ├浩 —輝
│ │ └源 ┬啟福
│ │ ├啟貴
│ │ └啟興
│ └天鵬—暫 ┬啟富
│ ├啟祿
│ └啟常—蘭 —右 —廷壹—文伯—智慧—再政—政策—通純—琪俊[06]
├公茂┬元朝 兄弟二人由靖州隱居廣西融水安陲鄉羊嶺村四維河雇傭為生,改漢為苗,姓張,
│ └元旺 至今六百多年尚未複陳,子孫繁衍一千餘戶
├伯通
├伯能
├煙黑毛
├煙白毛
├梓
├醜驢
│平旦
├羲
├宏
├留忠
└景福
[01]朝達—其信—先試—敬善—守義
入黔
[02]茂盛—應武—國寶—天文—大用—世祿—昌榮—敏仕—洪瑚—學林—啟彬
[03]茂舉—應榜—國保—天富—大金—世楷—昌福—義仕—洪茂—學飛—啟萬
[04]士群—正軍—朝光—選源—家和—聲永—遠奎—觀才—光發—世曉 遷遠古坪居住
[05]士輝—正梅—朝相—選全—家齊┬聲長—遠述—觀城—光裕—世澤—澤泰 陳家山移坪窩
└聲宏┬遠友—觀樂—軍光—世海—桃銳
└永忠—觀壽—光榮—世雄—澤君—長勝
[06]琪俊—顯旺—俊輝—秀藻—升台—榮鎮—貴煌—永松—瑞祥 改張姓於西元1949年歸陳
(以上根據陳發祥、陳正法主編的《大漢陳友諒》一書整理,供參考)
揭開從《八個陳友諒》到《大漢陳友諒》的奧秘——還陳發祥同志以清白
揭老底 轉載:陳尊憲
目前社會上流行的《大漢陳友諒》(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12月北京第一版)一書,並非貴州大方縣陳發祥的原著。大家對其中造假成分很有意見,不能把責任都算在陳發祥頭上,他是無辜的。現在把內情略說如下:
陳發祥,貴州人,1937—2008年,1944年在地方國民小學讀書五年,因家貧綴學。解放後擔任過兒童團長,農業生產合作社會計,歷任鄉級黨委委員、秘書、鄉長職務十多年。在四十多年工作中,多次受到省、地、縣黨政部門嘉獎。該同志為人忠厚,品德高尚,深受民眾尊崇。
1991年陳發祥從《中華姓氏通書.陳姓》中看到大漢陳友諒的記述,和19世紀70年代本族所修族譜一對照,發現大漢陳友諒並不是自己的血緣先祖,族譜記載有誤。退休後,為了尋根問祖,他自費歷時八年,足跡遍及各地,收集有關陳友諒的資料,進行考證。因涉及
8個同名同姓不同人的陳友諒,為了不再混淆
8個陳友諒的歷史,不再誤導人們攀附名人,歸宗認祖,他將自己考察中厘清了的
8個陳友諒的資料命名為“八個陳友諒”,這就是《八個陳友諒》的來歷。正在陳發祥同志發愁出書資金的時候,在貴陽開會的河南宗親登門造訪。交談中瞭解到陳發祥的情況,一位元宗親自告奮勇說:“把書稿交給我,我保證給你出版,使你滿意。”(以下簡稱這位宗親為“出書人”)
出書人帶回書稿後,也確實費盡了周折。他先請湘潭大學資深教授陳宗瑜審稿。陳教授十分認真地審閱了全稿,寫了一封長信,提了
100多條意見,最後建議修正其中與歷史不符的錯誤,請一位元文字高手潤色後出書。出書人先是請一位擔任河南陳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的記者負責審稿,因意見與出書人不合而撒手不管。接著他又找首席會長,首席會長讓一位會長找幾個專家同時看稿,然後把意見集中起來,再作整體修改、潤色、出書。參加這次審稿的專家有河南社科院資深研究員某某某,因不同意出書人苛刻的要求而拒絕接受任務;地方誌的一位資深編審(相當於正教授)看稿後,還是找到負責總編的那位會長,指出書稿中“某某地方”說:“這是送稿人ⅹⅹⅹ讓我用鉛筆添上的。他說你太認真,太死板,他的字你會看出來。這可不是我的意思……”。這次審稿,終因在一些原則問題上與出書人達不成一致意見而擱淺。
出書人並不甘心,他又自己到處拉人入書,又補充了很多世系表,增添了很多歸宗記,加入顧問、編委、題詞等。也是天公作美,陳發祥先生去世了。《八個陳友諒》變成了《大漢陳友諒》,出書人加入的那些內容得以保存下來,出書人自己搖身一變,堂而皇之成為《大漢陳友諒》的作者(主編)。出書人為了拉大旗作虎皮,迷惑人們的耳目,請國學大師季羨林題寫書名,把那些本不同意參與他出書活動一些名人硬寫進書中。資金籌集夠後,書就順利出版了,名利雙收了,想在書中留下名字的人的願望實現了,出書人慣用的伎倆得逞了,善良的人們又一次被忽悠了。胡亂編造的歷史如:孫中山為陳友諒題詞;陳友諒被飛箭穿顱而亡後,卻留下遺言(長詩)三首,安排後事;陳友諒建立了大漢王朝;陳友諒不是本姓謝,是本姓陳……得以保存下來。再過
300年,謊言就會變成了歷史。到那時,又會有誰知道這其中的奧秘呢?!所有這些,都不是陳發祥的願望,也與陳發祥無關,更不能把責任加在陳發祥頭上。我們應當還陳發祥同志以清白!
同志,你如有興趣,請拜讀一下《大漢陳友諒》這部書,從語句不通、亂點標點,到編造歷史,忽悠宗親,很能發人深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