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福建陳氏源流研究的幾點體會
福建省陳氏委員會會長 陳及霖
隨著福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研究熱潮的高漲,海內外陳氏宗親的愛國、敬祖、尋根的意識也空前活躍,每一位海內外閩藉陳氏宗親都想知道自己是從哪里來的?根在哪里?為此,省陳氏委員會為了適應廣大海內外閩藉陳氏宗親的尋根願望,決定加快對福建陳氏源流進行研究,並迅速組織會內的部分專家、學者進行探索、研究。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不僅取得一些共識和收穫,並完成編撰出版《福建陳氏源流考》一書,而且也遇到一些矛盾和問題,還初步摸索出搞好源流研究必須堅持的兒項原則和方法。現簡述如下:
一、福建陳氏源流研究取得的共識和收穫
一)通過對福建陳氏源流的研究,進一步明確了血緣史和姓氏史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陳氏出於媯姓,而媯姓的上祖是舜帝。媯滿受封以奉舜祀。按血緣關係,陳氏稱舜帝為太始祖,或血緣始祖,都是合情合理的。而媯滿受封于陳地,爵陳侯,建陳國,以國為姓,死後諡胡公,稱陳胡公滿。從姓氏上來說,媯滿是陳氏始祖,或得姓始祖,這也是不可否認的史實。
二)通過對福建陳氏源流的研究,細考陳氏的來龍去脈及其迂徙分佈狀況,陳氏統源舜裔,而陳國的陳姓和齊國的田姓是陳氏的兩大衍脈,其紛繁的布遷固然極其複雜,然而其主流的傳衍,卻是衍脈清晰,昭穆分明,一脈相承,綿延不絕,形成一部與時間並存的陳氏宗族的生命史。如陳國是陳姓的固有衍脈,其主流為陳國的最後一位國君閔公的長子陳衍,避居陽武縣戶牖鄉,為戶牖派始祖。其十世孫陳平為漢朝拜國功臣,三朝宰相,封戶牖侯,世襲。陳衍的第二十二世孫陳實為潁川始祖,為絕大多數的福建陳氏公認的先祖。而齊國田姓系陳厲公之子陳完為避禍,出奔齊國,改姓田,其子孫歷任齊國權臣,後取而代之,自立為齊國君王。至齊王建時,為秦國所滅。齊王建的三子軫,相于楚,封為潁川侯,因遷入潁川,複姓陳氏,是為去田複陳之潁川始祖,直至陳軫的十一世孫陳實,為多數福建陳氏宗親公認的先祖。到底陳實是屬於戶牖派的後裔,還是屬於田齊派的後裔,有待進一步搜集有關史料,再行研究。
三)通過對福建陳氏源流的研究,進一步弄清了陳氏入閩與中國人口逐漸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和嶺南等南方拓展傳播的規律相一致。陳氏先祖入閩的主要幹、支世系有幾十支,他們基本上與歷史記載的中國四次大的人口南遷浪潮相符合。
1、第一次南遷入閩,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動亂時期,受盡動亂苦難的中原民族,成批地向遠離中原的福建等地遷移。如西晉“永嘉之亂”,中原板蕩,衣冠入閩吝八族。其中南海郡守陳潤在永嘉二年(西元
308年)渡江南下入閩,寓居福州烏石山,為陳氏最早入閩的開基始祖。又如南北朝的南梁發生“侯景之亂”,為避亂入閩的各姓氏中,陳氏先後進入建安(建甌)、晉安(福州)、義安(潮州)等地。再如南北朝的南陳末年,陳文帝五子晉安王陳伯恭、陳宣帝四子建安王陳叔卿、十九子南安王陳叔儉等入閩開基,其子孫遍佈福州、泉州、建陽等地。
2、第二次南遷入閩,是在唐朝時期。在唐高宗總章二年,閩南蠻獠嘯亂,陳政奉命統兵入閩平亂。後政死,其子陳元光繼任父職,征戰九年,平定閩粵邊境,設置漳州郡,任漳州刺史,稱為“開漳聖王”。今閩南、臺灣的陳氏多出於陳元光之後。而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太子太博陳邕,因與宰相李林甫不協,被謫入閩,為南院太傅派之始祖。這時還有陳潤的裔孫陳雍自吳入閩,居永安貢川,為永安陳氏井基始祖。
3、第三次南遷入閩,是在唐末五代的時期,因唐末朝庭腐敗,連年戰爭,民不聊生,暴發多起農民起義。王潮、王審知兄弟率農民起義隊伍數萬人經江西入閩,史稱“十八姓從王入閩”。其中陳氏隨王審知入閩的人很多,如陳四翁到同安開基,陳鄙在仙遊開基等。此外還有直接從河南固始入閩的有陳啟端在建陽開基,陳千郎到福州開基。
4、第四次南遷入閩,是在宋、元之際。當時民族矛盾尖銳,康王南渡,皇室南迂臨安(杭州),引起全國性動亂,尤其南宋皇帝趙昺南逃福建,導致歷史上北方人口大批南遷的浪潮,其中陳氏族人南遷入閩微多,如宋代陳魁、陳璋入閩,居長汀、寧化、詔安等地;陳舜仁從江西遷入福清江陰、澤陽開基;陳高士從河南入閩,在福州台嶼開基等。還有北宋嘉祐八年,江西義門陳氏家族奉旨分成
291莊,分別遷往全國16個省、市所轄 125個縣市,其中遷入福建各地的有20多支。
四)通過對福建陳氏源流的研究,進一步瞭解入閩的陳氏族人,由於各種原因,又繼續向海外迂徒發展。
1、向臺灣遷徒。眾所周知,閩台自古同省,直到清光緒十一年,臺灣始設省。因此,歷來福建族人大量向臺灣移民。這不僅是地緣關係,而且還由於福建沿海災害、瘟疫頻繁,匪禍嚴重,民不聊生,只好渡海進島謀生。據考證福建族人成批遷徒入台,大致有:一是,明朝天啟年間,荷蘭人竊踞臺灣,曾招募閩南沿海居民移台墾殖;二是,明末鄭芝龍設塞於臺灣北港,也曾多次招募漳、泉、興化沿海居民移台墾荒;三是,明崇禎年間,鄭芝龍歸順明朝後,又繼續招募閩南沿海幾萬災民移台開墾種植;四是,清順治年間,延平王鄭成功驅荷複台,所帶
3萬多士兵和眷屬,全部留台墾荒務農,在鄭成功治台期間,閩南等地去台人口約達15萬人之多;五是,清康熙年間,施琅率兵收復臺灣後,閩南沿海又有幾十萬人迂往臺灣。接著清政府放寬海禁,閩粵沿海又有大批移民迂往臺灣。由於陳氏是福建第一大姓,故在歷次移民臺灣的總人數中,陳姓均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據1997年臺灣當局公佈在台漢族人口達1710萬人中,其祖藉存福建的占80%。全臺灣陳姓人口有
185萬多人,,占全台人口的12%,為臺灣第一大姓。
2、向海外各地遷徒。
①早在五代後樑開始,特別是到了宋代,福建陳氏子孫紛紛從福建遷徙到藩屬國的古安南(越南),並經1000多年的繁衍生息,如今陳姓已成為越南十大姓之首。
②明朝初年,日本琉球群島曾建立中山國,並作為明朝的藩屬國。當時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同這個島國的聯繫,曾在福建遴選三十六姓同胞,于永樂年間渡海遷入琉球島國,並擔任正議大夫、長史官、通事官等重要職務。這三十六姓中,陳姓人數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成為該島國的巨族,而且地位顯赫。
③明清年間,福建陳姓子孫還陸續遷徒到菲律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南美洲等國謀生,後又逐步分佈到世界各地。近年來,這此國家和地區都先後建立陳氏宗親會、舜裔聯誼會等。海外陳氏宗親至今仍與祖藉地保持著密切聯繫,並為祖國、為家鄉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五)通過對福建陳氏源流的研究,深入探索福建陳氏這一血緣宗族的起源、遷徒以及開拓創業的歷程,充分反映了福建陳氏先輩的愛國、愛鄉、勤勞勇敢、執政有方、政績卓著、澤被後世、德高望重,深得人民擁戴。既使福建陳氏子孫能比較清楚地明瞭入閩陳氏先祖的來龍去脈;又使福建陳氏子孫進一步瞭解陳氏家族的榮辱興衰;也使福建陳氏子孫感到入閩陳氏先輩在各個歷史時期、各個領域無不閃爍著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靈光,從而使福建陳氏後輩引為驕傲、榮耀和自豪,大大激勵福建陳氏後輩立志繼承先祖的遺志,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拼搏。
二、福建陳氏源流研究遇到的矛盾和問題
1、緣何平民百姓沒有族譜,沒有歷史呢?
從各支入閩陳氏的祖源看,幾乎皆出自名門望族,達官貴人、文人學士,而平民百姓極少有記載。也就是說平民百姓沒有族譜、沒有歷史、沒有祖先,也沒有子孫後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公平的歷史現象呢?這與歷史是勞動人民所創造的理論相違背。究其原因不外乎有如下兩點:
①歷來平民百姓,尤其是祖祖輩輩從事農業生產的廣大農民,他們大多是不識字的,沒有文化的群體。他們長期處於被剝削、被壓迫地位,衣食都顧不了,更沒有多少人會去關心修族譜的事,也沒有經濟實力去參予修編族譜之事。
②歷來熱心於編撰族譜的,不是達官貴人,就是地主豪紳,他們最熱心修譜,也最重視修譜,然而他們的修譜,不但要以他們的觀點來修,而且要按他們的意願來修。就是極個別地主老財,雖不識字,或識字不多,但他們有錢,仍可以花錢雇御用文人來為他們修譜,而絕不會花錢去替無錢無勢的平民百姓修諧。因而出現這種平民百姓沒有族譜、沒有歷史的不公平現象,就不奇怪了。
2、福建陳氏宗親到底是戶牖派或是田齊派的後裔?
持不同見解的均各有各的依據,也各有各的道理。然而要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陳實到底是陳國派或是齊國派的子孫。因為多數入閩陳姓都承認他們是穎川陳實的後裔。陳實的祖源弄清了,福建陳氏祖源也必然清楚。從現有資料發現,陳實的祖源有三種說法①陳實是陳國最後一位閏君閔公的長子衍公派系的子孫,翔公的兒子;②陳實是陳國派閔公的次子全溫公的子孫,引奇公從翔公那裏將陳實過繼來當兒子的;②陳實是齊國派軫公的子孫,源公的兒子。
上述三種說法,實質上只有二種說。由於因年代久遠,資料散失不全,世系銜接有些混亂不清,故無法確定那一種說法較為可靠,而成為懸案。只有待今後進一步搜集有關史料,特別寄希望于河南陳氏宗親能繼續提供相關史料,以供進一步研究確定陳實的祖源。然而不管陳實足戶牖派的子孫,還是田齊派的子孫,鑒於戶牖派和田齊派均是媯滿的後裔,也就是說戶牖派和田齊派的祖源是一致的,福建陳氏祖源雖在中間有所爭議,但上祖源也是一致的。
3、個別入閩支系的世系銜接不清
由於年代久遠,有些入閩陳氏支系的世系銜接不清,這本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然而由於過去封建宗法思想作怪,以為將支脈的先祖傍上大官,傍上名人,就可以給後輩子孫添光彩、增榮耀。從而使一此入閩陳氏支系的世系銜接上出現不少矛盾,也給從事源流研究工作增添不少難題,還給編撰《福建陳氏源流考》增加微多麻煩。如飛錢衍派入閩始祖陳鄙,系唐末隨閩王王審知兄弟入閩,鑒於當時史料不全,成為斷頭入閩支系。後於清朝乾隆年間仙游陳氏宗親編修《飛錢陳氏族譜》時,硬把陳鄙接為陳邁第七子。陳邁系隋朝大業十二年(西元
616年)入莆田置縣,而陳鄙是唐朝僖宗中和年間(西元881~884年)入仙遊的,兩者相隔
270多年,根本不是一回事,陳鄙也絕不可能是陳邁的第七子。對於出現這種世系銜接不清的情況,希望有關入閩陳氏支系能進一步考證、研究為妥。
4、爭搶名人先賢,以顯世系人才興旺
各入閩支系為顯耀其世系的興旺發達、人才輩出,而爭先把對社會貢獻大、建樹多的陳氏先賢,納入本世系內。如五代末期的清源軍節度使,後獻漳泉兩郡,而被北宋太祖封為南康王、武甯節度使的陳洪進,就有好幾支入閩支系都把他列入其世系之內。如一是,“開淖聖王”陳元光支系,把陳洪進列為陳元光之十世孫;二是,南院派陳邕支系,又把陳洪進列為陳邕之十三世孫;三是,陳潤支系,也把陳洪進列為興化始祖陳邁之十二世孫。到底陳洪進是誰的後裔,有待大家進一步考證。
三、福建陳氏源流研究,必須堅持的原則和方法
研究福建陳氏源流和編撰《福建陳氏源流考》,由於在研究的內容上包含廣泛,在研究的時序上跨度4000多年,存研究的地域上,縱橫海內外。可見其研究的難度是比較大的,但我們為了不辜負海內外閩藉陳氏宗親的期望,經過努力,摸索出搞好陳氏源流研究和編撰好《福建陳氏源流考》一書,必須堅持的幾項原則和方法:
1、要堅持尊重史實的研究原則:在源流研究過程中,我們堅持以史為鋼,以物證為據,以哲理服人的研究原則。不迷信權威、不趨炎附勢、不人云亦云、不拾人牙慧,而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相互補充,獲得裨益。即使意見不能統一認識,至少可以弄清矛盾與分岐之焦點,為日後進一步考證與分析打下基礎,使研究得以深入進行。
2、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研究態度:在探索福建陳氏源流過程中,我們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研究態度,對福建陳氏的遷徒、發展、演變、分佈和現狀進行研究、梳理、概括,從而真實地反映福建陳氏源流的來龍去脈,讓全體海內外閩藉陳氏族群都能因血緣與宗親關係而發自內心的姓氏認同感,從而產生強大的凝聚因素,這是我們探索陳氏源流的工作基礎,也是編撰好《福建陳氏源流考》的原動力。
3、要堅持百家爭鳴的研究方式:在研究福建陳氏源流過程中,我們堅持以歷史和實際為出發點,來研究福建陳氏源流。對於各種不同觀點,通常是經過充分求索、整理和掌握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再進行慎重的思考,分析、論證後,提出了比較符合實際而中肯的看法,使這種看法具有一定的廓清作用。至於暫時還無法找到符合客觀實際的證據的情況下,只好把幾種不同見解分別列述,供讀者自己判定。如關於陳實是戶牖派的後裔,還是田齊派的後裔問題,各有各的說法,我們又一時尚找不到確切的證據,只好分別列述,既可供各支系的陳氏後裔自己判定,又可促使福建陳氏源流研究的進一步向縱深發展。
4、要堅持新穎獨特的研究思路:在研究福建陳氏源流和編撰《福建陳氏源流考》時,我們圍繞著福建陳氏的遷徙、發展、衍生、世系等問題,按姓氏文化、陳姓由來、陳氏世系、入閩世系和福建陳氏名人等五個各自獨立的思路,逐個進行專題研究、分析和描述。而每個專題中,對一些具體問題進行深入探訓,如對入閩世系的梳理、排列和論述,則體現了縱勢的走向,增加了時序感、歷史感和穿透力,這是一種較新穎而獨特的結構模式。
5、要堅持綜合探索的研究方法:在研究福建陳氏源流過程中,我們把有關福建陳氏的各個因素、各種現象、各個環節等聯繫起束,組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來進行考察研究的思維方法。首先是“以史為鏡”對福建陳氏源流和世系的真偽、謬誤和是非進行考釋、厘正、分析和評論,儘量找到可讓多數人能接受的結論;其次是“古為今用”對福建陳氏源流和世系等問題,採用既切合歷史事實,又符合現代實際,繪出圖表,使《福建陳氏源流考》一書,以圖、表、文並茂的形式展現在讀者面前。
總之,目前對福建陳氏源流的研究已初步告一段落,《福建陳氏源流考》一書業已編撰完成,並已出版。然而對福建陳氏源流的研究仍僅僅是一個開端,尤其鑒於我們的水準有限,目前的研究僅是初次的嘗試,而且研究的面還不夠廣、不夠深,只能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更為深入、細緻、全面的研究,還有待於全體閩藉陳氏宗親一道參與,使這部《福建陳氏源流考》能有始無終,不斷續寫出新的篇章,發揚光大。
2010年2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