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遷徙系圖
自媯滿封陳列到西元前四七九年陳閔公亡于楚,陳國其傳二十世,二十六代君王,歷時五百八十八年。其間,媯滿第十二代隊陳完因避難於西元前六七二年逃到齊國,改姓田,其子孫世代任齊國的大夫,卿,相,至十世孫田和,奪取薑姓齊國政權,建立了田氏齊國,又傳八君一百八十四年,至十六世小田建時,被秦始皇所滅。田建有三個兒子,其三子田軫出逃,後遷居至潁川,恢復陳姓。此後在中原瓜瓞連綿,生齒甚眾,發展成為名門巨族。
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即《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四九六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據陳氏族譜及有關史書記載,自陳國發生內亂至亡國,陳氏有幾次外遷,繁衍昌盛的屬陳軫為始祖的潁川陳氏。陳軫的四世孫陳願有四子,其長子陳寔字仲弓東漢時人,在陳氏族系中是個很關鍵的人物。陳寔的六個兒子也很有名望。其長子陳紀,四子陳諶與陳寔合稱三君。陳紀的曾孫陳准曾在晉朝當太尉,陳准的孫子陳達在晉室南渡後當過長城縣(今浙江長興縣)令。陳達選擇長興縣下若裏作為定居地,並預言:“此地山川秀麗,當有王者興焉,二百年後,我子孫必鐘斯運。”傳世十世陳文贊,生三子:陳談先,陳霸先,陳休先。陳霸先在南朝梁任虜將軍,受封陳王,於五五七年代梁稱帝,國號陳,建都建康。陳國歷時五帝三十三年,於五八九年為隋所滅亡。此期陳國封了許多陳姓王,使陳氏子孫遍佈長江與粵江之間,其中,宜都王陳叔明的十世孫陳環,在唐朝任臨海令,為避難遷至福建泉州仙遊縣。陳環第五子陳伯宣隱居於江西廬山,其孫旺于唐文宗太和六年徙居江西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裏,成為江州義門陳氏開基祖。陳旺以孝治家,世代相傳,歷時二百三十年,形成一擁有三千七百多口人,三百多處田莊,前後十九代同居共炊的龐大家族,直到宋仁嘉祜七年由皇帝派人協助拆遷,才分散於十六個省的一百二十五個地方。
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陳氏有兩次南遷福建是影響深遠的。唐高宗總章二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蠻獠嘯亂”因寡不敵眾,退守九龍山;朝廷又派陳政的哥哥陳敏,陳敷率領軍五十八姓組成援兵,去閩途中,陳敏,陳敷卒,其母魏氏代領其眾入閩。儀鳳二年四月,陳政卒,由其廿歲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垂拱二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年“率眾辟地置屯,招徠流亡,營農積粟,通商惠工”,使漳州一帶“方數千里無桴鼓之警”因之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其子孫稱為“開漳聖王派”成為閩,粵台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臺灣現有陳聖王廟五十三所,這從一個方面表明了臺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再就是潁川陳宴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福建同安,又徙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陳邕裔孫陳洪進,宋初並任在福建同安,又徙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陳邕的裔孫洪進,宋初曾任宰相,封南康郡王;其兩個兒子文福,文灝分別任泉州刺史,漳州刺史,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宴後裔陳魁率族人九十三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程鄉,後散居大埔,肖甯,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台,始於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臺灣鄭經過台官東寧總制使,在臺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三百多年間,陳氏遷台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即有二千餘口,因此使其成為臺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有“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至宋代人數更多,有的成為安南王朝的重臣。其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炅於一二二八年創建越南陳朝,傳八世十三王歷時一百七十五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後有的在琉球群島落戶。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謀生。福建永春人陳臣留,到馬來西亞經商,後又率領親族百餘人遷居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分別遷至菲律賓,泰國,印尼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分佈相當廣泛,他們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都做出了積極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