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禮儀與流程
祭祀共分九個儀程,即迎神、奠玉帛、進組、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望瘞等。各儀程演奏不同的樂章(附錄)。跳文、武「八佾」舞(由64人組成的古代天子專用的舞蹈)。清乾隆七年額定地壇設文、武、樂舞生
480人,執事生90人。可見當時樂舞隊伍之龐大。每進行一項儀程,皇帝都要分別向正位、各配位、各從位行三跪九叩禮,從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頭
200多下,歷時兩小時之久。如此大的活動量對帝王來說是個很大的負擔,所以皇帝到年邁體衰時,一般不親詣致祭,而派遣親王或皇子代為行禮。如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親詣地壇致祭26次,而後21年則全部由親王、皇子代祭。
祭地現場的紀律要求極嚴。皇帝經常旨渝:陪把官員,必須虔誠整肅,不許遲到早退,不許咳嗽吐痰,不許走動喧譁,不許閒人偷覷,不許紊亂次序。否則,無論何人,一律嚴懲。據史料記載:清嘉慶二十四年五月甘四日,因恭修皇祗室內乾隆皇帝之神座,而派遣成親王代行祭告禮。由於成親王向列聖配位行「終獻」禮時,親。亂了先東後西之次序,事後被革職退居宅邱閉門思過,並罰扣半俸10年,照郡王食俸。此例可見君王對祭地禮儀之嚴肅認真。
祭祀結束後,按制度規定要向有關官員分賜食肉,叫「頒胙」。祭前,由太常寺負責登記造冊,並發給胙單,(取肉證)至各衙門。,祭畢,各衙門持昨單各自到祭所領取。據記載:宗人府、內閣各10斤,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樂部、京道各
7斤,太常寺蠻儀衛、詹事府、順天府、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六科五城各
5斤,翰林院、起居注、國子監、太醫院、欽天監、中書科各4斤。
祭地對平民百姓並無好處,特別是大興、宛平兩縣既要派駐壇戶守壇,又要負擔
200多名廚差役夫,還要攤派祭祀所需的雜費銀兩。當然,對這兩縣的官員來說,倒是件有名有利的大好事。
殿內分別置香案、設香爐、蠟台等貢器,主殿香案北側設貢桌,陳設酒醴、貢果、糕點、杯箸;東南側設小貢桌,放香爐、鞭炮等,樂隊、樂工設東牆位置。
祭祖程序如下:
一、主持、禮賓進入崗位,做好祭祖準備,負責組織整個祭祖活動。
二、祭祖者恭臨殿前:祭祖團選一名代表為主祭人,帶領全體陪祭人員列隊進入祭祖區。
三、安氏宗親祭祖典禮開始。全體肅立(所有祭祖人員向前跨半步,脫帽、鞠躬、肅立)。主祭人一人換裝。(主祭者換紅色唐裝)
四、祭祀
一)奏樂
二)鳴炮
三)擊鼓(擊鼓十一響代表「全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安氏族人」)。
四)鳴鐘
五)拂塵 (由執事拂塵)。
六)上香(由四名禮賓帶領眾祭祖者醒香、捧香、納香、行叩拜禮)。
七)行三獻禮(禮賓先生行禮、樂工奏樂)。
通贊:向祭者班齊,陪祭者序立主,祭者就位。
引贊:就位。
通贊:盥洗。
引贊:詣盥洗所、浴手、凈巾。
通贊:參神。
引贊:詣香案前,就位、跪、上香、受爵、酹酒、祭酒、奠爵、叩首、起、復位。
通贊:進魚米。
引贊:詣酒樽到神位前,就位、跪、上香、受爵、酹酒、祭酒、奠酒、奠爵、叩首、起、復位。
通贊:行初獻禮,盥洗。
引贊:詣盥洗所,浴手、凈巾、復位。
通贊:進炙肝、進割肉、進時食。
引贊:詣酒樽到。
受爵、酹酒、祭酒、叩首、起、復位。
通贊:詣神位前。
引贊:就位、跪、進饌。
通贊:讀祝文。
引贊:詣香案前,跪。
通贊:讀祝文。
陪通贊:叩首、起、復位。
禮通贊:行亞獻,盥洗。
引贊:詣盥洗所,浴手、凈巾、復位。
通贊:進炙肝、進割肉、進時食。
引贊:詣酒樽到。
通贊:詣神位前。
引贊:就位、跪、進饌、受爵、酹酒、祭酒、叩首、起、復位。
通贊:行終獻禮,盥洗。
引贊:詣盥洗所,浴手、凈巾、復位。
通贊:進炙肝、進割肉、進時食。
引贊:詣酒樽到。
通贊:詣神位前。
引贊:就位、跪、進饌、受爵、酹酒、祭酒、叩首、起、復位。
通贊:撤饌(此時,兩位向祭生各端一碟時食回來,放在院中香案上,揖、叩首、復回原位)。
通贊:點茶(此時,兩位向祭生各端一碟糕點,貢在神案兩旁,叩首,復回原位)。
通贊:告禮成。
引贊:禮成。
通贊:辭神。
陪通:跪、叩首、起。
通贊:執祝生捧祝,執爵生捧爵,執杯生捧杯(均放在香案上)。
焚祝文(主祭者焚祝,並奠酒)。
引贊:各移燎位(此時,祝文捧在貢桌上,將祝文放在香爐上,用黃錢、香燭、酒禮,鳴炮)焚祝。
通贊:望燎,送神。
五、祭祖儀式結束,游宮開始。
備註:主持穿紅色唐裝、禮賓穿深藍色唐裝、主祭者穿紅色唐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