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先人紀念堂 »

臺灣清明的傳統與風尚

作者:  來源:福建日報   更新時間:2018年04月05日

臺灣清明的傳統與風尚

2018-04-04

在臺北市富德墓園樹葬區的一排松柏前,包歸雁雙手合十,祭拜外公。(記者 吳洪 攝)

融入血脈的習俗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與大陸一樣,在臺灣,清明返鄉也是一年之中的大事,除了祭祖和掃墓外,還是宗親相聚的日子。

對於長期在廈門的台商陳岱明來說,今年清明節格外不同。

陳岱明的先祖在清乾隆年間就從泉州跨海到臺灣發展。不久前,有陳氏宗親通過社交媒體發出祭祖召集帖,結果吸引了 100多名宗親彙聚陳家開台世祖最初定居地——彰化縣芳苑伯嬤堂祭祖。

“看到宗親發出的召集令,我立即帶上家人從廈門回到臺灣。對中國人來說,祭奠先祖是一件大事,早已融入血脈。”陳岱明說,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通過祭祖,後人感恩先人創下的基業,也激勵自己沿著先人的腳步拼搏進取。

回到彰化,陳岱明認識了許多過去未曾見過的宗親,讓他感歎不已。“族人散居各地,很多人都不相識,但這次清明相聚,大家卻一點陌生感都沒有,這就是因為血濃於水吧。”陳岱明說。

臨近清明節,臺灣各大菜市場又忙碌起來。這幾日,“80後”臺灣青年黃心音常常陪著媽媽逛市場,協助採買清明祭祖的食材。“清明節,臺灣有吃潤餅的習慣,所以,這幾天我幫媽媽買一些胡蘿蔔、高麗菜、韭黃、綠豆芽等餡料,準備清明節包潤餅。”黃心音說。

潤餅也叫春捲。清明吃潤餅,在潮汕、閩南、臺灣等地區都是傳統。包潤餅的過程一般由家庭成員一起完成,給了家人溝通交流、增進親情的機會。

清明節時,島內家家戶戶還會買供品、香燭、紙錢,來祭拜祖先。“緬懷祖先,追思生命源頭,就會發現我們的生命來自于父母,父母的生命又來自于祖父母、外祖父母。依此類推,可以一直追溯到千百年前。俗話說‘人若無根,心如浮萍’。祭祖追思是中華孝道文化的傳承,以後我也要傳給下一代。”黃心音說。

環保理念漸入人心

一杯清酒、一束鮮花、一篇悼詞、一曲雅韻……在綠色生態理念的宣導下,島內環保殯葬、祭祀之風漸漸興起。

 3月28日,臺北市天朗氣清,位於文山區的富德墓園一大早便有許多市民前來掃墓祭拜。

“阿公,我來看你了,希望你保佑阿嬤渡過這一關。”站在一排松柏前,包歸雁雙手合十,默默念道。幾周前,包歸雁的外婆因為中風住進了加護病房。

富德墓園是臺北市兩大公營墓園之一,園區內設置有樹葬區,並依據樹木品類劃分了11個不同區塊,如問梅園、桂花園、指柏園、香樟園等。“阿公喜歡松柏,所以選擇葬在了指柏園。阿嬤喜愛這裏的梅園,早就立下遺囑,希望死後也用樹葬的方式,讓生命回歸塵土。”包歸雁說。

在富德墓園樹葬區,每一類樹種下會事先預留幾個坑洞,骨灰放入可分解的玉米袋中,然後埋入坑洞內,覆土、壓石即可。如果某區域坑洞滿葬了,工作人員會貼出“滿葬”的告示,暫停開放園區,讓土地“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後,骨灰會分解、轉化成養分滋養樹木花草,那時園區會再次開放。

“與塔葬、火土葬不同,樹葬不會設置往生者的牌位。但每一個區域,墓園的工作人員都會在地上標識號碼,只要記住號碼,就不怕找不到先人骨灰的埋葬處了。”包歸雁指著自己所站的位置,地上標有號碼“C5”。

目前,臺灣大部分公營墓園都設置了生態葬區,免費為民眾提供花葬、樹葬等方式,一些縣市還推廣海葬,生態殯葬理念正成為越來越多民眾的選擇。

臺灣清明節的環保特色也尤為突出。剛剛過去的週末假日,花蓮縣吉安鄉多個墓園就迎來了掃墓祭祖的人潮。鄉公所與當地宮廟共同推出了“節能減碳、心燈祈福”活動,民眾可免費領取“祈福心燈”,以點燃“心燈”取代焚燒紙錢。當地有關負責人表示,希望大家在緬懷先人的同時,也留給下一代更好的山林。

宜蘭市公所也持續提倡紙錢“不要燒、集中燒、減量燒”,民眾可將購買的紙錢在公墓便民服務站換取“祈福平安米”來祭祖,祭祀後可帶回食用,也可捐贈給社會福利團體。

臺灣環保主管部門近日召開記者會,呼籲民眾采行較環保的祭祖方式。該部門提出環保祭祀的四大替代做法:一是在指定區域設立紙錢集中收集區,再統一進行焚化;二是鼓勵民眾以向社會福利機構捐款方式替代焚燒紙錢;三是利用互聯網提供電子追思祭拜服務;四是以鮮花、水果作為祭拜品。據統計,臺灣各縣市近年來積極推廣紙錢集中焚燒,2017年集中處理量達12929噸。

(吳洪)

 

Copyright©2006 - 2020 lb.nanchens.com  版權所有:永春仙鄉林柄陳氏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