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總兵佐領陳公墓碑

者:   來源:張文貞集  更新時間:2017年05月14日

甘肅總兵佐領陳公墓碑

清-張玉書 撰

公諱伯通字魁吾世為三韓望族起家署章京太宗朝陞佐領屢從征伐如攻朝鮮服䝉古克錦州下松山拔大淩河此國家開拓疆土戡定中原時也諸將士有事茲役者功輒稱最而公身在行間所至著績視諸將士功獨多迄世祖章皇帝入關建鼎窮追逋冦公復從王師長驅逐北大破賊於潼關關中既定旋拜西安留守未㡬孟公喬芳持節督秦時河西五鎮初下計非得素有威望負文武大畧者領重兵鎮之不可雅意屬公即拜疏請授公甘肅總戎已得命矣㑹江西有叛將之變羽檄乞援甚急公奉調馳往竟未赴甘比至江右叛賊金聲桓業連陷數郡逆焰方熾公與諸路兵協力㑹未數月賊平振旅還京師一時論大將制勝克敵才者咸交口推轂公不日將再秉旄鉞以出而公自念束髪從征披堅執鋭者三十餘年戰必克攻必勝葢君之靈社稷之福也今老矣且善疾不能復任金革遂引年乞休閲再嵗以病卒嗚呼古稱勇將易儒將難才將易仁將難以余聞公精騎射武畧絶人顧嗜書史在軍中手不釋巻秉燭吟覽嘗至丙夜時擬之杜征南又性仁慈凡有俘獲輒矜釋之曰此一時誤罹賊網耳縱之令自新皆朝廷赤子也所俘衆感泣叩首而去公以百戰成大功而其在軍不肯妄殺一人如此夫不妄殺人者必有後今公之子孫先後躋貴顯繩繩繼繼益大公之家聲不可謂非天道也子六人長養忠京口固山大能紹公志讀書明大義折節與人交人咸徳之次某次某孫長嘉善佐領次嘉猷太常寺少卿次內閣撰文中書舎人亦以文學稱俱養忠出公墓在某鄉某原奉常將立碑墓道以垂不朽而乞文於余余不能悉公行事為述其梗槩以見公之積善餘慶而陳氏之福葢未有艾雲誥授光祿大夫䕶軍統領兼佐領世襲拖沙喇哈畨

 

“世為三韓望族”的陳氏後裔今何在

2014-8-15 新浪博客-瀾津堂

在《碑傳集》的“武臣”卷中讀到“甘肅總兵佐領陳公伯通墓碑”一文,此文為清康熙間大學士張玉書所撰,摘自張的《京江張文貞(玉書)年譜文集》。

其全文為:“公諱伯通,字魁吾。世為三韓望族,起家署章京。太宗朝升佐領,屢從征伐,如攻朝鮮、服蒙古、克錦州、下松山、拔大淩河,此國家開拓疆土戡定中原時也。諸將士有事茲役者功輒稱最,而公身在行閒所至著績,視諸將士功獨多。迄世祖章皇帝入關建鼎,窮追逋寇。公複從王師長驅逐北,大破賊於潼關。關中既定,旋拜西安留守。未幾,孟公喬芳持節督秦,時河西五鎮初下,計非得素有威望負文武大略者領重兵鎮之不可,雅意屬公,即拜疏請授公甘肅總戎。已得命矣,會江西有叛將之變,羽檄乞援甚急,公奉調馳往,竟未赴甘。比至江右,叛賊金聲桓業連陷數郡,逆焰方熾。公與諸路兵協力會剿,未數月,賊平,振旅還京師。一時論大將制勝克敵才者,鹹交口推轂公。不日,將再秉旄鉞以出,而公自念束發從戎,披堅執銳者三十餘年,戰必克、攻必勝,蓋君之靈社稷之福也。今老矣,且善疾,不能複任金革,遂引疾乞休。閱再年以病卒,年□十有□。嗚呼!古稱勇將易、儒將難;才將易,仁將難。以余聞:公精騎射,武略絕人,顧嗜書史,在軍中手不釋卷,秉燭吟覽,嘗至丙夜,時擬之杜征南。又性仁慈,凡有俘獲輒衿釋之,曰:“此一時誤罹賊網耳,縱之令自新,皆朝庭赤子也”。所俘眾皆感泣,叩首而去。公以百戰成大功,而其在軍,不肯妄殺一人,如此夫不妄殺人者,必有後。今公之子孫先後躋貴顯,繩繩繼繼,益大公之家聲,不可謂非天道也。子六人,長養忠,京口固山大,能紹公志,讀書明大義,折節與人交,人鹹感德之;次某,次某。孫長嘉善,佐領;次嘉猷,太常寺少卿;次某,內閣撰文中書舍人,亦以文學稱,俱養忠出。公墓在某鄉某原,奉常將立碑墓道,以垂示不朽。而乞文于余,餘不能悉公行事,為述其梗概,以見公之積善余慶,而陳氏之福,蓋未有艾雲”。

此文《國朝耆獻類征初級》有載,收入“將帥”卷,篇名“陳伯通”。

文中稱陳公伯通為儒將、仁將,多有褒詞。此文也因此被收入《歷代名將言行錄》

《歷代名將言行錄》由北洋政府陸軍訓練總監處軍學編輯局編刊,由陸海軍大元帥袁世凱鑒定,于民國初年出版,軍內發行。民國四十八年再版時蔣介石曾為其題簽。據說當年劉伯承元帥對這本書也推崇備至。想來陳伯通作為其中的一篇,他的事蹟在一定的範圍裏一直被傳頌著。

陳伯通作為佐領,《八旗通志初集》和《欽定八旗通志》的旗分志裏有載:“正白旗漢軍佐領,第四參領,第五佐領,系崇德七年編設之牛錄,初以‘分得撥什庫’陳伯通管理。陳伯通因病辭退,以其子陳養忠管理。陳養忠升任鎮江駐防固山大,以其子陳嘉善管理。陳嘉善年老辭退,以其子陳正義管理。陳正義緣事革退,以其子陳普管理。陳普緣事降調,以其弟陳晉管理。陳晉緣事革退,以其子陳文儒管理。”

而陳伯通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崇德間《盛京吏戶禮兵四部文》的吏部文,“補放滿漢牛錄章京各缺”一段中:“金礪旗下範文程以御前行走,無暇管牛錄。……奉上命以范茂杜代範文程管牛錄。”又“編漢軍為八旗。……以範文程牛錄下分得撥碩庫陳伯同為署理牛錄章京,……”。金礪,鑲紅旗漢軍固山額真,範文程隸鑲紅旗。陳伯同即陳伯通之異文,崇德八年陳伯通由鑲紅旗分得撥碩庫升任漢軍正白旗佐領。

陳伯通之子陳養忠,《八旗通志初集》勲臣傳中有載:“正白旗漢軍世職官陳養忠,漢軍正白旗人。初任牛錄章京。順治六年,從征叛鎮薑瓖。攻左州、朔州、汾州、太谷等處,養忠用所管紅衣大礮克其城。十年征湖南,於岔路口遇偽秦王孫可望馬步兵,養忠率本甲喇兵隨大兵對陣,敗之。以功授拖沙喇蛤番,准襲一次。十一年,隨甯海大將軍宜爾德往浙江征舟山。偽英毅伯阮思,率賊船百餘於海上拒敵,養忠同梅勒章京柯永蓁乘戰艦擊敗之。又敗偽總制陳六禦、偽英毅伯阮思、叛賊張洪德等眾三萬餘於海上。十四年敘功,加世職為拜他喇布勒哈番,准再襲二次。康熙二十八年五月,以老病休。子嘉策襲”。

陳伯通的玄孫陳晉,曾由正白旗漢軍印務參領升任西安左翼副都統,乾隆三十六年改任鑲白旗漢軍副都統。其事蹟不詳。

碑文中稱陳氏“世為三韓望族”,但沒有表明其居家何地。當今國家圖書館所編“族姓史料叢編”陳氏卷中也收了此碑文,但他們都沒能說明此“三韓望族”從何而來。

在民國間的《奉天通志》選舉志中載:“咸豐九年己未科舉人,陳永昌,海城漢軍正白旗人”。《海城縣誌》中也載有:“陳永昌,字璽卿,咸豐九年己未科舉人,國史館謄錄”。

據知,陳永昌後人藏有家譜(譜單),對其家族記載較詳。陳氏始祖公某,遷自山東昌邑,落籍遼東海州,有子五人,其長子之子即伯通,為世襲佐領,並載伯通有子養忠等四人均在京。陳公三子之長子伯登亦在京,四子之長子伯道則在玉田。伯道有弟兩個,永昌即其二弟的七世孫。永昌的前輩、同輩中也有幾位做領摧、馬步甲的,這裏不及細述。

從以上的資料裏可以知道,世為三韓望族的陳氏,明季當居遼東海州,清天命間入漢軍,後隸正白旗。順治間陳伯通和兩個堂弟“從龍入關”,至此與留在遼東的族人分居南北各地,從而漸漸地失去了聯繫。陳伯通入關後雖南北征戰,但戰罷即“振旅還京師”,陳伯通六子,除隨軍征戰的,也有在京為官者,看來是安家在北京的,當年若大的家族,其後人今天都在哪里?

今天“世為三韓望族”的陳氏後輩,是否知道他們的祖籍就在遼東海州,在今天海城的某鄉某原還有他們的“祖墓”,還有當年留在海州的族人。他們始終堅守在遼東的“故土”之上,並沒有隨著明代敗亡而“集體消失”。

自順治入關至今,三百七十年過去,人也該傳了十四、五代。當此“資訊時代”,此文如果有幸被當年入關之“三韓陳氏”的後人們讀到,能夠和他們仍在“三韓”海城的族人們重聚,那將是一件盛事。

 

Copyright©2006 - 202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