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陳公三處士豊山先生墓誌銘
(明)鄒守益 撰 烏溪陳氏廿七世孫 啟明譯
2016年10月22日
賜進士及第,中順大夫,南京國子監祭酒,前翰林院編修、校修,國史經筵官,同邑東廓鄒守益撰書篆。陳氏豊山公,故令尹子用器父也。子用應正德庚午鄉薦。予初登辛未會試第一,曾同上計相周旋。子用屢上春官不第,然翱翔縉紳中,氣識宏遠,論議英發,為士夫所期待。予嘗論其世,已知安成之西有豊山氏矣。丙戌春試,子用又不售,無何謁選天曹,授尹廣東之合浦,途遇疾作不起,士論至今唶唶。予宦轍又二十餘年,庚子秋,致政家居,與諸同志講學衡岱,歸自浟境,即經公門尋而訪之,則子用諸季曰貢、曰質、曰貿,率諸子姓肅客甚恭。求謁公。對者曰:公已久謝應酬,杖屨東山之別墅矣。時歸使甚促,未及承顏色,然聞其家聲渢渢焉,見其子孫秩秩焉,視其堂宇隆隆焉,望其山川之鐘聚盤盤焉,而公之酡容鶴發又嶷嶷焉無恙,乃歎曰:噫,豊山公亦既享厚祜矣,子用亦既開百里之科第矣,天胡嗇其躬俾,而公未見其大施也。夫子用之不壽,當以委之天,而公之眉壽康強,謂非有德之報不可也。即今俗態之貴,孰與公之高哉?使子用官而存,亦自適已事耳,于公何加焉?因詔諸主人曰:世之愛做官人而不愛做好人,是子午盤中錯認針也。時公令子質方大構復古堂于其祖宅,予因書以記之。越二載,公卒孫聞禮等,介鄉進士蕭文清狀來謁銘。予曰:鄉邑有善士如公,予何惜一銘以昭後勸乎?按狀公諱瑞,字雙瑞,行三,別號豊山。其先世為南陳武帝之裔,後世箸籍茶陵東山,迨宋初有諱大法者,為諫議大夫,徙安福之羅塘,今門扉二石鼓猶存,代有聞人具載諸譜。公曾祖諱季高,生六子,皆卓然一方之傑。公大父諱大年,第五子也。五府君生子九人,長曰鑛,三曰鈞,為嫡朱氏所生。鑛無子而鈞有子五人,公為之次。公生而篤實木納,頗有隱德,為伯父所器重,因以嗣其後。陳門時遭逋賦,俗尚侵陵,一府君為一族巨望,公私叢冗,常以孑立為患,公獨以身任之,自邑郡而省而京國,躬自勞瘁,以代其父,一府君遂賴焉。及生子用,甫弱冠,曾以徭役迫於官。公曰:儂故家族而未嘗知學,故及此。若聰明善學,其卒業焉,為門戶光。一府君孺人為永新楊梘劉氏,公之母三孺人為其裏高州謝氏,公配永新琴亭李氏,皆賢而能相,故子用得肆力問學,俗由巨變。公性雖質實敦龐,不喜飲酒服禦,每見子孫若族屬少有侈麗者,輒詈之。然夷曠樂施,遇賢士賓友若諸術家者流,必傾情盡歡,杯俎狼籍,終日無倦態。雖狷介逕直,有不平事即毅然無所假,然事已即釋,性本剛正不欺,素無崖岸心,又寬而有忍,卒能以義自斷,用弱為強,人無宿怨者,終其身未嘗罹於法。雖儉樸不妄費而推誠以待人,如牙儈刀圭之利,賦斂會計之私,亦不究心,更孝友慈愛,故其存也。自周親至外戚,多賴以成家,田佃傭人,城邑募役,鹹得公之利,公亦竟無少損,稱貸之夫,果驗其貧,什佰不算。故其死也,知與不知,莫不痛惜茲公之遺愛哉。家承富腴,務本力穡之勤老而不怠。既暮年,長子不祿,遂委家于諸子,惟惓惓焉屬諸孫力學自強而已。構草堂於宅旁半裏許,買妾自養,日攜稚孫含飴為樂。平生不喜言釋老淫祀,留心奉先,修葺其考妣若祖考妣之塋,凡四五,一一盡其孝思,罄其餘資,更自念曰:人生豈必獨存哉?博求善陰陽術(者),擇公今所兆者,手自營葺,日遨遊其上,曰:牛山之淚空自為哉?李孺人結髮偕老,先公三年卒,殯于兆左,為三十都地名龍窟龍形,壬山丙向。公疾病既亟,三子請壽終正寢。公瞋目曰:善哉!即令羿(舁)至家,一日而斃,無一語及後事者。死之日,膝下攀慕,門無別故。嗚呼,亦可謂考終命者矣。公生天順辛巳八月十二日,卒嘉靖甲辰十二月十三日,享年八十有四,葬李孺人藏之右,為乙巳正月十五日也。公四子皆李氏出,長即器,娶高灘王氏,生一子聞禮,補郡學弟子員。次貢,初補邑庠生,業未究遂置之,娶路口劉氏,生二子,長聞詩,補邑庠生,次聞書。次質,第殖視諸季為最,比因饑饉,輸粟六伯斛,有司義旌之,娶永新良方李氏,生一子聞善,將援例授學國子生。次貿,恂恂雅飭,無愧公之風焉,娶高州謝氏,生子三人,長聞樂,次聞易、聞德。計孫男凡七人,孫女三人,曾孫五人:汝明、祿生、祖生、孝生、新生。公女一,名蓮潔,初適永新楊梘劉恪,再適後田周瀘。系以銘曰:
孰不為富,惟富而臧。孰不為壽,惟壽而康。孰不為其有子,惟其世之孔良。嗟嗟豊山,篤祜無疆。蜿蜒崇雲,龍窟之岡。停涵天匯,其水之盤。豊山之藏,山高水長。
皇明嘉靖貳拾肆年(公元1545年)正月十五日
孤哀子貢質貿 孫聞禮 泣血立石
永新龍鑾 鐫
白話解:
本文由賜進士及第、中順大夫、南京國子監祭酒、前翰林院編修、校修、國史經筵官、同縣鄒守益(號東廓)撰寫、抄錄並篆刻。
陳氏豊山公,是已故廣東省合浦縣縣令陳子用(陳器)的父親。子用(與我一起)參加了正德庚午(公元1510)年鄉試。(第二年)正德辛未(西元1511)年我考取了會試第一名,曾經與一些朝廷大臣有過交往。(此後)子用也多次參加過會試,不幸都沒有考中。但是,在跟一些達官貴人的交往中,子用卻表現出了宏大的氣度和深遠的見識,與人講論,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為士大夫所景仰。
我曾經探究過子用的家世,因此很早的時候,我就知道安福縣西部有位叫豊山先生的人。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春試,子用再次落選。不久,他(以舉人身份)到朝廷應選,結果被授任廣東省合浦縣縣令。可惜在赴任途中突發疾病,一病不起,與世長辭。直到現在,文人學者只要談起,個個都還唏噓歎惋。
我在朝廷和地方任職又二十多年了。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秋天,我辭官回家,與一些志趣相投者在湖南衡山、山東岱山一帶講學。有一次從攸縣講學回家,途經豊山公門下,於是決定前往拜訪。當時接待我的是子用的幾位兄弟陳貢、陳質、陳貿,他們帶著子孫後輩非常恭敬地迎接了我。接著我要他們領我去拜見豊山公,他們回話說:豊山公早就閉門謝客,搬到東山別墅去住了。
那時回家很倉促,我沒能多呆,更沒能在豊山公身邊侍奉幾天。但是我聽聞了他們這個家族的美好聲譽,看到了他們人口眾多而和睦相處的子孫後輩,瞻仰了他們那巍然高聳的殿堂祠宇,觀賞了他們那山嶺環聚河川蜿蜒的秀麗風光。那時的豊山公面色紅潤,鬚髮全白,身體壯實,精神煥發,沒有一點病容。(想起這些)我不由得歎道:豊山公也算是有福之人啊,子用也已是首開科第,享譽百里啊。上天為何那麼捨不得給他們足夠的生命和相應的職位呢,以至於子用壯年而亡,以至於豊山終生不仕,壯志未酬?
子用壽短,大概應該歸綹於天,而豊山公的高夀康強則不能不說是對他高尚德行的回報啊。當今俗人眼中的高貴之人,哪個又能比得上豊山公呢?假如子用做官後還能盡享天年,也不過是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好一些罷了,對豊山公又有什麼影響呢?於是,我告誡各位主人說:世人喜歡做官人而不重視做好人,這是在人生道路上走錯了方向啊。
那時豊山三令郎陳質剛在祖地上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復古堂,我撰文把這件事記錄了下來。過了兩年,豊山公之孫聞禮拿著同鄉進士蕭文清寫的行狀來到我處,請我撰寫豊山公的墓誌銘。我說:家鄉能有像豊山公這樣的有德之士,我怎麼能捨不得寫這篇文章來表達自己的哀思並以此勸喻我們的後代呢?
根據行狀所述,豊山公名瑞,字雙瑞,排行第三,別號豊山。他的先祖是南北朝時期南朝陳國的開國皇帝陳武帝陳霸先(據祖譜所載實為陳武帝之兄陳談先,筆者注)。他們的後人後來在茶陵東山定居下來。到了宋朝初年,有個叫大法的先祖,在朝廷任諫議大夫,他帶領族眾遷徙到了安福縣羅塘(今坊樓羅市)。現在他們的宗祠門口還保存著宋理宗皇帝賜給大法之孫彥直公的兩面禁中石鼓。在他們的祖譜上,世世代代都詳細記載著許多有名望的傑出人物。
豊山公曾祖叫季高,生有六子,後來都成了卓越不凡的一方俊傑。豊山公祖父是大年,他是季高的第五子。五府君大年又生九子,長子為鑛,三子為鈞,都是嫡妻李氏生的。鑛公沒有兒子,而鈞公有子五人,其中豊山公是鈞公的第二個兒子。豊山公生來忠厚老實,性格質樸,不善言語,但心地善良,很內秀,被伯父鑛公所器重,後來伯父將他納為繼子,讓他繼承並光大自己的家業。
陳氏家族當時被人拖欠租稅,那時鄉間盛行一種互相侵犯和欺淩的不良風氣。鑛公作為兄弟中的最長者,無疑成為了整個家族的領頭羊。他公務繁忙,私事也多,因此常常有種孤立無援的煩惱。這時,豊山公獨自一人把父親肩上的重擔接了過來。為了家族事務他從縣到郡到省再到京城,代替父親東奔西走,辛苦操勞,漸漸地,鑛公開始依賴他了。後來,豊山公生了子用。可是當子用長到二十歲左右時卻因為服徭役而被官府征去做了苦力。後來,豊山公對子用說:你出生於大戶人家卻不懂得學習,因此才落到這步田地呀。你如果聰明善學,認真完成學業,將來是可以為我們這個家族爭光的。
一府君鑛公之妻(豊山公養母)是永新楊梘劉氏,豊山公生母(三府君鈞公之妻)三孺人是本鄉高洲謝氏。豊山公之妻則是永新琴亭李氏,她們都很賢慧,都能幫助丈夫成就事業。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子用得以集中精力,鑽研學問,整個家族的風氣也從此大變。
豊山公性格樸實敦厚,不愛喝酒,不愛華麗的服飾車馬,每每看到自己的子孫及同族親屬生活稍微有點奢華的,就要責駡他們。但是,他自己則平易近人,心胸開闊,樂於幫助別人,碰到賢士、賓客、朋友以及各種有一技之長的人才,則一定要傾情招待他們,讓他們得到滿足而快樂,陪他們喝酒則一定要喝到杯盤狼籍,酣暢盡興才甘休,而且整天精神飽滿,毫無倦意。
豊山公性情耿直正派,看到那些不公平的事就會堅決反對,毫不寬容。然而當事情得到妥善解決後,雖然剛強正直,不被他人所欺,但卻從來沒有那種孤高自傲的心理,能寬容,能忍讓,最後還能根據公理正義作出決斷,看似柔弱,實則強悍,所以從來沒人跟他結過仇。在他的一生中,從來沒有因為觸犯法律而受到法律的制裁。
(豊山公)雖然生活儉樸不隨便花錢,卻能以誠懇之心對待他人。比如那些做生意的人,他們往往通過短斤少兩想多掙些利潤,還有那些收取田賦租稅的人,他們往往也要巧立名目多收些錢糧,對於這些,豊山公一般都不跟他們斤斤計較。他堅守著自己的孝順、友愛、仁慈、憐愛之心,這些是他與生俱來的品性和美德。從身邊的親人到一般的親友,多數人依靠他的幫助而成家立業;就連佃戶、傭人,還有從城鎮請來代替自己去官府當差服役的人,都得到了豊山公的救濟和幫助,而且一點也不虧待他們,從不短少他們的費用。有些向豊山公借錢的人,如果確實困難,還錢時,豊山公往往會把幾十甚至上百的錢一筆勾銷,免予追討。因此,在他去世以後,熟悉的,不熟悉的,沒有哪個不深深感念和珍惜著這位老先生留存給後世的仁愛之心。
(豊山公)家底還算富裕,但他一生致力農活,努力耕作,一直到老,毫不懈怠。到了晚年,長子子用不幸亡故,他於是把整個家業交付給了其他幾個兒子,並非常懇切地囑咐他們努力學習,自力圖強。他自己則在離住宅約半裏的地方建了一個草堂,買一妾和自己住著,獨自料理自己的生活,每天帶著小孫子逗玩,尋找著晚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豊山公)平生不喜歡談論佛教和道教,也不喜歡從事那些多餘的祭祀。但他尊祖敬宗,重視對祖先的祭拜。他精心整修了父母、祖父母以及列祖列宗的許多墳墓,總計四十五尊。他一一對他們盡孝心,寄哀思,用盡了自己所有的積蓄。他經常念叨著:人怎麼能獨自長久地生存下去而希求長生不老呢?他廣泛尋求著懂陰陽占卜的人,他讓他們選定了豊山公今天下葬的這個地方,他親手掘土營建著自己的墓穴,(建好後)他還每天都要到那裏去走一走,看一看。他常引用古代齊景公“牛山之悲”的故事說:(墓穴建好,不去走走,)那牛山上的眼淚不是白流了嗎?
李氏孺人和豊山公結婚後,雙雙一直和睦相處,白頭偕老。她比豊山公早三年去世,安葬在豊山公預選墓地的左穴,地點是三十都一個叫龍窟的山岡上,地貌為龍形,座向是壬山丙向。二三年後,豊山公病重,彌留之際,他的三個兒子請他搬回原宅居住。豊山公睜開眼睛說了聲:好。於是叫人把他從草堂中抬回原宅,過了一天,豊山公就辭別了人世。這期間,他一句交代性的話都沒有說。去世那天,後輩沉痛哀悼,除此並無其他事情。豊山公實在是一個盡享天年,長壽而善終的老者啊!他生於明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八月十二日,逝於嘉靖廿三年(公元1544年)十二月十三日,享年八十四歲,葬李孺人墓之右,安葬那天是去世第二年嘉靖乙巳年正月十五日。
他的四個兒子都為李氏所生,長子就是陳器(字子用),娶高灘王氏為妻,生一子聞禮,被補為郡學生員。次子陳貢,起初被選為縣學生員,但學業還沒有完成,中途因故輟學,娶路口劉氏為妻。生二子:長子聞詩,補為縣學生員;次子聞書。三子陳質,在各方面都被視為兄弟中最優秀的人。有一年遭遇饑荒,他向官府捐納糧食六百斛,因為這一義舉他受到了有關部門的表彰。娶永新良坊李氏為妻,生一子聞善,將按成例授為國子監學生。第四子陳貿,為人恭謹溫順,高雅脫俗,有豊山公之風範。娶高洲謝氏為妻,生子三人,長子聞樂,次子聞易、三子聞德。
豊山公一生(迄今)有孫男七人,孫女三人,曾孫五人。曾孫名字分別為汝明、祿生、祖生、孝生、新生。另有女一人,名蓮潔,其初出嫁永新楊梘劉恪,後因故改嫁後田周瀘。
綜上所述,謹撰銘文如下:
世上誰人不求財,求財要有好心腸;世上誰人不求壽,求壽要求身心康;世上誰人不求子,多子更要德性良;可敬名士豊山賢,雖逝猶存福無疆;山嶺盤旋接天雲,英靈永駐龍窟岡;佳景天成風光秀,得天獨厚溪水盤;豊山之藏鐘祥地,山高水長百世昌。
皇明嘉靖貳拾肆年(西元1545年)正月十五日
孤哀子貢質貿 孫聞禮 泣血立石
永新龍鑾 鐫
作者鄒守益簡介
鄒守益 (1491--1562)
字謙之,號東廓。江西安福縣北鄉澈源(今江西省安福縣連村鄉新背老屋裏村)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今有《東廓鄒先生遺稿》傳世。安福北鄉澈源鄒氏,當時是江南極負盛名的名門望族,四代人中有七名進士,一名解元,五名舉人,一名貢元,其中明正德年間的鄒守益最為名重。
鄒守益少年時便博覽群書,以理學氣節自命。17歲時,中江西鄉試。正德六年(1511)參加會試,當時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人稱陽明先生)為同考官,見鄒守益考卷非凡,便將他拔為第一(會元),參加廷試又名列進士第三(探花),被授為翰林院編修。任職僅一年,便辭職回鄉,專心研究程朱理學,但對二程、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久思不得其解。正德十三年(1518),王守仁在贛州任地方官,鄒守益前往謁見,兩人反復辯論“良知”之學。鄒守益對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學說以及用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以達到“萬物一體”的境界,心領神會,極表贊同,使過去存在的疑慮一掃而空。他恍然大悟地說:“道在是矣!”於是拜王守仁為師,潛心鑽研陽明心學。王守仁對鄒守益的刻勵精進大加讚賞,他贈詩給鄒守益說:“君今一日真千里,我亦當年苦舊迷”,只恨相見太晚。鄒守益從此成為王守仁的高足弟子與良友,並開始在贛州講學。
【關於“三處士”含義的兩種推測】
“處士”是指有才有德而隱居不仕的人,豊山公正是這樣一個人。但文題中的“三處士”該作何解?我們無法得出明確的結論。但根據《烏溪陳氏宗譜》(清康熙壬子年版,以下簡稱《宗譜》)的記載和本文中的某些內容,我想作兩種推測:①可能是從豊山公本人在同支兄弟中的排行來說的。《宗譜》載:“雙瑞,字祥甫,號瑞齋,行豊三,別號豊山。”其中“行豊三”的意思就是在“豊”字輩中排行第三。過去的大家族或家族內部的某個分支,每一代人一般都會選定一個相應的字來作為這一代人的標誌,這個字叫做“行字”。古人修譜,入譜的每一個人一般都要載明他是屬於哪個“行字”的人,還要載明他在這個“行字”中排第幾(按長幼順序)。“行豊三”表示豊山公這代人行字為“豊”,而且在這代人中,他排行第三(俗稱老三)。是不是就因為這個原因,鄒守益才在墓誌銘中稱豊山公為“三處士”呢?②可能是從豊山公生父鈞公在兄弟中的排行來說的。鈞公有兄弟九人,老大是鑛公,老二是鑒公,老三就是鈞公。在這篇墓誌銘中,老大鑛公被稱為“一府君”,老三鈞公被稱為“三府君”,鈞公之妻謝氏被稱為“三孺人”。那麼,鈞公家的這位處士先生豊山公是不是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稱為“三處士”了?“三處士”的意思是否可以理解為“陳公老三家的處士”呢?在撰寫墓誌銘這類文章時,從上一輩的角度來確定主人公的身份和稱謂,似乎也是一種“合禮”的做法。上述推測,不知當否,僅供參考。希望有更多的可靠資料幫助我們還原烏溪陳氏歷史的真實面貌。
【附:《宗譜》上明確記載的“豊”字輩】
豊山公是烏溪陳氏五房房祖大年公之孫。《烏溪陳氏宗譜》記載的五房房孫共有一十四人,但僅有鈞公所生五子明確記載了行字:長子雙玉行豊一,次子雙瑞行豊三,三子雙瑾行豊五,四子雙琮行豊七,五子雙璜行豊九,其他各人行序如何,沒有記載。可見即使在同一分支中,行字記載也不一定是完整的、連貫的,這可能與分支內各家庭的住地集散,文氣濃淡,境況盛衰等諸多因素有關,甚至還跟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的興廢治亂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