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陳氏祖祠重修碑記

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6年12月13日

惠安陳氏祖祠重修碑記

蓮塘二甲重修祖祠碑記

蓋樹木根本固者枝葉茂,祖宗恩澤厚者子孫興。惠邑蓮塘二甲祖陳氏自明洪武世恢公肇基於斯,已逾六百餘載。四世木像公後裔,分衍塗寨頂下東山、紫山林口、東阪東山、南埔,輞川小阪、洋下東陳、上湖新村、惠邑北門外溪西、惠邑登蓮侯卿埕,瓜瓞連綿二十五世。毓秀家聲祖德,掇甲薦鄉,人才輩出,科第匾額懸滿祠堂,奕代輝光,為邑中望族。

陳氏向以詩禮傳家。族人修築祠宇,當為不廢俎豆,追念先人。亦期以內親族眾,外睦鄉鄰。而允當庠序,賴以栽培後昆,尤得其所焉。獨惜祠中文物慘遭浩劫,毀滅迨盡,風侵雨蝕,年久失修,宇棟朽圯,環堵頹殘。嗟嗟,敦無祖宗,際茲海晏河清,識者文玉、文良、文土,文龍、明昆,乃力倡萃族眾之力,畢一役之功,務使祖祠重光。征諸族人,盡皆雲可。本族賢能,克服困難,累月相商,團結協作,無私奉獻,取材鳩工,櫛風沐雨,不辭勞瘁,遂于去年擇吉動工,至今夏易新告竣,歷時一載有餘,集資二十六萬。三進廳堂,一連天井,設施齊全,面積六百多平方米。木石重光,雄姿再現,美輪美奐。祖祠落成,舉族歡慶。我祖之靈爽允有所憑,木像公冥冥之中慰乎哉!追思列祖列宗,昭示薪火傳人,凝心聚力躋旺族,是不可以不志也。用刊片石以昭後來是為記。並將樂助者芳名另石刊列焉。

公元二零一二年歲次壬辰仲秋 闔族仝立

 

熊厝館內刊祖祠重修記

從來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聯脈絡、別宗支,非譜無以溯其源、辨昭穆、序長幼,非譜難以列其行,志生卒、考塋域,非譜無以知其詳,是譜志之重要矣!據二房遷居惠邑北關(門)外樓腳口族譜記載系莆田涵江遷來。據二房文庵公所傳:系興化府莆田縣涵兜鄉橄欖巷打鐵街遷來。

吾祖系熊山宮北四房頭祖之三房,自明季清初備公應齋公分居館內刊,繼始祖之二世家譜已失,稽考無從,於清光緒十五年(己亥應為己醜1889年)八世裔孫夥時字炳若,民國廿六年九世裔孫還全字國漢、克川、金來,十世裔孫卻水,十一世裔孫春生先後兩度倡舉重修祖祠及匾額(士元公之文魁選魁副魁),並退主填總。是年有吉莊鋪洋西鄉之宗親杜君飛成、成水、媽土、徙成移居來下湖街開基,鄰里操戈風雲變幻,念及同宗,有排難解憂之義,而商請入宗歸族,晉開杜君之祿位為本宗之八世裔孫。聯結脈絡,宗支繁衍,祖祠門楣,誰料破四舊時期(1958)匾額總牌神主焚毀盡殆。幸哉,十世祖裔孫謹生珍藏民國廿六年二月重修填總時之遺墨,搶救了此家譜。蒙十世祖裔孫謹生、建嚇字金玉、景松乳名財生、天助,十一世祖裔孫水木、永興、清泉等再度倡舉重修祖祠,慷慨解囊熱心捐資,退主填總,始末就序,使其聯脈絡、別宗支,辨昭穆、序長幼,志生卒、考塋域,以及出處行誼。聊舉其梗概,然而年湮代遠,遺漏難免,惟願自今以往,財丁鵲起,科甲聯輝,詒厥孫謀,以燕翼子,繩繩繼繼,奕世綿綿,承前啟後,繼承人雲,蘭桂騰芳,萬古長青,特立此重修志。

公元1990年歲次庚午年端月 諸裔孫 立(炎興)

 

充祠田引

我陳氏子孫,聚眾于百餘年,世以詩書著稱,實賴我祖宗基豐澤遠所貽,至參政樸叟公,追溯源本而敦厚之,特建祠宇以妥奉先靈,置祠田以充俎豆,臨以三祖,配以諸宗薦,則四孟畢獻,則以子孫其治,瀝瀝所尊所親,義蓋森森備矣,春秋雨露之思愀然如見,歡忻愛憐之心油然而生。雖支流漸遠,凡伸進報之念者,未嘗不思吾參政公立制之盡美盡善也。嗣是三牧繩武,廟貌猶先承先業而修,故事庶璽潔不匱,茲期百餘年矣,祠宇就傾食指,藍顆議充議葺,競仝築舍,孫濂乃聚族人商曰,前人采薪後人不光負荷,謂弓治河。濂則庇祖宗薄宦數載,雖留床載石心緒,可表然敬有裨於采木者,何敢自愛生髮膚,惟是興作瓦木之需,當以身任之貯俸金三百許,為暑新費,自是木囊桶門廣煥然改觀。諸父兄備言,濂功、濂白、濂公哉。憶先君子嘗語濂曰:祖宗積德百年,始發自吾親,有親疏自祖宗之一也。義田、義莊之設,范希文看古今盛德學,我祖參知公素以希文自任,故所建之卓有範氏之風,郎中三牧。畫葉廉大升伯氏繼之守而勿失。我先人可謂世濟望美矣,詩曰:毋念爾祖聿修厥德。爾曹爾曹慎勿忘之。念先君子登賢書,值宗蝥鴟張齊志以逝,濂不才,不能大尊繼父志,大郭先獻裨先公之德,彌昌彌熾,清襲先人之餘,區區修補,得免於戾是矣,敢為功哉,獨是先君之言與先君之德不可湮沒而不彰也。爰合手稽首而述之,仍贈瘦田三十五充歲祀之未足,凡食斯記者,尚其念先君之言,以無忘先公之德,則陳氏之門光大,蓋綿綿未有艾雲。是為序。

侯卿第十世孫濂謹志

 

頂東山重建祖厝碑記

尊祖敬宗,乃中華美德。據族人世代相傳頂東山陳氏肇基溯源有二:一是官公從晉江遷惠安張阪灑坑再遷東山建居;二是實公從東橋蓮塘二甲遷東山繁衍,開基時間約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至今已傳十二世,現已達近二百人口,可謂丁聲丕振,族業鼎盛。

1948年,由七世孫城水倡領,清堂、順堂、金水、大目、成賜(尖嘴)、耀金、泉成、金贊、國珍等族孫參與,在現址興建三間張九架祖厝一座,人丁逐步興旺。然經60年風雨,雖數次修葺,但因歲月摧磨,漏塌嚴重,面貌衰頹。值此盛世,後裔宗親睹此況,每懷愧疚之心。為告慰列祖列宗之靈,存護族人發祥之地,裔輩群起,捐資獻力,協心重建。謹擇己醜年(2009)正月初九日破土動工,十二月十一日竣工。新建祖祠在原規制基礎上層高加90公分,前擴 1.2米,現為三間張九架下落,建築面積 147.6平方米,加上頂、下埕,占地總面積為 343.6平方米,總耗資近二十三萬元。如今堂構巍峨,蔚為大觀,面貌煥然一新。

綜觀祖厝背靠岩古山,面向筆架山、文筆峰,龍盤虎踞,得山川勝概。且期之,鳳起蛟騰,新第將舒天地英華。列祖列宗,極享尊榮,孝子賢孫,甚感欣慰也。是為記。

第八世裔孫:清發撰 己丑年冬

 

前園陳氏宗祠重建記角

陳氏宗祠,興建於明,歷經明清民國至今,幾度修葺,終記於六十年代,二十代香火,四百度春秋。

原宗祠建築,為閩式農村庭院,祠堂有匾,賜題“文魁”,祠前兩側立有石雕旗杆夾座,由此可見,陳氏先祖,人文昌盛,賢才輩出,史績輝煌。

據記載,陳氏祖源,乃舜之後者,漢時封官河南潁川侯,後人以潁川為郡望,前園陳氏始祖,原居晉江禦殿頭,明正統三年(1438),攜眷徙前園,後分居長山等地,繁衍至今,五百餘年。雖歷盡滄桑,欲文武傳家,業績榮耀。

自明以來,陳賓洲、陳子黃文才蜚聲遐邇,陳策等七庠生名載鄉志,廵檢欽武公,武績斐然,陳忠、陳喜良隨鄭成功部將施琅轉戰台澎金廈,驅逐荷奴,收復臺灣,戰功昭著,皆誥授榮祿大夫左都督給拖沙喇哈番銜。陳公德友與季男仕瑚父子,率眾抗倭,保鄉衛民,屢建奇功,後與倭寇惡戰,臨危不懼,仕瑚英勇獻身,為世代傳頌。明世宗皇帝立祠歲祀,賜仕瑚公為“義烈男子”,德友公為“冠帶義士”,南安呂侍郎圖南為碑記。抗日戰爭,陳伙夫、陳昌、陳於良會同船友,同仇敵愾,殲日寇於東海,奪敵艦而榮歸。抗日英雄“十八勇士”美名傳,愛國精神垂範千秋國史。

前園陳氏,五百春秋,繁衍興旺,出外出洋,難計其數,事業有成,不乏其人,愛鄉愛民,子孫相繼。

為紀念祖先光輝業績,永勵吾族後裔奮進,弘揚祖德,繼創宗功,今有旅廈宗親陳順平之孫、陳清水之子陳明山先生慷慨解囊捐資十七萬多元,重建宗祠。宗親陳寶田、陳惠民親率族人,共商興建,族人無不踴躍響應,集腋成裘,共襄盛事,於公元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日破土動工,二零零零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完滿落成,歷時一年。

新建陳氏宗祠,依舊祠基跡重建,坐艮坤寅申之位,整座建築仿效原體式建造,以石木結構為主。石者,有事業永固之意;木者,乃枝繁葉茂之本。屋頂硫璃蓋瓦,紫氣聚集,正面兩屏石雕,浮光靜影,大門祠匾“太丘洐派”四字,奕奕生輝,置身此處,觀山望海,豪情頓生,中生在望。

祠內正堂,名為“前園堂”供先祖靈位,左右偏堂,陳列家族史冊史物,策勵後人,再創輝煌,光宗耀祖。祠堂占地三百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一百七十六平方米,耗資二十萬元。新祠落成,慶典之際,作文記之,勒石永記。

公元二零零零年歲次庚辰十二月二十七日(農曆初二)立

 

Copyright©2006 - 202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