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光籍貫考
唐朝初期,陳政奉命率領府兵平靖潮泉間蠻獠嘯亂,元光從父征戰,父歿,繼襲父爵,率領其眾。儀鳳中,廣東崖山盜起,潮泉回應,元光乞兵,遂平潮州。永隆二年,潮州再發盜賊,元光擊賊,降服之。垂拱二年,疏請置漳州於泉潮間,以控嶺表。朝廷從之,以元光領州事。元光恪盡職守,勤政愛民,將中原文化帶到閩南,為漳州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因而受到朝廷的褒獎和百姓的尊崇,譽為“開漳聖王”。然而遺憾的是,就是這麼一位偉人,新舊唐書卻沒給他立傳。因而關於他的籍貫,後人多有爭議,竟出現河東、固始、揭陽三種不同的說法,且各有所據。今天我們有必要把史籍中的記載重新捋一遍,相互對比,加以辨析,以求歷史的真實。下麵按史籍先後順序:
第一,河東說。
此說最早的文獻是唐代林寶《元和姓纂》陳姓條載“諸郡陳氏:司農卿陳思問,左豹韜將軍陳集原,右鷹揚將軍陳元光,河中少尹兼禦史中丞陳雄,河東人”。
其次是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九十一《祠墓.陳侯祠》錄“朱翌《威惠廟記》雲:陳元光,河東人。家於漳之溪口。唐儀鳳中,廣之崖山盜起,潮泉百應。王以布衣乞兵遂平潮州。以泉之雲霄為漳州,命王為左郎將守之。後以戰歿,漳人哭之慟,立祠於徑山,有紀功碑。靈應錄見於廟雲”。
還有明正德七年《大明漳州府志》卷十四《陳元光傳》“陳元光,河東人”;明嘉靖《龍溪縣誌》卷三《祠記.威惠廟》載:“威惠廟,城北門外,祀唐將軍陳西元光,公河東人。”
(注:此兩志均沿續南宋淳祐《清漳志》)
第二,光州固始說。
出現此說最早的文獻當屬明朝萬曆元年《漳州府志.刺史陳元光》卷四載:“陳元光,字廷炬號龍湖,其先河東人,後家於光州之固始,遂為固始人。”(文後有小字附注:出自元光家譜唐歐陽詹《行狀》及諸志)。
其次是萬曆四年,陳元光裔孫龍溪人陳燁任光州知州時為《光州志》作序稱:“燁之先人元光,光(州)人也,唐旨隨父政領兵戍閩,因家焉。今來守是邦則視邦之士夫、子弟,皆其鄉人也。”(清順治十七年《光州志》舊序)
稍後的文獻仍是萬歷朝後期何喬遠著《閩書.君長志》卷四十一載:“陳元光,字廷炬,固始人。”再後就是清朝,此略。
第三,廣東揭陽說。
持廣東揭陽說的最早文獻是明嘉靖《廣東通志》卷五十五載:“陳元光,揭陽人,先世家潁川。祖洪,丞義安,因留居焉。父政,以武功著,隸廣州揚威府。元光明習韜鈐,善用兵,有父風,累官鷹揚衛將軍。儀鳳中,崖山劇賊陳謙攻陷岡州城邑,遍掠嶺左,閩粵驚擾。元光隨父政戍閩,父死代為將。潮州刺史常懷德甚倚重之。時髙士廉有孫琔嗣封申國公,左遷循州司馬。永隆二年盜起,攻南海邊鄙。琔受命專征,惟事招慰。乃令元光擊降潮州盜,提兵深入,伐山開道,潛襲寇壘,俘馘萬計,嶺表悉平。還軍於漳,奏請創置漳州。謂州官七閩,宜增為八。詔從之,就命元光鎮撫。久之,殘黨複熾,元光力戰而歿。事聞,上旌其忠,初贈右豹韜衛大將軍,詔立廟漳浦。開元四年,追封潁川侯,詔賜彤弓二,以彰有功,諡昭烈。”此後文獻為清朝的,此略。
以上是關於陳元光籍貫的不同史籍中的記載,最早的是唐朝,最晚的為清朝。比其權威性,當然是《元和姓纂》(下簡稱《姓纂》)。
《姓纂》,唐朝國子博士林寶編著。唐代中期,社會上盛行門第攀附之風,為“嚴禁濫收,混亂門第”,林寶受命于宰相李吉甫,積二十年之功,終成《姓纂》,為中國史學作出重大貢獻。該書嚴謹,自不必待說,歷來深受讚賞。該書說陳元光為河東人,應為可信。然而近代有學者說“河東”是陳元光的郡望,“並不是陳元光的籍貫”,並以新舊唐書載左豹韜將軍陳集原是“瀧州開陽人”為證,予以否定。說實話,《元和姓纂》體例在“郡望與籍貫”問題上,確實難以分清,有時郡望即籍貫,有時兩者又分離,但不能以此個案來否定陳元光的河東籍貫。凡後者否定前史,必須有強力的證據。再說,陳元光為河東人,《姓纂》不是孤證,如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中的《威惠廟記》、正德七年《大明漳州府志》和嘉靖《龍溪縣誌》,均載陳元光為河東人,豈能有假?
除此之外,還可以以相關的歷史資料來佐證。
其一,唐總章二年(
669),潮泉間蠻獠嘯亂,陳政奉命率領府兵平亂。府兵,是唐初實行的府兵制,按張沛《唐折沖府匯考》載:當時全國有
692個軍府,為了“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既於關內道設置了約
37%的軍府。其次是李唐起家的河東道,也設置了 162個軍府,約占總數
23%;光州無軍府,時稱“無軍府州”。再聯繫歷史上唐太宗朝“陳政從父克耕攻克臨汾郡等”之情勢來看,陳政所率領的府兵,當然是來自北方。
其二,陳元光《太母魏氏半徑題石》詩中有“華表謠池冥,清漳玉樹枝”之句。“清漳”,其主流域在河東道上黨郡涉縣(今屬河北),下游為平原。魏氏無疑是河東道上黨郡涉縣人。“玉樹”,是一種槐樹的別稱。唐劉餗撰《隋唐嘉話》雲:“雲陽縣界多漢離宮故地,有樹似槐而葉細,土人謂之玉樹。”《三輔黃圖.漢宮》亦雲:“甘泉穀北岸有槐樹,今謂玉樹,根幹盤峙,三二百年木也。”陳元光若非這一帶人氏,豈能熟知當地土人對槐樹的稱呼?
其三,還有《宋會要輯稿.禮二十.一四三》記載了陳元光父親陳政娶妻“吐萬氏”一事。“吐萬氏,代人,世為部落酋帥也”(《通志》卷二十九)。代人,即代郡人,今山西朔州人。陳政與其聯姻,是“河東說”的又一佐證。並由此又恰恰推翻了陳元光為嶺南土著人之說。
有人說“陳元光本人具有鮮卑血統”。此話不假,自“五胡亂華”以來,在河東道、關內道等地雜居漢、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多個民族,融合一起,相互通婚是正常的,不足為奇。至於有人說“陳元光為後魏侯莫陳氏改漢姓的陳氏”,實屬無稽之談。既缺乏可靠的證據,同時也表明他對“河東陳氏”的歷史缺乏瞭解。
追溯陳氏族人遷居河東者,歷朝歷代不乏名人。據《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漢書》卷十六《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載:豐縣人陳遫跟隨漢高祖劉邦打天下,以都尉擊項羽有功,高祖八年(前
199)三月,被封猗氏侯。其國都在今山西臨猗縣南,傳三世即敬侯陳遫→靖侯陳交→頃侯陳差;到了孝景前元三年(前
154),陳差薨,無後,國除。元康四年(前62),曾孫猗氏大夫胡詔賜黃金十斤,複家。此外,東漢有“河東陳彥光”(見《隸釋.楊震碑陰》卷十二);隋代有《陳孝意傳》載“河東陳孝意,少有志”(見《隋書》卷七十一);唐代有陳曦,見《唐故朝散大夫舒州司馬上柱國陳公(曦)志銘並序》載:“公諱曦,字載曦,其先胡公滿封於陳,因而命氏……遠祖因官河東,今為猗氏人也。”陳曦為河東猗氏陳族後人,是陳國後裔。
以上為不同朝代在河東的代表人物,至於未見史籍的河東陳氏平民,肯定有很多,很多。
再說陳元光為固始人,所據史籍,蓋來自明末及清朝的地方誌,其可信度自然不高,如明朝萬曆元年《漳州府志.刺史陳元光》卷四載:“其先河東人,後家於光州之固始,遂為固始人。”手法相當技巧,僅筆鋒一轉,由河東人變為固始人。試問:何時家於光州固始,有依據嗎?還能找到比萬曆年更早的史籍來證明陳元光為“固始人”?答案為無。然而為什麼又扯上固始呢?答案很簡單,這跟王審知(862--925)入閩優待固始人有關係。對此,宋代史學家鄭樵有過考證,宋莆田人方大琮也有過辨析。方大琮《跋敘長官遷莆事始》雲:“曩見鄉人凡諸姓志墓者,僉曰自光州固始來,則從王氏入閩,似矣。又見舊姓在王氏之前者,亦曰來自固始。詰其說,則曰固始之來有二:唐光啟中(
886)王審知兄弟自固始諸同姓入閩,此光啟之固始也;前此晉永嘉亂,林王陳鄭丘黃胡何八姓入閩亦自固始,此永嘉之固始也;非獨莆也,凡閩人之說亦然。且閩之有長材秀民,舊矣,借曰衣冠避地遠來,豈必一處而必曰固始哉!況永嘉距光啟相望五百四十餘年,而來自固始前後吻合,心竊疑之。及觀鄭夾漈(鄭樵)先生集,謂王緒舉光、壽二州以附秦宗權,王潮兄弟以固始之眾從之。後緒拔二州之眾南走入閩,王審知因其眾以定閩中,以桑梓故,獨優固始人。故閩人至今言氏族者皆雲固始,以當審知之時尚固始人,其實非也。然後疑始釋,知凡閩人所以牽合固始之由。”由此可見,自五代以來,閩人皆好稱其先世來自光州固始,本是後人一種附和謬濫的現象。下麵列舉兩例,以證此事。
如福州侯官人陳襄,《古靈集》卷二十五有葉祖洽給寫的行狀雲:“公諱襄,字述古,其先本光州固始人,當五代之末隨王氏入閩,因家於閩之福唐,今為福唐人。”而在同卷《古靈先生年譜》中又載陳襄為陳夷行之後。陳夷行,新舊唐書有傳,夷行籍于“江左諸陳,世客潁川。”襄,何為固始人?
另例即真德秀《西山文集.司農卿湖廣總領詹公行狀》卷四十七載:“公諱體仁,字元善,其先光州固始人,十八世祖遷于建之武夷。”而查其家譜,詹體仁之孫詹承恩于祥興元年《重校南浦家譜記》載:“我詹氏以國受姓,越衍公為地,官司徒,食采河間,子孫因以名郡,奕葉相承,繩繩蟄蟄。慶元戊午,大父元善公直龍圖閣,出守福州,……屏居霅川,以宗族閱世愈遠,枝葉益繁。惓惓然,恐服盡而相視如途人也,亟取舊譜重校之。且曰晉大興元年,吾祖秉邦公與衣冠士族八姓人同入七閩,林黃陳鄭胡邱何詹是也。舊傳謂從王審知來閩中,審知念鄉井,每嘔煦之;此附會五十三鄉牽合八姓也。”豈不?“舊傳”明說是附會王審之,“牽合八姓也”。
從以上所列資料知,“固始說”始於明萬曆初年。然細考萬曆元年《漳州府志》又是“出自元光家譜唐歐陽詹《行狀》及諸志”。諸志,主要是指《大明一統志》《八閩通志》及舊版《漳州府志》。《大明一統志》成書于明天順年間,卷七十八有《名宦唐陳元光》傳,只記元光事蹟,未記是何處人。《八閩通志》也未給陳元光立傳。而舊版《漳州府志》及嘉靖《龍溪志》卻明載陳元光為河東人。由此可見“諸志”,均未載“固始”一說。“其先河東人,後家於光州之固始,遂為固始人”,顯然是來自家譜唐歐陽詹《行狀》。另在萬曆四年《光州志》中出現“固始說”,也是陳燁據當時家譜而來。眾所周知,家譜是不可盡信,更不可拿來作依據。關於家譜多謬誤,此處不想多談。
至於說陳元光為揭陽人,其依據為明嘉靖《廣東通志》。今僅以明朝之前的史料,就能考其偽。
南宋寶祐《仙溪志》卷三載:“威惠靈著王廟二,在楓亭市之南北。按漳浦《威惠廟集》雲陳政仕唐副諸衛上將,武后朝戍閩,遂家於溫陵之北,曰楓亭,靈著王乃其子也。今楓亭二廟,舊傳乃其故居。”靈著王,即陳元光。溫陵,為泉州別稱。《仙溪志》所記載的內容,是以漳浦《威惠廟集》中“碑記”為依據,當然可靠。通過《仙溪志》和朱翌《威惠廟記》,至少可以說明二點:一,陳政率府兵入閩平亂,曾居福建仙遊縣楓亭,後陳元光宅居福建漳之溪口,不可能如某學者所說的“嶺南第三代土著人”。二,陳元光作為一布衣,能得到朝廷信任,委以領兵重任,顯然和他父親身份有關。唐代初期,門閥影響還是相當大的,如果陳元光沒有這一身份,在“儀鳳中廣之崖山盜起,潮泉百應”的動亂中,能得到信任和授以兵權嗎?之後就更難首任漳州刺史了。這說明陳元光不是揭陽當地人。
再舉兩則宋代史料,說說陳元光曾經與潮州的關係,從而導致後人誤陳元光為揭陽人。
北宋元豐五年,潮州府通判吳輿在《圖經序》中說:“皇唐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陳元光平靖閩、潮寇患,奏置州郡。敕割福州西南地,置漳州。治初在屯所漳水北,因水名州。”又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卷十三《祠墓.陳侯祠》亦載:“廟碑雲公姓陳,諱元光。永隆二年,盜次潮州,公擊賊,降之。請置漳州,委公鎮撫。久之,蠻賊複嘯聚,公因戰歿,廟食於漳。”
從這兩則記載中,可以理出陳政、陳元光平亂的大概過程:即先“平靖閩”,後平“潮寇”,再置漳州;又“蠻賊複嘯聚”,公戰歿。均未提陳元光是潮州(或揭陽)人,何以至明清廣東方志載為揭陽人呢?究其因,只能說陳元光曾經在潮州打過仗、生活過,多有軼聞流傳,由是後人產生模糊記憶,好像“潮州人”,或為當地人對陳元光一種思念之情。今只能這樣來理解。
不厭其煩,再以文物、詩詞來佐證陳元光不是揭陽人。今浙江慈溪縣二六市魏家橋附近出土一方唐時橫匾石碑,長3.32米(含兩端畫頁),寬
0.5米,正中有“得氣蕃滋”四個篆體大字,題款“壬子冬月陳政篆”。壬子年即唐高宗永徽三年(
652),其時魏征已去世九年。魏家橋為魏氏後人居住地,譜載陳政之母為魏潛之女,魏征堂妹。此石匾,當是陳政為其娘舅家族先祖信陵君“無忌廟”題贈。題匾之時,潮泉間還未發生“蠻獠嘯亂”,陳政還在中原。另《全唐詩》卷四十五有陳元光為其祖母魏夫人寫《太母魏氏半徑題石》詩。兩者相映,可以見證陳政與魏氏的關係。
最後,據史料及最新文物,就陳元光家族可考的上下六代人及事蹟作一整理。
陳克耕,河東人,元光祖父。曾隨唐太宗攻克臨汾郡等。娶妻魏氏,與魏征家族有姻親關係。其餘不詳。
陳政,河東人,元光父。仕唐副諸衛上將,唐初戍閩,遂家於溫陵之北楓亭,歿于唐儀鳳前。宋孝宗加封胙昌開祐侯,夫人吐萬氏加封厚德流慶夫人。
陳元光,河東人。自幼喜讀兵書,所著《兵法射訣》能與《黃石公素書》及《太公韜略》相表裏。元光從父征戰,父歿,襲繼父爵率其眾,後以功授玉鈐衛翊府左郎將。儀鳳中,廣東崖山之盜起,陷潮陽,上命閩帥陳元光討之。元光起兵,伐木通道,大小百餘戰,俘首馘萬計,嶺表以平。永隆二年,盜賊次發潮州,元光擊賊,降之。永淳二年遷嶺南行軍總管。垂拱二年,請置漳州以控嶺表。朝廷從之,以元光領州事。尋以功遷勳府中郎將右鷹揚衛將軍。後帥輕騎討賊,援兵失期,力戰而死。漳人立威烈廟。朝廷贈韜衛大將軍。有《陳元光集》存世,大多散佚,僅《全唐詩》中存詩三首,其中一首為《太母魏氏半徑題石》。宋孝宗乾道四年九月加封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夫人種氏加封恭懿肅雍善護夫人。
陳珦,福建漳州人,陳元光之子。舉明經,不仕。宋孝宗加封昭貺通感侯。
陳酆,福建漳州人,陳元光之孫,陳珦之子。振州甯連令。酆生三子:長詠,次謨,幼訏。
陳詠,福建漳州人,陳元光之曾孫。唐末應刺史鄭昌士辟,為恩州幕官。宋孝宗封昭仁侯。
陳謨,福建漳州人,陳元光之曾孫。不仕。宋孝宗封昭義侯。
陳訏,福建漳州人,陳元光之曾孫。不仕。宋孝宗封昭信侯。
此之外,陳元光子孫後裔在閩粵的最多,詳見當地族譜。
參閱文獻
《唐大詔令集》卷一百一:“諸衛上將軍次於統軍”,統軍為正三品。副諸衛上將軍,再次之。
北宋余靖《武溪集》卷二十《應真人》。
《宋會要輯稿·禮二十·一四三》。
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卷十三《祠墓.陳侯祠》。
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九十一《祠墓.陳侯祠》傳載朱翌《威惠廟記》。朱翌(1097—1167)字新仲,舒州人。政和八年,同上舍出身。紹興八年,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兼實錄院檢討官等職。
南宋王象之《輿地碑目記》卷三《陳元光威烈廟記》。
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五下《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三卷順宗實錄五卷附錄三卷》
南宋寶祐《仙溪志》卷三《威惠靈著王廟》。
隆慶《潮陽縣誌》卷一《建置沿革記》。
正德七年《大明漳州府志》卷十四《陳元光傳》及卷十五《禮記》之《唐科目》。
萬曆《閩書》卷四十一《君長志》。
張沛《唐折沖府匯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