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靈陳氏家族溯源
在三國演義記載有這麽一個故事,卻說揚州的袁術據有壽春,統治著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大片富饒的土地,勢力極大。且他早就有推翻漢室,自立爲帝的野心,于是召集屬下衆臣商議稱帝之事,他麾下的群臣懼怕袁術的威權,不敢出聲反對。有一位叫閻象的人,看不下去了,站出來提醒袁術道:“昔周自後稷至于文王,積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明公雖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漢室雖微,未若殷纣之暴也。”意思是告訴袁術當年周國,三分天下已經其二,卻依然臣服殷商王朝。今天明公你的勢力強盛不如周國,漢朝廷雖然衰微,尚且沒有完全失掉天下的民心,現在稱帝不是時候!對于忠臣的苦苦谏言,袁術是怎麽回答的呢?裴松之注的三國志給出了答案,語出典略:術以袁姓出陳,陳,舜之後,以土承火,得應運之次。又見谶文雲:“代漢者,當塗高也。”自以名字當之,乃建號稱仲氏。
說了那麽多,重點在這一句“術以袁姓出陳,陳,舜之後”,短短的十個字起碼告訴我們兩個內容:在東漢號稱四世三公的袁姓源流出自陳姓,陳姓是帝舜的後人!而將陳姓和帝舜連接起來的,是陳姓的得姓始祖陳胡公妫滿。妫滿是帝舜的後裔,周武王滅商後,封妫滿爲陳侯,定都在宛丘(今淮陽),其後裔子孫遂“以國爲姓”。陳國傳到第十六代君主陳宣公時,發生了一起父殺子的悲劇,陳宣公爲了立後妻所生的幼子陳款爲繼承人,遂命人殺害了太子禦寇。與禦寇友善的陳完(系第十三代國君陳厲公之子)恐懼遭到連累,于是投奔了齊國,成爲齊國的家臣。陳完奔齊後,“改陳氏爲田氏”,其子孫在齊經營八代,到第九世孫田和時,終于取代姜氏,成爲了齊侯,曆史上稱此事件爲“田氏代齊”,將田和建立的齊國稱爲“田齊”。西元二二一年,秦滅齊,遷齊王田建于共邑,田建第三子轸恢複了祖上的“陳”姓,遷居颍川,子孫從此世居颍川,繁衍生息。
颍川屬于豫州,是陳氏的重要郡望,陳氏的衆多支系在兩漢時期也基本以豫州各郡爲郡望(如袁術就出自汝南袁氏)。因而,颍川陳氏在陳姓的曆史上舉足輕重,回憶我看過的幾冊陳氏族譜裏,都一致把颍川陳氏的始祖漢太丘長陳寔列入重要的位置,大書特書。而據說在陳寔之前有不少于三個的支系,如齊王建後裔陳轸颍川支系、陳平戶牖支系、陳湯山陽支系等最終都歸結于陳寔,至于這衆多的支系何者爲主流,一時難以確定,也只好見仁見智,留待後人來考證了!而陳寔之後的天下陳氏支系,多尊陳寔爲祖,故而,陳寔可以說是陳姓的起始之祖了。陳寔在東漢可以簡直是一個模範人物,據說他不但學問名動天下,德行也爲四方傳唱,在他病逝時,各地趕來吊祭的人超過三萬,披麻戴孝者過百人,大家還爲他建廟立碑,谥爲“文範先生”,陳寔有六個兒子,其中陳紀、陳谌最有賢名。當時人們把他們父子三人並稱爲“三君”。颍川陳氏由漢末而至魏晉,子孫世代冠冕、家族興旺達三百年之久,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顯赫大族。
南北朝時期,陳氏家族出了位皇帝,步入了最爲鼎盛的時代。這位皇帝就是南朝陳的高祖陳霸先,他是陳寔之子陳谌的後裔,先後擔任了南朝梁的西江都護、高要太守、交州司馬等職,並幫助梁元帝平定了侯景之亂,擊潰了北齊的進犯,逐步擴大了自己的勢力,控制了梁國的朝政。西元五五七年,陳霸先代梁而立,建立陳朝,疆域囊括了長江中下遊的廣闊地區。南朝陳享國雖然僅有三十三年,但宗室子孫衆多,隋滅陳後,這些陳朝的宗室一部分流亡各地、一部分投靠隋朝擔任了中央要職和地方守臣,陳氏子孫遂遍及天下!
陳朝滅亡後,陳後主之弟宜都王陳叔明避居福建,陳叔明是陳宣帝(陳霸先的侄兒)第六子,史載他“儀容美麗,舉止和弱,狀似婦人”換成今天的話說,就是長得比女人還要漂亮!和宋玉、潘安是一個級別的!估計是隋文帝也聽過陳叔明的名聲吧,于是就在開皇十一年,把陳叔明召入朝廷,將咸陽公主嫁給了他。古代的女子命運總是淒慘的,經常是婚前聽媒人說丈夫如何如何的好,待到蓋頭一掀,才發現夫君是個麻子臉,到這時也只能徒呼奈何,認命了!咸陽公主倒是好運,生在帝王家,嫁了個美男子,而陳叔明一介末代王孫,在保住小命之余,竟還可以娶公主爲妻,自然只有以手加額,連呼走運的份了。就這樣,夫妻兩人你侬我侬,恩愛非常,咸陽公主還給陳叔明生了兩個兒子,長名簡、次名蘭。
歲月如梭,自隋入唐,凡三百年。陳簡的子孫在兩朝曆位顯宦。到了唐末,因爲中原動蕩,陳簡的十二世孫陳檄隨父陳勳避亂居住于福州,唐中和五年(公元
885年),王緒帶領起義軍約五千人由固始入閩,一舉攻克了泉州,大有據有全閩之勢。然而因王緒爲人生性多疑、暴虐無度,常常濫殺將士,士卒多有異心。後來在進軍南安的途中,士卒發動兵變,將王緒搏殺,隨後共推王潮爲帥。就是在此時,陳檄投入了起義軍中。年,王潮病逝,王審知繼兄位爲節度使。這期間,陳檄因爲才智出衆、處世幹練,逐步取得了王審知的信任,成爲了他的左右手。王審知爲閩王後,爲酬其功,上表陳檄爲太尉、大都督、節度使,封檢校司空、左武衛上將軍,賜第城南石井,還將侄女王氏許配給他爲妻。陳檄生有三子,其中次子陳令圖,爲閩國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尚書左仆射、上柱國颍川縣開國子,食邑六百戶,後遷居侯官古靈村(今閩侯縣南通鎮古城村),陳令圖的後裔遂世稱爲古靈陳氏,陳檄也因而被尊稱爲古靈陳氏的開基祖,至今閩侯縣南通鎮的古城村還有祭祀陳檄的“古靈王廟”。
陳令圖遷居古靈村後,以長兄令镕次子希穎爲嗣,其後代才人輩出,據記載稱:“希穎後人登第者,三世以來二十人。”當時古靈陳人才之盛由此可見一斑。在這衆多的優秀的人才中,尤以陳襄爲最!陳襄,福建侯官人,北宋著名理學家,字述古。陳希穎之孫,父陳逸之爲北宋天禧三年進士。他與鄭穆、陳烈、周希孟齊名,並稱爲“海濱四先生”,因其家居古靈,故號古靈先生。慶曆二年,陳襄進士及第,曆官樞密院直學士,知通進銀台司,提舉進奏院,後又兼侍讀,提舉司天監,兼尚書都省事等。其人公正廉明,識人善薦,曾舉薦重臣、名士有司馬光、韓維、呂公著、蘇頌、範純仁、蘇轼、曾鞏、程颢、張載、蘇轍、鄭俠等33人,識人之明,享譽當世。元豐三年(西元1080年),陳襄病逝于開封,贈給事中,谥曰“忠文”,著有《古靈集》二十五卷傳世。
如今的古靈陳氏作爲福建的陳氏的一大支系,遍布于全省,其中以居省城福州附近的尤多,更有衆多旅居海外的遊子前來尋根歸宗。不久前,前往荊溪光明村遊玩,在村中曾看到古靈陳氏的支祠,好奇之下,與村中老者交談,方得知這一支古靈陳的支系是自元末因避戰亂而遷徙至此的,于當地繁衍生息,遂成大族,距今已曆數百年了。感歎之余,也不免爲陳氏族人骨子裏華夏人特有的頑強、堅定的精神所傾倒,也許正是有了這種精神,一代代的中國人才可以前仆後繼的開墾、耕耘,征服未知的蠻荒,將滄海變爲桑田吧!
記者 林若野
贈古靈大義開基祖陳檄
據多種陳氏族譜記載,陳氏的發源地爲河南颍川。陳檄是河南颍川太丘長陳實之後裔。陳檄,字飛羽,號子策,生於唐鹹通乙酉年(
865年)正月。陳檄的祖父叫陳聞,生父叫陳勳。陳勳、陳檄父子於881年至882年避亂移居福州。那麽,陳檄怎麽成爲閩王王審知得力的愛將呢?這得從王潮三兄弟千裏入閩說起。
唐朝末年,統治階級與廣大農民的矛盾日益尖銳,老百姓紛紛揭竿而起。黃巢、王仙芝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唐中和元年(
881年),王緒也乘機在河南光州舉事。這時,王潮、王審知、王審郅三兄弟同時參加了這支農民起義軍。後黃巢起義失敗,王緒軍在光州、壽州無法立足,便率領5000人馬一路南下,進入福建。這時是唐中和五年(
885年)。王緒此人生性多疑、暴虐無度,在行軍途中被兵士突然囚禁,王審知的哥哥王潮被公推爲軍中首領。恰在這個時候,陳檄投到王審知的麾下。
893年,王潮率軍攻陷福州城,然後自稱“留後”。
896年,唐朝無奈封王潮爲節度使。第二年十二月,王潮病逝;
898年,王審知頂替哥哥當上了節度使。從此有了“閩王”王審知統治福建29年的曆史。
陳檄才智出衆,處事穩健,深得王審知信任,逐漸成爲王審知的得力助手。他協助王審知開閩主要有以下德政:一、協助王審知平定戰亂,使福建從戰亂走向大治;二、極力主張三擴福州城池,並親自主持此項工作,開挖護城河,整治改造內河,使福州城面積擴大七倍多;三、在王審知支持下,大力發展農業和商業。他組織人力圍海造田、墾殖荒地,耕地面積猛增;他勸導農桑,興修水利,提高農田單産,糧豐米足、百姓安居樂業。同時,大力發展水上運輸和海上交通,發展對外貿易,於是商業發達,市場繁榮,經濟穩定,財政充裕,社會安定,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從而使福州成爲閩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陳檄長期輔佐閩王有功,官至太尉大都督節度使,封檢校司空左武衛上將軍。閩王把侄女王氏賜嫁陳檄,封楚國夫人,並賜第城南石井。陳檄被尊稱爲古靈陳的開基祖。福州人民感念他輔佐閩王的傑出貢獻,在他逝世後於福建侯官古靈村(今閩侯縣南通鎮古城村)修建“古靈王廟”奉祀至今。
陳檄生三子。長子令镕,爲閩國大中大夫,後遷閩侯大義村,被稱爲“大義陳”的始祖。次子令圖,爲閩國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尚書左仆射、上柱國颍川縣開國子,食邑六百戶,後遷居侯官古靈村(今閩侯縣南通鎮古城村)。不過,“古靈陳”和“大義陳”都尊陳檄爲自己的一世祖,因此,陳檄是“古靈陳”氏和“大義陳”氏的共同開基祖。陳檄的三子令猷,遷居侯官崎浦,後成爲長樂岱峰、福安、羅源陳氏的始祖。陳令圖生子陳希颍,即陳襄的祖父。陳襄後來成爲宋朝著名的理學家,使“古靈陳”的聲名遠播。據《古靈陳氏族譜》載:“希颍後人登第者,三世以來二十人,孫陳襄其一也。”這表明,古靈陳到宋代又成爲名門望族;理學家陳襄一生的成就,更給“古靈陳”的開基祖陳檄增添了一道耀眼的光環,也使“古靈陳”“舊星重輝”,再度發出璀璨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