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仙游楓亭陳政故居考探

作者:何池  來源:福建史志2016年第2期  更新時間:2016年07月04日

仙游楓亭陳政故居考探

筆者在研究陳政、陳元光平閩建漳的過程中,曾多次耳聞陳政、陳元光率唐軍人閩經福州南下並駐紮楓亭時建有陳廬園。之後,多方尋找有關歷史文獻資料,終於找到了宋《仙溪志》和明《八閩通志》,看到有關陳政曾家于“溫陵之北楓亭”(溫陵即泉州古稱)並有威惠廟(靈著王廟)①的記載。在莆田政協文史委阮主任和仙游楓亭文化研究會同仁的協助下,楓亭之旅終得成行,頗有收穫。

 

一、關於權亭陳政故居和威惠廟的史籍記載

(一)宋代創山溪志》的記載。現存最早記載楓亭陳政故居的是南宋寶佑年間(1253--1258年)黃岩孫編撰刊行的《仙溪志》。仙游古稱仙溪②。

《仙溪志》卷三“祠廟”條記載:“威惠靈著王廟二。在楓亭市之南、北,按《漳浦威惠廟集》雲:陳政仕唐副諸衛上將,武后朝戍閩,遂家于溫陵之北,曰楓亭,靈著王乃其子也。今楓亭二廟舊傳乃其故居。”

陳元光“威惠廟”名賜於政和三年(1113年),陳元光“靈著王”封號於紹興十六年(1146年)。而仙溪志所引用陳政、陳元光曾駐楓亭記載的時間應是紹興十七年(1147年)到寶佑間,《威惠廟集》已佚,《仙溪志》剛好保留了這段開漳歷史的珍貴史料。這是迄今筆者查到的有關陳政、陳元光平閩開漳的最早重要史料。

(二)元代創山游侯覽陳氏古嘟的記載。這是楓亭文化研究會鄭秋鑒副會長提供的珍貴古譜,其中多篇序言都有陳政家楓亭的記載。最早的是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十六世孫陳建寫的序:“吾祖自唐諸衛上將諱政公仕唐,因武后臨朝,遂遷于溫陵之北,曰陳廬園居矣。”明永樂五年(1407年)二十二世孫陳再義序:“唐總章二年( 669年),本支始祖諸衛上將諱政公徙居楓亭,其居地名陳廬園。九世忠順公(陳洪進)遷侯覽。由上將公至義,凡二十有二乘矣。”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陳長史序:“我始祖政公,仕唐諸衛生(上)將,因武后亂政,遂家于溫陵之北,曰楓亭陳廬園。適九世忠順公徙居侯覽,蓋公之身履王佐矣,而四第七子俱封侯,故侯覽之所由來矣。”

(三)明弘治心閩通劫的記載。《八閩通志》卷六十.祠廟.興化府.仙遊縣.“威惠廟”條目中記載:“威惠廟,在(仙游)縣南連江裏楓亭之西。宋大觀二年建。其神即靈著王陳元光也。詳見漳州府《祠廟志》。按漳浦《威惠廟集》:‘神之父政,仕唐副諸衛上將。武后朝戍閩,因家溫陵之北,曰楓亭。’今廟乃其故居也。”

(四)清初《連江裏志》的記載。由楓亭宿學名儒鄭得來(字墨愚)纂寫、康熙九年(1670年)刊行的《連江裏志》卷之二記載了陳政家居楓亭的具體地點:“陳廬園,唐副諸衛上將陳政家。”《連江裏志》還提到:“今將軍父子戍閩,開族肇祀,則為楓之裏人矣。(福建)通志政及元光二傳皆不言居楓事,殆略之也。”該記載已把陳政、陳元光視為開楓人物。

宋代楓亭名宦蔡襄曾親臨陳廬園祭拜陳將軍廟,留有“陳將軍廟”詩一首,收載于康熙《連江裏志》,並在該詩題目旁邊加注:“將軍廟即威惠靈著王舊居裏之陳廬園者”。該詩如下:“曾憑水柵誓長江,報國全軀事不雙。力屈已磋關羽死,勢孤猶笑李陵降。宿墳古劍龍腥匣,壤壁靈旗獸纏杠,神理高高人意近,褚錢祈福暗塵窗。”此詩亦於光緒年間收載於《漳州府志》。

(五)清末《楓亭劫記載。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有融(字朗如)編的《楓亭志》在《地理》《人物》《列傳》各卷中都詳加記載。《人物》卷詳記其功曰:“政家溫陵之北楓亭”。“先時元光隨父戍閩,家楓亭,及創漳州,遂刺州事,又死事於漳,故漳人為立廟,稱開漳大將軍,廟號威惠,漳諸縣多有之,而楓亭陳廬園,亦立成惠靈著王廟,子孫世祀,鄉人奉以為神。子功嗣職,遂定居於漳。”

(六)現《福建通史》記載。福建社會科學院徐曉望主編《福建通史》第二卷《隋唐五代》“第二節:陳元光開漳”,亦引述上面第 1條宋代黃岩孫所撰《仙溪志》的“威惠靈著王廟”所載之史料③。

 

二、楓亭陳廬園乃陳政故居

在楓亭鎮區學士社區的鎮中心小學,學校旁邊有一座面闊五間、深二進、頗具規模的東嶽廟,據介紹,這裏老地名叫陳廬園,也稱嶽隴。在唐楓亭釋館東側,原是鄭姓家族的李子果園,陳政帶軍隊到達這裏後,買下了這片土地,建造房舍,安置他的夫人司空氏、兒子陳元光,以及隨軍家眷,取名為陳廬園,地名自唐代沿用至今。陳政在楓亭休整部隊後就繼續前往閩南征戰,但仍有眷屬留居陳廬園,所以這個地方就成為陳姓族人聚居之地,康熙《連江裏志》和道光《楓亭志》都記載陳廬園陳姓族人是陳政後裔。所以陳政是楓亭陳氏開基第一代,到第十一代又出了一位宋初風雲人物南康郡王陳洪進。

陳廬園在宋代建有陳氏祠堂,祠堂裏奉祀有陳元光像。唐末五代,人們在陳氏祠堂旁邊建了一座東嶽廟,專奉東嶽大帝。北宋初年,朝廷屢屢追封陳元光,加上開閩王王審知的大力褒封推祟,陳氏族人于大觀二年(1108年)把祠堂擴建成祭祀陳元光的專廟。宋紹興十六年(1146年),朝廷封溢陳元光為“靈著王”,該廟就轉稱“靈著王廟”。明弘治《八閩通志》卷六十記載:“威惠廟,在(仙游)縣南連江裏楓亭市之西。宋大觀二年建。其神即靈著王陳元光也。”

該廟建後屢興屢毀,頗為坎坷。筆者則從東嶽廟大門右側牆上廟碑記載獲知,該廟“遷界”之前有東嶽廟、威惠廟、文昌書院三座廟院,供奉各自神抵,香火都十分旺盛,由於明末清初福建中南部為鄭成功反清複明的基地,這裏戰火頻繁。在清廷頒佈實行的“遷界”政策實施中,這三座廟院均遭焚毀。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臺灣收歸清朝版圖,在複界之後,回到故鄉的人們只能建一座簡陋的小廟,把二廟一院中的神抵合在一起供奉。而後長年失修,至上世紀50年代初又基本頹塌。

楓亭籍的鄭副會長說,在“大躍進”浪潮中,在陳廬園廟址廢墟上建了縣農械廠。80年代地方國營企業紛紛倒閉,因陳廬園地處鎮區中心地帶,鎮中心小學就搬至此重建。本世紀初,兩岸民間信俗文化交流熱絡,街坊民眾籌資 130多萬元,在中心小學旁邊建成了具有二廟一院格局的一座新廟,2004年3月竣工,名為“東嶽廟”,原來奉祀的威惠靈著王陳元光與東嶽大帝諸神一一復位。

筆者進人廟中,看到大殿正中並列兩尊一樣大小的神抵,上面分別寫著“東嶽大帝”和“仁惠尊王(陳元光)”。這是筆者所見唯一開漳聖王與泰山東嶽大帝並祀的宮廟。對該廟所祀神抵陳元光的認證,道光《楓亭志》專門為此作了詳細的說明,該志修纂者林有融比較了漳浦、福清、楓亭各地祭祀陳元光的廟號後說:“然元光本傳(指清雍正《福建通志》中陳元光傳)只載追封潁川侯,謐昭烈,未言封王。其廟號威惠系當時賜名,亦未稱靈著,至福清所祀則稱靈著王,而未加以威惠,唯鄭志(即康熙九年鄭得來所編《連江裏志》)所載威惠靈著王廟在陳盧園最為完備。今嶽廟所祀之仁惠尊王即為古之靈著王,而仁惠之稱起何時,想唐宋疊有薦加封號焉,志乘失載而仍沿舊稱。今未得威惠廟集,謹於此地特立專廟,恭迎嶽廟所祀之神並祀之,今稱仁惠尊王,定祀廟食,題曰:唐威惠靈著王之廟。仍題其主於廟內曰:唐威惠靈著仁惠尊王開楓大將軍陳公之神。”

如果說,本文第一點所述諸多歷史文獻是陳政、陳元光曾家居楓亭的史料證據,那麼,這座廟和陳元光像,正是陳政“曾家楓亭”的實物證據。

 

三、楓亭還有一座陳政墓

此番調研還有一個意外收穫:楓亭亦有一座陳政墓,並有史料記載和墓碑。宋《仙溪志》仙遊.“家墓”條目載:“救靈著王父墓,在縣南四十裏赤湖陳墓頭,至今尚存”。此句內容記載了靈著王陳元光之父陳政墓在楓亭赤湖村陳墓頭。

清道光《楓亭志》在“宅墓”項下記:“唐靈著王父陳政,墓在赤湖頭。見前志,考《福建通志》則載:諸衛將軍陳政墓,在今漳州南靖縣新安裏(今平和縣大溪鎮 /筆者注),④政光州人,元光父也,領兵戍閩,卒葬於此,俗呼為將軍墓。此赤湖頭之政墓,其傳必有所據。合此二載,必有一處為政之衣冠家。”

《楓亭志》認為,雖然《福建通志》載陳政墓在南靖縣⑤,但不排除陳政墓在楓亭赤湖頭,其理由是陳政曾經駐紮於楓亭。

陳政墓址現在,且存有墓碑。我們驅車到距離鎮區約10裏地的陳宅行政村,在一塊長滿荔枝樹的小山坡頂上,見一處有著墓頭和墓場輪廓之處,就是陳政墓地。現場考察可見,該墓原有範圍約半畝多,規模還不小,但前面和旁邊後來又建了幾座新墳,墓道下面亦開了道路,整個墓場破壞嚴重。據鄭、蔡兩人說,因該墓年代久遠,該山丘又是村裏公共墳地,村民擔心墓碑被盜,在十幾年前就被一陳姓村民收藏在家,後為楓亭文化研究會發現,現暫收藏于楓亭蔡襄陵園端明樓裏面。蔡襄是楓亭人,他的陵墓在鎮旁。在陵園的端明樓裏,筆者看到了一塊長約半米多、寬近半米、近正方形的花崗岩石碑。碑面正中頂上和落底分別刻著大的“唐”字和小的“瑩”字,兩邊分兩行豎刻“副尉上將”和“諱政陳公”,共10個字。

雲霄將軍山陳政墓碑是20世紀80年代末發掘出來的、斷成幾截的無字墓碑,此舉當是其子孫從保護逝者安寧的角度著想。而遠在數百里的楓亭,則無須有這些考慮,加上如果是衣冠家,其後裔就更沒必要擔心,所以就有了這塊刻有文字的墓碑。究其碑刻“副尉上將”的陳政職銜,與康熙初年的《連江裏志》所載“副諸衛上將”相合,但《楓亭志》所載的陳政故居所述陳政職務“朝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事”的職銜,顯然比“副諸衛上將”重要得多,墓碑為什麼卻就低不就高,沒有刻上這些重要職銜?這碑文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問號,有待地方史研究者考證。

另外一個問題是,作為唐高宗親自詔令戍閩平亂的將軍,詔書中寫著“莫辭病,病則聯醫;莫避死,死則聯埋”,⑥其墓葬規格應如同雲霄將軍山陳政陵園那樣,即使墓園後來遭到人為破壞,墓碑也應該與龐大的墓埋相稱,不至於僅0.25平方米那樣一小塊。筆者認為,這應是一塊埋在墓穴裏的墓誌銘,後來墓遭破壞後暴露於墓地而為村民收藏。

不管怎樣,從楓亭地方史料的記載,從墓葬現場考察和墓碑文字以及墓地旁邊村民確認等情況看,我們無法排除楓亭有陳政墓的可能性。因為既然陳政曾“家在楓亭”,又被楓亭志書肯定為楓亭開發史上重要的先驅者,楓亭百姓為何不在陳政逝世之後為他建造一座陵墓,以紀念他開發楓亭的貢獻,哪怕是衣冠家?

 

四、陳政曾“家於楓亭”所蘊含的歷史意義

(一)楓亭是戍閩唐軍入閩建立的第一個基地,為休整軍士,恢復部隊戰鬥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陳政率領的戍閩唐軍在翻過閩浙交界的仙霞嶺分水關,經過浦城之後,便進人了“泉潮之間”,異常艱苦的“平閩十八炯”征戰。“平閩十八炯”主角是北宋著名的楊家將楊文廣。考察楊文廣的征戰史,他從未到過福建。漳籍歷史學家葉國慶上世紀20年代末研究發現,楊文廣平閩的故事“蓋借宋名將楊文廣之名,以演陳政、陳元光父子人閩平桐蠻、辟草昧之事蹟。陳元光平閩地域與楊文廣平閩地域相合”⑦。

按照葉國慶在論文《平閩十八炯研究》中查證找出的“蠻撩”恫寨地點,我們可以看到,陳政、陳元光人閩後征戰路線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的平亂軌跡如下:

在浦城平碧水恫;在南平平天魔炯;在大田平紅砂恫;在建陽平天山炯;在歸化(今明溪)平吳州城;在閩侯平福梁城;在福清平娛蛤恫;在仙游平鎮山炯;在莆田平水晶恫、黃草炯、清峰桐等“蠻撩營寨。由此我們得知,唐軍到達溫陵北面的古騷鎮楓亭地域之前,已接連打了數次惡戰。經過數月征戰的唐軍已經疲勞不堪,急需休整,楓亭又剛好建有一個上通郡省,下接嶺南的釋站。於是陳政下令在楓亭釋安營紮寨,因軍士人多,釋舍難以安置,陳政就在釋館旁邊擇地興建營房住宅(該地即今楓亭陳廬園),安置家眷和將士,進行人閩後的第一次休整。筆者認為,楓亭是陳政唐軍人閩後建立的第一個基地,並在這裏進行一年左右的休整,治療兵員傷病,解決軍響籌措等問題。正因為有楓亭的休整,唐軍才有力量南下古綏安縣,繼續進行平亂戰爭。

翌年( 670年)春,陳政從楓亭出發,在清溪(今安溪)又打了一戰,平定鐵松桐“蠻軍”之後,接近古龍溪縣北端,今漳州華安縣湖林鄉與漳平市交界處的九龍山下,遭遇“蠻撩”十八炯聯軍在此布下的包圍圈,進行了一次人閩之後最大規模的戰役,史志稱“九龍山戰役”。因眾寡相殊,陳政兵“退守九龍山”⑧,飛檄求援,魏媽率子陳敏、陳敷帶援軍南下趕赴九龍山,途中在須江(今江山縣)二子染疾身亡,援軍途經仙遊楓亭,魏媽就能夠把“軍眷安置在(楓亭)陳廬園(今學士街)”嚷這一後方基地,統率精兵強將繼續南下,日夜兼程,趕到九龍山前線會師。

(二)“家於楓亭”有力證明了平閩唐軍從中原南下的觀點。

多年來,一直有少數學者認為:陳元光是揭陽人,因此其戍閩平亂是“從粵人閩”,並稱陳政、魏太夫人不可能從中原萬里提兵南下戍閩平亂。其最主要論據是:從中原萬里提兵人閩“不合唐初兵制和征戰慣例”,“倘從中原發兵,兵士之家農業生產勢必大受影響,兵士豈不怨望?”,中原至閩粵“重山阻隔,行軍中糧草如何徵集、運輸?”由此認為:“從光州萬里提兵人閩之說絕難成立”。等等。

此次楓亭之行,從這裏自宋至清諸多史料對陳政“家於楓亭”、紀念陳元光的“靈著威惠王廟”、赤湖頭陳政墓的記載,以及宋代的《仙溪志》把陳政列為開楓人物的史籍記載和實物資料,都可為陳政率領的戍閩唐軍系從中原南下人閩提供了有力證據。

正因楓亭志書保存有較多早期可信度較高的關於陳政在楓亭的史料,所以,徐曉望主編的《福建通史》“陳元光開章”中也這樣認為:“宋代的《仙溪志》記載:威惠靈著王廟二,在楓亭之南、北。按漳浦《威惠廟集》雲:陳政仕唐副諸衛上將,武后朝戍閩,遂家于溫陵之北,曰楓亭,靈著王乃其子也。今楓亭二廟舊傳乃其故居。”根據這條史料,陳政於武則天時期人閩,居於仙溪縣境內,當時仙溪縣屬於泉州(今福州)。若這條史料可信,陳氏家族主要活動于福建境內,而不是廣東,他平定泉潮間的叛亂,應是從泉州出兵(南下),而不是從廣東北上。”⑧

如上所述,楓亭的開發是從陳政、陳元光駐守此地開始的,所以今天的楓亭人把陳政、陳元光父子看作是開發楓亭的先驅者,立廟供奉以紀念之。

歷史研究已經表明,唐初陳政父子奉命戍閩和翌年的魏媽增援,帶來的中原人數之多,影響之大,是福建開發史上空前的壯舉,是福建大規模開發的濫筋。

 

注釋:

①南宋寶枯三年((1254年)《仙澳志》(黃岩孫撰)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流傳至今的幾本縣誌之一,元代再版,後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今湘京圖書館存有古抄本,1989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了點校本。

②仙游設縣為唐聖曆二年(699年),時稱清源縣,正式稱仙遊縣是在天寶元年(742年),宋代仙遊設4鄉26裏,從宋至清楓亭隸屬唐安鄉連江裏。清康照九年(1670年)鄭得來寫成《連江裏志》,特注:楓亭為街市名,地屬仙游縣連江裏。攤江裏志》作為一裏之史,為我省較早編幕和刊行之地方基層史籍,實為罕見,有相當的文獻價值。史家朱維幹著《福建史稿》,多處引用《連江裏志》材料。該志書在仙遊縣檔案館存有抄件,編號為X-2-770至7760

③⑧徐曉望主編《福建通史》第二卷《隋唐五代》第二節“陳元光開津”,第27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④據光緒《漳州府志》、民國《雲霄縣誌》、康照《津浦縣誌·雜誌》均載,陳政逝世後,葬于雲霄的將軍山麓,之後有一方士稱此地有“王者氣”,陳元光為避嫌,特地遷墓到新安裏大峰山(今平和大澳鎮靈通岩,時屬南靖管轄),這裏說的就是此時發生的事。陳元光去世後,據傳該墓葬又遷回將軍山原地。

⑤陳政墓原於儀鳳三年(678年)由其子陳元光奉救選址雲霄將軍山麓,之後因“術者指其地有王者氣”,陳元光為進嫌“遂改葬於大澳社大峰山以進之”。直至宋宣和五年(1123年)再遷回將軍山原址。這則史事是《雲霄縣誌·叢談》及雲霄山美古譜《穎川陳氏開津族譜》所載。

⑥康熙《津浦縣誌》卷十七,光緒《津州府志》卷之二十四·宜績。

⑦葉國慶:《平閡十八恫研究》,原載于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週刊》第二期(民國巧年出版),1997年收入其《筆耕集》之第64頁,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⑧光緒《漳州府志》卷之二十四·宦績·“陳政”條。

⑨蔡建華主編,楓亭鎮政府編《楓辛志》“大事記”,方志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⑩謝重光:《<龍湖集)真偽與陳元光的家世和生平》,《福建論壇》1989年第5期。

 

何池(漳州市委黨校)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