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紅安縣陳姓來源說
紅安陳氏來源比較複雜,就已掌握的史料記載,大致分兩種類型:一是元末明初的移民陳,二是原土著籍陳。土著陳姓今在七裏、檀術、華河等地有少許的小村居留、人口極少、為丁門佃戶。移民陳姓源頭多支,多為江西義門陳氏分莊遷入,今就已徵集資料分述如下:
一、浙江天臺因官落籍的陳姓
據《陳琮懿貢卷》記,舊黃安西砦會陳姓,其始祖為陳宗英,原籍浙江天臺縣。于明朝洪武甲戌中進士,官湖廣黃陂知縣,期滿未返故里,即以黃陂為家。傳至十一世,約在明朝萬曆年間,有名陳揚訓者遷黃安西砦會下彭家村落居,至清宣統年已有二十餘代,男丁約三千之口。此支陳姓縉紳略錄:陳玉麟中清道光舉人,繼中進士,官直隸元氏、正定、新樂、唐山知縣。陳鳳翥中清咸豐壬戌進士,官山東萊陽知縣。陳德熏(後名陳德醞)為清光緒丙子進士,官翰林院庶起士,改禮部主事直任四川酉陽州、資州、直隸州知州,宣統年間創辦天臺小學堂並兼任古學堂文學教員。陳恩頤光緒戊戌進士(此二人為黃陂籍)。陳鳳芝為清同治癸酉進士,于光緒癸已年侍父到酉陽任職,恰遇大盜越獄之案訟,伏其父,情急救父而為父代死。陳宏倬,光緒甲午侯選知州。陳炳坤,光緒癸卯進士,宣統元年官廣西武宣知縣。陳鴻謨由乙酉拔貢中順天丁酉進士,宣統元年官軍機員外郎。陳鴻翼副榜(黃陂籍)官棗陽教諭。陳育,道光甲午訓導。陳兆梅,道光乙未舉人。陳同珍,同治丁卯舉人,官宜城訓導。陳常,光緒癸卯舉人,保舉北闈知縣。陳彰翰拔貢官達州州判。
二、金沙河兩岸的義門陳(即陳海支系陳姓)
陳海支系陳姓,始祖名陳海,字永清,妣趙氏。于明朝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由江西南康府建昌縣居山北陳橋萬福莊遷居麻城太仙鄉(今安邑)金沙河西木魚地。陳海生四子:長子陳奇茂,二子陳奇萱,三子陳奇菁、四子陳其芳。陳奇茂的後裔分居于東陳海灣,新屋陳家、陳家畈、陳中灣、茅屋沖;陳奇萱的後裔分居于西陳海壪、馮秀一等處;陳奇菁的後裔分居于陳家灣、天臺山寺基宕等處。據傳金沙樓子陳亦為陳海支系後裔。
三、鴨公陳姓,即典明鴨公陳姓來源
這支陳姓的遠祖名陳有緣,始遷祖名陳茂楊。于明朝洪武二年由江西遷徙到麻城仙居鄉,黃安立縣,始劃歸黃安邑。陳茂楊生三子,長子名陳興一,字龍佐,次子名陳興二,字龍輔,三子名陳興三,字龍獻。長子陳興一遷居鴨公陳(今七裏鎮典明片鴨公陳),此鴨公陳為陳氏南分房,今日分為上鴨公陳、下鴨公陳,有後裔又遷哀家田、東井灣、郭家田、趙家河等處。陳興二遷居鵲林陳(即典明的鵲林陳家)。陳興三仍居東陳家,此系陳為東分房,東分房有後裔散居于前後禿三灣、土庫店、呂家灣、黃土嘴、竹林灣等處。
四、典明陳升,即上陳升,下陳升之陳姓
據調查,上下陳升的陳姓為城關西南樓子陳的一支,于明朝萬歷時遷往縣北典明落籍陳升。陳升的地名來歷,傳說當年此始遷祖看地形,認為這裏地形如裝米的升子,四面高,中間低,有如木升子形狀,且有好田、好水、好山,將來一定會谷米盈倉。從樓子陳遷出,來此落居的是陳氏弟兄倆,上陳升為兄,下陳升為弟。因樓子陳為金沙河陳氏一支,其始祖名陳海。由此可推論上下陳升之陳姓應歸屬于金沙河陳海支系。
五、高橋陳家大壪(堂號義門陳)陳姓
始祖名陳子富,唐憲宗元和十四年陳子富的祖先陳瓖定居於泉州,由後裔陳伯宣遷居江州德化廬山聖治峰下定居,若干年後伯宣之子陳旺再遷德化敷淺原太平鄉永清村。至元末陳姓在江西北部一帶繁發,後裔散居于德安、都昌、德興、廬山、九江、瑞昌、鄱陽等地。陳子富於明洪武二年(1369)自江西(譜載未確縣址)遷徙黃岡縣中和裏大河濱,即今紅安縣高橋鎮陳家大壪定居。有子三人:陳萬一、陳萬二、陳萬三。陳萬一隱居泉石,無嗣。陳萬三後遷德安(今安陸、雲夢)。唯陳萬二傳嗣於本邑,其後裔今聚居地為高橋陳家大壪、陳家河、馮家田、曹家田、楊家田、陳家墩,兩道三角山、永河城隍山、陳家嘴、陳邦賁等村莊,人口逾萬人。
六、高橋長豐李家大屋陳姓(堂號義門陳)
始祖名陳一明,約于明朝嘉靖十五年(1535年)間由黃陂縣魯台遷黃安縣城內古樓街。妣張氏生四子:長子陳君伯、次子陳君南、三子陳君友、四子陳君宇。陳一明與張氏歿,合葬縣城西門外。長子陳君伯妣李氏,生一子名陳武文。陳君伯與李氏歿,合葬縣城西南武家崗。次子陳君南妣王氏,生一子名陳宏文。三子陳君友妣王氏,生二子,長子陳立奎、次子陳立祖。四子陳君宇妣喻氏,後遷居河南光山向家店。明末至清道光年間陳君伯的後裔遷居九龍沖(今高橋鎮長豐村之九龍沖一帶的陡山彭家、喬麥壪、陳永泰、連家壪、下屋咀、陳家壪、李家大屋、六鬥沖等村莊。著名開國將軍、國務院副總理陳錫聯即為該支陳氏第十九世後裔。陳君南之後裔遷下屋咀。陳君友的後裔遷居化河鎮的華家河附近的陳家樓、陳戴家等村莊。
七、八裏至太平陳氏
據調查為新洲陳姓遷徙至此。因未獲族譜以考,從略。
八、還有未提及到的陳祖村、陳井灣……等
史海鉤沉
《黃安縣誌》載陳氏仁孝義德人物摘錄
陳玉麟,字仁趾,道光乙未進士。歷任直隸元氏、新樂、唐山等縣,案無留牘,鹹頌神君。三年乞養歸,著《四書講議》、《五柳堂文稿》待刊。好施與,每嚴冬購棉衣以給老幼,死無葬者助棺,邑,高橋河橋圯,捐資修之。
陳鳳翥,字筿歧,咸豐子壬舉人,同治壬戎進士,官山東萊陽令,萊大邑,盡心平反,刻無暇晷。李姓以命案誣,立剖白之。甲子充同考官稱得士,巡撫閻公,擢同知,引疾去任。值母喪,哀毀骨立,病益劇,越二年卒。
陳殿勳,字輔亭,庠生。性孝品端,通經史,著有《七經精義》類編《麟經姓氏錄》,纂輯《禹貢水經注解》及《鄉黨圖考》諸書,廣授生徒,尤能勸善。
陳道賢、道文、道謨,行(為排行兄弟)義不倦。康熙戊戍,奇荒,捐谷二千石,廢產八十余石,在長嶺土庫店施粥以賑。
增生陳中錦、附貢,中錂監生、中鐄皆以孝著。錦父歿,廬墓三年,事祖母及母,備盡孝養。鐄事繼母胡,以孝聞。母病輒廢食,愈乃色喜。錂母九十餘,失明,鐄日侍左右。醫言:“舌舐可愈”,鐄正童身,跪舌舐母眼疾,越三年,母眼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