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陳氏源流
據史所載,中華陳姓有四支:
(1)
舜帝后人媯滿在周武王受封于陳國(在今河南開封府),其後人以國為姓,媯滿亡,諡號陳胡公,為陳氏之開山祖;
(2) 北方通古斯族(突厥)莫氏後人改姓陳,世稱遮莫陳;
(3) 隋朝時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人稱萬年陳;
(4) 廣陵(今江蘇揚州)劉氏改姓陳,人稱廣陵陳。
我族屬第一支,是陳胡公之後人也。
胡公滿,字少湯,本媯姓,舜帝之子商均的32世孫,娶周武王之女太姬,於西元前1046年被周武王封于陳,以取代商朝所封的虞遂後裔之陳國國君,侯爵,為周朝陳國首封國君,是第一個姓陳的人。公元前約
598年,陳胡公建立的陳國為楚所滅,其13世孫陳厲公之子陳完(諡號敬仲)逃至齊國,遂改姓田。齊景公亡,國氏、高氏立公子荼為君,田氏乘機發動政變,擊敗國氏、高氏,另立公子陽生為君(即悼公),田乞為相,掌齊之實權。田乞亡,其子田常繼為相,公元前
391年,田常之曾孫田和乾脆廢掉齊康公,自立為君,史稱“田氏代齊”。後齊於公元前
221年為秦所滅,齊王建第三子田軫(胡公31世孫)逃亡,重入河南潁川,複姓陳,此後陳氏後人遂分為潁川派與田齊派。潁川派以陳實(寔)為始,陳實(103-187
年),字仲弓,號太邱,胡公45世孫,潁川郡許昌人(今河南省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與兄弟寵、農、嬰、蕃、俊同守潁川。
陳實生六子:紀(字元芳,128--199年)、政(字時芳)、洽(字仲芳)、諶(字季芳)、信(字大芳)、光(字實芳),傳13世又分出南院派。南院派以陳敬為始,再傳
4世生洪進。陳洪進(914—985年)字濟川,楓亭秀峰人,五代時被宋封為南康郡王、歧國公。洪進裔孫陳瑚,北宋建隆年間(公元
960年)帶兵征荊南失敗被貶,遷至福建龍溪(今漳州),生九子。第三子名烈,烈生圭,圭生吾仁、吾義。吾仁生兆,仕為縣令,吾義生賈、亮、敬;兆生文、紀、綱。兆謫官,兆與紀、綱被貶至西川,賈、文則與族兄弟遷居南雄珠璣巷。文生鼎、鼐。鼎生萬山、鳳山。萬山生陳輝、陳煒。陳輝號鳳台,宋朝進士,官拜刑科諫議大夫,生七子:謨、宣、英、愷、潤、圖、仁。公元1225年因避亂又從珠璣巷舉家南遷,其中謨、宣、英、愷先後遷入臺山、新會,閏遷入潮陽,圖遷入清遠,仁遷入鶴山、新會;陳輝翁夫人鄺氏系珠璣裏太尹公鄺儒平之長女,舅言、尊、聖,為諫伐金陵,同遷古岡州徙扶南泮村(現屬開平水口),之後幾百年來陳鄺兩姓一直為姻親。陳氏兄弟七人、子侄廿八人,族兄弟卅余人起行前約定:此處遷移,兄弟恐難同處,但逢沖則止,凡遇村名有點水者居之;蓋因水雖支流萬派在,但可以同源。為便於識別與溝通,每一支都有自己的傳世字聯。
謨翁字世昌,叨舉進士,任授刑部侍郎,南宋孝宗乾道九年癸己(公元1173年)生於南雄府保昌縣珠璣裏沙水村,終於南宋理宗淳祐壬寅(1242年),墓在平安甲了髻山大三尖壁上掛燈形又沖天鳳形瓔珠穴異已龍轉卯扡庚酉向。娶黃氏宜人系保昌縣黃居正次女,墓在瀧水都,土名仙洞甜水坑紫皮蓢橫沙村後山,落地金錢形寶字穴酉辛向;續娶張氏,墓在土名沖金石焦龍山下穴;續娶朱氏,墓在東莞縣郭茶園。舅黃隱龍、隱虎後為胡妃事來岡州住杜阮村。生四子文詵、文振、文龍、文起,族住新寧沖泮、開平潭碧。謨翁後代分沖泮派和水南派沖泮派依據明賢陳白沙先生(1428年-1500年)所撰之法祖班派目字聯為:
籍鳳毓嘉秀,和敬發賢良; 文明應顯達,曆世永傳揚。
後承先祖陳淳,一代鴻儒伯厚翁再撰法祖班派目字聯為:
大德名兼壽,家邦耀遠光; 廣南星喜聚,育俊兆其昌。
水南派之傳世字聯為:
聖文萬世昌,應朝瑞國祥;德業光前遠,遵法永延長。
仁厚承恩澤,書香啟俊良;邦家常有耀,博學自名揚。
陳謨一支在臺山如今散居在三八沖泮,海宴大坑、竹園、沙橋、路崗、春場,廣海古隆,附城水南、潢村、泡步、水步洞寧,沖蔞沖洋、蓮花墩、鹹塘,端芬平洲、沖灣、平安、銅鑼柱、大墩,三合洋欄、沖灣、那洞、黎洞、李坑、潮安、潮東、潮新、南洞、順洞,深井泮華里、小坑等1
2 0餘條自然村及新會馬泥、坑頭、石頭、喬廈、沙頭、天馬等地。
宣翁諱猷,號南喬,字世道,進士第,生於淳熙七年(1180年),開基新會下峒(現鶴山共和鎮霞洞),後遷新會馬坭石頭喬廈沙頭。生三子龍閣、鳳閣、麟閣。長子龍閣,諱道,字孟考,宋諫議大夫,生於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分居新會潮蓮鄉芝山巷頭;二子鳳閣,諱巧,字仲義,號景夷,壽128歲(1242-1369),住新會石頭;三子麟閣,字季慈,分居東莞茶園造靛村。石頭字派班次由宣祖十一世始為:
世德思光裕明廷,地擢茂良學維宗,孔孟華國以文章
鳳閣傳至九世至封建翁開基新會天馬,其傳世字聯由宣祖十二世天馬四世始依次為:
國卓世隆,修齊為先,忠信道德,理學名賢,
英俊儒雅,豪傑榮遷,尊師孔孟,柱石流傳。
宣翁三傳至天任、天祥。天祥遷臺山上閣東山裏,成為墩頭、六村陳氏始祖。其傳世字聯為:
祖德賜光裕,明延擢茂良;學宜宗孔孟,華國以文章。
星朗聚群賢,堂高恒自耀;鳳鳴昌奕嗣,源遠乃邇長。
宣翁後裔散佈在新會石頭、天馬,臺山鬥山墩頭、六村、廣海山背、沖蔞朝中等4
0餘村,以及下川平阜、南洋、茅灣、竹灣、東沖、川前、樟木樹、牛塘、後龍門、龜山、荔枝灣等村。此外尚有遷往開平、陽江、斗門等地。
英翁字世德,進士第,南宋廣宣議大夫,因差撫安外夷不行將家屬貶,與父陳輝翁同葬在清遠蒙裏驛九龍潭(近日又尋得英翁淑配李氏夫人之墓位於鶴山市雲鄉鎮樟木坑村後豬乸山的半山,山形稱“餓豬笨兜”,墓前有石柱、石獅子、桅杆夾等)。族住新甯沖金、廣海、陳邊、黃沖、陳沖、鄧沖、豪沖。生四子法、福、壽、悟,陳法十五歲即任柳州知府,生三子金山、隅山、火山,族住新甯沖金;陳悟十六歲任福建福州府教授,生四子夢芳、仲芳、叔芳、季芳,族住新甯鄧沖。其傳世字聯為(注:未得續字聯):
先德開基,永奠尊崇大典;象賢纘瑞,用光啟佑鴻猷。
英翁子孫又有長熊字派:
世德作求裕積衍承大典孫謀燕翼傳芳永毓賢良
其後裔散佈在都斛麻園、古邏、豐江、白石、東坑,鬥山奇逢、三江、松子嶺、上閣和昌,三合玉懷,以及赤溪沖金、衙裏、康坑、鄧邊,大江陳邊,端芬大塘、上澤,海宴等地。
愷翁字世誠,生四子夢熊、夢光、夢蚪、夢虯、夢鸞,族住新寧海宴汶村、開平三江水東。傳世字聯為:
貽謀燕翼,崇德象賢;健順中正,光華濟美。
實學勉修齊,允守祖宗彝憲;英才宏啟迪,蔚為家國禎祥。
其後裔散佈在海宴、汶村、深井大門、康華、李坑、斗門一帶,也有遷入陽江等地。
潤翁生五子龍圖、龍洛、龍紀、龍起、龍見,族住潮洲府潮陽縣洛陽村。
圖翁,邑庠生,生四子言、視、聰、動,族住清遠縣城
仁翁,邑庠生,生三子洛、篆、范,祖妣葬清遠蒙裏九龍潭,族住古岡鏟灣、大淩村、蓮塘、大澤、深沖、大嶽、潮蓮、熹沖。
仁翁長子陳洛翁,號卞南翁,或曰仁翁長子,宋賜進士,曆諫議大夫、兵部主事、吏部郎中、諡文直,夫人何氏誥封二品曰夫人,子二名珍、珠。大約在西元1230年,洛翁與一部分兄弟子侄遷居鶴山淩村,別子為祖,陳洛翁被尊為淩村陳氏始祖,仁翁為太高祖。光緒廿七年,十四世祖後陳氏紳士集中新會城太丘書院論續班派字,確定傳世字聯為:
卓樹惟敏 祖德揚芳 賢能嵩起 奕世其昌
家傳禮義 華國文章 承先啟廣 名顯朝堂
洛翁子孫現居鶴山淩村13條自然村及新會產灣、大澤、蓮塘、潮蓮、大墩,新興雲瀆、布淩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