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靖縣陳氏源流及分佈概況
中華陳氏,人口排列在全國姓氏第五位,是福建的首位,也是我縣的第一位。潁川陳氏源遠流長,上溯我們的先祖,虞舜血脈,得姓媯滿,封于陳國,遷于齊、相於漢,發自太丘,衍於潁川,帝于南朝。自晉唐以後,中原板蕩,紛紛南遷,陳氏之後裔入閩開發,明清兩朝入駐南靖。我縣陳氏來自中原,至今還保留古音古韻的河洛方言(閩南話)。我縣陳氏來自周邊的縣市:有龍海市五支、平和縣二支,薌城區二支,還有龍岩白土,漳平永福,永定湖坑,越南廣寧等地。陳氏一家親,各有分支,元光派系人數最多,其次是太傅派系和龍岩毅庵公必興公宗系,還有江州義門陳汀州莊孟七郎宗系,貢川陳三九郎宗系,最後入駐是越南陳氏歸僑。陳氏一族入駐南靖之後,與其他姓氏共同開發,和睦共處,和諧共榮,為南靖發展做貢獻。陳氏住地覆蓋十一個鄉鎮,從平原到山區,人數最少是梅林鎮,人數較多是龍山、靖城兩鎮。聚居的村有十三個,散居的村有六十一個。一般一個村只有一個開基祖,但靖城鎮廍前村,有太傅派系,也有元光派系。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遷入廍前。南靖人傑地靈,歷朝歷代都有陳氏鄉賢名仕湧現,特別是解放以來,人才輩出,各條戰線,許多地方都有南靖陳氏的蹤跡。縣外入駐南靖開基之後,陳氏後裔有的向本縣內遷移,有的向縣外、省外遷徙。尤其是明清兩朝移往臺灣,開發臺灣。還有部分向南洋諸島僑遷。最為突出是從草阪走出去到馬來西亞麻六甲定居的陳禎祿、陳修信父子,為僑居地作出巨大貢獻,逝世後,當地政府都以國葬相待,父子同為人傑,實屬罕見,是南靖陳氏的驕傲。
南靖陳氏各派系開基始祖及源流如下:
(一)元光派系
1.靖城布廈開基始祖
靖城布廈始基祖陳君用,字玉鍊,號鈴岡,生於元世祖十六年(公元1280),開漳聖王二十三世裔孫,景肅公七世孫。元至元中期,劇寇李志甫、黃二使作亂,君用公率二子海生、海壽作戰,殺志甫擒黃二使,功授漳州路總管府同知。後北洋海賊入侵,君用公又率眾英勇抗敵,因屢立戰功,進階萬戶候、南勝伯,其二子也同授于宣武將軍。至正後期,因漳州戰事失利(元朝將亡),君用公去官帶其長子海生公由平和國強三五村單內移居布廈,成為靖城布廈的陳氏始基祖。公的另三個兒子:海壽、安生、養生仍留居平和南勝、高坑。君用公卒於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諡忠潔湣侯,誥世祀鄉賢,勒葬于漳州南門外石獅岩山麓。其二位夫人曾氏協忠、李氏安涉也合葬於此。
君用公的長子海生公傳有四子:明歌、明聳、明福、均壽。君用公過世後;為避戰亂,海生公帶明歌、明聳、明福隱居于華安縣桃源保鳳翔社(今華安日新村一帶),其中明聳公又回居南靖龍山北坑、南坑等居住,成為那裏的開基祖。海生公四子均壽公隨母羅氏仍留居布廈,成為布廈陳氏三世祖。均壽公在布廈傳八個子(具體名字不詳),其中第六兒子生有三子:廷試、廷建、廷啟。長子陳廷試於明宣德年間由靖城布廈遷居山城銅田(東田),成為銅田陳氏的開基祖。廷建、廷啟仍留居布廈。廷試公在山城東田(銅田)開基至今五百多年,共傳衍二十五代,現人口1780人。
2.鳳安陳氏
始祖陳良爾,元朝初至元年間,由漳州市薌城區渡頭村六房後寨遷入豐田鳳安村,至今傳衍二十七世。屬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後裔。鳳安陳氏人口1589人。
3.草阪村圖美村開基始祖
始祖陳幽遁公是“開漳聖王”的第25代孫,約是洪武年間(西元1386年)由龍溪遷平和南勝歐寮村偕其叔陳澗泉再遷居南靖縣靖城鎮草阪村定居。幽遁祖血緣世系圖:政—元光—向—酆—詠—漳甫—嶽—羽—彝—陶—重—雲—希亮—恪—舜俞—澗泉—幽遁。幽遁公生下二子陳舉善、陳舉良。幽遁公卒,陳舉良在草阪村繼承父業,大力發展經濟、傳衍後代至今傳衍24代,人口4500多人。陳舉善於明初從草阪村遷居南靖縣山城鎮圖美村,在圖美村開基成家立業,傳衍後代,現圖美村傳衍24代人口近1500人。
4.龍山鎮寶鬥村陳氏
始祖平湖,屬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後裔,平湖公生活在宋淳熙至嘉定(1174—1214)年間,居住南靖縣由義裏水流下葛總穴口社(現為靖城鎮龍合村穴口自然村),官至宋三學士,翰林學士。至六世祖元海于明朝洪武年間由穴口社移居天寶下峽口(天寶鎮鳳園村)。八世祖康公,明宣德五年(1431)授潮州府潮陽縣訓導,後為知縣,授渾水邑侯。康公生五子,三子用舉于明朝正統(1436—1449)年間與其弟知仁偕生母李氏移居南靖縣習賢裏硿口總下阪社(現為龍山鎮寶鬥村)為永豐寶鬥陳氏開基祖,距今有
555年。
九世用舉公生四子傳八孫,自九世開基以來已傳衍18代,人口達3600多人。
5.金山東建開基始祖
金山鎮東建村內陳始祖毅誠,於元朝年間從海澄圳尾(現龍海市東園鎮過田村)遷入。東建村的樓腳,後溝圳、安邊、楓仔腳、西旗厝等自然村都屬內陳,從一世祖毅誠公至今已六百多年傳衍21代,人口有1420人。
6.西坑霞寮開基始祖
南靖縣船場鎮西坑村霞寮陳,系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後裔。龍海市浮宮鎮霞寮陳姓,開基祖陳屠龍,系明龍溪縣南鄉庵兜社(今龍海市九湖鎮),陳古榕次子明成化六年(1470)前後,陳屠龍由庵兜社遷霞寮,陳屠龍長房壁公長子陳副使出居廈門海滄,在明朝時再遷南靖縣船場鎮西坑村霞寮,地名同遷出地同名。明朝期間陳氏宗族被害,只存一人,名曰陳法行,陳氏後裔尊稱陳法行為霞寮開基始祖,因災難後族譜不存,祖墓不知葬在何地。霞寮陳氏已繁衍十七世,人口有
500多人。
(二)太傅派系
1.麻竹尾陳開基始祖
唐玄宗時期,河南潁川人陳實後裔陳邕于開元二十四年(公元
736年)被謫入閩,初居福州三山,後遷入興化楓亭井上,再遷惠安社稷壇後,遷居漳州南驛路南山(現南山寺),與其父陳忠及四子:夷則、夷錫、夷行、夷實在漳州定居。陳邕其子孫在漳州、同安、廈門、漳浦繁衍。根據《漳州姓氏》陳氏記載:南岐陳姓開基祖福山德秀祖,由漳浦馬口東頭(儒林)遷往龍海海澄田中央社(今龍海東泗鄉董浦村),其後裔陳元甫(陳邕二十二世孫)由田中央社遷往九湖鎮衍後村衍後社,陳元用(陳邕二十二世孫)遷往九湖木棉村。陳既昂於明景泰年間(1450年)從九湖衍後分居馬嶺。麻竹尾陳氏開基始祖陳開極公世居龍海九湖木棉村,清順治11年(1653年)遷居南靖南坑村中村麻竹尾,娶范氏為妻,十八歲早殤。後再娶劉氏府娘為妻,生育三子,長房陳士彬,二房陳士啟,三房陳士章。至今已繁衍子孫十三代,其子孫後裔分佈在麻竹尾,現有人口
250多人,遷徏船場鼎寮、赤秋嶺、龍山金杉村杉仔嶺、漳州、安徽合肥,現有人口
300多人。
2.靖城廍前陳
如今廍前村陳氏分為兩大支派,一為潁川開漳南陳太傅派;二為潁川開漳唐將軍陳元光南陳派,其兩派系均為潁川派。舜後,胡公媯滿受封陳國,以國為姓,唐代其後裔遷入漳州。據民國稿本《南靖縣誌》記載:“武山鄉,廍前保,始基祖陳廣賢,明代由龍溪縣蓮塘鄉二十一都田中央社遷入。迄今傳二十代,一百零四戶,五百零八人。”又據《陳姓》記載:“陳玉帶支系(草前陳氏)靖城鎮草前陳始祖玉帶,系陳邕長子夷則後裔,明代從龍海石美遷入陳厝社;廍前始祖陳廣賢系夷則後裔,明代從龍海蓮塘鄉二十一都田中央社遷入。”《南靖縣誌》記載和《陳姓》記載的陳氏都是南陳太傅派,今傳
386戶,人口1468人左右。廍前新厝裏陳氏宗族系潁川開漳唐將軍北陳元光派,天寶鳳園開基祖風頭祖于明上葉時期由海澄風鳴(今龍海市東園鎮)遷入,廍前新厝裏開基祖陳東攜後裔于明末清初從漳州天寶鳳園六房寨(福寧寨)遷入,今傳58戶,人口
300餘人。
3.草前陳
靖城鎮草前村陳氏,始祖玉帶系陳邕長子夷則的後裔,明代從龍海角美鎮石美村遷入草前村陳厝社。現已傳
代,人口有1300人。
(三)龍岩毅庵公--必興公宗系
龍山竹園陳氏開基始祖。南靖縣龍山鎮馬山片區,明清時代屬習賢裏竹園。竹園此地名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龍岩陳氏始祖陳宣,號毅庵。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官武翊大夫。生於北宋末年,生活在南宋初年,紹興15年中進士,奉命鎮閩,由興化府仙遊縣移鎮龍岩。為龍岩開基始祖。身後葬在龍岩北大膈山(現青草盂)。龍岩毅庵公至九世必興血緣圖:毅庵--念二郎--五七郎--九五郎--百十四郎--四八郎--千三郎--萬十四郎--必興。
龍岩八世萬十四郎生三子,長子必德,次子必興,三子必照,元朝至正年間,三兄弟從龍岩白土(現新羅區東肖鎮龍泉村),來到南靖縣習賢裏竹園總(現龍山鎮太保村中興社),以打鐵為業,爾後,長兄必德,弟必照回龍岩白土。必興留居竹園,成家立業,傳衍子孫,為竹園開基祖。在竹園六百七十年間傳衍二十四代。竹園陳氏現在人口3250人。其分佈在太保村
870人,雙明村1180人,棠溪村 860人,平重村
220人,山城溪邊村大水坑小組 120人。
(四)江州義門陳汀州莊衍派--孟七郎支系
南靖經山(今五更寮)開基祖——陳孟七郎于大明成化乙酉(公元1465年)從永定縣奧杳遷徏來經山開基。其第六代孫璟玉遷井下定居;其第十二代孫鴻鳴,鴻騰、鴻盤遷烏石嶺定居。孟七郎到經山開基至今
500多年,傳下22代,三個自然村人口有1300多人。孟七郎傳下的第五代孫千九郎(字積興)外出經商娶了二妾範氏生下陳伯,遷居雙豐陳厝角開基,自建祠堂“紹世堂”,傳下20代,人口近200人。孟七郎上代血緣世系:陳胡公滿傳下的第74世孫陳旺徏居江州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裏。旺--機--感--藍--青--俛--玫--謙(讓)--饒--兼(元)--參琉(陳魁)--嵩--欽--爵壽--仲八郎--梅佐--宗富--陳泓--德智--孟六郞、孟七郞、孟八郞。公元1465年,孟六郎從奧杳遷永定古竹瑤下開基,後裔外遷;孟七郎從奧杳遷南靖經山(今五更寮)開基;孟八郎從奧杳遷永定岐嶺蒲山(塘下)開基。公元1063年江州義門陳奉旨析產分莊,胡公滿的第83世孫謙(元)生陳魁(字參琉)宋進士,隨其父兼(元)公遷居湖北宜都,因陳魁官于福建,任汀州太守,因此帶家眷97人安居在寧化石壁寨南田村。陳魁傳下的梅佐父子從甯化石壁遷徙到永定奧杳開基。
(五)貢川派--三九郞宗系
和溪月明陳開基始祖三九郎,祖父雲峰,號五八郎,宋末由福建永安縣貢川遷入漳平永福,父永,號七三郎,居蘭田,同祖派下,玉山,字以謹,明正德元年(1506)由永福遷入和溪鎮月明村梅仔坑,新樓,作聖,明萬三十七年(1609)由永福遷入和溪鎮月明村西山,濟聖,由永福郎車遷入和溪鎮阪場村陳處阪,後壩。現已繁衍28代,總人口
837人。
(六)其他派系
1.永溪陳氏
為潁川衍派,始祖朝書公,從何地遷徏至此開基待考。朝書生一子一女,子陳珀金(無嗣),女玉娘。明弘治三年(1489),李伋夫婦從福州府福清縣來永溪定居,李伋之子李應,娶朝書之女玉娘為妻,生二子,長羅祥,次羅明,羅祥承外祖父朝書之姓,姓陳,自朝書以來已繁衍24代,
900多人。
2.越南陳氏
1978年越南當局製造驅趕華僑事件,數以萬計居越僑胞被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中國政府伸出援手,接納從越南歸來的華僑。南靖縣豐田農場豐華、東華兩作業區,就接納從越南廣甯歸僑陳氏70多人,其祖先于清末從廣西防城遷越南。他們在祖國大家庭,生活安康、幸福。
供稿人:陳瑞麟 陳汀州校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