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合江縣陳氏
一、瀘州市合江縣佛蔭鎮篤睦橋(梨子壩)
陳應江——四川成都溫江QQ760219583
根據舊譜記載,我始祖詵卒葬于貴州遵義第三甲龍洞坎之側,詵的原配田氏率子治策、子媳周氏和年僅周歲的長孫宏道于清康熙年間(約公元1678年)徙川入籍于合江篤睦橋(佛蔭),到今已經是十餘代了。篤睦橋【合江長房】(梃——文林——家駒)、上陳壩【合江二房】(梃——文林——家驥)、古屋基【合江三房】(梃——文林——家驊)、【瀘縣房】(梅——文碧——家朝)均治策公嫡系子孫。合江房是治策公長子宏道後裔,瀘縣房屬治策公四子宏義的血脈。
1-(言)、2-(治)、 3-(宏)、 4-(木);
5-文、 6-家、 7-維、 8-光、
9-國,10-元、11-音、12-應、13-世、14-興;
15-大、16-庭、17-天、18-澤、19-永,20-春、21-樹、22-本、23-宗、24-容;
25-萬、26-代、27-懷、28-先、29-正,30-群、31-才、32-育、33-秀、34-英、
35-盛、36-朝、37-金、38-玉、39-品,40-儒、41-士、42-治、43-平、44-心;
45-瑞、46-啟、47-鳴、48-儀、49-鳳,50-祥、51-開、52-獻、53-福、54-星;
55-德、56-新、57-安、58-勉、59-學,60-同、61-體、62-祖、63-嘉、64-聲......
瀘州市合江縣陳策
續訂陳氏家譜
陳策烈士是十三世孫。八世起輩字為:道乃身之本,國以家為先;世澤時鐘秀,克純代有賢。
瀘州江陽區彌陀鎮鹽井壩陳氏CHENLI:
本支居住瀘州江陽區彌陀鎮鹽井壩,據說是來自湖北武漢,祖上六兄弟被強行遷徙來川,有幾個遺落在貴州。
瀘州合江CHENGYINGCHUN:
首先,鹽井壩不在彌陀鎮,而是合江大橋鎮。我是鹽井壩陳姓分支的“家”字輩,我們的字輩是:道乃身之本,國以家為先;世澤時鐘秀,克純代有賢。
二、瀘州市合江縣
(陳國良)
麻城莊:始遷祖思一,始遷于湖北麻城白果。
現分佈情況:湖北孝感南區;河南光山;湖北麻城。
湖廣填四川時,麻城莊(稱謂麻城孝感鄉)。瀘州市合江縣有一支陳氏家族:起源於百犬同槽,廣東江門分莊時,一支到了麻城孝感鄉,後時逢湖廣填四川,
8個兄弟一起到重慶,後有7個兄弟一起到了貴州遵義府,1個到了四川合江,祖先為陳果李氏,落腳到了合江大橋鄉鹽井壩,字輩詩是:
世澤時鐘秀,克純代有賢,道乃身之本,國以家為先。目前這一支有了先字輩了。
三、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車輞鎮
“七月”(QQ372905702)
族譜燒毀,尋祖認宗。僅知光、天字輩。據祖輩講族譜要在江津才能印到。
四、瀘州市合江縣自懷鎮龍田村陳家壩
陳增義:
本支由湖廣麻城縣孝感鄉遷入四川,落業自懷陳家壩。與綦江、貴州有同支族人。入川後字輩:文運君大兩字行,子仕孫正思久長;增明世德光鮮澤,憲達銀華富貴昌。
貴州福泉
陳遵(真)進(QQ632074198;EMAL_chendrng@21cn.com):
族譜記載,約民國初年從四川瀘州合江縣金家灣陳家壩遷貴州平越府(今福泉市)有陞海公、陞隱公兩人。本房屬陞海公,不知陞隱公後裔今居何處。瀘州合江縣的宗親也失去聯繫。今分佈在道坪鎮谷龍村山屯組、新橋組(當年叫細沙坡或舒家院)和高坪鎮新灣組。字派為:文應君大兩字行,()()()振思久長;遵(真)循(訓)世德光先澤,富貴榮光錦秀昌。
《續修家譜》裏有始祖自江州義門之裔諱唏者宋嘉佑二年進士,卜居赤南門,傳五世,舉家徙楚南寶慶府邵陽縣,東路三溪,五都墨溪,生九子。上有遷麻城孝感江家碥,石溪茶園,湘鄉青山沖,湘潭永州,赤水西坪,新化九都,新寧東門,湖北、貴陽、黃州、長沙等式邏輯地。至明初,由楚麻城遷重慶榮昌,繼遷貴州仁懷,景泰二年複遷蜀南道瀘州合江,又有遷蜀而居大竹縣外郎碥,清溪,有居梁山縣萬家壩魚包嘴,又住達州碟子洞,有胡家灣新屋嘴等式邏輯地。新甯則有雙牛山,龍家壩等。涪州則有南嶺,雲陽杉木灣等。開縣板架山等。太平縣城。巴州則有鼎山下黑溪溝。永川縣有太平鎮等。大足有龍水鎮,銅梁則有郝家壩。有居巴邑八鬥丘。以及德陽、合州、定遠、富順、宜賓府慶符、南溪縣,有安岳、樂至、遂寧。或明臨川,或清入蜀,皆一興公之後裔也。在本家譜中找到完整世系。
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始遷合邑小漕梧村台,今更名陳家壩。披荊暫棘於明末清初,歲在甲申,遭逆賊張獻忠流亂。祖人與津民構禍深迭刺殺,家盡人亡。僅留可立公,逃存于黑岩寺,其年尚幼。斯時倖存萬貴、性元、養仙、壁堂等莫無可考。待清鼎既平,傳七世,至俸公生伯虞、伯才、伯虎。嘉慶已卯點狀元。嗣孫陳滾撰書派序以列班名。
(博主編後語:以上兩個陳氏宗親分析認為應是同一支。)
友諒公後裔川黔陳氏
平地干戈亂如麻,紅巾撞撤各天涯。五馬太子如雷吼,有福原來江郡巴。一姓改為三五姓,一家改為三五家,人人記得詩八句,輩輩兒孫不得差。
子騫(陳友諒之孫)祖生於湖廣武昌府中江新街子,鯉主失位後,為躲避朱元璋的追捕,騫祖被迫遷移,由湖廣武昌府入川,洪武二年(1370)到綦江再遷貴州遵義,洪武五年(1373)從遵義遷習水仙源楊久。
始祖定居後,為考慮子孫不受明朝誅之,故將四子遷隱,長子伯楠丁氏居楊久祖業,次子伯君姚氏遷隱遵義,三子伯洲裡氏遷隱瀘州,四子伯虎周氏遷隱綦江,為親親之義而不亂,特題詩句字派為准。
詩曰: 舜日英雄就此咱,紅巾撞撤各天涯。麻城孝感和常德,仁綦瀘合共八家。
又詩曰:盛時得志帝王家。紅巾撞撤各天涯。入是我主真脈派,仁綦瀘合是一家。
字派: 鯉子伯守宗 興宣永天文 耳堯世思奇 汝廷安定國。
貴州金沙及遵義三河流傳的詩句:平地干戈鬧紅哇 紅兵趕散各天涯
五馬太子如雷吼 永赴麒麟江定巴 一家分為三五戶 一戶分為三五家
有人記得詩八句 不同宗祖也同華。
貴州遵義
陳祖江 QQ30479963:
四川綦江安裏九甲上稅坪白土埡轉石壁頭高坎子。
平地干戈鬧入哇,皇兵趕散各分涯。五馬太子如雷吼,永定其然江現疤。一家分作三五戶,一戶分作三五家。有人記得詩八句,包東禾口是一家。
一世祖:陳首魁,下傳—陳可華—陳選—陳綱—陳應龍—陳奇文—陳良策—陳堯—陳仕癢—陳廷魁。
八代後字派:仕廷光輝,宗思洪大,祖澤芳遠,科甲連開,千年為尊,世代永傳。
貴州畢節
陳永康 13308512261:
平地干戈鬧如麻,紅兵趕散入西涯。五馬太子如雷吼,永曆其來江墊巴。一姓更為三五姓,二家分作七八家。
由於族譜遺失,也許是後人根據意思記載的。
目前只記得是從大方去龍場營的。
一世祖:陳可方,字世均(葬於四川江津)
二世祖:陳有諒(還有:有功——四川富順,有德——遵義陳家灣,有福——遵義園田壩,有高——遵義楓香就溪橋,有續——四川江津,有貴、有祿——四川富順),共
8位。
三世祖:繼剛(還有:繼強——葬于遵義 府,繼義、繼龍、繼鳳)
四世祖:陳緒光
五世祖:陳連科。
陳有鋼:家譜記載,清康乾時,用賓公後裔自湖南祁陽遷往各地時均牢記詩四句:平地干戈鬧紅娃,紅軍一過遍天涯,為人記得詩四句,五百年前是一家。這四句俚詩一直流傳至今,作為用賓公之裔相認的憑據之一。
元末遷湖南祁陽始祖用賓公。用賓公第十一世孫在清康乾時遷入貴州兩房世系如下:
用賓—與賢—子銘—志廣—鑒—冕—宗輝—所證—伯繼—宗古—亮鎰
用賓—與賢—子銘—志廣—鑒—時—宗委—所魁—伯綺—仕古—亮享
乾隆丁亥祁陽字輩:偉國宏大正,科開彰祖德,有道應時昌,家學宗銘在,世尊永發祥。
陳德祥(QQ77323849):
尋找江西吉安、文本陽朔的陳氏宗親。始祖仲允公、劉氏生於江西吉安府盧陵縣,前明永樂年間避難所兵入播(貴州遵義)。二世祖玄進、劉氏。三世祖祝化、胡氏均未進貴州。四世祖陳芳,前明正統進士,官至行人司。明英宗復位後淡仕途,辭官與北陳達、楊氏到貴州給仲允公立碑未返,陳達、楊氏返江西後失考。
祖傳詩八句:平地干戈亂如麻,黃軍趕散入天涯;五馬太子如雷吼……有人記得詩八句,天下義門是一家。
陳揚祿(QQ479278848,15111909512):
字輩:應天芳思懋,朝第必有功;名揚興世澤,正享永光宗。入川詩八句:平地幹柯鬧如麻,黃金感動百斤涯;一姓變成三五姓,十姓變成千萬家;湖廣入蜀種荒地,地內白玉開紅花;認人識得詩八句,五百年前是一家。
五、瀘州市合江縣
陳志球
字輩內容:其文思光大,天元少世興。基開宗本正,汝學慶榮登。
洪希啟玉金,志德超邦國。明良家善繼,永遠在朝廷。
六、瀘州市合江縣白鹿鎮
陳氏QQ785960536
陳氏家族字派為:敬千似民潤萬如 天開邦國定洪慕 朝廷棟樑維清相
世澤雲華玉寶珠。
七、瀘州市合江縣
陳氏quyang1234qq(女)
字派:尚國登玉 世事懷光 家修良木 廷獻宗邦 治安洪水 德繼唐常……
八、瀘州市合江縣沙坎支
陳小飛(有相同的請聯繫)
陳姓族譜 序
嘗聞族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蓋國無史冊,則君臣之賢愚,政治之汙隆,無由而辨。無族譜牒,則祖人之艱苦,子孫之分派,莫得而明。是以有國者,史館之撰作,重以鐵鎖櫃。有家者,譜書之修明,貴于金滿贏也。是以孝子賢孫,知族譜聞非小,兢兢焉而不敢忽。何也有族譜以志其巔末,序其前後,則祖人起籍何州?落業何鄉?始可明明無紊。遷徙何地?殯葬何處?方能歷歷堪稽。由是而一脈流傳,左右之昭穆不淆,千枝發派、老幼之尊卑鹹宜,自無數典忘本之譏,而得合族篤親之道也。慨夫吾陳氏之興也,乃虞帝之裔,有媯氏武王克商,封以陳國,其後人即以為氏。至春秋時,有陳敬仲者,奪齊而得享薑氏之稱陳文子者,去亂而有伯夷之清。迄戰國際,仲子辭相位,而稱巨擘士。到暴秦時,陳涉舉義兵,以伐無道嬴。嗣後漢高之興,陳平開國大臣。後漢陳寔之徽猷。光昭史籍其裔霸先,仕于梁朝封為陳王,受梁禪而登九五之尊。及唐世民之得天地也,陳咬金①為一時名將。是吾陳氏,累代皆有出類拔萃之英賢,載於史記,昭如日星。雖及宋至明,未聞大有名者,然其散處田畝,遷移各地者,紛紛不一,豈無文人義士,富裕宦遊,足以增吾族之光榮者乎。但以人住風微,年湮代遠,屢遭賊冠,迭被烽煙,族譜失遺,世累考為可深嗟耳!今惟將明末始祖族譜所載者,而略序之。夫始祖友公,本屬霸先之裔,名為潁川巨族,湖廣名家,籍貫麻城縣,世居孝感鄉。鄰多孟氏,宅地名陳家村。人口繁茂,約有數百。家資富裕,計盈萬千。數輩未業,五世尚同堂,朝炊之白口②數鬥,夜守之黃耳百頭。非先祖之居室盡善美,訓後有義方,而能有如是之人財併發,福壽兼隆矣哉?!其後人口愈紛紜,經管更辛苦,因帖迎房族相商,車邀親戚作證,難逢薑家之大被,共采首陽之蕨薇,爰效田氏之分財,莫惜庭前之荊樹。爾時先祖遵家庭條規,五個人志氣宦游貴陽,職任遵義,見其風穀之美,合乎土地之宜,興其暫為處也,不若永爾家焉,爰購不動之產,用作永傳之墓,更立宗祠,以榮報祖熛祀。旋修吉壤而安,辭麈靈魂,是其繩武之意裕,後之謀誠哉善也。不料鶴駕赴蓬萊,光陰未久,遂爾蜂亂擾村野,雞犬不寧,兼逢德宗饑年,市無醉人之瑞,迭遭惠王凶歲,野有餓莩之尤斯時也。
先祖所生友公一世祖,同胞數弟兄,均屬成林,美名雖亞於三鳳,悉懷壯志,吉數恰逢于八龍,親戚咸稱棠棣兢秀,黨裏共說蘭桂騰芳,固足榮也。但也世風濁亂,燕幕不安,況祖于大明季世,崇禎末年,徑辭貴陽之境,遠來西蜀川之南,落業瀘州地今崇義鄉也,暫居梅屋基,即今陳灣頭也。爾時干戈擾亂也,已多年,田土少見稻粱者,草木縱橫於四野,房屋深藏茨芭林,斬荊棘而謀捿止,不憚手胼足胝,開土壤以便耕耘,際兵荒相來免窟莫避,事宜預謀免杞人憂慮,計惟分寨,各尋桃花之源。夫分產良規,須知銀箋數行,難存不朽。而遺後善計,碓兒石缸幾片,永可為憑;爰劈八卦之圖,用作各房之寶。庶幾山河雖隔,年代即遙,墳墓可以稽查,尊卑可以無紊也。我房友公奚辭鋤雨犁雲,先祖之創業成為勞也。三時未遑遊野,一日得睱登山,本口未騎青牛牧放草口③,何忽來黑虎?向走河灘,轉瞬忽已查,追蹤全無形。胸中無龜甲之靈,誰知其故?灘上虎爪之物,莫解其由,事屬其異測,疑是神靈所為!果見山水之美,適符命運之宜,移居此地,卜宅斯丘。時當大亂後,田疇之荒蕪甚多,地非太平年,途次之往來絕少。我祖又業于陳嘴,開荒於三層,田土愈增廣焉。可嗟者此時張獻忠剿川之寇未盡去,清太祖安民之兵不即,米魔兵頭至居民莫逃。我祖無法,屍穴藏免,伊輩甚凶,撥草尋蛇,溝壑中,生死莫辯,幸得全身之保存,刀槍裏,去來不停,慘遭左耳之割去。誠所謂萬死一生,逢凶轉吉也。非我友公祖為人孝,友處事端方,神靈默佑,而有如此之徼幸哉也!其後魂游海島,千古侯。身藏陳嘴三層崖,墳合王氏。祖塋埋石缸符,穴中雖無添牌燈,向上卻對雲板井,亦人財兩旺之吉壤也。遺產之虎爪灘則有田莊一帶,當時計算數百畝傳世之。麟趾裔則有吉祥二公,至今支派幾百家。所謂創業善而貽謀遠者,吾祖誠然焉。自今始祖之艱難表白,先人履歷敘明。雖分房世祖之事蹟未錄於牒中,而我房世祖之墳塋,詳載於譜內。每年拜掃,睹墓台而興同宗相逢,閱譜序以動念尊祖敬宗之心,自當勃興而發追遠報本之意,有不油然而生乎?庶乎孫支並濃,萬年隆聲香之蔫,蒸嘗不替千秋煥豆姐之先,祖德流芳無世澤永垂於不窮也。
四川師範學改傳習畢業 先成 撰
前輩字牌:文其賢士耀 陳浣賢之後裔將耀字改為紹字
始祖:陳公友。
二世:嘉吉、嘉祥。
三世:翹。
四世:文無、文進、文翰、文侯、文相。
五世:其祥、其策、其浩、其能、其烈、其道。
六世:劍、偲、□、代、倩、倫、仁、伍、侗。
七世:富賢、學賢、世賢、居賢、紹賢、濱賢、日賢、宗賢、安賢、克賢、毓賢、明賢、相賢、達賢、兆賢、帝賢、好賢、院賢、尚賢。
八世:士堂、士章、士朝、士學、士澤、士魁、士儒、士智、士顯、士源、士海、士奇、士玉、士相、士貴、士珍、士順、士升、士宇、士垳、士瑤、士瑜、士高、士才、士忠、士幹、士顏、士聰、士洪、士俊。
九世:棫、耀炳……
從第十世起字牌:丕起明良遠,長開定天國。卿雲隆萬泰,錫福自虞先。遠卿雲先四字居後,其餘居中。
我現在是第十四代良字輩。
博主考證:①陳咬金(此處張冠李戴,有重大錯誤,應為程咬金?僅管歷史上陳姓分出程姓一支,但彼程非此陳矣!)
②□:此處疑為“米”字。
③本口未騎青牛牧放草口:有成語“紫氣東來”解釋:傳說老子過函谷關前,關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騎著青牛而來。比喻吉祥的徵兆。出處:漢.劉向《列仙傳》:“老子西游,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後遂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
十、瀘州市合江縣白沙鎮洪流水庫
陳興偉QQ115894436,電話13880461388
字牌:其文思光大 天元少世興 基開宗本正 汝學慶榮登 洪希啟玉金 志德超邦國 明良家善健 永遠在朝中
我族為湖廣填四川遷過來的。據說是陳友諒之後,遷在合江縣白沙裏頭洪流水庫。有記錄的祖宗有陳理-陳勝-陳仕祥-陳舟(同輩兄弟:國泰)-陳維崗-陳國彥-陳相春(同輩:洪春、朝甫)。後來開始按字輩起名:陳其才-陳文偉-陳思撥-陳光漢-陳大庭-陳天泰-陳元厚(同輩:陳元命、陳元理等
4人,還有一位記不清)-陳少江(同輩兄弟多人)-陳世昌-陳興偉(本人)。
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白沙鎮
陳少貴:
字輩:……齊明思光大,天元少世興……
十一、瀘州市合江縣白沙鎮馬鹿村
陳印(qq269404229
電13980982946EMAILASMY510@SOHU.COM)
聽老一輩的說也是湖廣填四川時候進來的。我們這邊有好大一支,一直沒和別的聯繫,我是思字輩的,家譜也遺失。
現在的字派詩:興朝學國玉余時,應世光宗尚有思;正志純修洪貴顯,奇元林在萬金之。
十二、瀘州安賢鄉太平山側近陳家灣
瀘州市合江縣
陳思禮,FMBZ2010@163.COM
瀘州安賢鄉陳氏後裔陳琯編於清乾隆年間族譜
字派:希朝學國玉餘時,應世光宗尚有思;正志純修洪貴顯,奇元明在萬金之。
系明正德年間瀘州安賢鄉太平山側近陳家灣,二房陳海照後裔五代玄孫陳琯題。本人系“思”字輩,至今已14代,往下已有“志”字輩。是從安賢鄉(今瀘縣兆雅鎮一帶)遷符陽東鄉(今合江縣白沙鎮臨江場後壩)。長房陳星照——長子陳希堯,明遷永甯道,任書吏。希望與先祖星照後裔宗親取得聯繫。
博主編注:陳印所提供字派(字牌、字輩、字排、班輩、派行)與上文陳思禮所提供字派幾乎一致,不同之處僅
2字,已用紅色標出。有理由認為,這兩人是一支所出,並且是以陳思禮提供字派較準確。
十三、瀘州市合江縣先市鎮
陳富利(深圳工作)郵箱SDCFL@163.COM
目前同支族人在先市周圍幾個鄉鎮都不得有。祖上是從廣東嘉應下官塘村陳家祠遷入四川合江淺草壩(不知道是不是均安壩?),族譜上記載分了不少銀子,遷入四川一起有好幾弟兄。字輩:……榮華富……。至今已八代,一支在赤水河大田灣陳中壩,一支到大山溝,一支到玉皇觀,其餘搬到哪里不詳。
據查,祖上是嘉應長樂(今五華)人,不知該地區有無半跟村三堂等地名。祖上是道光年間遷到四川的。由於沒有族譜,資訊源自祖墓碑上抄錄。先祖之墓延續廣東風俗,當地稱為廣東墳。先祖名諱:陳文才,有子陳子榮……。有知其有關資料的宗親,請留言。
(博主分析:陳富利親所提到的淺草壩,有可能是瀘州茜草壩,因後面看到的玉皇觀極有可能是瀘州公墓之附近玉皇觀,僅供參考!)
十四、瀘州合江縣望龍鎮
陳小兵(QQ469462672,電話15309085018,郵箱:WLCXB801@163.COM)
族譜記載:先祖避夜郎,明平定中國後,始祖遷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經三百餘年,至我祖密公兄弟
8人皆宦遊入川。然今知名者,僅
4人而矣:陳密公、陳謨公、陳傲公、陳友公,傲公歸貴州。先祖密公和謨公定居四川省合江縣白米鄉和望龍鎮,以前稱下匯、中匯。
字輩:密雲重世山,玉九金光廷;安邦思定國,富貴自祥昌。
有關於一個石缸打成八塊,弟兄每人一塊,然後來到四川的傳說。
十六、重慶大足區高升鎮柏菊村
陳勇
因老族譜被燒,特請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原盧溪裏(地圖上找不到)的宗親與我們聯繫。我們是從那裏遷往重慶大足(原崇勝裏白家壩雙河口或兩河口),由陳宗泰其子陳信及陳信之子陳正紀(生於仁懷縣赤水裏,入戶合江縣高洞)入川。從正字輩數,我們是第11代“全”,以下是“美、思、盛”。
十七、四川合江縣甘雨鎮
陳氏(QQ460407833 電話08305757900)
據家譜上記載,我們先祖是從乾隆二十五年由廣東龍川縣遷到四川。有知情人士請與我聯繫。
字派:榮煥增錦 世運廣興 時懷先代 大振思文 昌國治政 忠義朝廷
光宗顯祖 萬福全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