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陳氏與福建莆田移民
陳氏祖先很早就在雷州這片土地上生活。但真正見之史志記載的,是南北朝時的陳文玉。明大曆《雷州府志》卷十七鄉賢志記載:“陳文玉,海康人。生而明敏,叱聲震庭。世傳其家出獵得巨卵,異之,歸置諸庭。忽一日雷震卵析,得一男子,即文玉也。長涉獵書、傳,有才智。陳大建時辟茂才仕為本州刺史。”傳說陳文玉的父親陳鉷是當兵遷居雷州的,原籍已難以考究。除了這一支外,其他陳姓幾乎都與福建移民有關。
雙村陳氏入雷始祖是北宋瓊州刺史陳懽,原籍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祿嶺鄉。生於後唐莊宗同光元年(
923年)。後周世宗顯德三年(
956年),朝試,取明經高第。隨曹彬將軍佐趙匡胤平定天下。宋開寶元年(
968年),授浙江省甯海縣令。開寶四年,陞瓊州刺史。雍熙三年調任崖知府。宋太宗端拱元年(
988年),任滿卜居雷州蠶村開基。
此外,人數最多的恐怕要算莆田玉湖的後人了。雷州三位歷史名賢陳瑸、陳昌齊、陳喬森,都是南宋民族英雄、狀元、參知政事陳文龍的後代。
元初,陳文龍第二子陳夢雷遷居雷州仙夢大村(今沈塘鎮大陳村),其子孫散居雷州各地。
陳文龍第四子夢麟字兆吉,號純齋,敕授承務郎,死節後帝賜諡秉節,生二子:彝誠號八宣,彝訓號汝楫。汝楫任瓊南按察司副使,落籍瓊州;八宣曾任松江府通判,宋亡,落籍高涼,往瓊南依兄汝楫,後返吳川。
八宣字自成,又字睦德,生三子:陳正、陳寶、陳經。陳正曾任福建汀州府武平縣教諭,後卜居乾塘米稔村,生三子:永昌、永清、永源,永清遷居廣西乾禮村;陳寶字席珍,曾任教諭,卜居石城(現廉江市)乾案村;八宣第三子陳經榜名伯鎮,字振禮,號東齋,諡文莊,元初任化州教諭,為乾塘陳氏始祖。三兄弟都有後人遷居雷州,其中以陳伯鎮的後人最多,已知有四十多條村莊。
莆田玉湖粵西乾塘陳氏遷徙雷州的部分分支情況如下(世系乾塘一世即玉湖十一世):
三甲十三世祖椿公遷居雷城;
天記公遷海康南興上坡村,其子孫再遷南興牛柵村(今曹家村);
天居公隨兄遷南興上坡村,其子孫遷南興牛棚村。
十五世祖茂業公(子元捷)遷雷州失稽;
十六世祖世昌公由太平東岸遷雷州北家村;
十七世祖恒羽公由特呈西村遷新宅園村;
十八世祖陳瑸公由電白安馬浦遷雷州南田村;
大經公遷雷城南門外;
國榮公由遷雷州新宅園村;
二十世祖毓軍公後人遷雷城南門雙土地村;
廿二世祖家酋遷雷州失稽。
七甲 六世祖景隆公遷雷州為藝商,卜居海康,為白沙鎮山尾、橋東、爽東陳氏開基祖先:
其子七世祖善慶公分遷雷州白沙鄉爽東村;
化慶公遷雷州白沙鄉橋東村;
衍慶公遷雷州白沙鄉山尾村;
十六世祖訓公由雷州山尾遷劉宅。
十八世祖榮都公遷雷城伏波廟角。
五甲 七世祖良玉公遷雷州失稽;
八世祖世經公遷雷州後土村;
江曜公由塘尾遷雷州東洋;
十六世祖福祥公由五甲遷紀家村;
瑞應公由五甲遷雷州失稽;
十七世祖先知公遷雷州臨審村失稽;
十八世祖國紀公遷馬容村;
國平公遷雷城北門;
重光公遷返雷州赤步村;
十九世祖子德公遷雷州失稽。
二甲二十世祖宇富公遷雷州龍門;
廿一世祖朝福公由二甲遷雷州龍門。
四甲十二世祖秀韜公遷雷州潭朗村;
十六世祖那二公官雷州營把總由海安遷雷州關部前街;
十八世祖振屏公遷雷州失稽。
明初遷居海康沙鎮厚土村的陳文質公,亦為玉湖後人,其
六世孫南涯公遷居海康塘尾赤嵌村;
九世孫建祚公卜居海康赤沙村;
十一世孫應統公卜居海康紀家村,為歲貢生;
德試公分居海康山尾村;
德榮公遷居海康橋東村;
德重公遷居海康調爽東村。
丞相公房玉湖10世祖景壽西元初發配雷州衛失稽。
玉湖十世祖陳豪,宋代避難渡瓊,其十二世孫文進外遷雷州。
明初徙居廉江排嶺的陳氏始祖陳光祖,是丞相公房玉湖11世祖,其後代中有一支遷居雷州唐家。
注:本文雷州主要是指現雷州市
排嶺始祖陳光祖世系:
1陳仁─2陳貴─3德詵─4俊卿─5陳守─6陳坦─7陳珽─8景渥─9夢析─10陳碧─11光祖
宋卿公為玉湖長房,官大理寺評事,故分房時稱“評事公房”。
乾塘陳氏遷徙遂溪(含原屬遂溪的湛江市郊區)的部分分支
三甲 六世祖文明公明代初遷仙岸村;
十七世雅然公由南三田頭遷南三盧村;
十九世庭諫公由特呈島遷遂溪平嶺村;
二十世參權公由高嶺遷北坡河頭村,
紹豐公遷坡頭麻登村,
紹連公遷遂溪出村;
廿一世試之公遷客路黃坡村。
八甲十五世祖仲斌公由白沙江村遷介炮;
十七世光燦公由白沙江村遷遂溪(村名失稽);
二十世常捷公遷遂溪北坡五公塘村。
四甲十八世孔益公由坡頭梧村遷那娘村。
三甲 六世祖文智公由乾塘遷東岸下侖村,
文德公遷湖塘村、乾塘仔村;
八世祖玉豐公由仙岸遷太平東岸下侖村(陳漁村);
八世祖炳銓公由乾塘仔村遷南山村,
其弟發祥公遷肇家村,
四弟華明公遷後塘仔村。
八甲十九世扳瑞公遷江洪村。
七甲 七世昌、榮、盛、熾、昆五兄弟同遷遂溪蓬仙村失稽;
十一世參柏公遷遂溪失稽;
十九世美公遷遂溪恬神村。
四甲十六世元誨公由蓬萊村遷湖光竹尾村,
元達公由蓬萊村遷麻章後禮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