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陳氏入閩始祖
元 1271~1368
陳維福、陳維祿、陳維壽:福清沙埔夏田陳氏始祖,元世祖十四年(1273年)由四川省青山下入閩至莆田,再入融居沙埔下陳開族。
陳以祥:系貴州省分水縣宜德梁村人,元至元元年(1335)遷入龍海榜山鎮梧浦村小郭坑社,為小郭坑陳氏始祖。
陳汝榮:祖籍不詳,于元朝時流浪往江西建昌府南城縣雅裕鄉二十三都定居,至正二十三年(1363)入閩,居泉州同安從順裏五都黃山前馬巷大蓬洲定居,為當地陳氏始祖。
陳若樸:祖籍浙江,元朝年間,從浙江龍泉二十七都入閩,寓居松溪縣大黃沙開族。
陳 公:元朝中葉,陳氏先祖自河南光州固始縣奉旨入閩,幾經遷徙,行經泉州鬥南鄉,見其山明水秀,土地肥沃,拓基創業,現子孫衍居泉州鯉城區浮橋街道王宮社區等處。其裔多居海外,是泉州著名的華僑村落之一。
陳元簡:元朝年間,四川梓州唐初大詩人陳子昂後裔陳仲言任江西監鐵史,徙家南昌。傳八世至陳元簡任延平府通判,生五子,次子萬二,名光,字明,定居泰寧城關。
陳萬峰:河南人,任從事郎,元末明初,入閩定居泉州下嶺萬石,繁衍至今。
陳 公:錦塔陳莊陳氏。
陳 錫:元末,陳錫從南京鐵井欄入閩,居福清漁溪岸兜開族。
陳友諒:元末年間,陳友諒兵敗,其族人為避禍遷入金門,初居後浦,後移埔後,分支洋山。
陳友諒,沔陽人,本謝姓,以祖贅于陳,因從其姓。父普才,黃蓬漁子也。友諒生而膂力過人,閑習武藝,嘗代縣吏書獄。會羅田徐壽輝兵起,往從之。壽輝使隸元帥倪文俊部,友諒心不能平。元至正十七年九月,文俊謀殺壽輝不果,奔黃州,友諒因乘釁襲殺之,並其軍自稱平章。時太祖駐節金陵二年矣。十八年,友諒陷安慶,元守臣余闕死之。夏四月,破隆興路及瑞州。五月,政攻武,又攻吉安路,進破撫州。八月,破建昌路。九月,破贛州。十一月,破汀州。十九年三月,遣兵略衢州,複破襄陽路。六月,複遣其党王奉國攻信州,守臣伯顏不花處死之。
初,徐壽輝聞友諒破隆興,欲徙都之。友諒不從,至是壽輝因引兵發漢陽,南下江州。友諒陽出迎而以伏兵,盡殺其左右,居壽輝江州,友諒自稱漢王,置官屬。二十年四月,友諒挾壽輝自樅陽攻池州,城陷。時張德勝率我師往援,乃設代敗之,遂複池州。開五月,友諒犯太平城陷,殺其守將花雲。
初,太平陷,友諒益驕恣不欲,詘壽輝下,乃陰遣其党殺壽輝,遂以採石五通廟為行殿稱皇帝,國號漢,建元大義。值大雨如注,羣下立江岸,草次成禮,仍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乃率眾還江州,聲稱東下,建康震動。計未定,劉基曰:“如臣之計,莫若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且天道後舉者勝,宜伏兵俟隙而擊之,取威制勝以成王業在此也。”
上深然之,於是遣胡大海以兵直搗廣信,制其後,而以指揮康茂才,與友諒舊,召使畫策。茂才有老閽,嘗事友諒,遣令賚書偽降,約友諒至江東橋,呼老康暗號以相應。友諒得書信之如約,至江東橋呼老康不應,始悟閽者紿已,即率舟師趨龍江。
太祖命諸大將合擊之,於石灰山殺戮相當。馮勝率敢死士直沖其中堅,大破之。友諒僅以身免,追至採石,複與大戰,友諒複敗而遁,遂複太平。降將張志雄獻取安慶之策,我師遂進克安慶。友諒奔還。亡何,友諒遣其將張定邊複陷安慶。
二十一年八月,太祖督諸師舟師,乘風溯流而上,至安慶乃命俞通海、趙德勝私潛以精兵,搗其水寨,大破之,長驅向江州。
友諒挈妻子夜奔武昌,我師遂克江州,乘勝進拔蘄州,旋師攻安慶,下之。友諒相胡廷瑞見江州已破,遣使詣軍中請降,平章祝宗亦以南昌降。
二十二年正月,太祖命宗從徐達征武昌,宗中道叛回,據南昌。四月始定其亂。太祖曰:“得南昌是去陳氏一臂。”因命大都督朱文正統元帥張德勝等往鎮其地。
二十三年四月,友諒見疆場日蹙,大懷忿恨,乃作大艦來攻洪都。自認必勝計,載其家屬、百官空國而來,以兵圍城。兵載竹盾禦天石,用雲梯等攻具,百道攻城。文正城上發炮石、擂木、火箭,敵不能當,乃晝夜環攻。文正隨方應勢,前獲甚眾,巳而德勝中流矢死。
被圍日久,音問不通,文正遣千戶張子明告急于建康(今南京),敵攻城益急,文正遣卒號“捨命王”者詣友諒營詐,約日出降。友諒信之,緩其攻。及期,城上旗幟一新,至暮不出。友諒乃縛“捨命王”於城下殺之。文正堅守,以待援至。
初,子明取漁舟,夜從水關出,晝潛夜行,半月始達建康,見太祖具言其故。太祖曰:“歸語文正,但堅守一月,吾自取之。”子明還至湖口,為友諒兵所執,友諒使呼文正出降。子明至城下呼曰:“大軍且至,固守以待。”文正聞之守益堅,敵竟莫能破。
七月丙戌,太祖親帥諸將,發舟師二十萬,進次湖口。自友諒圍洪都,至是凡八十有五日,聞援兵至,即解圍東出鄱陽湖,以逆我師。丁亥,遇于康郎山。戊子,我師分兵十二屯,徐達、常遇春等諸將擊敗其前軍,俞通海複乘風發火炮,焚敵舟二十餘艘,軍威大振。友諒驍將張定邊奮前欲戰,常遇春射卻之。廖永忠即以飛舸追定邊,定邊走,身被百餘矢,士卒多死傷。
己醜,諸軍接戰至晡(申時),東北風起,複以七舟載葦荻置火藥,其中乘風縱火,焚其水寨舟數百艘。友諒弟友仁、友貴及平章陳普略等皆焚溺,死者萬余人。
庚寅,永忠、通海等以六舟深入鏖戰。敵聯大艦,擁蔽悉力以死拒,有頃六舟飄颻而出,勢若游龍。我師見之,勇氣愈倍,合戰益力,敵兵大敗,友諒奪氣。
辛卯,張定邊吹挾之,退保鞋山,為我師所扼,不得出,斂舟自守。見歲,我師渡膠淺,泊于左蠡,與友諒相持者三日。
八月八日,我舟入江駐南湖□,水陸結營,劉基期以金木相犯日決勝負。敵舟不敢出,糧且盡。壬戌,友諒計窮,冒死突出,欲由禁江口奔還武昌。
太祖麾諸將邀擊之,舟聯,北隨流而下,自辰至日西,力戰不巳。友諒是日中流矢,貫眼及顱而死,搶其太子善兒。
友諒自稱帝至死僅四年,年四十四。定邊乘夜以小舟載友諒屍及其子理,徑趨武昌,複立理為帝,改元德壽。我師複圍之。
二十四年春正月,太祖建國號大明。五月,以武昌圍久不下,乃親往。誓師督諸將擊之,擒其元帥張必先,既而遣羅複仁入城,諭陳理大義,遂率其太尉張定邊,詣軍門降。潑張(嶽州盜)以潭出兵赴援,兵敗見執,遂俱降,國亡。
凡府庫悉令理自取,城中民多饑困,命給粟賑之,於是湖廣江西諸郡相繼皆降。乃封友諒父普才承恩侯,理順德侯,友諒兄友當歸仁伯,友直懷恩伯,弟友仁追封康山王,命有司塑像歲祀焉。後普才從滁,理徙高麗。
陳友諒,作為與朱元璋爭霸天下最大的勁敵,正史《明史》有傳,史料《七修類稿》(作者郎瑛)有傳(卷八國事類·陳友諒始末略),方志《湖廣總志》也有傳。
注:陳普才,生五子,長陳友富,次陳友直,又次陳友諒,又次陳友仁、陳友貴。朱元璋平定武昌,封陳普才承恩侯,陳友富歸仁伯,陳友直懷恩伯,贈陳友仁康山王,命所司立廟祀之,以陳友貴祔。陳理居京師,邑邑出怨望語。帝曰:‘此童孺小過耳,恐細人蠱惑,不克全朕恩,宜處之遠方。’洪武五年,理及歸義侯明升並徙高麗,遣元降臣樞密使延安答理護行。賜高麗王羅綺,俾善視之。亦徙普才等滁陽。
陳理,陳友諒的次子,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中中箭身亡,由張定邊等大將保護返武昌,立陳理為帝,改元德壽。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歸建康後,授為歸德侯陳理逐漸長大,朱元璋不放心,把陳理遠徙高麗,命高麗王嚴加看視,又把陳友諒二弟遷往滁陽軟禁。
陳 和:元末明初,陳和從江西省饒州府安仁縣遷徙德化縣,始居陳公寨、嶺頭墓口園,後定居儒坑,建儒卿堂。自肇德至今,己傳二十四代,現居住在儒坑村有數百人,部分後裔遷居本縣雙芹黃樹林口、南安市碼頭鎮湯濱村、永安、沙縣、仙遊,江西省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
明 1368~1644
陳友二:祖籍南畿金陵(南京)大湖縣大平鄉宋家埠,明洪武元年(1368),由以軍籍奉調延平衛右千戶,後到永福(今永泰)屯田,定居永福白雲。
陳世恢:祖籍河南固始,明洪武二年(1369),以千戶指揮武職領兵鎮守圭峰山,遂擇居開村。
陳華國:任湖廣荊州都指揮使,明洪武五年(1372),入閩肇遷連江丹陽新洋村開基。
陳華卿:因輔佐明太祖平亂有功,於明洪武十三年(1383),由浙江奉命遷閩清四都龍溪境(今三溪村)定居。
陳 清:江西撫州府宜黃縣人,明洪武二十年(1387),隨父撥軍入德化奎鬥屯田肇基。
陳真德:溫陵人,明洪武二十年(1387),徙同安之東溪,爾後其父景高、祖父、子菊芳亦遷祖東溪。
陳景春:祖籍河南潁川,明洪武年間,至南京鐵井欄轉徙來閩,始居福清星橋,尊為啟基一世祖。
陳秀福:原系河南省光州府固始縣人,明洪武年間,入閩移居晉江縣十九都港塘鄉定居。
陳 學:祖籍浙江平陽四十四都,明朝洪武初年,撥充福州府左衛右所百戶顏忠名下為軍。永樂二年(1404),陳學奉旨調入泉州府永春縣十二都大龍閣屯種,是為開基始祖。
陳 保:原籍直隸揚州高郵州大金鉤,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駐泉州衛右,後定居泉州城東埭頭。
陳安東:明初因避亂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定居于惠安南方四十裏的垵頭村。因村莊有琅玕石,故取“琅玕”為宗號。生有七子,從此七房衍派,開枝散葉,安東被後裔奉為惠安琅玕陳氏始祖。
陳滿郎:於明永樂二年(1404),由江西金溪奉戍邊屯田,遷永泰慶山村開基。
陳亞支:於明永樂二年(1404),由浙江溫州府平陽縣前村鎮遷永泰盤穀墘頭下洋尾開基。
陳亞伴:祖籍浙江湖州長興縣至德鄉,明永樂十九年(1412),奉例就軍入福州府衛所百戶標下,後到羅源縣梅溪裏(今白塔鄉)百丈村屯種定居。
陳審亭: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由河南避禍遷長樂二難鄉嵩平裏四都(今羅聯洋中村)開基。
陳 奎:山東袞州金鄉縣人,於明正統六年(1441)奉調鎮武所,世襲正千戶,為軍籍。後分居武平縣中山新城、大河背等處。
陳 誠、陳 信:明成化至弘治年間(1465~1504),陳誠、陳信兄弟二人經商從江西建昌府新城縣輾轉入閩,後移遷羅源城關司前街開基。
陳文惠:明成化年間(1465~1487),南朝支派武甯王陳叔武之後陳文惠,行貞四,由浙江景寧縣庫川遷慶元南鄉三都,再遷政和縣鐵山張天開基。
陳 公:明弘治年間(1488~1505),陳公(佚名)由固始縣入閩,居連江縣琯頭東邊村。
陳 及:湖南長沙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遷入福清縣,再遷居南靖永溪,其後裔又分居仙嶺開基。
陳 旺:於嘉靖十九年(1546)從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桃源鎮坪新管理區坪石村遷長樂玉田鎮琅嶼村開基。
陳堯五、陳堯十:陳堯五堯十,於明嘉靖庚子(1561)從江西臨川市石木橋司徒村,遷居周甯貢川開基。
陳幽遁:于明末由河南遷入南靖縣靖城鎮草阪藻苑開基。
陳維屏:明末,陳維屏之父明末隨軍由常州主管征劄事,授興化守務,定居莆田。
清 1644~1911
陳波恩:清乾隆年間(1736-1795),自江蘇武進來泉做官而定居泉州長埕,今分四房祧。
陳淑信:清朝中葉,陳淑信從江西撫州廣昌縣城東鄉遷居浦城官路鄉平西科頭堡開基。
陳昆山:清代,陳昆山從江西南豐遷居沙縣城區開基。
陳直賓:清代,陳直賓賜進士出身,由廣東惠州蓮坑遷仙遊,為蓮坑始祖。
陳理一:祖籍浙江義烏後溪,于清嘉慶年間遷福建福安康厝鄉彭洋村,繁衍至今約二百年,已傳9代,有後裔百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