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金門陳氏源流古今論述

作者:金門縣陳氏宗親總會理事長、原金門縣縣長 陳水在  更新時間:2016年07月04日

金門陳氏源流古今論述

一、緣起

蒙廈門市姓氏源流研究會潁川文化文化分會之邀,邀請我金門潁川宗親組團於清明節回祖籍福建謁祖,倍感榮幸,也深感此一文化宗族交流,深具意義。經與我浯洲潁川宗長商議謁祖之行,均為熱烈贊同,主動報名,不出三日,已逾百人,後經篩選割愛,乃組成70人隊伍,由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親自帶領,展開首次與廈門潁川文化分會正式拜訪交流。首先要向廈門市姓氏源流研究會會長陳淑娥女士及各位領導,表達十二萬分的謝意與祝福,也寄望這一次成功的拜訪,能夠開啟貴我兩會以後更密切,更熱烈的交流與融合。為使各位先生對我金門潁川宗親有所認識,經陳會長囑託,撰本專文,特向與會先進報告我浯洲陳氏宗親古今源流及現況,期望有助於今後交流之認知與瞭解。

 

二、金門陳氏源流

“木有根,水有源”,我浯洲陳氏宗親來自哪里?這是根本二重要的課題,根據族譜記載,我金門陳氏,其木本水源,應有下列論述:

陳氏系出,源于河南潁川,至於開閩、開漳始祖則如下文:西漢時,陳實為太丘長,不言而化。實生紀,字元芳。元芳生太,太生訴;十一傳伯紹,字維業,任合浦太守,惠政於民,民立像祀之,今濂洲有陳王祠。伯紹生霸漢,字興家,陳高帝霸先之族兄弟,為大宗政,霸漢生欲得,字果仁,事隋煬帝為司徒,以諫終,封中列侯。欲得生犢,字克耕,值隋室亂,團結義兵,遇秦王李世民,即以眾歸,補扈蹕頭,以定河東,功授懷化大將軍。犢生政,字一民,為左郎將。政生元光,字廷炬,為開漳始祖。

霸漢族兄霸圖生嚴,五傳至邕公,唐神龍初進士,宮至太子太傅,與李林甫不和諧,開元二十四年,被謫入閩,始居興化,後移泉州,入居漳之南驛路,為開閩始祖。

總章二年,閩獠稱亂閩民之苦,請鎮帥。高宗以陳政為朝議大夫,統領南行軍總管事,金屯漳浦雲霄鎮,此為陳氏入閩之始。政卒,元光襲父職,陳元光披荊斬棘,掃蕩群徒,不數年閩潮既無告警之急。景雲二年(公元七一一年)壬子,潮州蠻寇複起,朝廷下詔興兵討賊,不幸于漳浦娘媽寨,因兵援後至,全軍失陷,為國捐軀。

元光生晌,字朝佩;武則天通天元年,舉明經及第,授翰林,至漳州二十餘年,澤洽化行,卒諡文英。晌娶歐氏,生酆,字有芑,玄宗開元舉庠生,授辰州寧遠。值安祿山作亂,耆老請敕,酆紹先業,襲郎將,上可之,授朝散大夫,出敕漳州,憲宗朝,李勉薦有謀略,入署兵部尚書,尋歸養,卒諡忠憲。酆娶鄭氏,生謨,字以忠,代領父眾襲職,卒諡武蕭。謨娶翟氏,生則。後易名則黌,號南嶽,亦修父職。穆朝宗,遷嶺南觀察使,卒諡忠惠,葬南靖馬平保羅後逕山。

則娶何氏,生湯,字汝玉,號慎齊,年十五領鄉薦,文宗太和丁未年,登進士,官右庶子,歸養盡孝,卒諡文毅,葬龍溪傅洋保可田山。湯娶江氏,生江,字可濟,號守真,襲祖職,刺史漳州。僖宗光啟元年,王緒若,秦宗權反,南走入閩,攻陷死節,卒諡忠毅,葬龍溪松洲賴坑崙。

江娶顏氏,生鵑,字春翔,號梅溪,幼聰慧。鹹通三年壬午領鄉薦,癸未登進士,年方十五,宗以年幼放歸侍養。乙酉除宣靖郎,遷駕部郎中左丞,京兆尹。未歲,丁父艱,銳志父仇,未遂而卒,諡哀襄,葬龍溪端泉裏邢林山。鵑娶楊氏,生田,田娶同安嘉禾裏田氏,生通;側室孫氏,生達。達奉鎮浯洲鹽場,擇地而居之,從古固始地名,名曰陽翟,示不忘本。金門陳氏以田為金門發祥始祖,通、達為一世祖。

陳田,字立產,號守素,生於唐懿宗鹹通十年四月初十午時,卒于周世宗顯德三年八月二十日,葬龍溪瑞泉裏。童年游太黌,僖宗光啟元年領鄉薦,年十九登狀元(鄭貽榜進士)。文德元年,授給事郎河南副尉節,遷天官侍郎翰林侍講,因朱全忠有挾天子之意,將不利於社稷,光化元年上表乞歸,置產翔風(今金門),安定鄉里,收科官民米七百八十余石。生二子,長通,次達。

通公,田子,字示學,號松軒,竹軒,閩王審知微為節度使判官行台司馬,改漳州鈐轄宗儀使,不受。生於唐幹寧四年(公元八九七年)丁巳,貞明元年(公元九一五年,後樑末帝)乙亥任漳州鈐衛轄司指揮使,以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令兼樞密院直學士,纂修譜牒,久在置業龍溪棘林村,夫人黃氏,生二男,長天福,次天壽。

陳達(田之次子,園之嗣子),字宗源,號松崗,行八,生於唐昭宗光化元年十月十日酉時,卒於五代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壽三十六。五代梁乾化三年,閩主王審知旁求元光後代,達與兄通同往,通留麾下,授節度使,達為承事郎,領父命奉鎮同安浯洲鹽場,時年十六。達娶木氏,生三子;洪濟、洪進、洪銛。洪濟,字天澤,號毅齊,行五,襲承事郎,管鹽場事,生於五代梁貞明五年七月七日寅時,卒宋太宗至道二年八月十五日,享壽七十八。洪濟娶周氏,生四子:綱、紝、統、建。綱、統、建皆為進士。

今金門陳姓宗派共計十五支,浯陽即陳田、陳達直接嫡傳。其他十支祖先(湖前一郎派、十郎派;夏興六郎派;成功八郎派、九郎派—九世遷島美;陽翟七郎派)等支派為通公所傳,則在往後數朝,有漳、泉一帶陸續遷入,詳見下文。

 

三、金門陳氏分佈

金門陳氏宗派約為十五支,而一般俗稱“十三陳”。茲將十五支陳述如下:

湖前陳:

又稱銀同碧湖陳氏,其始祖一郎公,宋代,自晉江遷來,傳至五世孫東厝房天滿公,至塔山后耕田,始奠基焉。故塔後陳為其分支。

下坑陳:

下坑即今夏興,始祖六郎公,宋代,自晉江陳卿遷來,與陳坑始祖八郎公為親兄弟;與湖前始祖一郎為從兄弟。下坑陳分支山外(致祥公)、小徑、高坑、東洲、何厝。

陽翟陳:

有浯陽、七郎公兩系。(二派)

浯陽陳:

即上節所陳述田、達嫡系,金門習俗謂是連孫綱之後。綱字舉正,宋淳化三年進士,為同安登第之始,派下分居庵前即及陽翟。

陳坑陳:

即今成功陳,始祖八郎公,宋代,自晉江遷來,其裔實儀居前山,衷儀、聚儀居城邊,故有前山房與邊城派之分。另有一派,明代時自古坵遷來,後子嗣不詳。又八郎之弟九郎亦居陳坑,至九世逃島美墘居,有裔在。

斗門陳:

有二派。一為宋進士陳大育之後,派名官路,燈號三省(二派)提學。宋末由漳州拱鬥堂入浯,分支官路邊。一為宋二五郎之後,派別學考,燈號文賢世家。亦漳州拱鬥堂遷來。

高坑陳:

明初,有陳良顯者,自嘉禾陳寮洗馬坑遷來,分居營山,新前墩,何厝。

埔後陳:

為陳友諒之族人,元末兵敗,為避禍始來浯,初居後浦,後移埔後,分支洋山。

後山陳:

後山亦可寫成“後山”,即今碧山。元代,存仁公(二十三郎)諫言被禍,由晉江深扈遷居浯洲。

古區陳:

明初,有陳肇基者,自泉州來,派下于清雍正年間分支新頭,高坑,陳坑。

金門城陳:

清代,朝陽公自安南洪瀨遷來。

湖下陳:

明中葉,由廈門店前遷來,定居湖下,分居後井、中墩、上庫。

後浦陳:

清季,先後自安南溪尾遷來。

至於“十三陳”之由來,據族長陳左才《浯江陳氏祠堂記》:“我陳氏之占籍浯江也……。顧各鄉難有小宗而後浦為官裔所聚,尤宜立一總祠,崇祀太傳公,春秋享報,俾族眾以時聚首,亦親親睦之意歟。”於是,依照當時各宗之親疏遠近、人口多寡,分為十三股,每年由一股負責冬、春雨兩祭事宜,及各股所應攤派經費之籌措。

十三股如下:(十三股輪值做頭)

東洲5/12

頂浦下4/12

湖尾1/12

後垵1/12

水頭1/12

一股

後浦

 
 
 
 

一股

古城

庵前

古坵

(三份開)

 

一股

夏興(下坑)

 
 
 
 

一股

成功(陳坑)

 
 
 
 

一股

新頭

 
 
 
 

一股

山外

 
 
 
 

一股

湖前8/12

塔後4/12

 
 
 

一股

碧山(後山)

 
 
 
 

一股

陽翟(陽宅)

 
 
 
 

一股

營山5/12

高坑5/12

何厝2/12

 
 

一股

斗門

 
 
 
 

一股

烈嶼湖下8/12

後浦(埔後)4/12

 

一股

以上所陳列之股中,有幾分之幾者,蓋因各鄉里祭祖,皆定于冬至及清明,為避開執禮,恐百事繁雜,則大總祠特定於冬季之十月十八及春季之正月十八。祭祖之食品,祭後便由當年值頭者,請廚師亨飪,宴請其餘十二古人馬。所以十二為扣除本身做頭之份所餘,而上面數字,則為該鄉所應負責之桌數或應攤付之金額部分。

 

四、金門陳氏組織架構表

金門陳氏潁川堂宗親大會

大宗祠┬晉江圍頭 ┬碧湖┬台南學甲

   │     │一郎├台中龍井

   │     │  └塔后

   │     ├陳坑┬下坑

   │     │八郎├南京

   │     │九郎├澎湖果葉仔

   │     │  ├竹北東勢

   │     │  ├海澄

   │     │  ├溪頭

   │     │  ├潮州

   │     │  ├烈嶼

   │     │  └島美

   │     ├下坑┬高坑

   │     │六郎├山外

   │     │  ├小徑

   │     │  ├東洲

   │     │  ├何厝

   │     │  └澎湖

   │     └陽翟

   │      七郎

   ├泉州   -古區┬新頭

   │        ├高坑

   │        └陳坑

   ├江東   -埔后

   ├漳州斗拱堂┬斗門-營山

   │     │學考

   │     └斗門

   │      官路頂

   ├河南陽翟 -陽翟

   │      浯陽

   ├南安洪瀨 -舊金城

   ├晉江深扈 -后山

   ├南安溪美 -后浦

   ├同安丙州

   │葛藤尾  -何厝

   ├廈門店前 -湖下┬上庫

   │        ├中墩

   │        └后井

   └嘉禾洗馬坑-高坑┬何厝

            ├營山

            └新前墩

 

五、 金門陳氏宗祠分佈建立

“宗祠”代表各支宗派源流非但有慎終追遠之意涵,更係現今凝聚宗親倫理傳承春秋祭祠之會所,有其多元之社會價值與意義。我潁川宗親在金門係“大宗祠”(總祠)之外,各支派均自建宗祠作為會所,經實際調查情況如下:

二十五宗祠分佈建立,據實際調查情況入下表所列:

陳氏祠堂

潁川堂

二落

大宗

金城鎮西門裏

民國六十三年重修

木構

陳氏祠堂

一落

大宗

金城鎮庵前

民國五十八年重修

水泥

陳氏祠堂

二落

大宗

金城鎮古坵

民國七十三年重修

水泥

陳氏祠堂

一落

大宗

金寧鄉浦後

民國六十三年重修

水泥

陳氏祠堂

二落

大宗

金湖鎮陳坑

民國五十三年重修

木構

陳氏祠堂

一落

小宗

金湖鎮陳坑

民國六十四年重修

木構

陳氏祠堂

二落

大宗

金湖鎮下坑

民國八十五年重修

水泥

陳氏祠堂

一落

大宗

金湖鎮湖前

民國七十九年重修

水泥

陳氏祠堂

二落

小宗

金湖鎮塔後

民國五十九年重修

水泥

陳氏祠堂

二落

小宗

金湖鎮新頭

民國六十年重修

木構

陳氏祠堂

一落

小宗

金湖鎮山外

民國七十一年重修

水泥

陳氏祠堂

二落

大宗

金沙鎮後山

民國七十九年重修

木構

陳氏祠堂

洋樓

小宗

金沙鎮後山

民國七十九年重修

水泥

陳氏祠堂

一落

小宗

金沙鎮後山

民國七十九年重修

水泥

陳氏祠堂

一落

小宗

金沙鎮後珩

民國六十八年重修

水泥

陳氏祠堂

一落

大宗

金沙鎮陽翟

民國六十七年重修

木構

陳氏祠堂

洋樓

小宗

金沙鎮陽翟

民國二十五年重修

木構

陳氏祠堂

一落

小宗

金沙鎮高坑

民國七十八年重修

木構

陳氏祠堂

二落

小宗

金沙鎮營山

民國七十六年重修

木構

陳氏祠堂

一落

小宗

金沙鎮斗門

民國六十五年重修

木構

陳氏祠堂

二落

大宗

金沙鎮斗門

民國六十年重修

木構

陳氏祠堂

二落

小宗

金沙鎮斗門

民國五十七年重修

木構

陳氏祠堂

二落

小宗

金沙鎮斗門

民國七十年重修

水泥

陳氏祠堂

一落

大宗

金沙鎮斗門

民國六十五年重修

木構

陳氏祠堂

二落

大宗

烈嶼湖下

民國七十七年重修

水泥

 

六、聊登科甲勳業

宗祠的匾額有如一個人的榮譽勳章,增輝宗祠的氣氛,本宗有曾祖、曾孫、父子、叔侄、兄弟同登科甲者,且單是進士匾就有十三方之多,由宗祠匾額可窺見陳氏子弟共鳴,茲略述如下:

(一)科舉匾

1.進士匾:原指進士授爵祿之士,明清兩代會議中式貢士,再經殿試後分授「進士」

     及第或出身等銜,稱進士。自宋朝陽翟郷賢陳綱中式進士起計十三方。

2.會魁: 明清兩代中式「舉人」後的第二年,齊集京都,參加禮部舉行的「會試」,

     考取第一名者稱之「會元」。清朝斗門鄉賢桂洲中會魁。

3.解元: 明清兩代科舉鄉試中式「舉人」第一名者稱之「解元」,清朝先賢大范中解元。

4.翰林: 明清兩代會科舉,殿試之後,得狀元者多授以翰林院修撰,得榜眼、

     探花者多授以翰林院編修,其二、三甲進士,授其他翰林官、或庶起士等,

     清朝斗門鄉賢桂洲被欽點為翰林。

(二)宦職

1.學政:清朝斗門鄉賢桂洲於清乾隆間任侍講學士,欽點順天兩廣學政,

    約相當於現在的省教育廳長。

2.按察:司巡行監察之官,明朝陽翟鄉賢基虞于萬曆年間任廣東親差大臣。

3.總戎:清朝康熙年間先賢良弼任副將及嘉慶年間後浦光求任平安協副將。

(三)事蹟區:

1.忠臣:明朝下坑(今夏興)派下九世祖陳顯于燕王靖難時為官忠藎不二,

    清雍正正特頒“忠臣”匾清欽旌忠烈之士。

2.鄉賢:陽翟鄉賢陳綱、陳榮選、陳觀泰生前為官賢能,卒祀“鄉賢”。

3.孝廉方正:清乾隆年間先賢瑞容舉方正選知縣,清宣統年間先賢時雨舉孝廉方正部主事。

(四)現代進匾:

金門縣長、一丈、立委、國大、博士等均獻匾於大宗祠內。也顯彰我後代子孫不忘先賢,正所謂“承先啟後”,光耀祖德也。

 

七、結語

金門位居海上,北有小嶝,西北有大嶝,西南有烈嶼(又名浯嶼或小金門)諸島,縱橫錯列。究其開發,溯自晉元帝建武(公元三一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矣。

金門舊名“浯洲”、“浯江”、“浯島”、“滄浯”,又名“仙洲”。至於金門之得名,始於明洪武二十年,置守禦千戶所,江夏侯周德興築城於此,取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因名之曰“金門城”。

民國四年,金門正式設縣。

傳說同安海中,山可居者五:廈門、大嶝、小嶝、烈嶼、浯洲、浯屬第五,滄桑以前,五島原是相互連綴的。

按《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泉州有浯江,其流出二源,晉南渡時,衣冠世族避地於此,故又名晉江:今則以縣治南者曰浯江,一源出永春者亦名浯江,它皆名晉江。

浯嶼(小金門)、金門而島,先世多年來自泉州(今晉江),此其得名之來由也。至於仙洲之名,則乙太武山別名仙山。蓋其山隔海望之,若仙人悠然偃臥之形,俗謂之“仙人倒地”,明曹佺詩曰:“浯洲段嶼入海水,現任倒地臥不起。”即其明證。

晉朝中原多故,義民逃居浯洲者有六姓:蘇、陳、吳、蔡、呂、顏、金門有民,實自此始。

下連李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八○三年),劉冕為閩觀察使,奏置萬安監,滋養馬匹,浯為其一。以陳淵萬惡哦木馬監,從其來金者有十二姓: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紅、林、蕭、淵與所屬李後、衛傑等協謀並力 ,化荒墟為樂土,自是耕嫁漁鹽,生聚蓋日繁焉。

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公元九三三年),置同安縣,金門屬焉。宋代同安登科,始于浯洲陽翟之陳姓。自此,文風鼎盛、人才輩出,陽翟陳氏之居功至偉。

今金門陳姓宗派,約十五支左右,浯陽即陳田,陳連直接之嫡傳。其他十四支祖先,則在往後數朝,由漳、泉一代陸續遷入,而一般俗稱“十三陳”。

吾人簡述上列宗史,就教與會各位先進賢達,寄望今後兩會就宗親交流源流考證,增進總誼,進而彰顯我中華民族,炎黃子孫一家人之意義,為此最切合我潁川家族之最大期盼。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