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四川鹽亭陳氏源流概述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6年07月04日

四川鹽亭陳氏源流概述 

四川陳氏最早記錄:秦國滅蜀,陳莊為蜀相。故陳莊為入蜀陳氏第一人。後陳氏漸次入蜀,北宋時陳姓便成為四川第一大姓。今閒人考查鹽亭縣陳氏的古代活動歷史,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即:唐宋時期。元明時清。清民時期。下 面分期一一概述。

 

一、唐宋時期入鹽陳氏

鹽亭陳氏早期記載有二:

  唐朝,今兩岔河鄉,道士陳大有,建青霞觀。

  鹽亭續志引賢良祠補載:宋進士陳同。

這些都是早期鹽亭陳氏的相關記載,隻言片語,尋於典籍之間,未有詳細述載。北宋時,鄰近的(南部縣)大橋陳氏崛起。元明時,一支入住富村驛。

 

二、元明時期入鹽陳氏

三陳支系

為南部的陳氏三狀元後裔,南部縣大橋鎮系陳氏三狀元故里,其蟻祖系唐朝陳祖德後代入川始祖為五代時隨王建遷蜀的陳翔。北宋時有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三兄弟,兩狀元一進士;兩相一節度使,顯赫當朝,光耀南邑。閬中與南部陳氏九成以上屬於這支後裔,在鹽亭的分佈為:

 富驛鎮民主村三溪口;

 (雄關)花牌樓;

 進步村的田灣頭;

 永泰鄉太元觀的鍋井溝;

 永泰鄉文同村;

 永泰鄉陳家井村陳家井;

 複明碧山村;

 石筍村: 陳家彎等。

 秋林鄉(現屬三台)。

本支《陳氏家譜》保存完好,上次修譜于清咸豐八年。相傳鹽亭境就有十個祠堂,每個祠堂都存有一套老譜,每套12本。筆記曾見過其兩種版式,有咸豐八年修譜時公議字輩,其以三陳為一世,中間分支紊亂,各自字輩相傳,故傳自三十一世統一為:禪國開宗遠;傳賢啟世長;同心遵保守;克懋發禎祥。

後有分支新定字派:錫汝;元德開宗遠;文明啟世長;敬心遵保守;克懋發禎祥。

有支系提供字輩為:應升碧敬良;仕天文國鴻;元德開忠遠;文明福壽長;敬心遵保守;克懋發禎祥。三陳家族興旺,北宋時第二世就有意將部份族人回遷至湖南橫塘、江西泰和、河南的祖居地。明清湖廣填川,部份族人再次分遷入蜀,分佈于川南川北。現裔孫號稱百萬之眾,此支已成中華陳氏聲名顯著的一派,陳氏稱謂:三陳派,有稱三狀元派,又稱三堯支系。

麻城支系

蜀人尋根,多半要接觸湖廣填川的話題;傳言川人十之八九來自“湖廣省黃崗府麻城縣孝感鄉”。現鹽亭也有多支陳氏相傳湖廣填川來自麻城縣孝感鄉。因此且將這些支派統稱為“鹽亭陳氏麻城支系”,以示與三陳支系相區別。閒人總結這些年對“湖廣填川”與“麻城孝感”知識的綜合瞭解、學習、掌握。以進一步明白“湖廣填川”與“麻城孝感”是兩個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歷史話題:

鹽亭縣也有多支陳氏自言祖籍為“湖廣省麻城縣孝感鄉”,有了以上認識,我們不難整理這些麻城分支。除了三洞堂支系與陳書支系皆審定來自明初,其餘十數支系也自言來自麻城,經過對此類陳氏支系的對比、閒人初步可得以下可能性推論:

一、迷失本源。支系本屬其他在鹽分支的多次分遷,由於老譜遺失或者純粹未曾修譜,時淹年遠,人們已遺失其根源。故即使多年以後,再有機會尋譜,也只能回追有記憶的四五代人名,大致記得或許來自麻城。祖名與支系也記得零亂不清,故難免紕誤眾多。

二、偽託麻城。本支系確實清初入川新移民。湖廣省移民在清初四川移民中占了七成,其餘30% 來自粵、閩、贛、蘇甚至北方的秦、魯等省區。發現有兩種情況:

 1、因湖廣移民群體的省籍優勢,部份非湖廣籍移民的便偽託為湖廣移民,甚至來自麻城的。而歷史上的麻城系移民集散地,確有其他省籍移民到麻城短暫停留後再轉於四川的。但麻城縣孝感鄉在明成化八年已撤銷建制,然而清初入川還自言孝感鄉的,多半屬偽託。

 2、更有甚者有許多本是四川土著,也想取得“湖廣移民”新身份,也期獲得新移民在土地、賦稅、救濟、財產、訴訟甚至社會地位的政策傾斜。由於這系列政治、經濟與社會等因素,將身份與入川地皆寫成湖廣,甚至麻城孝感。造成後人尋宗不明的,也屬偽託。

以上情況為“入川時間與入川地點”不相符的,有個簡單的驗證方法:世系反推。經筆者閱過眾多家譜可得:清初至今三百餘年,傳世少則12世多則16代人。明初至今六百餘年,傳世21世至26世。一世人平均用年在22.5~32年之間為正常,過份偏離這個數值,應詳細比對原因。現按以上情況可整理鹽亭陳氏“麻城分支”。

(01)四川鹽亭陳氏麻城支系:三洞堂

筆者屬於這支陳氏,由於老譜遺失,分支繁多,且各自字輩紊亂不同,支系之間失去橫向聯繫,難以厘清有如“謎霧”一般的身世與分支,目前總結本支陳氏的特點是:

(1、入川始祖:先祖曾經進士及弟且入道,三老祖,宗支碑記載為:洞清、洞真、洞玄。鹽亭縣宗海場前山為觀兒山。山上曾有“道觀”,據傳曾塑始祖三人道袍相,入川首居地“大陳家溝”與“小陳家溝”即在觀兒埡後面溝下。為紀念始祖入川的這段歷史,與他支陳氏相區別,故筆者根據本支陳氏源流特點,為本支陳氏開堂立派,名為:三洞堂陳氏。

(2、入川時間:現存清代宗支碑記載為“當宋南渡時”。實際根據二十余世系推算應為:元末或明初。

(3、入川地點:首居於西充鹽亭兩縣交界處的大河壩(今西充雙江場和鹽亭的宗海場,二場相連)。

(4、入川前籍貫:碑載與譜傳皆自言來自“湖廣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碑頭有“潁川郡望”標識。

據我支陳氏歷史,我族有關鍵人物如下:

三洞堂一覽表

稱號 世系代數 人物       主要事蹟 備註

三洞 入川始祖 洞清、洞真、洞玄 避世入川

三元 二世祖  龍江、鳳江、彩江 落墳建祠

三桂 四世祖  啟元、啟亨、啟貞 一門三桂 一門三進士所由征也

三莊 八世祖  廷益、廷才、廷朗 開三大分支 明朝三大分莊鼻祖

三洞堂陳氏發啟於西鹽交界的大河壩,明清兩朝主要分佈在西充、鹽亭、射洪三縣。部份向東分支到南充(果州)與蓬安等地,向北到梓潼,向西南到蓬溪、遂甯、安岳甚至成都。

1.西充與南充境內有:公子溝;陳家岩;院場埡;青獅埡;觀鳳鄉等。果州,果州城內,蓬安縣周口鎮等。

2.鹽亭縣境:“窮人會設法,一箭射三埡”,明中期三大分莊為:①、宗海鄉南陵埡;②、安佛鄉老崧埡;③、折弓鄉折弓埡;相傳此三埡為三大分莊,分莊時間大明中後期隆慶、萬曆年間。三房鼻祖為入川八世祖:陳廷益、陳廷朗、陳廷才。④、櫸溪鄉的全部五支陳氏:一村柏柴溝陳家彎、三村大溝頭、四村豹子溝、五村楊家坪、六村陳家灣皆屬老崧埡分支。⑤、金孔鎮陳家坪、老君溝;白頭埡、古來鄉陳家坪、老木埡;五龍鄉三神寺、莊子村;高燈鄉的陽春廟等陳氏屬其安佛鄉老崧埡的二級分支甚至三級分支。玉龍片區、兩河片區、柏梓、黑坪片區,凡自言來自“麻城縣孝感鄉”的湖廣明清陳氏移民,多屬本支,有著或多或少需要辨析的親支關係。

3.射洪縣境:不同分莊、支房皆有向射洪分遷的記錄。筆者見過有“遷射邑、玄妙觀。”“遷射邑陳家彎”這樣的簡略記錄,令今人無從著手。口傳有射洪的復興、天仙寺、仁和、青崗、青果寺、太和壩等地。據說民國時期宗親互相都還在聯繫。近年也有部份射洪籍陳氏回鹽祖地,尋祖認親的記錄。

4.向蓬溪、遂寧方向有散播。

5.梓潼與成都方向。以上陳氏宗支皆是來自鹽亭縣宗海鄉大河壩(三洞堂陳氏)。

(02)四川鹽亭陳氏麻城支系:陳書支系

陳書字禦簡,清•潼川府鹽亭縣安樂鄉人,康熙二十七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有詩集《鵑聲集》傳世。據今鹽亭兩岔河鄉水集口村陳家祠大粱上文字記載:“陳氏由楚遷蜀,始祖陳繼先;二世祖陳景良;三世祖陳印;四世祖弘治乙卯經魁舉人陳萬正(編者注:清避乾隆諱,改為宏治);五世祖陳用;六世祖陳大銀;七世祖陳騰;八世祖廩生陳繩祖字懷一;九世祖長子歲進士陳四如;次子廩生敕明征侍郎陳四聰。……十世祖陳書。

據殘存陳書之父陳四聰墓碑記載,“籍湖廣麻城孝感鄉潁川鄉人氏……弘武初基始祖陳繼先入蜀越數載”,可得知陳書分支也是明初“洪武初基”入蜀,自言來自“麻城孝感鄉”。潁川,是本支陳氏郡望,是中國漢族陳氏興旺發源的祖地標識,在河南境內。當時書碑文者不解,誤寫著“孝感鄉潁川鄉人氏”。

陳書支系現今的大致分佈:

一、鹽亭縣境內陳書支系上下兩房首居地:

 1、趙家溝,位於今麻秧鄉三村,為陳書長房陳景錡妣杜氏居地。

 2、小房灣,位於今兩岔河鄉水集口村,為陳書次男陳景鎬妣楊氏、張氏居地。

二、陳家祠,建祠源流碑已標明的陳書支系之其他十三支,為陳書宗支、旁支(如陳家浩支系)或從上下兩房的陳書直系中再次繁衍、分遷的陳書後裔。

 1、二房頭,位於今麻秧鄉八村。

 2、三房溝,位於今三星鄉五村。

 3、四房嘴,位於今麻秧蒙子埡,進士坪。

 4、五房頭,位於今麻秧鄉八村。

 5、碑觜,位於今麻秧鄉蒙子埡嘴。此支為陳書堂兄陳策(鹽亭貢生陳四如長男)妣顧氏墳山與支系。

 6、磨堰溝,位於今兩岔河鄉水集口村。

 7、磁窯壩,位於今玉龍鎮龍口對河岸。

 8、廟溝頭,位於今兩岔河鄉三村即普香村。

 9、裏漫溝,位於今麻秧鄉八村九隊。

10、西方子,位於今兩岔河鄉五村即豐收村。

11、公子溝,位於今兩岔河鄉雙河村。

12、趙村溝,即陳家浩,本支為書公旁系,清初入鹽,護送禦簡公靈柩回川之陳登科後裔。

13、梓潼,今暫不知其具體位址。清光緒初年建祠時首事名:陳宇、陳同。

以上只是陳書支系于清光緒初年建祠時參與捐款的分支登記,已歷時百餘年,特別經過民國與大集體時期的人口多次占地再遷移。現在實際陳書支系的分佈情況,唯望後人補之。

( 3)四川鹽亭陳氏麻城派分支:柏梓鎮峰嶺村陳家坡陳氏

本支陳氏分佈鹽亭縣柏梓鎮峰嶺村1、2、3、4、5、7、8社,有陳家坡、陳家彎(7社)、牛鼻孔( 4社)、劉家彎、譚家嘴等地。自言支分于柏梓鎮來龍鄉麟龍村麟角嘴陳氏,與來龍鄉金罐村陳家彎,三支為近宗。關於支源,據其近代所修小家譜提供有如下文字:

“……邑陳氏人等經考證鼻祖進士洞清、洞典、洞元,出生于湖廣麻城縣孝感鄉。歷任黃州知府,明末清初入川,落業于大河灣陳家。生進士陳正明何氏生陳國太李氏何氏生陳德馮氏潘氏生四子,分位於陳家灣、牛鼻孔,四子承接宗昭為自派兄弟。即明、新、成、修、倫、皚、秋、然,尊卑不紊。獨明祖、新祖之後八子為單字派行,隨宗列即;釗、鐔、鉁、鍹、錦、銳、鑑、鍈分為八房同村居住。各建一宗堂,便於祭祀。其鍈祖早逝無後,七房啟後均待一體,以敬輪而敬善美。則祖先有所○○昭穆森列一族之中,視同骨肉和諧友愛,乃族榮也,歟是以為序。以眾酌議二十八字作為後代改取派名,即:太德自其、陳仕祥廷、書宗永賢、良堂子光、先述源紹、繼定國家、榮發朝長。”

(陳萬銀於2010年12月12日抄錄于陳仕賢處)。

陳國富提供陳家坡支系鼻祖名陳祀,有子陳明、陳珠,然後下面的字輩為:秉仕(陳)文正大;三元萬國家;興中才子貴;永遠德榮華。這是陳家坡現行字輩詩。

另據陳萬銀宗親拍圖片,該村原陳家祠堂原址後偏左大石下方存放有木制牌位,上書內容從右自左三排列:“供奉 清故始祖進士陳公諱正明老大人 五世祖禮部尚書陳書供”。高約45釐米,寬約24釐米,呈紅色,字跡清楚。

這支就基本屬於,筆者分析麻城分支的一種情況,本源迷失,錯略眾多。

 1、入川始祖依然是進士洞清、洞典、洞元三弟兄,與三洞支系雷同。三洞支系為洞清、洞真、洞玄。

 2、入川地點,此處記為“大河灣陳家”,三洞支系為:大河壩陳家。

 3、入川時間,此記“明末清初”,基本可以理解成本支系再分遷至柏梓麟角嘴、陳家坡的時間為清初。

 4、入川前地點,此記同為:湖廣麻城縣孝感鄉。

 5、歷任黃州知府。三洞分支的始祖傳說與碑記也有“歷任黃州知府”一說。

 6、現存木制神牌,雖世系混亂,但隱約道明,本支與鹽亭麻城派陳氏三洞堂支系、陳書支系同為一族的關係,相互佐證。筆者將在“碑獻考據”篇章中專文論證此三支關係,此處從略。
(4)四川鹽亭陳氏麻城分支:柏梓鎮青山村陳家山陳氏
據陳再龍宗親述“從小的時候見過小家譜上面都有我的名字,本支為麻城派陳氏36分支,現家譜遺失,字輩是:

嘉樹雲光躍;

培登少啟挺。新續字輩,詩書永昌世;德志度升平。 聽上一輩講,祖宗是從湖北麻城孝感鄉遷移出來的。我的字輩是培字輩,我父親是耀字輩,我爺爺是光子輩,求譜”。

柏梓鎮青山村陳家山陳氏,字輩詩只能往上記五代人,記錄本支為第36分支。

( 5)四川鹽亭陳氏麻城分支:玉龍鎮柏埡村陳氏

(三)、陳氏宗祠座落于陳家坪。本支陳氏自言湖廣填川入川,籍麻城縣孝感鄉人,鼻祖三兄弟陳萬良、陳萬國、陳萬品。長房陳萬良,其裔現居老屋頭(柏埡村)、川井灣(柏埡村6隊)、陳家坪(柏埡村)、陳家岩(罐龍村1組)、陳家彎(飛龍村2組)。二房陳萬國,其裔居新房子(櫸溪村,現玉龍鎮場上)。三房陳萬品,其裔居盤龍溝(罐子溝,罐龍村5組)、陳家岩。

其20字輩詩為:萬成仕三子;德文錫丕希。洪顯本守正,建少應有時。

閒人按:玉龍鎮柏埡村陳氏,問得當下中老年多為“丕希”兩代人,這一支陳氏,只能往上追八代為本支始祖的,按入川時間反推早也只能是在清中期乾隆年間來鹽,也言來自“麻城孝感”。因此唯有兩種情況可以推論:一是明初入川的“麻城派分支”,但在鹽也多次分遷,後人迷失支系資訊。二是確系清朝“湖廣填川”而來的新移民。

( 6)四川鹽亭陳氏麻城分支:玉龍鎮櫸溪村陳氏

據原鹽中校長陳于林收集到同宗陳于仲講述的資訊:大約在1965間,聽陳於海閒聊,尚玉龍鎮櫸溪河而居的陳姓,均來自湖北麻城孝感。今玉龍鎮陳家壩、陳家灣陳姓為一家人,原祖業十分興盛,祖上為武人,進入官府均為騎馬帶刀,後人是文人,曾有“為人師表”字匾傳後。字輩是:洞庭興大典,成我國玉中,思文懷於志,孝友耀光榮。

據此資訊與字輩詩,可斷言此支陳氏系三洞堂八世陳廷才後裔,系安佛鄉老崧埡再分支,其 “於” 字輩系三洞堂入川20 世。

三、清民時期入鹽陳氏

鹽亭當然也有清朝時期入境的新移民,其中有“湖廣填川”的,也有投親靠友或因事入住而滯留長居的。要認識到口口相傳甚至老家譜明文登記的祖根源流,由於當時部份人們的學習水準、採集資料資訊的手段與速度等歷史條件限制,出現了一些無可否認的紕漏。而確有很多老譜或今人修譜時仍然有意無意的有:身份造假、祖籍偽託、更改世系、由於資料缺失時有些生編硬造、臆想美化的現象。

今人修譜就更該要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飾祖非;不掩祖過”實事求實原則。真不知道的就只能空起。今人要從我們聽到的資訊與掌握的歷史史實中兩相對照,厘清正誤。屬合理推測的另集一章考辨,留與後人再訂。

鹽亭縣古系巴蜀交界之地,舊處潼、綿、果、閬四州交界之僻,丘陵縱橫,山野綿亙,為其生民提供了兵難時期特有的庇護,有其獨特的地理條件。鹽亭在清初的湖廣填川移民于周圍縣份來說相對較少,故西充、鹽亭、南部射洪一部才會形成有著“入聲”特點的鹽亭話、西充話的方言島。

乾隆本(1786年)《鹽亭縣誌》載:“潼屬各縣俱有楚民新集,向惟鹽邑獨少,緣土瘠也。今則楚、陝、閩、粵之人依親覓威,佃地耕種,視為樂土。漸集漸多,四鄉場鎮,客戶與土著幾忝半矣。”可以得出:

 1、湖廣填川早些的康熙早期,新移民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都優先去了綿陽、三台、成都那些條件相對較好的平壩子插占落業。鹽亭縣境全是丘陵,山多田少,楚民“向惟鹽邑獨少”。

 2、反過來閒人考查鹽邑本地土著,如本支麻城分支陳氏,充分利用康熙時期的“國家政策”的大好形勢結合自身家族興旺的特點,大力向鹽亭、射洪、西充、梓潼各處插占落業、分莊遷支。形成今天鹽亭縣麻城陳氏分支在縣境多達上百小支。麻城派陳氏比較大的支房,基本上多分莊也在於康熙時期。

 3、湖廣填川的中晚期,移民方“漸集漸多”, 直至發展至乾隆時期,在“四鄉場鎮,客戶與土著幾忝半矣。”

 4、而且其獲得土地方式記錄為“依親覓威,佃地耕種”。不再是早期的“有主無主之地,插占落業”,意思是大塊的、好的地段已被早期人們佔有,並以“地契”的形式確定下來。

 5、鹽亭縣湖廣填川新移民的成份與數量排名是:楚、陝、閩、粵。

下面是已經確認,系清朝甚至民國初期來鹽的陳氏分支。

(1) 由京入川陳氏:麻秧鄉紅果村陳家浩

這支陳氏由於老譜殘存,上面完整的記錄了該支的入川的原因與歷程,系清初時護送鹽亭進士陳書靈柩歸葬後,遷居於鹽亭的。

記遷蜀之始

皇上宏恩浩蕩沛澤汪洋,雖未享爵享祿於天家,而釜井耕田亦皆咸太平之福。上憶明末時,賊寇如林而我族陳氏之死於兵戈者慘不可言,即昔之遷於京城者亦遭李自成所擾而保全身家者幾無人耳。及甲申歲清太祖即位順治而天下大定,是時凡京城百貨物俱價高十倍,榮祖故貿易於京城,戊戌年開共榮店,娶趙氏祖婆生二子長登榜次登科,登榜則住守京城,登科則遷於蜀。

追溯先祖由陳州而遷汴;由汴而遷周;由周而遷燕,以及遷於它處者代代不乏其人,而登科祖則遷于蜀,何也?時有康熙戊辰年科進士考得內閣中書系四川鹽亭縣人,陳書字禦簡,同子景錡念及同姓而寓於店,榮祖以禮待之,書公遂將榮祖以宗兄稱,以登榜登科侄男喚。而景錡又於內閣之所見何時所聞何事及抄何本章無不一一與科祖言,其相契。

可知不數載,書公丁憂將歸,景錡向科祖雲:蜀中田肥土美兼產黃絲白蠟貢上,自崇禎遭變逆賊流寇張獻忠焚戮交加,蜀中人得生者百止有一。皇帝有墾荒肥田之令,有主無主以開墾為世業。至今仍是土滿人稀,兄可同往否?科祖言曰:吾有家嚴不敢遽往。

越一載,榮祖沒,共榮店改為登榜店。書公服滿進京後疾,科祖常事湯藥。疾沉,而召科祖曰:侄男事吾數日,殷勤頗甚,但疾愈沉恐不測,吾幼子景鎬貿易無知,重托侄男送往回鹽,良田任耕,駿馬任騎。書公生時之言如此,及沒後,奉旨馳驛歸葬牌下,科祖不食言,送景鎬與靈柩歸蜀,七十九日始至鹽邑。此時科祖仍欲回京,景錡周旋曲折,至意留之。此處時多豺虎傷人,留之,實欲作伴耳。方處於此。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爰購趙村溝田土一業,萵屋數椽。上齊張姓抵界;下齊五房頭陳姓抵界;右至山嶺顧姓抵界;左齊河心。買約、拔約至今尚存。茲于孫等使不謹志之,又何以知遷蜀之所由來乎?

須知景錡即趙家溝一族人,景鎬即小房灣一族人,俱系陳書子。

(2) 由三台入鹽陳氏:

“湖廣填川”入境久居後隨著人口繁衍,丁增地少,進行了二次或者三次的分遷。或者是湖廣填川中後期入川的移民,無早期移民的天時、地利、政策之便。平川良田皆有所屬,不得已向更僻遠之地求得田土生存,丘陵或山區,這些早期移民不願主動去的地方,都成為了選擇。

這樣的歷史前題下,出現了從三台分遷來鹽居住的幾支陳氏。其特點有三: 1、一般選擇“四鄉場鎮”居住。 2、在鹽支系規模都不算大。 3、在鹽傳世不久遠。一支居雲溪。縣城有幾戶陳氏,自言從三台分遷而來,現有陳剛等人。一支居富驛。自言“由閩入蜀”,這支代表人物有現綿陽散文作家陳和平等。

(3) 由湘入川陳氏:用賓支系

富驛三岔鄉元山村陳家溝

為清初湖廣填川移民,由湖南永州祁陽陳氏遷至潼川府建寧驛,後一支分至柏樹埡(今中江縣柏樹鄉),短暫居住近30年,三兄弟又于清未民初時,東遷鹽亭三岔。長男陳祖松,落業鹽亭縣三岔鄉元山村陳家溝獾子溝,次男陳祖榮後支暫無考,三男陳祖年居南部丘埡。

開派始祖陳用賓,字仲孫,元翰林院編修陳泰字志同長子,元充萬戶,鎮衡州,移鎮祁陽,卒于王事。生於元廷佑四年,亡於元至正二十一年,殉寇。

字輩詩為:久而宏大正;科開彰祖德;有道應時昌;福祿永發祥。

末了,鹽亭陳氏欲重修譜系,基本可循閒人今厘清之歷史索線跟進。不迷信,不全信,不亂信,以歷史史事為根本依據,以本族本地宗碑,老譜,傳說為參照,互相印證,多方考證,去偽存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生編,不硬造,不臆斷,方不致迷無頭緒,一團毛線,越理越亂,做成“斷頭譜”、“錯譜”甚至“偽譜”。實在無能力合編“鹽亭陳氏宗譜”的,就先編就支譜,家譜。留待將來更有能力者去達成所願,耀祖光宗。

九龍閒人

2013年1月25日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