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福鼎古六都佳灣陳氏源流

作者:牛矢墩  來源:甯德蕉城線上  更新時間:2016年07月03日

福鼎古六都佳灣陳氏源流 

佳灣地處閩東北的沿海小村,距秦嶼僅一步之遙,背倚煙墩山(舊稱月江山),面向太姥山嶽“筆架峰”。據《福鼎鄉土志.六都.水》(清黃鼎翰著)載:“禮澳溪,源出草堂山,經佳灣墓亭下,轉西入屯頭海;清溪,源出四都孤嶺頭,經馬仙宮,轉三佛塔,匯於觀瀾潭,由鬥南港,經佳灣前,入屯頭海”。佳灣地處青溪、禮澳溪夾匯間。這裏山青水秀,古木參天,森林掩映,這裏臨山靠海,一派魚米之鄉。秦漢之前,佳灣鮮有人類居住。據傳秦漢間,始有人類居住過,關於佳灣最早的居民資訊,據說先後有何、遊姓氏族群卜居過,後不知何故遷往他處。佳灣入遷始祖陳福公,於元末躲避寇自柘洋(今柘榮)上城後門巷,移遷太姥山下才溪北莊十二年後,營居滄江港底,尋而作室奠居佳灣半山坡。

佳灣元代屬福建道轄福寧縣;明代屬福寧州勸儒鄉望海裏十一都;大清定鼎之初沿前明轄制。據《福鼎鄉土志.六都分編》載:乾隆四年福鼎設縣後,佳灣與治南五十裏的屯頭、鬥南、官倉、清溪、後坪、筼簹等到17村劃為六都。民國時期佳灣屬秦嶼區嵐亭鄉轄;解放後,屬第一區秦嶼轄,歸屯頭人民小公社轄,後併入秦嶼公社,設屯頭村。1987年秦嶼公社改稱秦嶼鎮,佳灣屬秦嶼鎮屯頭村轄;1991年屯頭行政村拆分成屯頭、斗門兩行政村,佳灣就此歸入斗門村轄至今。2008年,佳灣參加“寧德十大最美鄉村”評比中獲好評,網路投票列全市第七名;2009年 4月,經寧德電視臺的《閩東故事》專題報導,從此該村深厚的文化積澱逐漸引起世人的關注。

歷史上陳姓是個大姓,人口居百家姓前茅,其姓氏源遠流長;至於閩台等地陳氏更是地方巨族,素有“天下陳、林占一半”之說。據《史記.周本紀》載:“武王追念先聖先王的功德,以褒揚並封神農後人于焦,封黃帝的後人于築,封堯帝的後人于薊,封舜的後人于陳,封大禹的後人于杞。”這是有關於“陳”的最早說法,該封地即為陳國。又《史記.陳杞世家》載:“陳國的胡公滿。是舜的後代,舜還是平民時,堯將女兒嫁給他,他們住在媯水旁,子孫將地名作姓氏——姓媯。舜去世後,把帝位傳給禹。舜子商均作丁諸侯。夏朝時,侯位斷斷續續。到周武王勝紂後,尋找舜的後代,找到了媯滿,封在陳地,這就是陳胡公。”至西漢文帝二年(西元前 178年)癸亥(因舊譜缺損,何人所撰不得而知)陳氏始根源記載:“吾祖出自胡公之後,胡公系虞舜親派。”曆傳至太公和奉周天子命為齊侯,孫因為齊威王,四傳至襄王,法章長子建為秦所拼,其四子軫遊說秦楚居穎川,複為陳氏。曆下以降,陳氏後裔星分散處,凡居各郡,俱稱穎川陳氏,俱以潁川郡為郡望。

至南朝高祖陳霸先受禪稱帝封長兄道談為始興昭烈王,始興昭烈王孫宣帝第六子宜都王之嗣子定,唐時為會稽司馬,定生司功參軍球,球生翰林院學士兼,兼第四子歸自吳興遷平江。陳氏二十世為諸侯,曆世顯仕,固舊譜序:唐代壽王二年,南劍州節度使孫文鹿撰,本州眷友王士爵(字希文)錄《天霊公墓誌銘》曰:

  幾曆間關帝業成,不然失卻接梁經。

  平生俎豆樂天命,惹得刀兵隘石城。

  又贊曰:

  曾祖飛仙產世賢,簪纓相繼樂錦錦。

  榮華富貴依然在,貽後孫謀有萬千。

自平江曆三世生宣公為永嘉(今溫州市)教授,隱居平邑鳳凰山下(今浙江平陽縣),又遷柘園(今浙江蒼南縣仙居鄉境)是為柘園祖,曆三世至臣公(字功熊,唐進士),臣公三子省用(字執在)入閩遷長溪馬洋(今福鼎管陽轄)定居後傳第一、二代陳堯信、陳士;第三、四代詔贈宋兵部侍郎陳太卿、詔贈部進義尉副陳器,父子從征長溪陣亡,同葬於二十四都七蒲(今福鼎管陽一帶);陳器孫俊公諱顯,字開傑,由長溪馬洋遷居柘洋是為湄洋始祖,佳灣始祖陳福公系湄洋始祖陳俊十二代孫侍者(行唐七)三子伯泰,是為佳灣陳氏始祖。據福鼎佳灣陳氏現存的清代宣統年間《穎川郡佳灣陳氏地理遷徙圖》載:“潁川(潁川郡始此)——太邱——閩(長溪,今福寧府,穎川郡始此)——平江——鳳凰山——陳降——柘園(今浙江蒼南縣境)”,再入閩:“浙江柘園——長溪——湄洋——佳灣”。

 

佳灣陳氏其源從陳福公(伯泰)開始。陳福公為侍者公(唐七公)派下,系宋探花侍郎陳桷(原名緯,號無相居士,《宋史.人物》有傳)胞弟陳統八世謫孫。陳伯泰為躲避柘洋袁天祿征社兵築柳城,從柘洋上城後門巷移遷太姥山下才溪北莊(禮澳北山)十二年後,營居滄江港底,後伯泰五世孫賓公于明隆慶五年辛未(1571)尋而奠居佳灣半山坡。確切地說佳灣陳氏入遷應從賓公開始,對賓公奠居佳灣千辛草創有詩贊曰:

  皇皇懿祖,德業崢嶸;

  耕鋤勞頓,夜半雞鳴;

  上承先志,下啟來情;

  分餘點汗,寸積千辛;

  學問雖略,善行性成;

  無資能創,莫為斯京!

但因此前遷移太姥山下才溪北莊、滄江港底等地均在六都地,且近在咫尺,固佳灣陳氏傳統上還是以伯泰(福公)為本族入遷始祖。

當時,伯泰(福公)從柘洋上城後門巷向東出發,一路逃生避難,沒有想長久奠居之意,固草遷之初,稍頓即東遷西移。營居滄江港底境況,有一份陳氏譜序曾加以說明。明崇禎間七世孫州庠生陳淑孔撰于順治六年(1649)的《重修族譜序》載:“……維時草創方艱,不遑擇處,爰有三墩倉園之徙,居無何,又以不便赴嶼為苦於焉!繆力經營,見夫倉江港底地曠裏仁,不山不海,魚鹽之所,業樵牧之所便也!遂家於斯。”佳灣半山坡,距滄江港底僅百米之遙,遂作室奠居佳灣。

陳氏奠居佳灣後,繼起生齒浩繁。據佳灣陳氏舊譜《朋役一則》載:“……秦嶼一房丁糧佈少,以道洪兄長房長為一股,公與德孟公長房二為一股,余考尾房丁糧僅當其一為一股。”另外,佳灣陳氏舊譜中多次見到“遷居秦嶼”、“徙居秦嶼”等字眼。均能說明秦嶼有佳灣陳氏分支,但不知因何緣由曆後重修,均沒有將秦嶼一房支脈繼起載入族譜,現散佈秦嶼鎮區各處陳姓,恐多有佳灣陳氏後裔;另傳有一支繁盛世于霞蒲蘆甲(今尋未果)。除前外遷,佳灣陳氏雖經歷遷均聚族而居,全族徙遷,固今才溪北莊、滄江港底等地均鮮有陳氏後人蹤跡。時至今日,佳灣陳氏已曆傳二十一世;分房如下:先爵、齒、德,再天、地、人,後又分仁、智、信、直、勇、剛等六房,後勇房又分福、祿、壽等三房。

佳灣陳氏在歷史上崇尚教化,勤於耕讀,人才輩出,仕宦者眾。上可溯逕頭,宋詔贈宋兵部侍郎陳太卿,曆下詔贈部進義尉副陳器,福建推官陳顯,至探花侍郎陳桷等人。入遷佳灣後曆明、清、民國間,代有文人、顯達湧現。僅清季就有淑孔、大煌、大煜、中晟、中春、至謨、至榮、球、光輝、光策、正淳、正溥、珮瑜、日滋、日翥等21人或為選貢、歲貢,或為州(縣)庠生、武庠生、國子太學生,或為品佚職官。明季先有陳應鳯,字義廷,穎悟超群,博覽經史,善詩對,年十六即設帳教徒;後有陳良正,字德端,號文廷,志氣高遠,品誼醇謹,史傳諸書無不博覽,教授孫侄有敷教在寬之意。

至清季,先有七世孫陳淑孔,字孟希,號廓岩,別號龍崗拙叟,康熙戊午博學宏詞科選貢,理學家,文苑名家,有著作;他賦性英敏,才學過人,翔步藝林,棲情書畫,當慕古聖賢豪傑之為人,且慷慨激烈,好義疏財,不以寒素而改;順治丁亥(1644),義兵四起,藉名恢復,實為圖謀富貴,許多人振臂爭先;獨淑孔謝絕功名,隱跡林泉;其間,他博極群書,貫通經史,設教閭塾,積極傳播儒家思想,教授學生、子弟循規蹈矩,嚴守孔、孟、朱、程遺訓,傳承朱、程遺風,做方正君子;因其品行益彰,康熙年間,州府公以“東觀先資”旌之,時士林稱之“洵不愧也”。福建學政陸求可稱其:“足跡不履公庭,沉潛獨存古道;且因遷徙愈貧,而節操愈堅;篤志好學,可稱有守狷夫,足為士林矜式”;《福寧府志.文苑》(清李拔著)載其曰:“少慧。博通經史,日成七藝。曆試冠軍。設教閭塾,多所成就。陸學使稱其‘古道猶存,方正有守’。”其次有九世孫陳大煜,字替溪,號元昭,州庠生;秉性正直,孝友性成;事親能竭,其力事兄;為人謙恭,樂善好施,時人莫能道其短;雍正七年(1729)舉介賓;《福建通志.孝義》(清陳壽祺著)載其曰:“少孤。事兄甚謹。有貧而貸者不能還,則焚其券。鄉有兄弟爭產不決,煜平之。與兄元章長俱八十餘。”後有十一世孫陳球,字聖明,又字振鳴,號東岐,乾隆甲午科歲貢生,詩人,性豪放,學識淵博,素有才名,尤以詞采聞于時;其文中可見其豪邁之氣,識者多謂“其非祇一衿已也”;其詩文《摩霄庵詩》錄入《太姥山全志.藝文》(清邱古園著);乾隆二十四年(1759)冬,陳球奉府甯文重修郡志,赴郡共襄將郭岩(陳淑孔)、文溪(陳大煌)、潛溪(陳大煜)等人生平俱登郡志;他此舉,正如其七世祖郭岩公謂之“不能無望於後起之孝子慈孫者”;陳球中年移居秦嶼集賢境,與境中好友王孫恭、余耀等人結社秦嶼集賢境,據傳簽任浦城訓導,未赴任逝,時人傷之。此外,有雍正間中晟、中春兄弟同榜考取州庠生;光輝、光策兄弟考取武庠生;同治、咸豐年間,日滋(瀲城巡檢)、日翥同任巡檢(從九品),對於地處窮鄉僻壤的佳灣陳氏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陳氏十分重視編修譜諜,累世以來,歷代譜序有十三篇,是歷次修譜過程的重要記載。目前可以看到最早由六世裔孫應鳯撰於崇禎九年(1636)丙子仲冬月朔的《佳灣陳氏族譜首序》,他說:“國不可一日而無史,家不可一日而無譜;家國雖殊,齊治則一;凡有家者,其可忽乎!余奉祖命曰:譜之不立,則人倫之道不明,於是備譜帙以知遠近,繪總圖而知源流……。”曆下,有崇禎十年(1637)丁醜季夏望後六世孫良正重修譜序曰:“王保十公暨鄭氏妣,乃始祖外父母也!獨遵遺命而祀祝之,況吾家之本源乎於焉……。”這佳灣陳氏首次提到與王十保公有關,這為後世子孫考證本族源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資訊。明季應鳯、良正分別於崇禎九年、十年為佳灣陳氏開創了源流代考,給兩三百年未修過族譜的佳灣陳氏後世子孫留下彌足珍貴的源流信息。

順治丁亥始篡(於禮澳扇山茅牎)、順治已醜繼修、康熙庚申再修,佳灣陳氏七世孫福甯府選貢陳淑孔獨三次重修,這是入遷陳氏首位自家培養的讀書人重修族譜。佳灣陳氏譜帙多次遭倭火後,或失幾存間多遺失。從陳淑孔三編譜序內容,我們清楚地發現其為宗譜事功甚大。陳淑孔在首次重修族譜時,就對佳灣陳氏移遷過程首居地、歷次移遷源流祥加考證,以備後世子孫備考;順治六年譜序,他是這樣說的“明理正,當考證世系,深究源流,昭示雲礽,使有所取衷,安可扳附權勢,薄置寒酸,以自蹈俗弊哉!”特別佳灣陳氏入遷近300年,沒有譜帙,對於考證過程,他是這樣處理的。他不辭繁難再理前緒,或鏡之祀先一冊,或參照修之詞,於同處得異,於異處求其同,考異微同幾廢寢食間,集眾說為一致。康熙十九年(1680)庚申三月陳淑孔重修譜序載:“家乘自丁亥、乙丑間重修卷帙無何,世亂頻仍失之於桐山(福鼎城關)棲林寺(淑孔按:順治辛卯歲教書於寺,為白頭搶去)。幸而獨存一遺稿,亦幾陷於兵焚冠掠,雖在倉猝患難之中,傾覆流離之際,寢食行藏莫不與俱……”。同時,陳淑孔首對宗譜分類編纂,分為圖像形勝、源流本始、近系蕃衍、列祖行實、定編雁行、雜項附錄等六類;後世子孫重修,按淑孔公舊譜延例補增即可。這正如雍正七年簡而文(字含章,松江府文苑名士)重修時稱之:“九仞之山已成一簣之功,獨缺茲承諸君命筆若必已耳!”

雍正七年(1729),陳氏再次修譜。此次修譜由天房的大煌、大煜兄弟牽頭,大煌,時為六都正;大煜,州庠生。據陳大煜在同年所作譜序中提到,雍正七年已酉歲,他受其兄長之托,去邀請寄跡秦嶼的至交文苑名家簡而文同修陳氏族譜。此次重修族譜,最大的亮點是他為佳灣陳氏制定的《佳灣陳氏.祖訓》。現摘錄如下:“祖訓以紹前;毋以卑淩尊,毋以少淩長;毋以強淩弱,毋以富欺貧;毋以居下而訕上;毋以疏而間親;毋怠毋荒而自棄;毋賭蕩而習淫”。自此,佳灣陳氏後人謹尊《祖訓》,勤力耕讀,有清一代,佳灣陳氏子弟無論走到哪,人稱“頗有家風”。這正如光緒十二年上浣羅陽邑季宗海(今浙江人,光緒間貢生,詩人,有著作)在重修佳灣陳氏族譜說:“……大煜公鑒乃祖之苦心,于雍正已酉,以譜為己任,可謂全璧矣!”季宗海對該次重修族譜給予相當高的評價。此外,這次修譜大煜公也表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如想進一步祥考世系的願望,但終因年代久遠,無從考證而未果,我們在他重修譜序可以看到一點,他是這樣自述的“不知幾何年代,惜舊譜廢墜,無從考微,而始祖以上弗能祥悉,其中有聞人賢達,亦皆埋沒不彰。”

簡而文,字含章,松江府莆陽人(今江蘇昆山一帶),《江蘇通志稿.人物》載其曰:性高潔,不諧於俗,善以破毫做人物、山水,空鉤數筆,生動自然,時尚書王曰藻、王鴻緒等推重之。所著有《詩詞溯源》、《詩韻輯要》。他說自己是籣水人,寄跡秦江(今福鼎秦嶼),從簡而文譜序中所寫,可見簡氏與佳灣陳氏關係不一般,盤根錯節,交情很深。在該譜序中簡而文是這樣寫到:“潛溪先生台甫元昭(即陳大煜)者,每常過嶼與余相知有素,間當會晤,昭君之令兄元章君別號文溪(陳大煌)者,亦叨摯愛相視如一家焉!至於二君諸位令器,恒皆與余盤桓蒙乘青者,匪伊朝夕矣!”簡而文聽說大煜邀請其重修族,先是誠惶誠恐,不敢勝任;後自思佳灣陳氏的世交之情,勝情難卻,乃欣然赴之。在閱覽陳氏先祖明經郭岩老先生所撰舊譜時,簡而文高度稱讚明經老先生所撰舊譜,稱之:“文詞絕俗,原委周祥,舉凡列祖行狀皆據實鋪敘,不事一毫誇張……,九仞之山,已成一簣。”簡而文認為重修族譜,能讓後世子孫揭譜牒儼然如對祖先,起敬起孝,感存重本,對後世子孫也是很有直觀的教育意義。

清代佳灣陳氏對宗譜進行多次增修。佳灣陳氏經雍正七年(1729)大修族譜後,不知何故,曆多年而多未有人組織重修,這是相當奇怪的一件事,再此之前,自應鳯首創陳氏族譜後,佳灣陳氏幾乎都是在三、五十年內就組織一次修譜,但這次修譜托了很長時間,直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本族十三世孫邦善重修族譜,此次修譜一方面年代久遠,再者修者水準等諸多方面原因,此次的重修是歷次重修族譜最拙的一次,光緒十二年上浣羅陽邑季宗海在該次重修譜序中這樣寫到:“道光甲辰有邦善出亦有事于宗譜,似乎光前而裕後,然綱不符目,實過其名,非保族宜家之舉。”迎來這次重修族譜是十分艱難的,陳氏子孫整整等了近120年,這對一向重視譜帙重修的佳灣陳氏相當意外的,恰在這近120餘年間,佳灣陳氏繁榮昌盛至一個巔峰。但為什麼最後落得,只能由一名屢試不售的沒落童生出來重修族譜呢?此間又發生了哪些鮮為人知的事呢?

 

入遷佳灣未幾,陳氏家族己經積累一定的財富,富足思貴,在過去只有培育子弟搏擊科場一途,陳氏通過擇吉地安先輩,讓子孫後代能品謨先輩創業之艱苦,教育子弟憶苦思甜,培養子弟奮勇拼搏的精神。從這一時期陳氏所修建的墳墓狀況,可見這一斑。民間傳說陳氏經多方尋找,曾在店下巽城朱坑裏(今朱峰裏),尋得一塊好地;我們從這一時期的陳氏族譜中看到了記載,舊譜按:佳灣陳氏於康熙已巳年于朱坑裏洋邊尋得一地,該穴取金鳳形,又取藍袍執笏形,時福甯地師劉源生曾讖語(預言)雲:

  辛脈逢坐乾,執笏去朝天。

  選水遠連入,九曲玄又玄。

  弟金開天穴,祿馬應墳前。

茲三世後,子孫定能文榜奪魁。入葬後,自墓主陳宗冀起,果真不出三世,子孫科場連捷,先是陳大煜於康熙年間逰庠,雍正初年大煜子中晟、中春同榜考取州庠生,曆下中晟子陳球考取福鼎建縣首位案元,另大煜三子中旨子光策、光輝考取縣學武庠生。佳灣陳氏子弟科場連捷,主要是家族的雄厚物質和子孫的勤奮向學;過去人們思想落後,人為地擴大風水的作用,將此與風水緊緊聯繫在一起,此間佳灣陳氏人文薈集至一個巔峰,但這是與風水是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

另外,嘉慶二十五年(1820)佳灣陳氏十二世孫陳正溥(字士博,號配坤,鄉飲耆賓),以血汗之資,建“肯構堂”,以貽子孫,“肯構堂”建設歷時兩年始成,“肯構堂”西面為楊氏祭祖路,陳氏在路邊砌院牆,牆已砌成。楊氏認為其祭祖路為八人抬轎子寬,陳氏認為是四人抬轎子寬。一方是地方望族宋理學名家楊楫家族,楊氏一門九進士,聲名赫赫;一方是本地新興家族,相傳佳灣陳氏“九代沒穿棕衣”,富甲一方,子弟科場顯名。雙方可謂勢均力敵,又互不相讓,最終鬧到官府。楊家路修在前,陳家牆砌在後,但雙方都拿不出有力證據,據說該案爭議很大,雙方盡請本族頭面人物支持,哄動一時,雙方破費大量人力、財力。後來,畢竟是如日中天的佳灣陳氏勢盛,財力雄厚,舉族協心,終獲勝訴。經此番折騰,一方是楊家損失慘重,又輸了官司;另一方是陳家雖贏了官司,但財力嚴重透支,山場、田產耗盡,連新建大宅也售於他人,就搏得一個現在看來毫無意義的慘勝,從此佳灣陳氏漸漸沒落。幾至無人牽頭再續前譜,才由一名屢試不售的老童生重修族譜。此次重修,要著重提一個人,那就是喻喟卜,嘉慶間歲貢,店下三墩人,系陳至榮內弟,他給佳灣陳至榮妻喻氏列了傳,他是這樣寫的,至榮妻喻氏撫孤成立,嘉慶二年丁巳,陳學甯(時任福建提督學政)臨郡城給匾流芳旌之曰:“松柏堅貞”。嘉慶十六年辛未,《福鼎縣誌.節孝》(清撢綸著)載其:“撫孤成立”;道光三年癸夘,進節孝祠,足以光前而裕後矣!據查閱佳灣陳氏族譜,我們驚奇地發現,其實佳灣陳氏與三墩喻氏結親相當緊密。此外,佳灣陳氏與文渡江氏、秦嶼王氏、屯頭黃氏、朱坑朱氏等地方顯族結親也較密。

佳灣陳氏至光緒間所創祠堂損毀後就再也沒有重建過,後多次尋求與柘榮湄洋合族。我們從民國壬子(1912)湄洋族裔大清已酉拔貢陳善臣(字子恭,自號通玄子)與自治畢業陳繼微合撰的《佳灣陳氏重修譜序》載:“六都濱海曰佳灣,有同宗者,族而居譜乘之志登,父老之流傳,曆以為柘祖,屢議來合族,緣道裏隔遙,有志示逮……。”佳灣陳氏從草遷之初,曆多年不立祠堂,適康乾鼎盛期,人丁逾 300,也沒有立宗祠,可見佳灣陳氏,承前繼後,終歸一個意願,那就是合族于柘榮湄洋,以振族聲。改革後,佳灣陳氏漸與柘榮族親取得聯繫,佳灣陳氏由賢楠、孝慕、孝國諸位首事,經多次蹉商,於是1980年行合族之典,合族後佳灣陳氏將原中元節七月十五改為七月十二,每年春秋組織兩次到湄洋陳氏宗祠祭祀。合族後,佳灣陳氏與柘榮湄洋族分別於1982年,2002年重修聯譜,經1982年後,佳灣陳氏為與柘榮湄洋族親統一字行,從此不再使用郭岩公編定的字行,但也不刻求,遵循使用自由,2002年後,佳灣陳氏與柘榮湄洋重修族譜,首次將女子獨立編入譜。截至2010年,佳灣陳氏曆傳二十一世,現人口近 200人,主要分佈本村、秦嶼、福鼎城關等地,現有國家機關幹部、教師3人,高校畢業10餘人。

對於清明祭祀、掃墓,歷來為佳灣陳氏子孫所重視,每年農曆三月三,陳氏子孫組織祭掃,因此後人稱佳灣半山坡三首祖墓為“三月三墓”。從民國已卯年(1939)鼎邑庠生林棲鳳(號薛三,秦嶼日嶴人)所撰譜中雜項類中所載,佳灣歷代子孫都拔祭田,做為族間公祭之用,列入族公祭之列的列祖墓主要有:福、欽、瑛、像、賓、悌、道望、啟蛩、文溪、潛溪、子蒸等。從舊譜可查至土改前,佳灣陳氏尚有族產“祖業該管虛田貳拾捌籮玖鬥正,除去洪水漂流,山石崩壓肆籮貳鬥伍升正,已成廢業;並出售玖鬥外,現管實額苗田貳拾三籮柒鬥伍升正……”。土改後,因族產充公,僅有半山坡松林一片,族間再無其他收入,祭祖時斷時續,難以為續,這成了擺在佳灣陳氏子孫面前的一個難題了。

至於為子孫祈福事,佳灣陳氏曆遷有喜舍。如移遷才溪北莊(今屯頭禮澳),陳氏先祖地基壹座建禮墺地主宮,為後世子孫祈福澤。移遷倉江港底(今斗門官村),陳氏喜舍地計“一座五透正又兩廡地,並佛堂前埕一片”,擴建壽興堂(今慈興庵)為子孫祈福,終有果。據《寧德市風物志·福鼎篇·慈興庵》載:“明永樂間,六都佳灣陳氏道新、道生、道能等比丘持長齋行善,悟禪機,通脈理,有後果”。

相關佳灣陳氏建築主要有建於明清的陳氏宗祠、肯構堂、以昌堂等五座大院。原來佳灣陳氏源出柘水,歷代子孫不忘本,誓不建宗祠,只建一座以昌堂供奉先人香火,以示不忘本源,後因世亂,與柘宗失去聯繫,再至本房人丁浩繁,以昌堂已不能應付,後經多方努力,於光緒四年(1878),由君盛、君林、國泰、國協等人首事,將太祖鱘田橫塘沽下田貳鬥正,對便仁、智、信、直、勇、剛六房田柒鬥,合以為基地,於光緒四年歲次戊寅十一月鼎建,坐寅向申加甲庚分金;後曆多次颱風毀壞,終毀於上世紀58年颱風,現宗祠前僅存石構門框一副。而肯構堂經“四抬巷”訟紛後,變買于黃家,後因“匪事”,於民國十年毀於火焚,解放初肯構堂部分厝基由爵房陳賢梭、陳賢振兄弟購回。以昌堂,曆四五百年風雨不倒,廳內原有“鐘公以昌”、“東觀先資”、“方正有守”、“遐齡桂籣”、“松柏堅貞”、“德性貞慈”等各類匾額20餘塊,均于“文革”中損毀殆盡,隨歲月侵襲,以昌堂也因年久失修,終毀于“桑美”超強颱風;其餘幾座大院均毀於清代,通欄台基尚存。在破壞不堪的古村中,現獨存兩副佳灣陳氏子弟所立的石旗杆,依然挺立在藤籮蔓延的斷壁殘垣間,似乎在向世人述說著曾經的古村往事。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