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景泰腰水子陳氏源流考
景泰縣位於甘肅省中部,東臨黃河,西接武威,南鄰白銀、蘭州,北依寧夏、內蒙古,地處黃土高原與騰格裏沙漠過渡地帶,為河西走廊東端門戶。1963年10月,景泰縣從白銀市劃出,屬武威專區。1985年
8月,景泰縣又歸屬白銀市,至今。
據傳“景泰”取名原由有二:一說是用“靖”字代表靖遠縣北區,取“靖”字諧音為“景”,用永泰古城的“泰”字代紅水縣地,合而為名“景泰”,含有“永期景象繁榮,國泰民安”之意。二說是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景泰境地複歸明朝版圖,境內築堡設防,廣布耕屯,至今留有“教場”、“營盤台”、“派馬場”等地名。明代對景泰的苦心經營,原因在於“其地介戎夏”,為要扼咽喉,東軛蘆靖,西達莊涼,南接皋蘭,北控沙磧,具有“隴右雄鎮之一”的戰略地位。
聞今之景泰人,多屬明代戍邊駐兵及屯田移民的後裔,故以明代宗年號“景泰”命名。另據傳說,1933年考定縣名時,甘肅省主席是邵力子,其字為“開泰”。當他看到為新縣名命名的呈文中有“景泰”二字時,便喜上眉梢,當即批准。因由是“景泰”亦寓“景陽開泰”,正與其字“開泰”吻合,而新設景泰縣,正是他政績、業績的“輝煌象徵”。
考其甘肅景泰腰水子陳氏一脈,源於江南常州府無錫縣大柳營籍也。洪武年間隨肅王來蘭州,遂植根西固區西柳溝,輾轉至景泰永泰堡。至陳繼文之子友秋遷徙於中泉腰水子,後有子孫分遷於腦泉、宋梁、三合、肅州、大靖等地。
據景泰腰水子《陳氏族譜.序》載:于嘉慶二十至二十二年(1815--1817)由族正陳廷善、戶首陳天舜、十四世孫陳兆奎等創修,並於丙子春筠生父兆鵬公與從堂叔兆奎公訂族譜曆十數月而始成。于道光十九年(1839)和光緒十二年(1886)分別由國子監太學生陳守虞、陳文德等續修。
2010年 3月
6日腰水陳氏理事會籌備會討論通過了續修《金城陳氏族譜》、腰水子《陳氏支譜》的基本框架。2010年4月5日在腰水陳氏宗祠舉行了腰水陳氏宗祠重建落成剪綵暨清明祭祖儀式。2012年由主編陳其禮等執筆的《陳氏家譜》初稿告竣。景泰腰水陳後人陳其斌為陳氏家譜續修志禧曰:
淑世潤身百卉芳,敬宗收族一門彰。
譜榮昭勇千秋業,裕後光前萬古昌。
昭著豐功垂白銀,勇冠行伍惠風頻。
陳門睦族續新譜,善與人同德有鄰。
注:邵力子(1882--1967),初名景奎,又名鳳壽,字仲輝,筆名力子,紹興陶堰人。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復旦大學傑出校友,早年加入同盟會,並與柳亞子發起組織南社,提倡革新文學。1921年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其一直主張國共合作,曾任國民黨中宣部部長。1928年
2月起,邵力子歷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中國公學校長兼復旦實驗中學主任、陸海空總司令部秘書長、國民黨三屆中央監委、甘肅省政府主席、陝西省政府主席等職。任職期間,主張停止內戰,堅持國共合作,呼籲團結抗日,並為此奔波出力。1949年國民黨府政拒絕簽定和平協定後,脫離國民黨政府。解放後,留駐大陸,任多屆全國人大常委、政協常委,民革常委。
附:
《老譜序》(略)
古者族正之舉,所以率子弟,而其源必始於報本追遠,此蒸嘗禴禘無少緩焉。吾族原隸江南常州府大柳營籍也。自始祖父靈通公隨肅王來蘭,生二世祖旺,旺生三世祖順、寧二公,迄今十七八世矣。順公一支咸居城內,在在可悉。甯公一支析居柳溝,其後又有腦泉者,雖其間不無親疏遠近知矣。
族正 廷善
戶首 天舜
嘉慶二十年
《陳氏家譜序》
嘗聞聯宗睦族,自古為重。豈無所謂,蓋枝葉之庇本根,所系支體之愛,脈絡相通?昔之人,親族敬宗,可謂仁之至,義之盡也。吾族子孫之多,若螽斯之蟄蟄,後人之盛,如瓜瓞綿綿,非祖宗培植深厚而胡能得蒙其福哉。茲乃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誠足樂矣。當其春祭之禴,薦食既畢,是問子孫而知高曾之根由?則曰:自吾祖親之皆子孫也。木本水源之思誰則無之,第思族大則人必眾,人眾則貧富不齊,往往臨祭期有阻於道途而不至者,更有限於祭金而不到者,十之七八矣。廷善忝膺公舉,不揣愚昧,與新戶首天舜商同舊族正兆鵬、戶首恒舜,願做文正公義田之制,制為祭田,所獲利息修厥祀事。而一人之力詎能勝任,夫集腋成裘事皆如斯,祭田何獨不然。凡我族祖父兄弟豐厚者,多出餘資,即貧乏者,亦須按其丁數隨意捐助,成茲美舉。自此以後,春禴秋嘗,而吾族祖父兄弟,得以咸展孝思,兼可相與,敦倫睦族,孝悌之意有不油然而生也哉。
吾先祖,先遷永泰堡,後到腦泉川。而問始祖之從來,默無以應。餘曰:朝陽之桐必有其本,百川之流尚溯其源,吾族之人何獨不然。吾始祖原隸江南常州府,無錫縣大柳營籍也。自始祖陳靈通隨肅王來至蘭州約計其數,迄今十七八世矣,無有系譜。其間親疏遠近長幼大小,幾無以辨矣,兼之坐地不同,或住省城,或在柳溝,或走他鄉,或居腰水,不考世系,焉知終始。余因查稽名諱,造冊填寫,第思族繁人眾不及備載。僅將七世祖諱繼文一支之嗣,照序派出,依次開列,俾後裔觀之,辨其親疏遠近,知其長幼大小,非特孝敬之心油然而生,抑且親睦之念,自於是而篤也,豈不猗歟!是為序。
道光歲次己亥年桃月清明日上浣穀旦
國子監太學生 陳守虞
沐手敬書於三泉學堂
光緒歲次丙戌年辰月清明
沐手敬書於陽凹貶 陳文德
金城陳氏族譜序
奎少孤,幸賴先伯父鈺公視猶己子,令其子從堂兄兆鵬者,課以舉子業,諄諄訓誨,極盡提撕。奎是以朝夕侍側,未敢擅離。先伯父與兆鵬兄嘗言及家譜一事,每以不可修為憾。奎竊心焉志之,以為少獲寸進,庶可佑吾兄以承先伯父之志,奈屢試不售,卒厄于文,遂輟業,然亦在筆墨中者十有餘年。乙亥夏,兆鵬兄抱病同族正廷善兄適柳溝搜羅支派,奎私恨不能代其勞也。延至秋冬,長在床褥,不離湯藥。越丙子春,病少愈,兄即取舊譜與宗派圖付奎而言曰:家之有乘猶國之有史,才識庸愚者不能修,學問浮淺者不能修,閱歷少而見聞未廣者亦不能修。餘非取爾之才識也,亦非取爾之學問與閱歷也。爾居恒謹慎小心,或可付吾托而不至無成也。吾家自鼻祖迄今四百餘載,八世以上,永祚公之譜雖有世系,然自八世而至。八世以下,十二世宗湖公與季祖國緯公重繪宗派,並無世系。不亟為續修之幾何不宗人也,而秦越相視哉。奎奉命偕族正廷善兄、戶首天舜兄,不憚風霜,遠求境外,退而搜遺主,辨殘碑,按世次序昭穆。確然可據者不使少有遺漏,惝怳無憑者,不敢妄為增減。前則繪為總圖,後則加以祥注。碑記則錄其文,銘贊則載其詞。務使條分縷晰,脈絡分明而提綱挈領。一一惟兄之命是聽噫。奎不敏謬,承兄命爰訂家乘,編輯成書,分為數卷。兆鵬兄之責盡而先伯父鈺公之志遂矣。奎之願如斯而已,又不敢謂迪前光欲後昆哉!至於譜中或有脫略錯訛未能盡善,是又奎之罪也,奎烏得而辭之。
嘉慶二十二年歲次丁醜冬十一月 十四孫 兆奎敬敘
金城陳氏族譜序
禮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譜也者上之,所以顯微闡幽以尊祖下之,所以敦倫睦族以敬宗者也。筠原籍南直常州府無錫人也,世祖靈通公以前明黑衣之職,隨肅藩來蘭因家焉。通生旺,旺生三子:曰寧、曰禮、曰順,俱無傳及筠。按鉛山王撰七世祖尚策公墓志曰:陳氏隸五鳩繕兌精,因事其業,其子永祚仍以黑衣入襲祖職。然則八世以來,世為桐封扈,從襲祖職者,非子若孫而誰。雖碑殘碣斷無跡可憑,而鉛山王之言諒不可誣也。惟四世祖鑒公以孝義重於鄉,恭莊王知其賢,選侍左右,載在邑志,昭然可考。至六世祖文迪公善韜略,為將校者掾,臨戰運籌,輒有奇效。七世祖尚寶公即文迪公長子,從肅憲祖,勤勞數十載,恩賜冠裳懇辭弗受。二祖之行誼足表見人寰,以為有位勸而邑志,獨未之及。夫邑志成于如稷陳公,而如稷公又於吾家有通家契誼,豈不同悉其始末者。意修志時,二祖尚在,故遺雲,弗志與抑舊志殘缺考信無證,而後之修志者遂略之而弗傳與,且自鼻祖迄今四百餘載,其間敦行孝有人,重節烈有人,又烏可聽其石沏金寒表揚無自哉。此董子所以有傳而弗知則不明,知而弗傳,則不仁之歎也,歎也尤可唧者,則牒譜之,不淯則世系混亂,昭穆淩亂,親疏茫然,服制闕如,甚至根本莫庇,視同秦越。揆諸同源,一本之意,將有惄焉,難安者而重名犯諱更無論已。丙子春,筠生父兆鵬公與從堂叔兆奎公訂族譜曆十數月而始成。筠細心校閱,方知某某者為宗子之派也,某某者支子之派也,某某者與吾為親,有服疏無服之派也,雖族氏繁衍,一展卷而瞭若指掌焉。程子曰: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須是明譜系。蘇子曰;觀於譜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也,筠何敢謂此譜之成可以厚一鄉風俗,又何敢謂此譜之成不足以生吾族人孝悌之心,行見世系以分昭穆,以定親疏,以別服制,以明行吉凶慶吊之禮,敦睦婣任恤之風,庶幾吾族中尊卑上下,秩序不紊,遠近親疏藹然相接,型仁講讓,誼美恩明,以綿綿延延於無替者胥於是乎。在故曰:譜也者上之,所以顯微闡幽以尊祖下之,所以敦倫睦族以敬宗者也。
十五世孫 筠敬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