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福建尤溪陳氏來源

作者:雲霄陳氏  來源:網易慱客  更新時間:2016年06月10日

福建尤溪陳氏來源

五代後唐長興三年( 932年),陳應輝、陳應耀從侯官仁洋遷居尤溪梅仙慶兜喬。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陳應輝的第二十四世孫陳新滋從梅仙慶兜喬遷居梅仙謝坑村坑兜,為坑兜陳氏始祖。

宋時,貢川陳雍第七世孫陳維移居二十四都曆西(今梅列區列村),陳舜移居尤溪縣,陳文靖移居三明岩前橫坑。第九世孫(次子陳野一脈)陳世卿遷居明溪胡坊柏享陳村。陳世卿後裔播遷明溪縣城關、瀚仙連厝、雪峰等地及清流縣的東坑、蒼龍等地。第十世孫陳建遷居將樂縣。第十二世孫陳之美遷沙縣大西山,陳師文遷居沙縣,陳小八遷居甯化龍潭。第九世孫陳世昆支派中,其後裔陳五四遷居尤溪,陳潤昌遷居三明梅列;陳炳宗遷居明溪縣城東門,陳夢遠遷居三明忠山,陳萬五遷居沙縣前村,陳德煥從安砂遷居沙縣洋口,陳七十二遷居尤溪縣,陳大四遷居尤溪埔頭村;陳文榮遷居沙縣,陳大十五遷居三元中村,陳必德、必裔、必土、必魁四兄弟遷居建甯東風潭,陳成全、舜岳遷居建寧。

北宋徵宗年間(1101~1125年),仙遊縣雙山陳氏遷居尤溪新陽的葛竹是葛竹現有三姓(紀、黃、陳)最早的開基者之一。北宋仁宗天聖四年(1025年),陳闕從仙遊縣埔兜遷居尤溪縣中仙鄉東華村沶頭自然村。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莆田仙游的陳胤遷徙白羊甫(今大田秀嶺)。

北宋時,永安貢川的陳升出任尤溪縣事,滿任後居於後山,北宋熙寧年間(1068~1085年),遷居尤溪阪面鄉京口村秘盂,為阪面秘盂陳氏。同期,一支陳氏從福建的順昌榜山遷居沙縣的夏茂;後裔分衍于夏茂的塔邊(今洋元村轄地)、黃山(今上碓村轄地)、水頭等村。陳雍的後裔陳貴公從永安上坪遷居沙縣長紅村大坑。宋末,陳慶二從德化縣葛坑鄉遷居尤溪阪面的上林自然村,為阪面山岩陳氏。

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陳六六為避戰亂從永安九龍村遷居尤溪管前洪村香山,為尤溪管前陳氏開基始祖。如今,管前陳氏有人口4755人,主要分佈在東上、皇山、洪村、村尾、洪坑、南華等地。紹興二十年,陳昇後裔陳文闕從仙遊縣蔗頭山遷居大田縣梅山鄉秀嶺村白洋鋪再進坑園;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陳君富從大田縣梅山遷居尤溪縣新陽鎮龍益村龍澤;陳月三大田縣梅山遷居新陽鎮上地村上糗自然村。

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永安貢川陳雍的第二十四代孫陳晏王(諱無亮)從永安貢川遷居大田縣上京。其第四子陳十(號樂徑)再遷居上京的徑山。明天順元年(1457年),陳充七從上京遷居尤溪城關;數載後,其子陳履安遷居尤溪二十六都後慕(今台溪鄉象山村),為象山村陳姓開基始祖。明嘉清十年(1531年),陳廷七、陳彩二從大田縣上京徑山遷居尤溪阪面的大坪村官坑,為阪面大坪陳氏。

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陳公美從閩清際上遷居尤溪十二都瑤峰(今聯合鄉聯東村),為聯合陳氏開基始祖。陳伯良之子陳志公的後裔從東邊分支到聯合村。聯合陳姓主要有聯東、聯合、東邊、惠州、吉木、聯南等支系。約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陳伯良從聯東村瑤峰自然村遷居聯合東邊村;其後裔散播聯合、聯南等地。清同治六年(1867年),東邊陳姓第十五代孫陳清婉(國寶公)從聯合村洋中自然村遷居聯南村南山頭。如今,聯合鄉陳姓有人口4036人,主要分佈在聯合、聯東、吉木、惠州、東邊、聯南、聯西、嶺頭等地南宋景定年間至咸淳初年(1260~1265年),江西南城、廣昌和福建邵武禾坪陳姓分別遷入建甯縣黃埠鄉、裏心鎮及客坊鄉。南宋末,有江西南豐陳姓遷居建寧溪源。

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年),福建德化後格巷陳大六遷徙陳吳(今大田縣吳山)。

宋代,又有幾支陳姓遷入寧化。據《崇正同人系譜》及《陳朝王室世家避亂遷石壁鄉》載:宋時,陳魁率族人97人(也有稱93人)遷居寧化石壁。《阿婆風土志》載:南宋時,一支穎川陳姓渡江南下至江西湖口,溯贛江折東至寧都,後從江西石城徙居寧化。據廣東平遠《陳氏族譜》載,南宋鹹淳四年(1268年)的狀元陳文龍的裔孫陳季仲、陳季宣遷居寧化,其中陳季宣居寧化石壁。宋末,陳實後裔陳萬頃遷居寧化石壁。

宋代,永安貢川陳氏的一支遷徙至陳村(今明溪湖坊柏享村)。南宋末年,因戰禍連綿,陳文陸從陳村遷居舊場,10多年後又從舊場遷居清流的東坑。陳文陸為清流東坑陳氏開基始祖。
南宋末,陳冥六從仙遊柘山移居尤溪阪面後吉(原地名金井坊),為阪面村後吉(含後洋坪)陳氏。

南宋末元初,南平樟湖陳氏始祖陳昂之次子陳高二遷居尤溪十七都潭坑;明正統元年(1436年),其後裔陳緣道遷居到洋中樟溪阪;明天順三年(1459年),陳緣道的長子陳章賢(字鈔山)定居於浮山尾;陳章賢的第七代孫陳起聲定居於洋中厝。明成化二年(1466年)江西一支陳姓遷居建甯縣嚴田。同期,陳十九從大田縣四十九都遷居尤溪阪面的際頭村,為阪面際頭陳氏。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尤溪後吉(含後洋坪)陳姓第九世孫陳維移居沙邑尾(現為三明梅列)。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陳文三從沙縣鄭湖小爐遷徒至尤溪四都嶺頭(現在西城鎮鳳元村嶺頭自然村)。明成化間(1465~1487年),陳宗改從永安貢川遷徙至尤溪四都新林鄉(現西城鎮新坑村)。

明正德八年(1513年),陳陽貴、陳陽益、陳陽坤三兄弟從漳平縣河牧裏牛橺角村行居尤溪九都阪,後又轉徙至尤溪六都半山壟(即西城鎮新聯村丘洋)。明正德十二年,陳順六從大田縣後隔洋遷徒至尤溪縣回都真武山(今西城鎮山連村隔頭自然村一山名)。

明嘉慶十本年(1537年),大田陳氏遷居尤溪梅仙村。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陳九淵從漳州府漳平縣和睦裏西埔上營遷居尤溪梅仙通演村洋頭。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陳昌伯從沙縣葛口遷居尤溪管前洪坑。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陳積期從安溪桃舟遷居尤溪二十八都古跡口,後複遷上村(今常山)崎頭山,為阪面古跡常山陳氏。

明崇禎九年(1636年),陳元舉從大田井屋遷徒至尤溪西城的湆頭湆下自然村。

明代,永安貢川陳氏遷居尤溪的埔頭村大埔。陳王海從大田縣遷居騰洋村丁頭洋,其後裔分支台溪洋尾。明末清初,永安上坪陳氏遷居沙縣的井後村。沙縣龍坑村的陳氏也是從永安上坪遷入的。這一支陳氏先居城關,後遷至杜坑(今壟坑)。同期,永安貢川陳氏族人也遷居青州的青州村、澄江樓村和高砂的漁珠村、沙縣七都(今南陽鄉大基口村)等地。沙縣靈元村的陳氏開基祖為陳萬崶。這一支陳氏遷居路線為:明代時從永安貢川遷至上坪,又轉輾遷徙至連城姑田鎮城兜村,後再遷入沙縣靈元。同期,古樓陳思志的後裔先後遷居將樂漠源鄉大坊村嶺頭自然村、張源村和白蓮鎮大王、小王、大裏等村以及古鏞鎮玉華村苦竹自然村、光明鄉永吉村。

清順治七年(1650年),陳仁善與陳文榮從尤溪二十三都東華遷居尤溪城關騰洋村下洋。

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陳正豪的三個兒子:長子陳子居、次子陳子榮、第三子陳子拔從尤溪梅仙鎮謝坑、坑兜遷居尤溪聯合的聯西。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陳士璜從莆田涵江新縣村遷徙至尤溪沙洲,後遷居于尤溪城東路口。同期,陳宗浩從沙縣南陽大基口遷入沙縣茶豐峽大水灣,並在此興建了“孝子坊”。

清嘉慶五年(1800年),陳有南從永安市貢川鎮遷徒至尤溪西城的湆頭村上街,碾轉移址至尤溪西城的太平橋頭(前厝尾自然村)。

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陳公文從南安縣彭公里九十都遷居尤溪聯合的惠州村。陳椿與陳河、陳海從惠州村遷到聯合的吉木村。

清光緒七年(1881年)為躲避土匪,永泰縣嵩口鎮裡洋村石皮坑陳氏移居尤溪中仙赤坑林,後遷入吉華村。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陳由七從永安貢川遷徒尤溪湆頭祖阪。1875~1908年),又有一支永安貢川的陳氏移居沙縣富口。清代,永安陳氏遷居沙縣南霞鄉溪源村。清晚期,又有泉州的一支陳氏遷居沙縣南霞鄉南坑仔村。

清末,德化一支陳氏遷居尤溪梅仙雙峰村。

民國時期,大田文江、尤溪阪面等地陳氏族人為逃避“抓壯丁”遷居沙縣墩頭村。同期,有福州、古田、莆田、惠安、泉州等地移民遷居將樂城區。

20世紀60年代,莆田陳姓移民遷居將樂高唐賴地。1958年,又有閩清縣陳姓移民遷居將樂黃坑口;莆田陳姓移民遷居將樂會石村。將樂萬全鄉隴源村陳氏部分來自浙江龍泉,部分來自沙縣夏茂,部分來自長汀。

尤溪縣有陳姓人口 66755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5.95%;其姓氏人口比重中占全市第一位,人數也列全市第一位。全縣陳姓人口5000人以上的鄉鎮有 5個:阪面鄉、新陽鎮、台溪鄉城關鎮、西城鎮,其中阪面鄉有8871人,占全縣陳姓總人口的 13.29%。

具體分佈為:

  城關鎮7214人,  梅仙鎮3706人,  台溪鄉8014人,

  管前鎮4770人,  八字橋鄉1320人, 聯合鄉4469人,

  新陽鎮8283人,  洋中鎮4398人,  西城鎮6591人,

  中仙鄉3677人,  溪尾鄉1252人,  湯川鄉1995人,

  阪面鄉8871人,  西濱鎮(含尤溪口)2095人。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