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詔安陳姓
景俊支脈
陳景俊(十九世),字季明,號丹屏,陳文晦四子,南宋太學生,上舉德行,任福建龍岩教官,重興河南固始故土。四傳至陳魁(二十三世),遭際宋末元兵南侵,國土淪陷,棄官隻身南下入漳,至五都驥霞裏卜地居焉,為驥霞裏(今東山縣陳城鎮歧下村)開墓祖。後裔分衍山東村,再從山東村分衍南詔城關(今詔安南詔鎮東門街),傳衍十二世後分衍三角落,後再分衍詔城北門內角落,建有公廳“敦仁堂”。
北溪支系
開漳五世二房陳謨之後
陳謨( 760-- 819年),字以忠,號毅夫、月溪,陳酆次子,嫡出。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已未
779年),蔭襲中郎將守漳州刺史。唐德宗貞元二年(丙寅
786年)徙州治,遷葬曾祖墓後,恪守綱常,遵循祖訓,無私奉國,盡忠盡職;十二年(丙子
796年)平粵寇,功加福建、江西採訪、制置、觀察等使。唐憲宗元和元年(丙戌
806年),宰相李勉薦署兵部尚書,加翰林學士、右衛大將軍、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平章事,年六十歲,卒于任上,諡武肅,封魏國公。
六世97陳則( 795-- 879年)襲中郎將守漳州刺史。唐文宗開成四年(已未
839年)遷嶺南觀察使兼尚書、太保,封趙國公。子名盪、玨。
七世98陳盪( 812-- 881年),唐敬宗寶曆二年(丙午 826年)領鄉薦,唐文宗太和元年(
827年)丁未科進士,官至太傅、尚書,襲侯爵,後繼任守漳州剌史兼嶺南行軍總管事,拜太保、中書令,賜金帛歸養,七十歲卒,封陳國公。子名江、淮、河、漢。
八世99陳江( 834-- 886年),蔭襲漳州剌史。唐僖宗光啟二年(丙午
886年),值光州刺史王緒起兵入閩,陷汀州後圍漳,與戰不支,城破死節。子名鵑、鵯鴻、雕(出嗣)。
九世 100陳鵑( 849-- 906年),唐懿宗鹹通四年(
863年)癸未科登孔震榜探花及第,累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司空,父殉職丁憂,還鄉(泉州府同安縣浯州)守制而卒,誥贈金紫光祿大夫、尚書、司徒.封開國伯。子名田、園、圃、囿。
十世 101陳田( 863-- 956年),唐僖宗光啟三年(
887年)丁未科進士,官至天官侍郎、翰林院侍講,封中郎將守漳州剌史兼嶺南行軍總管事。唐昭宗光化元年(戊午
898年)上表乞致仕,歸籍同安龍溪,置產朔風、始安諸裏。子名通、達(出嗣)。
十一世 102:陳通( 897年-?)後樑末帝貞明元年(乙亥
915年)任漳州鈐轄司指揮使,以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令兼樞密院直學士,纂修譜牒。後置業於龍溪棘林村,遂家焉。子名洪仁(天福)、天壽。陳達(898~933年),後樑末帝乾化三年(癸酉
913年)應閩王坤知徵召,授承事郎通州節度使,後領父命奉鎮同安浯州鹽場。子名洪濟(天澤)、洪進(天義)、洪金舌(天舉)。
十二世
103:陳洪仁(天福)襲職漳州鈐轄司都指揮使。陳天壽,南唐官至清源節度使兼鈐轄司崇儀使,入宋,勸堂弟洪進歸宋,太平興國三年(戊寅
978年)入京,除葉中大夫威武將軍,福建路漳州鈐轄司崇儀使。陳洪濟(天澤, 911--
996年)襲職承事郎管鹽場事,加晉江令,遷同安令,建縣學宮於登龍坊。陳洪進(天義 914--
985年)奉王延鈞命,奪清源軍,授平海軍節度使;宋太祖乾德三年(乙丑
965年)從兄之勸,納土歸宋,封平海軍節度使。複平海軍為威武軍節度使,贈南康郡王,遷連江楓亭驛後覽鄉市港南馬母嶺西,分衍漳泰東門、海澄豐田、龍溪九都葛尾、浯州水頭、南安二十九都獬谷、豐江、二十八都西坑竹林、三十都水溝塹尾、興化仙游東門柳橋頭、同安廈門、清溪湖頭、連江、北京、廣東、臺灣頂淡水等地。陳洪金舌(天舉)宋官至泉州衛指揮使。陳天健,南唐官至清源節度使,留後張漢思自立,封平海軍節度使,後從兄陳天壽歸宋,封威武將軍、歧國公,進封歧王。陳天恬,宋官至泉州指揮使,舍地建“資壽寺”(又稱普昭寺),後進閣門祗侯。
十三世 104:陳紱( 947年-?)宋太祖乾德五年(丁卯
967年)從叔陳洪進薦知漳州龍溪縣事兼武經大夫防邊巡檢使,後進正議大夫、戶部侍郎,封忠應伯。
十四世 105:陳舀,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
979年)已卯科舉明經,官至光祿大夫、吏部尚書、左丞相,乞歸、以尚書、左丞相知漳州。陳曙,宋榜眼及第,授柳州鈐轄司崇儀使,以討伐袁智商兵敗受誅,州民德之,立祠歲祀。
十五世 106;陳援(1028年-
)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丙戌科特奏名進士,官至朝散郎武學博士,卒葬天寶山麓陳坑崳前,為北溪發祥祖。陳驥,遷居溪阪。
十六世
107:陳大謨,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科登莫儔榜探花及第,官至大理寺丞,時有“伯侄相看水映水,廟廊接武錦添花”之譽。陳大訥,南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戊午科名進士。陳大誥,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科特科名進士,居溪阪。陳大忠、陳大節、陳大智、陳大勇兄(堂)弟同心誅賊陣亡,鄉民立四神廟于中和坊,宋徽宗敕廟額曰“威濟廟”。
十七世 108:陳舟(1080--1154年),父蔭補知英山縣,進知州,卒葬大場保珠浦山寨仔峰,灰墓鳳形。
十八世 109:陳謾(1097--1183年)宋官忠翊郎,北廂兵馬押監司城巡檢使。
十九世
110:陳元甫(1118--1197年)立齊家之法,五世同堂,並不分鮮,南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戊午)吏部顏師魯奏請敕封,建旌表“孝義坊”於城右廂,卒贈禮部尚書。子名渥、濟、淳、洙、泗。
二十世
111:陳渥(1151--1211年)入南宋甯宗嘉定年間特科名進士。陳淳(1159--1223年)南宋甯宗嘉定年間特科名進士,官安溪縣主簿,南宋理學家,稱“北溪先生”,後人建有陳北溪祠,入鄉賢祠,春秋享祭。
二十一世
112:陳萬宗(1168--1231年)陳渥長子,南宋官武經郎東廂兵馬都監兼司城巡檢使,卒後追贈武經大夫。陳萬年,陳潤子,南宋理宗寶祜元年(1253年)癸醜科進士,授臨安府通判。陳萬言,陳洄長子,南宋甯宗嘉泰二年(1202年)壬戌科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兼國子祭酒,宅心正大,執法如山,不阿權貴,守卒令簿聞之,莫不竦惕。
二十二世
113:陳太丁(1182--1257年),南宋甯宗嘉定年間官武經大夫、漳州參軍、沿邊副都巡檢。陳太輿,貢生,官至朝議大夫。
二十三世
114:陳守義(1205--1270年)南宋理宗淳祜五年(1245年乙已)襲爵任漳州剌史、武經郎東廂兵馬都監、司城巡檢使,以子陳圭貴贈中書舍人兼三班直學士。陳能貳(1191--1275年)蔭補迪功郎,進朝散大夫陳州知府(今河南淮陽縣),歸休居漳瀛洲之南墩(今屬龍海市顏厝鎮),鄉人德之,尊稱“陳州”。
二十四世
115:陳圭(1225--1296年)南宋理宗淳祜七年(1247年)丁未科進士,授三班直學士、嘉議大夫、漳州知事,遷潮州知府,撫恤士民,淡泊矢志,常祿之外,毫不苟取。陳堊,居漳之陳州,卒葬萬松關,鄉人呼之“赤湖墓”(倆子開基漳浦赤湖)。陳墩,南宋以捕盜功授武經郎,後從曾叔祖玉澗(陳植)公勤王崖山,宋亡,遂晦跡於馬鞍山麓古坑之溪阪居焉,為溪阪開基祖。
二十五世
116:陳鑾(1232--1297年),世居白樵,分衍陳州、漳浦赤湖、土陳、龍嶼陳、染陳等地。陳道昭,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庚申1260年)從陳州遷漳浦赤湖(錦湖),為開基祖,分衍城內、前張、南峰、東溪、山洋、竹嶼、前湖、後溪、福清、廣東海陸豐等地;陳道明(1241--1272年),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庚申)與兄同遷漳浦赤湖,為赤湖開基祖。
二十六世
117:陳希道,後裔遷廣東饒平縣東界上裏。陳克建,從東山九裏下(今東山陳城鎮歧下村)遷漳浦舊鎮白沙,為白沙開基祖。陳孟業(1267--1324年)卒葬番入坑,分衍赤湖西城、北橋、前張、南峰、東溪、竹嶼、臺灣臺北市、台中、員林、桃園、彰化、南投等地;陳仲業,分衍赤湖東城、南門、西謝、赤頭埔、坡角;陳季業,分衍赤湖東門前;原居錢塘陳世雄(南江支系)易名群業,遷入繼附赤湖為四房,分衍埭頭、半石等地。赤湖陳氏於西城建有總祖祠“崇孝堂”。
東海支系
開漳五世三房陳於之後
陳於(768--806年),字以詞、正獻,號雲若、東海,陳酆三子,庶出。唐德宗興元元年(甲子
784年)舉秀才,授國子監四門博士,居於漳之東歧鳳,後遷嶺鳳居焉。其後裔稱東海派,分衍海澄六都歧鳳、歧路、嶺鳳、嶺嶽、嶺南、西峰等地。子名則寧。
六世97:陳則甯,妣鄭氏無出,人嗣堂兄章甫公子宗承祀。
七世98:陳宗,捐銀建兩峰功德院。人宋成望族。後裔分衍海澄、海滄、漳平永福、南安竹腳、廣東南澳田內、漳浦馬口甘棠社、萬安農場西壟等地。
宗子陳凍(八世99)
陳凍生子陳嚴調(九世 100)。
十世
101:陳豸,進士(按:譜載為“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丁卯科進士”而傳至其曾孫陳夢周,譜載為“宋太宗淳化三年(
992年)壬辰科登狀元孫和榜進士第”曾祖比曾孫遲36年登第是不可能的,如提前一甲子則為唐哀帝天祜四年 [梁太祖開平元年(
907年)丁卵科] 。生子陳望(十一世 102)。
十二世 103:陳霖,卒贈奉政大夫。
十三世 104:陳夢周,宋太宗淳化三年(
992年)壬辰科登孫和榜榜眼及第,官至奉政大夫。居歧鳳。後裔分衍臺灣水沙連堡社寮(竹山鎮內)街仔頭、南投集集林尾莊等地。
十四世 105:陳資,宋太學生,官南安縣尉。陳貨,宋進士,官國子監。
十五世
106:陳玨,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癸醜科進士。陳玠,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已未科進士。陳璟,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丙辰科進士,官承議郎。陳元,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年)戊辰科特奏名進士。
十六世
107:陳敦厚,南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癸未科特科進士。陳敦德,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庚辰科進士,與主戰派李綱為友。陳兢,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庚辰科進士,官國子監教授,遷居海澄嶺後。
十七世
108:陳宗一,宋進士,居海澄。陳宗本,遷居龍溪。陳師孟,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已醜科進士,遷居泉州池店(今泉州晉江市池店鎮大路邊)。陳師錫,南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庚申科進士,曆官殿中侍御史、諫議大夫、龍圖閣學士。陳師盂,南宋進士。陳衍(載衍)南宋甯宗慶元二年(1196年)丙辰科特奏名進士,知廣東揭陽蓬州。
漳浦縣
按:根據陳萬年主編《漳浦與臺灣陳氏綜合族譜》第138頁編輯
馬口甘棠社,地處交通要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凡有兵過,幾使村民逃逸殆盡,村社亦歷數度興廢。始祖諡嶷庵,明初從海澄嶺鳳遷於官潯附近居焉;妣楊氏孺人(1356--1441年),諡貞慧,享年86歲,卒葬官潯渡圍內。二世陳瑛(1376--1466年)字廷矽,號稼叟,遷馬口甘棠定居,實為甘棠始祖,妣孫氏,合葬于甘棠。三世陳濟,字以舟,號牧山人,庠生,明永樂成化年間存世,遷縣城西塔巷(今准提室巷)定居;妣蔡氏,生三子,分族三房。四世:長、次二房仍居西塔巷,分衍城南長潭尾一帶;三房陳槐(1454--1506年)字汝奇,號藏春主人,旌表孝友,稱孝友公。妣盧氏,繼妣洪氏,考妣合葬猴崗山,後裔建三房祖祠“孝友堂”,族人聚居之巷稱“三房巷”。五世陳岌,字希時,號西澗、質庵,稱西穀公、行三,為陳槐三子;妣徐氏、繼妣劉氏,生三子,分居另一鄰巷。六世陳梧,字我峰,陳岌長子,明世宗嘉靖二十年基;陳崧,遷槐浦浦上張,分衍洪埭、港頭、城仔內等地。
漳浦縣鑒湖支系
太傅(南院南陳)派二十五世
118孫陳馬孫,又名煙、珧,字馬瑞,諡瑪珧,陳妃英長子,奉為鑒湖太始祖,墓葬湖西後朝天馬山大石下。姚馮氏。一子:史惰。
一世(二十六世 119):陳史惰,字清甫,元代遷漳浦鑒湖(大坑)定居,成為鑒湖開墓祖。一子:壽。
二世(二十七世
120):陳壽,字伯齡,號龍湫,以文學授徒裏塾,輒往視瀾於海隅龍湫之石,人乎之為“先生石”。妣林氏,有淑行。考妣合葬於虎嶺山(今茭差山),“貓仔洗面”穴。一子:天敘。
三世(二十世
121):陳天敘(1355--1421年),字則彝,號困翁,明洪武中辟為縣儒學訓導,頃以疾辭,於鑒湖自辦鴻江書院,以詩書教授鄉裏。卒葬鑒湖賴厝山麓。右春坊贊善,右諭德尚梅林誌其墓。明英宗正統十二年(1447年丁卯)追贈承德郎、戶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壬申(追贈奉政大夫、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妣王氏,初贈安人,後特加贈宜人。六子:翼、肅、亹、搏、穆、桓。
四世(二十九世
122):陳翼(1392--1445年),字尚弼,號竹庵,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庚子科領鄉薦,卒後以孫奐貴,追贈廣西清吏司郎中;二子:楨、梗。陳肅,字尚邕,號松庵,後以孫烈貴,追贈文林郎,五子:幹、棟、梁、權、衡;後裔分衍赤水(今赤湖鎮後湖村)、後山邊、觀音亭、坡仔兜、新社等地。陳亹,字尚勉,號梅庵,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庚子科領鄉薦,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丙辰科進士,曆官戶部廣東清吏司主事、承德郎戶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奉政大夫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廣東左布政使,妣範氏,繼妣楊氏追贈宜人;九子:柬、瑾、三軒、四軒、五軒、六軒、七軒、八軒、九軒。陳搏,字尚華,號菊庵,一子:敦本,後裔分衍山門內、白芹、長橋甘門(甘園)、石兜,舊鎮西嶼、溫寮,廣東陸豐麗湖等地。陳穆,字尚舉,號果庵;分衍深土前雄、大店、下東郭、南門,六鼇大澳,赤土門口埕、水磨,綏安草埔、西廟、大陂等地。陳桓,字尚桓,號柏庵;二子:敦論、敦移;分衍大坑山兜社,赤湖霞黃、長瑞等地。
五世(三十世
123):陳楨(1406--1471年),字敦立,號中軒,卒後以子奐貴追贈廣西清吏司郎中,妣周氏、五氏、謝氏追贈恭人,三子:奐、炳、三爺。陳柬,號長軒,後裔分衍廣東;三軒、四軒、五軒、六軒、七軒、八軒、九軒俱分衍廣東海豐。陳敦本,居江兜,一子:均壽。
六世(三十一世
124):陳奐(1435--1504年),字朝美,號古愚,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年)戊子科舉鄉薦,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科進士,曆官工部都水司主事、工部屯田部、工部郎中、廣西司郎中、貴州布政司參儀兼按察司僉事、朝議大夫,後致仕回鄉建“進士坊”于縣城府前街,妣林氏、續顏氏贈宜人,妾覃氏,七子:謨、謙、謹、訥、諤、譽、訚。陳炳,字朝晦,號裕夫,妣林氏、許氏,三子:詡、諶、言乃。陳三爺,傳衍赤湖赤水,後裔分衍廣東海豐。陳朝信,字敬夫,分居下黃(譜載黃下)為開基祖。陳烈,字垣夫,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進士,官江西武進知縣。陳均壽,遷石兜開基,一子;百福。
七世(三十二世
125):陳謨,字懋嘉,號知非,妣蘇氏、柯氏,三子:台、弁、員。陳謙,字寬裕,居大厝內,妣施氏、林氏,二子:政,分衍徑口三落(今屬佛曇鎮)、江西贛州。陳訥,字自省,居埔墅,分衍廣東陸豐碣石、小情、焦園裏。陳諤,字強恕,後以孫公相貴,追贈中憲大夫,四子:西麓、考、佚名、中吾。陳譽,又名鐘(譜載訓),後裔渡台,族衍噶瑪蘭(今宜蘭)數千人,建祠“鑒湖堂”及登瀛書院於擺裏。陳訚(譜載七公),分衍廈門。
八世(三十三世
126):陳台,字景秀,後裔分衍廣東海豐(六世孫志弘);陳弁,字景原,庠生,一子:子左;陳員,字景芳,號肖山,妣朱氏,一子:光同,分衍鑒湖湖滸(後許)。陳白山,庠生,二子:東湖、蘭齋,分衍鑒湖軋仔內。陳三峰,分居田坪(今屬佛曇)開基,一子;肖峰。陳考,居祠堂畔,以子公相貴,贈中憲大夫、浙江溫州知府,妣林氏,封太恭人,三子:滄湖、公相、蓮塘。陳耀池,陳懋舒三子,分衍赤水大社。陳百福長子陳子義,後裔(孫輩)遷居福州石蛇徑、莆田、廣東等地;次子陳子安,分衍西嶼,為開基祖;三子陳子政,遷居甘園石兜,為開基祖,分衍石兜、甘門,綏安芒婆,陸豐麗湖等地;四子陳子禮,分族龍海石碼;五子陳子智,分族南靖。
九世(三十四世
127):陳習吾,陳政之子,以曾孫義貴,追贈榮祿大夫,妣程氏、吳氏,追贈一品夫人,三子:鑒泉、次泉、活泉。陳陰芳,陳教長子,分衍廣東海豐。陳滄湖,分居上車後圍;陳公相,字子顯,號鑒塘,明神宗萬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進士,官至廣西按察司副使,崇祀鄉賢,妣元配林氏,封懿德夫人。陳子英,陳景壁四子,分衍赤水松仔腳。
馬坪支系
始祖陳輝孫,又名德亮(二十五世
118),陳妃英次子。元代遷馬坪侯(後)康山尾,蔔居於鳩山下,成為馬坪開基祖。二子:旺宗、旺宏。
二世(二十六世 119):陳旺宗,居馬坪守祖,二子:廣才,發才[譜載科(建)];陳旺宏,遷居南安霞美開基。
三世(二十七世
120):陳廣才,妣林氏,遷居南安霞美開基;陳發才,又名維權,葬山洋坪,土名龜仔墓,稱為龜仔墓祖,建祠山尾,妣林氏,生六子,衍六房。
四世(二十八世
121):長房陳佛升,字邦愷,建祖祠“鳩山堂”于後康頂厝,卒葬紅西橋尾,妣王氏,諡純懿,葬井壟臂尾;分衍馬坪頂厝、山前、獻臺山、臺灣及印尼雅加達、美國芝加哥等地。
次房陳佛平,字邦賢,妣江氏,合葬坑尾,分衍廣東雷州半島、同安馬巷。
三房陳佛美,字邦良,號老人,分居後康下厝,葬後康埔頂山,“猛虎投林”穴,妣藍氏葬獻臺山磚子墓中央,祖祠“積善堂”。分衍後康下厝、巷仔內、下厝尾、下厝土埕、樓仔厝、漳城(今薌城區)、印尼雅加達等地。
四房陳佛善,字邦彥,分居山尾守祖,建祠“山美堂”,編頂溪輩序詩,妣戴氏,合葬於山尾福場埔,“困虎穴,後裔分衍庵山、臺灣。
五房陳佛化,字邦羨,分衍臺灣雞籠頭(今基隆)。
六房陳佛敬,字邦甫,分居赤壟埔,妣黃氏。
分佈
中華陳氏.潁川.開漳(北廟北陳開漳聖王)派裔孫,南寧初年始在詔安定居、蕃衍、生息、播遷,廣為分佈,瓜瓞綿綿,生齒日繁。除山區之秀篆鎮、紅星鄉,沿海梅洲鄉外,全縣十五個鄉鎮中,有十二個鄉鎮分佈有陳姓裔孫。他們聚族而居,團結友愛,風雨同舟,共同建設美好家園,如溪南(片)、甲洲、白葉等,已衍成詔邑大村落矣。
南江支系
景雍支脈
溪南(片),包括溪南、埔上、寨口、白厝等十寨十八社陳姓村寨(社),共三千餘戶、一萬四千餘人,主要為南江支系景雍支脈裔孫。數百年來,可謂人才興旺,英才輩出,傳衍成為詔邑陳氏第一大村落。從南宋初年陳景雍回漳為一世始,至今已傳衍三十二世(五十世141)。
分佈:
太平鎮:白葉村下城、大斜背、徑子(解放前夕散村,不詳);
深橋鎮:溪南村,埔上村埔上,上寨村,寨口村,白厝村白厝新厝、金山,西坑村長茂林,後嶺村(陳氏);
建設鄉:江畝村(陳氏),坪路村風尾鞍;
西潭鄉:上陳村上陳(文銳房)。
景肅支脈
白葉村,地處閩粵之交的邊遠客屬山區,即古二都地,群山環繞,青山綠水,是一古老而美麗的村寨,那形狀各一的生土樓,點綴其中,散發著悠悠的情思。先民們選擇河谷平地聚族而居,取土築寨(樓屋),形成了十四個村(社)。他們主要是南宋漸山七賢之南恩公陳景肅曾孫、平南侯陳植六子陳泰奐(元隆)之後。從明洪武三年(庚戌1370年)陳郡壽分居白葉其三子陳茂(天福)留守為白葉始祖起,已蕃衍二十二世(四十五世136)。
分佈
梅嶺鎮:田中央村,宮口村(陳氏),赤石灣村(陳氏),臘洲村(陳氏),玄鐘村(陳氏),峰岐村(陳氏);
太平鎮:白葉村古竹、上新樓、下新樓下星斗(杉坑)、是城、和陽、五鬥(長源)、山下、孝豐、玉坪、秀峰(秀鳳尾)
霞葛鎮:坑河村樓下;
官陂鎮:陂龍村梅子林;
建設鄉:長埔村(陳氏),月港村月港,三林村陳厝寨,坪路村坪路;
西潭鄉:上陳村上陳,後陳村後陳,軍寮村,桔林村桔林(陳氏);
白洋鄉:玉樓村六爺樓;
深橋鎮:新溪村,埔上村東湖,考湖村(陳氏),新寨村新寨,華表村小驛(小頁);
橋東鎮:橋園村橋園(沙前埕),溪雅村頭溪(陳氏);
金星鄉:院前村(陳氏);
四都鎮:寄材(寄柴)村,城樓村(環門陳),西嶠村(陳氏),上湖村(陳氏),四都墟(陳氏);
南詔鎮:西門社區西門外,媽祖廟邊,城內社區聖祖街、南門、東門社區德勝巷承恩堂、行宮,東北社區北門(陳氏),東關社區(陳氏),五一村(陳氏),秀峰社區(陳氏),南關社區(陳氏),文峰社區(陳氏),光良社區(陳氏)。
景俊支脈分佈
南詔鎮:東門社區文魁敦仁堂,東北社區大路街前段。
東海支系
甲洲村,包括上厝園、樓仔,林柄、後厝四個自然村。由於人丁興旺,農舍鱗次櫛比,昔日的四個小漁村,業已連成一片,難分彼此了。南宋高宗初年,開漳五世陳於裔孫陳宗說(十七世108)從泉州遷入漳浦海濱裏沙阪,旋遷甲洲島(後淤積成為小平原),遂定居焉。此後,瓜瓞綿綿,人才輩出。從陳宗說開基為一世起,至今已蕃衍三十一世(四十七世138)。
宗說支脈分佈
橋東鎮:甲洲村上厝園、樓仔、林柄、後厝、西滸村山前;
深橋鎮:華表村厝仔;
金星鄉:公子店村公子店(陳氏)。
文物
祖祠家廟
開漳(北廟北陳開漳聖王)派陳氏祖廟
詔安縣陳氏祖廟位於南詔鎮西門外文化古街西段中心,由門樓、兩廊、天井、大殿及一側廂房組成,硬山頂式建築,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天啟二年(任戌1622年)重修。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開漳功臣六將陪祀。1999年經縣文管會批准,在原址上重建為開漳聖王陳元光紀念館,升高立龍柱,頂蓋琉璃瓦,脊塑龍鳳呈祥,蔚為大觀。
甲洲陳氏祠祖祠“忠悅堂”
忠悅堂坐落于甲洲林柄,背靠松山,建於明嘉靖年間,為始祖陳宗說祀祠。占地三百多平方米,設一廳四房,脊塑龍鳳,頂蓋琉璃,門前石鹿、石鶴、石鼓肅立,亨哈門神威武凜然,門上匾書:春官家廟。有聯雲:有宋賢大夫禮部郎中振鷺翔鸞矜羽儀於上國;皇明隱居子臨江亭外耕雲釣月傳清白乎世家。
昭穆字輩
詔安開漳(北廟北陳開漳聖王)派輩序(60字):
堯舜禹湯文 景思起太郡 皇軍一繼璽 澤化承永存
尚和日基泰 興朝茂成章 君恩恒寵錫 咨汝益熙昌
門學達廷政 經典昭邦令 祖德怡謀遠 開來萬世盛
詔安二都白葉輩序:
1、祖澤光華紹有虞 振承助世序雄圖
海國相傳流芳遠 聲啟南天達上都
2、尚和日居泰 興朝茂成章 君恩寰寵錫 咨爾永熙昌
正宗九綱
南宋•石屏翁陳景肅撰
凡人不知宗道,則不知所從出。宗道既知,則譜當重也,實當紀也。祀或絕,則為之立;祭或怠,則督之敬。行或紊,則肅之;戚或窮,則周之。業恐廢也,守之維艱;文恐喪也,修之為貴。凡此九者,知宗之綱而一,此九者以道為宗,宗必有綱,列其目;綱必有紀,附其文。凡我同姓者,看斯文,舉斯目,而張斯綱也,宗道其有窮乎?
一曰知宗道 萬川有源,萬葉有本,不知宗道,斯人之蠢。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不知宗道,斯物不倫。
二曰重宗譜 山河有脈,田宅有段,不重宗譜,本支亡散。
正月會修,祭日會讀,三尺童子,可知宗族。
三曰紀宗實 本支雲藹,雲為並載,俾我後人,鑒於宗代。
學此道義,舍彼賊害。所紀宗實,永昭勸戒。
四曰立宗祀 古來立祀,以嫡以長,毋私支庶,奸生潛養。
敬告我宗,斯意是同,莫惑媚言,以外祖宗。
五曰敬宗祭 先人茫茫,不祭則亡,人心擾擾,不祭則荒。
於廟於墓,致齋散齋,敬承祭祀,格祖貽來。
六曰肅宗行 既是我族,行以昭穆,不恃齒爵,不發逆惡。
叔後侄前,弟行兄先,雖不畏人,寧不愧天。
七曰周宗窮 戚之兄弟,遽而貧窮,周恤保愛,念系祖宗。
休戚交通,慶恤攸同,神人協吉,家同平康。
八曰守宗業 創業維艱,守成不易,艱思保之,易懼廢矣。
惟勤惟苦,莫恃莫怙,庶可全身,庶無忝祖。
九曰修宗文 先人德業,著在斯文,世修世錄,雲戒後昆。
有聖有哲,有謨有烈,文獻之征,永傳無缺。
祖墓碑坊
開漳南江支系景肅支脈入詔始祖宋陳景肅墓
南宋初年,陳景肅從廣東潮陽回漳,紹興二十年遷建漸山石屏書院,翌年登進士第入仕,因反對秦檜,罷官歸隱漸山,成為詔(安)、(平)和、雲(霄)、東(山)等地景肅支脈始祖。
甯宗嘉泰三年四月初八醜時卒於漳州,諡廉獻,贈光祿大夫觀文殿大學士,敕葬浦邑漸山之麓。有碑碣“知州山”,乃為後人所立,逐改其山名為“知州山”[按民國版(詔安縣誌(上)•名勝志卷三)載:陳光祿景肅墓按漳浦志景肅本傳雲在漸山之麓,有碑碣]。
人物
漳浦縣•唐
陳 政,(614~677年),字一民,號素軒,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唐高宗總章二年(已巳669年),奉旨進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攜子陳元光率府兵將士南下平亂、鎮戍,積勞成疾,卒於軍中,享年64歲,諡武烈,追封忠肅公。奉為開漳始祖。
陳元光,(657~711年),字廷炬,號龍湖,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唐總章二年,甫十三齡,領光州鄉薦第一,隨父入閩;父卒,代領其眾,平定肅亂,建置州縣,首任漳州刺史兼漳浦縣令,711年殉國,諡忠毅文惠,追封為豹韜衛鎮國大將軍兼光祿大夫、中書左丞臨漳侯,宋追封開漳州主聖王。奉為開漳聖祖。著作有《玉鈐集》、《龍湖集》等。
陳 坰,(681~742年),字朝佩,號迂齋,福建漳州人。武后天冊萬歲元年(695年)乙未科進士,授翰林院承旨直學士。711年父殉國後,奉旨接任漳州刺史。開元四年(丙辰716年)徙州治、縣治于故綏安地李澳川綏安城,在西宸嶺上建“威惠廟”及“盛德世祀”坊;開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登王維榜探花及第。著作有《雲漢遺稿》。
陳 酆,(731~779年)字有芑,號文甲,福建漳州人。唐玄宗天寶六載(丁亥,747年)舉秀才,授辰州寧遠令;天寶十載(辛卯,751年)調任漳州刺史。
陳 謨,(760~819年),字以忠,號毅夫,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已未779年)接任漳州刺史;唐德宗貞元二年(丙寅,786年)徙州治于龍溪桂林村,即今漳州城,奉敕遷葬曾祖陳元光將軍墓於城北松洲堡石鼓山上。貞元十二年(丙子,796年)平粵寇功,加福建、江西採訪,制置、觀察等使。唐憲宗元和元年(丙戌806年)入署兵部尚書事,加翰林學士、右衛大將軍,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平章事。
詔安縣
宋
陳景雍,字伯恭,號方屏廣東潮陽人,居漳浦縣安仁鄉修竹裏。南宋孝宗間應徵詣闕敷陳王道,賜官爵知休甯縣令。
陳景肅,(1130~1203年),字和仲,號石屏,廣東潮陽人,居漳浦縣安仁鄉修竹裏漸山(今詔安梅洲鄉梅山村)。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辛未科登趙逵榜進士,官至資政殿大學士、朝議大夫、嶺南諸州宣撫使贈南恩公。卒諡廉獻,贈光祿大夫、觀文殿大學士,人祀龍溪、漳浦、詔安、平和四邑鄉賢。
陳宗說,居漳浦縣海濱裏沙阪,後遷甲洲。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辛亥科特奏名進士。
陳 肇,(1173~1253年),字弘猷,號素軒,漳浦縣漸山(今屬詔安)人。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庚戌科特奏名進士,官至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尉,禦賜鐵券金牌。
陳 宰,字大猷,號東齋,漳浦縣漸山(今詔安)人。南宋進士,官至朝奉大夫、延平知府。
陳 概,(1210~1292年),字寢新,號奇須翁,漳浦縣漸山(今詔安)人。南宋武舉人,官漳州分曹參軍轉戶部員外郎、南航行軍統制,英勇善戰,為人端方,有美政義名。
陳 植,(1220~1293年),字寢立,號玉澗,漳浦縣漸山(今詔安)人。南宋理宗淳祜四年(1244年)甲辰科登晉夢炎榜進士,封郡馬都尉、嶺南路兵馬平南侯,都督嶺南海路兵馬,督兵崖山(今廣東新會一帶)勤王。
陳 格,(?~1279年),字寢成,漳浦縣漸山(今詔安)人。南宋理宋景定二年(1261年)辛酉科特奏名進士,官嶺南海舟監簿。祥興二年二月,崖山海上與元兵決戰中殉國。
陳泰興,字天錫,漳浦縣漸山(今詔安)人。南宋理淳祜七年(1447年)丁未科【按:疑為寶祜五年(1257年)丁巳科】進士,官至禮部侍郎、明經薦官校書郎。
陳登龍,漳浦縣海濱裏(今詔安)甲洲人。南宋度宗鹹淳四年(1268年)戊辰科進士,官至奉政大夫、禮部郎中。
陳泰箕,字天祿,漳浦縣漸山(詔安)人。南宋末年武進士,官至右參將。
陳吊眼,(?~1282年),又名大舉,漳浦縣海濱裏白葉峒(今詔安太平鎮白葉村)人。宋末景炎二年(丁醜,1277年),吊眼、吊花兄妹揭竿起義,聯合許(陳氏)夫人閩西佘漢義軍,“勢力遍及漳、汀、潮一帶,號十萬眾,連營數百里。”在元兵大舉入侵、民族危亡形勢下,助宋抗元,於是年夏率部擊退元兵,進取贛南,與張世傑王師合圍泉州……至元十七年(庚辰1280年),義軍攻克漳州,殺元守將傅全,萬戶府知事闞文興等。是時,帝昺已死,宋亡,為圖大計,他以複宋為名,封王自立,年號“昌泰”;是年冬在詔安湖內一帶,陳吊花指揮義軍智殲元將唆都部二千鐵騎,震驚元廷。在元兵重兵合圍和施反間計下,陳吊王錯殺吊花,於十九年(壬午1282年)十月突圍失敗,犧牲于白葉附近山嶺。為紀念英雄,後人稱之陳吊嶺,白葉鄉親雕其神像奉祀於雙溪廟中,名為陳大元帥。
元
陳子成,(1276~1360年)元官至武德將軍建甯路同知、總管事、驍騎尉南勝縣主,贈南勝伯。
陳泰奐,(1283~1362年),字天玉,諡元隆,漳浦縣四都漸山(今詔安)人,陳植六子。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1310年)官江西道左布政使。
陳君用,(1312~1366年),字玉諫,號鈴岡,元官至宣武將軍、南勝伯,漳州路萬戶府正萬戶,駐屯南詔(今詔安縣)。元惠宗至正十四年(甲午,1354年)督建南詔石城。卒諡忠潔湣侯,贈南勝侯。
陳子澄,漳浦縣四都梅嶺(今詔安縣梅嶺鎮)人。元舉明經,授南勝縣尹。入明以孫汶輝貴,追贈大理寺少卿。
陳君獻,字寶玉,號梅南,漳浦縣四都梅嶺人。元舉明經,授南勝訓導。入明以子汶輝貴,贈大理寺少卿。
明
陳汶輝,字耿光,號南皋,四都梅嶺人。明洪武初以經明行修應徵入試,名居第一,稱“八閩元士”,官至嘉議大夫,太子庶子兼弘文館大學士、大理寺少卿。以忤旨死,敕葬南京鳳凰山,賜太子少傅,諡文烈。
陳天資,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進士,官至湖廣布政使。
陳士奇,字弓甫,明天啟五年(1625年)丁醜科進士,官至四川巡撫。
陳 賓,字賓壬,明天啟五年(1625年)丁醜科進士,官至湖廣布政司參議。
清
陳春英,字華澄,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科進士,官至翰林檢討。
陳天堦,溪南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科進士,官至歸德府知府。
陳熙璧,字頤璧,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科進士。
陳丹心,字藎臣,號松齋,溪南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進士,官江西信豐令,遷湖南寧遠、零陵二縣令,除暴安良,廉潔自持,政績頗著。
陳腰公,又名汾倬文,字石亭,城關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科舉人官尚水、定海、慈溪等知縣,攝理寧波知府。學問淵博,不阿權貴,頗有政聲,民間有許多故事流傳至今。
陳文卿,清乾隆四年(1739年)已未科武進士。
陳定舉,清乾隆七年(1742年)壬戌科武進士,官至廣東虎門守備。
陳謝勇,清,官至金門鎮總兵。
陳識之,甲州人,清道光間官連城縣尹。
民國時期
陳熙台,(1876~1940年),縣城關(今南詔鎮)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壬寅科舉人,兩廣法政學堂畢業,任廣東遠平縣知事,積功加授同知銜,民國八年任詔安縣知事。
陳錫宗,(1910~1981年),字鶴禎,甲洲人。1946年11月當選中華民國南京政府國大代表,1949年遷居臺灣臺北市,為臺灣終身國大代表。
新中國
陳文平(1915~1993年),又名阿昭,南詔人。1934年參加革命,1938年入黨、參加新四軍,歷任雲和詔縣委副書記、閩南特委副書記兼雲和詔縣委書記、鐘騫支隊政委,閩南特委書記,建國後任龍溪地委副書記兼專員,福建省民政廳副廳長(正廳職)等職。
陳炎生,埔上人,歷任中共南靖縣委書記、漳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省x廳(正廳職)。
遷徙台、港、澳人物
陳 烏,二都白葉杉坑(今詔安太平鎮白葉星斗)村人,清中葉渡台,傳衍台南縣官田鄉。八傳雲孫陳水扁(白葉二十世、開漳四十四世135曾任中國臺北市長,2000年當選中國臺灣總統。
陳 馥,號德馨,攜妻沈氏及子陳收,陳交,舉家由詔安二都白葉杉坑(星斗)村渡台。
陳 蹤、號騰徽,陳籍、號其典昆仲,舉家由詔安二都白葉杉坑(星斗)村渡台,其子陳回、陳金同遷。
陳 見,[陳素(彩先)長子],陳崇、號益高[陳省(號智山)次子],陳靜[陳巧(號善學)四子],陳亢[陳謙(號益清)三子]同由詔安二都白葉杉坑(星斗)村渡台。
陳 暇,[陳書(號孔傳)四子]由詔安二都白葉長源(五鬥)村流台。
陳 飄、號名及,陳活【陳扶只(號文傑)三子陳院[陳珩(號楚奇)子],陳床[陳座(號侍正)三子]陳淑光[陳(號純禮)次子],陳敞[陳片(另盛言)五子],陳鑼、號積聲[陳遇(號性約)長子]等由、詔安二都白葉古竹村渡台。
陳 交,2[陳霜(號天恩)長子]由詔安二都白葉孝豐村渡海。
陳 貢,[陳舉(號會科)次子],陳話[陳公保(號神佑)次子)]由詔安二都白葉渡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