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紫金縣(原永安)陳姓部分源流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6年06月10日

紫金縣(原永安)陳姓部分源流 

陳姓原為媯姓。公元前1100多年,周武王伐紂成功,為鞏固統治,分封諸侯。因遏父在伐紂中功勳卓著,又是舜帝後裔,周武王封賜陳州(即今河南淮陽地域)給遏父的兒子“媯滿”作食邑、為領地。媯滿即以封地陳州作國名(春秋時的十二諸侯國之一),並以國為姓,改媯姓為陳姓,陳姓由此而生。陳氏得姓始祖陳滿,是舜帝的第三十四世孫,黃帝的第四十二世孫。

華夏陳氏,除“陳滿”之陳外,還有另外四個來源。但,“陳滿”一支是最大的一支,人口占了陳姓人口的絕大多數。紫金陳氏全部是陳滿後裔。據2006年紫金縣姓氏人口統計,全縣陳氏共有5萬多人,排行第4位。

 

遷徙史略

紫金陳姓,一源多支。自陳滿(一世祖)起,傳至二十世陳越,生兩子:長子陳衍釗,次子陳全溫。紫金陳姓,均為此兩脈後人,以陳衍釗後人為眾,遷入永安(今紫金,下同)的時間則大多都在明朝隆慶到清初。遷入紫金前,紫金陳氏各宗系的嫡祖先人遷徙足跡大致如下:

二十一世陳衍釗脈系。陳衍釗從河南淮陽首遷河南陽武。二遷山陽瑕丘。三遷河南郾城東(族譜稱召陵)。四遷浙江長城(今稱長興)。五遷:(甲)陳叔明脈遷福建仙遊縣;(乙)陳叔達脈遷江西吉州黃金鄉。六遷:(甲)即陳叔明脈遷江西德安常樂裏太平鄉艾草坪,即“義門”居址;(乙)即陳叔達脈六十七世陳大謨遷福建上杭。七遷:(甲)即陳叔明脈八十四世陳用(有譜載陳角)遷浙江溫州,陳魁遷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乙)即陳叔達脈陳大謨後人又返遷江西泰和縣柳溪村。八遷:(甲)即陳叔明脈八十五世陳鵬飛遷入惠州鐵爐湖,八十九世陳梅嵩遷福建上杭溪南裏古鎮坪,陳梅安遷福建平和縣小蘆溪;(乙)即陳叔達脈八十五世陳贄遷興甯城南“聚星第”,傳至八十九世陳璣遷長樂(今五華,下同)大嶺背,九十五世陳大章又遷河源;陳贄側室金氏攜一子遷東莞,其後人又返遷惠州鐵爐湖。

二十一世陳全溫脈系。陳全溫從河南淮陽首遷浚儀(今河南開封)。二遷:四十二世陳孟璉,任河南固始縣侯,定居固始,為固始陳氏開基祖。三遷:四十九世陳實遷河南召陵定居。四遷:六十一世陳元光隨父入閩,征戰有功,其下二十一代在福建為官,居福建漳州。五遷:八十二世陳增偕弟陳坦遷廣東潮州鸛塘立居。六遷:九十三世陳必華與兄陳必富由鸛塘移居廣東興寧坪上。

 

遷入紫金概況

一)縣城明德坊宗系

九十八世陳繼謨(指受姓以來,下同),于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年)從福建平和縣小蘆溪霞春遷入縣城明德坊開基,屬陳衍釗脈,陳叔明支系,陳魁後裔,八十九世陳梅安的十世孫。陳繼謨的第五世孫陳廷洋支系移居紫金城東荷樹下;部分住西柵街;陳廷潔支系世居城內明德坊、部分住下厚街、西柵街、新民街;陳廷漢支系分住下厚街、文興巷(溫屋巷)、龍騰街;陳元才支系有分遷附城黃花高陂等;陳廷清支系世居明德坊,部分分遷龍窩流塘(竹子坳)。

二)縣城儒林街宗系

九十二世陳千六郎,於明末崇禎七年(1634年)從福建平和縣小蘆溪永福裏遷入縣城儒林街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六十二世陳頊後裔,陳贄的子孫。到第二世有陳大榮遷居南嶺徑下(現名南嶺高新)立居。有第六世陳正滔遷居烏石車洞,其子陳乾益支系留居車洞,七世陳乾發再遷九和金光立居,傳至十四世孫陳運清遷居惠東多祝;六世陳正捷遷瓦溪上瀨雞麻嶂及寶山開基;六世陳正璋嗣孫分別遷至藍塘白樓子(現名藍塘建聯村)、沙塘水口圍、南山等地立居;六世陳正輝、陳正崇兩支遷居博羅蘇隴。

三)縣城西門外井塘宗系

九十八世陳進,于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年),從福建平和縣小蘆溪霞春遷入縣城西門外井塘(今屬附城)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陳叔明支系,陳魁後裔,八十九世陳梅安的十世孫與明德坊陳氏兄弟輩同遷入。到第四世陳奇新遷青溪嶂下立居;留居井塘支系(陳奇玉的子孫)世居附城蛇底坑,即舊名西門外井塘。另有一支系遷鶴山。

四)縣城三條巷宗系

陳國珍(總世數待考)於清朝從惠州遷入紫金縣城三條巷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六十二世陳頊後裔。

五)紫城鎮河塘唇宗系

九十七世陳端元,從興寧遷入紫城鎮河塘唇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六十二世陳頊支系,陳贄的十三世孫。祖上老輩流傳:宗源來自江西泰和柳溪村。

六)附城黃花宗系

九十八世陳賓,又名陳振南,于明朝末年從興寧坪上來永安經商。初寓居於縣城北門外壇崗坪。後其孫即一○○世陳啟潤、陳啟芳,各自在附城黃花置產、定居並立祠,叔伯兄弟兩人成為黃花的開基祖。屬二十一世陳全溫脈,六十一世陳元光後裔。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在黃花定居。後裔主要居住在附城黃花及紫金縣城,另有部分於百多年前先後移居四川省及廣西的賀縣、廣東中山和廣甯,紫金縣的黃塘車前和義容等地。近20多年有部分舉家遷至惠州、深圳等地。

七)附城新莊宗系

陳明德(總世數待考)于清康煕年間(1662~1722年)從福建汀州上杭縣遷入附城新莊開基。攜其祖陳斌、父陳仕敖骸骨葬永安。依其堂掛“聚星堂”推斷,此宗系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四十三世陳實後裔。

八)白溪文坑宗系

一○三世陳法道,從長樂橫陂約彭坑甲遷入附城白溪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四十三世陳實、六十三世陳叔明、八十四世陳魁、八十七世陳爵壽、九十世陳宗禮、九十二世陳楊裏、一○○世陳永福、一○一世陳連的裔孫。

九)烏石陶坑宗系

陳懷池(總世數待考)于明朝萬曆初年(1573年)從嘉應州程鄉(今梅縣)溪南都第三圖第四裏禾倉棟下鮮水塘面遷入烏石陶坑(現南崗)開基。從陳懷池為一世計起,到第四世陳榮春遷到黃塘白溪高坊開基,傳至第七世陳兆高、陳兆盛又遷到臨江花坑郭排。還有第四世陳子宜遷到瓦溪圍澳黃姜埔立居,傳至第七世陳永敏遷到瓦溪圍崗開基;陳永興遷到附城小黃花。此支系有一支系二遷到臨江花坑樓下立居(未明何世);有一支系遷瓦溪九樹老圩居住,屬二世陳朝俊脈裔。還有世居烏石荷崗陳屋坪、南崗陶坑村屬二世陳朝俊的後裔。

十)烏石(舊名田子徑)宗系

九十八世陳繼應,于明朝後期(15世紀中期)從福建平和縣小蘆溪霞春遷入烏石田子徑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陳叔明支系,陳魁後裔,九十八世陳梅安的十世孫。其後裔分佈在烏石鎮的烏石、龍徑、岩前、升車。其第五世陳允煥遷居柏埔長圳,另五世陳允盛遷上黃沙石壩尾(今瓦溪上瀨小土名右拔及墩頭村竹背坑)立居。

十一)烏石荷崗宗系

九十六世陳子瑞,從興寧東相(舊名)遷入烏石荷崗舊稱老圩壩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陳頊後裔,八十五世陳贄後裔。

十二)中壩袁田宗系

九十三世陳受通,于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從五華大嶺背(今五華縣轉水鎮三塘村)遷入中壩袁田下村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四十三世陳實後裔,六十二世陳頊支系,陳贄下延,陳璣的子孫。遷入時陳受通已老邁,創業人為其子陳祥(中壩祠堂祖牌名者)。陳祥生三子:長子陳福貞、次子陳以聰、三子陳百志。陳祥後裔有的世居袁田,有的移居鳳安、南嶺高新、義容湯下山,還有遷居廣西等地。

十三)中壩塔坳村學佬灣宗系

九十八世陳疊山,于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從福建平和縣小蘆溪霞春遷入中壩塔坳學佬灣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陳叔明支系,陳魁後裔,八十九世陳梅安的裔孫,與紫金縣城明德坊陳繼謨為兄弟。

十四)中壩富坑宗系①

陳德忠,又名陳以敏(總世數待考),于明朝惠帝建文(1400年),從五華大嶺背(今五華縣轉水鎮三塘村)遷入中壩富坑崗坑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六十二世陳頊支系,陳贄後裔,陳璣的裔孫。後裔分居富坑田背、橫嶺下、坑尾、車角塘等4個村落。

十五)中壩富坑宗系②

陳星達(總世數待考)。于十九世紀初從五華長布棟嶺下(小土名石牙頭)遷入中壩富坑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陳叔明支系,陳魁後裔,陳梅嵩裔孫。

十六)中壩富坑土圍子宗系

陳子清(總世數待考),于長樂(五華)大嶺背遷到中壩富坑富田自然村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六十二世陳頊支系,陳贄後裔,陳璣的裔孫。傳至中壩第六代陳英、陳蘭、陳邦、陳本四兄弟,有陳英子孫遷白溪崗背立居,絕大部分移住中壩中心村上東山,慣稱坎下立居;陳蘭子孫留居祖居中壩土圍子;陳邦支系遷廣東花縣;陳本支系移居中壩樂平。另一分支遷中壩良莊村榕樹下。

十七)中壩廣福宗系

一○三世陳法仁,于明朝正統年間(1436~1449年)從長樂橫陂約彭坑甲(今五華橫陂黃沙坑)遷入中壩廣福村品塘自然村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陳叔明支系,八十四世陳魁,八十七世陳爵壽,九十世陳宗禮,九十二世陳楊裏,一○○世陳永福後裔。

十八)水墩秋溪宗系

陳正忠(總世數待考),于明朝年間從五華大嶺背遷入水墩秋溪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陳贄後裔,陳璣子孫。其第七世陳奕萬於明末清初遷入藍塘和睦廈樓開基建祠。陳正忠的孫子陳玉富從秋溪遷龍窩紅星竹子坳開基,到其十一世陳中美再遷到上義李郊田又分遷藍塘大村。

十九)水墩歸湖宗系

九十一世陳千三郎,從長樂大坪遷入水墩歸湖開基。遷入歸湖第七世有一支系分遷橫坑旱埔開基。間中有家系分遷到龍窩砦頭立居。

二十)洋頭九曲水宗系①

陳法宙(總世數待考),從長樂大嶺背初遷彭坊河坑尾、後遷洋頭九曲水開基。在九曲水定居後,間中有支系遷廣西、陸河、惠東及本縣的赤炮九下塘、林田、縣城、洋頭圩等地。此宗系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四十三世陳實、六十二世陳頊、陳贄後裔,陳璣的子孫。

二十一)洋頭九曲水宗系②

陳心化(總世數待考),從長樂安流半徑遷入洋頭九曲水開基。在九曲水繁衍後裔十二世,間中有分支外遷。此宗系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四十三世陳實、六十三世陳叔明、八十四世陳魁、八十九世陳梅嵩、九十世陳宗泰、九十三世陳秀甫、九十四世陳仲貞的後裔。

二十二)南嶺鎮高新宗系

九十八世陳蔭,于明朝年間從五華安流棉洋遷入南嶺高新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六十三世陳叔明支系,八十四世陳魁後裔,八十九世陳梅嵩的十一世孫。陳蔭的第三世陳本恕脈移居四川;陳本用脈移居海豐縣高砂;陳本榮脈留居高步。陳本榮生三子:長子陳釡、次子陳聰、三子陳寶。他們的後裔有的世居高步,有的遷至紫金縣的水墩秋溪,陸河的河田,惠東的高潭、平山,海豐的公平、赤石,海南,深圳以及江西、福建、四川等地。

二十三)南嶺東溪宗系

妣鐘氏(祖考立忠未入紫金,總世數待考),約在20世紀中期從陸河南萬遷入南嶺東溪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四十三世陳實,六十二世陳頊,八十四世陳魁,八十九世陳梅嵩,九十五世陳秀甫支系。

二十四)瓦溪洪田宗系

陳大一郎(總世數待考),明末清初從長樂(五華)大嶺背遷入瓦溪洪田羊角坑開基,1990~1995年,絕大部分遷居深圳等珠三角地區。

二十五)瓦溪上瀨(塘渚)宗系

一○三世陳法聰,於明代從興寧遷入上瀨塘渚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六十二世陳頊支系,陳贄的後裔。陳法聰生三子:陳奕悟、陳念悟、陳天悟。長子陳奕悟留居塘渚,另分一支遷九和三社坑尾,還有一支移民馬來西亞。次子陳念悟支系有一支世居北坑;另分一支遷今九和幸福村,再分一支移居義容圩。三子陳天悟一支系遷至博羅。

二十六)瓦溪上瀨(高崗)宗系

陳宗貴(總世數待考)。于明朝中期宣德年間(1426~1435年)從興甯石馬甘村狗陂雙溪遷入瓦溪上瀨高崗陳屋坑開基,第五世玄孫陳若鵬遷至增城,陳捷鵬、陳偉鵬遷至廣西;第六世陳啟祥、陳潤祥遷至從化。第六世陳鳳珖遷至九和三社坑立居。第八世陳錦昌遷至九和寨下立居。

二十七)瓦溪陶前宗系

陳清貞(總世數待考),于清朝雍正時(1723~1735年)從五華大埔(小土名)遷入瓦溪陶前開基,世居於此,已繁衍十一世。

二十八)瓦溪圍崗宗系

陳廷康、廷輝(兄弟兩房)(總世數待考)。由陳法賓從五華橫陂(舊名長樂橫陂約松柏下)遷入永安中鎮約雙口甲蘇坑裏,生五子:廷玉、廷金、廷耀、廷永、廷輝。陳廷耀遷義容水尾石莫嶂;陳廷玉遷古竹赤菜;陳廷金失記;陳廷康、廷輝的後裔,有遷上黃沙約(今瓦溪鎮)松山下(今圍崗村)俗稱老來陳。從中壩計起繁衍後裔十七世。此宗系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陳叔明支系,陳魁後裔,八十七世陳儉壽之次子後裔。

二十九)藍塘芙蓉壩宗系

一○一世陳斯攀,其曾祖九十八世陳繼善於明朝隆慶三年(1569年),從福建平和縣小蘆溪霞春遷入永安縣城寓居(為紫金一世),陳斯攀成年後,棄縣城選址藍塘芙蓉壩建祠宇定居。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陳叔明支系陳魁後裔,八十九世陳梅安的十世孫。

三十)藍塘長塘宗系

陳必遠(總世數待考),于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從東莞茶園書紙街遷入藍塘長塘開基。六十二世陳頊後裔。有後裔遷入義容圩鎮一家系。

三十一)藍塘柏子壩宗系

陳貴通,又名萬一郎(總世數待考),于明朝隆慶三年(1569年),從長樂遷入藍塘柏子壩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六十二世陳頊後裔。開基後有其後裔支系遷藍塘白沙塘和龍渡、羅庚湖、軍糧口、和睦白文排、大村及好義鎮番背角(即山背角,此支又有分遷古竹奎溪村立居)。亦有部分早年遷居廣西、東莞。

三十二)藍塘元吉宗系

陳應麟(總世數待考),于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年)從福建漳州龍溪遷入藍塘元吉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六十二世陳頊後裔。

三十三)藍塘博雅宗系

陳鳴鳳(總世數待考),于明朝正德(1506~1521年)年間,從東莞茶園水巷街遷入藍塘博雅學藪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

三十四)藍塘塘田宗系

陳殿謀、殿章兄弟,于清朝嘉慶十一年(1806年),從五華遷入藍塘塘田水背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六十二世陳頊後裔。

三十五)鳳安下石宗系

陳明溪(總世數待考),于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年)從深圳橫崗荷坳村(現名)再遷龍崗仙人嶺後遷入鳳安下石開基。其後人主要分佈在紫金鳳安和藍塘。還有從藍塘某支系分遷義容大同的兩家系,在大同繁衍五代人。另有部分後人分遷至惠陽水口、增城中新、廣西貴縣、福建永定等地。

三十六)好義宗系

一○○世陳有盛,於明末清初,從福建漳州平和縣小蘆溪遷入好義開基。其第三世陳應騰遷至廣西梧州;第七世陳斯明、陳斯漢、陳斯建分別遷至鶴山白米田、增城鼓浪圍。第四世陳國皆遷紫金縣城東門。陳國皆後裔又有支系遷至石公神(即臨江圩)立居。

三十七)好義吉田宗系

三十八)好義康圍宗系

三十九)好義葫蘆崗宗系

四十)好義香絲徑宗系

四十一)好義上圍宗系

四十二)好義黃坑宗系

上述 6個好義陳氏宗系的開基祖名諱及總世數待考。均是從外省、市、縣直遷好義,遷入的時間皆在數百年以上,間中有分支外遷。

四十三)好義渡船頭宗系

陳粵霖、陳粵茂(總世數待考),兄弟倆從河源密州遷入好義渡船頭開基。從遷徙足跡(漳州~潮州~興寧矮崗~河源密州)推斷,此宗系屬八十四世陳魁、八十七世陳儉壽三子陳孟三郎的後裔。陳粵茂後裔有再遷去古竹黃坳立居。

四十四)上義宗系

陳可賢(總世數待考),從五華大嶺背遷入上義丁興角定居開基,再置業于豐窩石湖面。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六十二世陳頊支系,陳贄後裔。

四十五)古竹水東宗系

陳惠弼(總世數待考),從興甯遷入古竹水東開基。其有七位孫子,其中陳君惠遷入惠陽馬鞍鬍鬚潭,其餘六位孫輩世居水東故里。

四十六)古竹鎖匙街宗系

陳茂純(總世數待考),從博羅遷入古竹鎖匙街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陳叔明支系,八十二世陳讓、八十四世陳公良的後裔。

四十七)古竹潮沙宗系

陳肖溪(總世數待考),從南雄珠璣巷石井頭遷入古竹潮沙陳屋村(舊稱拾義村)開基。陳肖溪生四子,長子陳通世居潮沙陳屋村,生兩子:長子陳德星移居石塘,次子陳錦雲留居陳屋村;次子陳達遷柏塘公莊;三子陳遠遷東莞茶園;四子陳慶遷江西省。陳肖溪祖輩上溯原籍為福建汀州,堂號曰“聚星堂”,故可追溯到此宗系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四十三世陳實後裔。

四十八)古竹四維宗系

古竹四維冷水坑陳氏從潮州遷入。從堂號曰“聚星堂”推斷,此宗系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四十三世陳實後裔。

四十九)古竹蓼坑宗系

陳奇瑞(總世數待考),從興甯水口遷入古竹蓼坑湖洋窩開基。從堂號曰“聚星堂”推斷,此宗系屬四十三世陳實後裔。

五十)古竹平渡宗系

一○○世陳受恩,從長樂橫坡大亨洞遷入古竹平渡石嘴開基。

五十一)義容黃洞宗系

一○一世陳輝,陳輝曾遷入九樹寨上村小住若干年,後其長子陳仕俊到義容黃洞開基,二子陳仕穆外遷增城。該宗系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四十三世陳實後裔,六十三世陳叔明支系,八十四世陳魁,八十五世陳嵩,八十六世陳欽,八十七世陳爵壽,八十八世陳仲八郎,八十九世陳梅佐,九十世陳十一郎的後裔。

五十二)義容橋田上田心宗系

九十五世陳奕台,從長樂遷入義容橋田上田心開基,屬十七世陳留脈系,四十四世陳實後裔。

五十三)義容橋田高嶺下宗系

(名諱、總世數待考),從長樂大嶺背先遷入義容東平紅頭石,後徙入橋田高嶺下開基。後裔分支有遷居東平沙坑、義容大同及安全定居。

五十四)義容大新宗系

(名諱、總世數待考),從長樂遷到義容大新壟底開基。後有一分支徙入東平紅圍定居。

五十五)義容圩鎮宗系

一○五世陳祖芬,從大埔遷入義容圩鎮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四十三世陳實、六十三世陳叔明、八十四世陳魁、八十五世陳嵩、八十七世陳爵壽、八十八世陳仲六郎的後裔。

五十六)義容東平宗系

陳亞雲(總世數待考),由五華先遷在附城黃花小住,後遷義容東平村車砦頭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四十三世陳實,六十二世陳頊後裔。

五十七)青溪狗頭嶂宗系①

陳法明(其子陳舜則始為紫金開基祖,總世數待考)。于明朝萬曆末期由子輩陳舜則從興甯石馬遷入青溪狗頭嶂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六十二世陳頊支系,陳贄的後裔。到其第五世陳俊山遷九和圍角街定居。

五十八)青溪狗頭嶂宗系②

九十五世陳儒,從長樂道前下潭屯選遷永安,後遷林田約諸母鋪田心圍,再遷青溪龍田狗頭嶂開基。後裔有遷外地。

五十九)青溪青水宗系

一○三世陳法政,由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鄉陳德村遷至梅縣、後由其子輩再次遷至青溪雅閣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四十三世陳實、六十三世陳叔明、八十四世陳魁、八十五世陳峰、八十六世陳自強的後裔。其族內尊陳法政為開基一世,有三位孫輩遷居東莞。從第四世開始分陳毓恒、毓彝、毓性三房下延。第五世以後,有的支系分遷到義容東平車砦頭,青溪聯光村的善光和蔣洞。

六十)黃塘辣寨坑(現名拔翠村)宗系

陳一龍(總世數待考),從平遠石正遷入黃塘拔翠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陳叔明支系,八十四世陳魁後裔。有後裔移居外地,其二十二世有陳播、陳應中兩家系移居義容東平車砦頭。

六十一)黃塘蘆笛溪宗系

九十六世陳效,從河源久社陳村遷入黃塘蘆笛溪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六十二世陳頊支系,陳贄、陳璣的後裔。現大部分遷至深圳等地。

六十二)黃塘鐵嶂宗系

陳雲龍、陳雲鳳兄弟(總世數待考)。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隨軍伍入永安黃塘鐵嶂營盤開基。該宗系人口大部分遷離故居,多數定居于惠州。

六十三)柏埔東升陂角沙宗系

一○○世陳惠,于明朝萬曆元年春(1573年),從惠州鐵爐湖遷入柏埔東升陂角沙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陳叔明支系,陳用(有載陳角)後裔。其後裔散居柏埔永豐漁潭、荷樹徑、鷓鴣坑、欖子角、東方格田、東升陂角沙、福田瓦廠下及遷縣外等地。

六十四)柏埔長嶺宗系

九十九世陳明忠,于明朝萬曆十二年(1584年),從福建上杭溪南裏古鎮坪苧麻塘遷入柏埔新豐長嶺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陳叔明支系,陳魁的十六世,八十九世陳梅嵩的第十一世。後裔散居柏埔南昌塘角、上白田、新豐長嶺、東升石子嶺、茶壺耳、豬嬤壟、上下高橋、下壟子、龍頸、小魯社前排、合水及外遷等地。

六十五)柏埔東升宗系

一一○世陳淦庭、陳已恩、陳已昌、陳已真之妻曾六妹,于民國九年(1910年),從五華長布棟嶺下遷入柏埔東升下壟子埧下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陳叔明支系,陳魁、陳梅嵩的後裔。

六十六)柏埔復興塘背宗系

一○○世陳鳳儒,于清朝康煕十年(1671年),從河源仙塘牛崗嶺遷入柏埔復興塘背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六十二世陳頊支系,陳贄後裔,五華大嶺背陳璣的後裔,大部分留居柏埔,亦有遷移外地外省。留居祖藉者,散居小魯石坑(又遷臨江光坳,柏埔圩),復興塘背,柏埔倉下壩等。

六十七)柏埔群星宗系

九十七世陳尚義,(遷入時間不詳),從五華大嶺背遷入柏埔群星莊上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六十二世陳頊支系,陳贄後裔,五華大嶺背陳璣後裔。有遷外地。留居祖籍後裔絕大部分世居群星村。

六十八)柏埔梅村宗系

陳元唐(總世數待考),于明朝後期(1570~1600年),從惠州鐵爐湖遷入柏埔梅村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六十二世陳頊支系,陳贄後裔。到其十二世:佩字輩,有十幾家系遷至廣西。還有其部分十四、十五世移居海外。留居祖藉的後裔散居于永豐鷓鴣坑,是第七世陳廷重的後裔。另,在黃塘白溪有一支系。大部分仍世居梅村故里。

六十九)臨江梧豐田心宗系①

陳碧鋒(總世數待考),福建遷入臨江梧豐田心開基。

七十)臨江梧豐田心宗系②

陳仁漢(總世數待考),五華遷入臨江梧豐田心開基。

七十一)臨江梧豐田心宗系③

名諱、總世數待考)。該宗系先遷梧豐盧村,後有分支或移斬坑、或移惠州、或移柏埔。移斬坑脈,又有分支返遷梧豐田心開基。

七十二)臨江梧豐田心(盧村)宗系

陳湛衷(總世數待考)。從河源迴龍鴨麻坑遷入臨江梧豐田心盧村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陳叔明支系,陳魁後裔。陳湛衷生兩子:長子遷河源,次子世居盧村。

七十三)臨江梧豐斬坑宗系

九十三世(存疑待考)陳宗洪。從興寧小土名鷂婆咀遷入臨江梧豐斬坑開基,屬二十一世陳衍釗脈,四十三世陳實後裔,八十五世贄公的裔孫。陳宗洪生兩子,陳紫棟、陳紫雲。陳紫棟外遷惠陽三思園。陳紫雲後裔居斬坑。

七十四)臨江桂林宗系

因陳彩(總世數待考)帶一子眷屬從福建汀州入粵,選址于惠東白芒花定居,若干年後,其妻帶另一子眷屬從原籍福建汀州入粵尋夫,沿東江而上,在臨江桂林地段上岸,見橫圳地面土地肥沃,視為養生福地,遂於此駐足開基而延續至今。另有一支遷至古竹水東定居;還有一支遷河源埔前三坑定居。

七十五)臨江圩鎮陳屋巷宗系

陳理尚(總世數待考),於康熙年間(1662~1722年)從東莞遷入臨江圩鎮陳屋巷開基。

七十六)臨江圩鎮陳屋巷(學校路)宗系

(名諱、總世數待考),從興甯遷入臨江圩鎮陳屋巷開基。從“聚星堂”的堂號推斷,此宗系屬四十三世陳實脈。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