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長坑陳氏舊譜原序
姓者,生也,以此為祖父之相生,雖下及百世而不改也。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連屬也。
……
隋煬帝之後,澗公生一子潭公,入閩長樂西湖開基,以澗公為太始祖,由澗公傳於今。孰親孰疏,孰昭孰穆,尊卑秩然者寡矣。
以何故由譜牒之不明也,譜牒不明,譜牒之未修也。故子孫視譜牒為緩圖,而忘水木根源之意耳。於是,至雍公生一子,諱野字番公,通書史乃族中之文人,奮然有志於斯,緝續成帙。上自胡公以來,幾千餘年,歷歷可鑒,又與總譜。
(節選自2003年版《德星堂陳氏宗譜》P1)
注:大田縣德星堂陳氏入大田縣始祖為三十公,以上譜序是認定澗公傳雍公雍生野,認定本系為永安貢川、唐禦史中丞陳雍直系後裔,三十公香火于1970年安奉在貢川陳氏大宗祠追遠堂。2003年版《德星堂陳氏宗譜》采信傳為陳孔任譜序之內容,認定為漳州南院、初唐太子太傅陳邕直系後裔。
譜系
長期以來,該系陳氏認定是永安貢川、唐禦史中丞陳雍公直系,2003年修譜又改成是漳州南院、初唐太子太傅陳邕直系,但無疑問清晰世系始于似祖公。
似祖公,生二子,長子汝賢公,次子汝寅公。
似祖公次子汝寅公(諱四使,妣蔡氏),宋建隆年間(960~963年)遷尤溪縣三十都華溪石峻開基。
汝賢公仕秀洲知縣,其子世寶公,宋乾德年間(964~968年)遷興化府仙遊縣大圳(今大濟鄉)鷓山,世寶公生三子:二十、三十、四十。長子二十公,任江西興國縣令;三子四十公下落失考;次子三十公,遷尤溪縣進賢鄉(進城鄉)大田裏東上團三十都長嶺洋,肇基陳張二姓合住。
三十公後裔癸一公於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鼎建德星堂。
似祖公次子汝寅公今梅山石圳陳氏,原始資料欠缺,直系未清,目前唯一可查證的文江小芹村《陳氏宗譜序》記載也是世系本源未清,前半部為永安貢川歷代世祖,後半部又是南院陳氏世祖。
大田縣梅山鄉長坑村德星堂癸一公,是三十公七世孫,先祖汝賢公是梅山石圳陳氏始祖汝寅公的兄長,同樣存在直系未清的問題——是漳州南院、初唐太子太傅陳邕後裔還是永安貢川、唐禦史中丞陳雍後裔?
長期以來,大田縣梅山鄉長坑村德星堂陳氏宗親,始終認定本系為永安貢川陳雍公直系。清康熙23年(公元1684年)修纂的宗譜就有貢川陳氏大宗祠追遠堂的記載。三十公裔孫自明、清、民國歷朝歷代均不間斷參與大宗祠的修建、祭祀、捐款活動。
始建于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的貢川陳氏大宗祠(追遠堂),目前宗祠內珍藏著一部清光緒十六年撰修的大宗譜,共48分冊。這套宗譜的發現、回歸也跟大田縣梅山鄉長坑村德星堂裔孫陳志貳有關。
1970年,梅山鄉香萍村農民葉德產,在永安貢川撫育幼林是挖到一套貢川《陳氏宗譜》計四十八本。三十公裔孫陳志貳聞訊後,費盡周折予以贖回,並奉送貢川陳氏大宗祠收藏。當年,貢川陳氏宗親在沒有其他更有力證據佐證的情況下,為三十公裔孫的善舉深感欽佩自豪,經董事會、理事會研究決定,將三十公香火請迎(是首次還是再次?)于《貢川陳氏大宗祠》安放,永垂千古。
1982年三十公裔孫為貢川大宗祠捐款3000多元,1998年又捐1000元,1999年為建陳氏大宗祠大田廳捐款1450元。
2003年,陳升章主編的《德星堂宗譜》,通過查閱大量文檔記載和宗親信函往來,本著正本清源的態度,明確指出:長安陳氏實為漳州南院、初唐太子太傅陳邕的後裔。對此,筆者依然存疑,認為在沒有更確鑿證據佐證之前,暫時不要妄下結論。現在可以確定的是大田縣長安(今梅山鄉長坑村)德星堂陳氏是三十公後裔,最多可以上溯三代到似祖公。
附注:據有關資料記載,太丘陳實的第26世裔孫陳邕(646—740),字崇福,號南山,諡忠順王,原住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西安市)洪固鄉胄桂裏,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
705年)乙巳科賜進士出身,官拜太子太傅,因與宰相李林甫不和,被謫福建。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
736年),九十一歲的陳邕率族眾入閩(比貢川陳雍入閩還早五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