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貢川陳序代序
家譜、和諧社會、完美人生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尋根問祖,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的一種情感訴求。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這個定性的概念大家都明白,那麼,你、我各為炎、黃的第幾代孫呢?這定量的“數”就得依靠各自家譜中的“世系表”逐代推演,而推演“世系表”卻是一個美妙的過程,因為,同宗的僅在十幾代甚或幾代前就是一家人,而同姓的則在幾十代前也會是一家人,即使不同姓的總能上溯至某代前也必然是一家人,這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現實涵義。即然你我之間本來就是兄弟,那麼,何不敞開襟懷、放寬心胸?還有什麼可計較之得失?這祥,便能引導和促進社會的“和諧”。
“和諧”本是歷代先賢們孜孜以求的理想。孔子提出“大同世界”的社會構想:人與人之間注重誠信,講求仁愛友善、和睦相處,整個社會選賢舉能、富庶安康,一派安寧和諧、祥順致美的社會景現;墨子提出“兼相愛”;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到近代,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要建立一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孫中山先生則在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確立了“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社會理想。
家譜就是根的象徵,家譜能記載歷史、聯絡宗親,又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團結互助。修譜就是人們尊祖敬宗、尊老愛幼的第一表像。一個人對父母是否孝順,對兄長是否尊敬,這絕不是一個個人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家庭問題,而是關係到社會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問題。一個連自己的親人都不能敬愛的人,是不能敬愛別人的。每個人若都能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並能虔誠地追念祭祀祖先,那麼,就可以使社會的道德風尚歸於淳樸厚道了。
人不能沒有根。有些人對於修譜不關心、不配合,還會曲解他人之熱心,認為“我們並不看重也不興趣修譜這回事,對我們來說,人生在哪里都一樣,是不是誰的後代也不用追究。”實際上持這觀點的人不僅僅是對祖宗、對自已的不負責任,而且是對子孫後代、對國家、對社會的不負責任。人若無根,有若浮萍,身心將游離於社會之外,並易滋生陰暗心態。無根就無令人敬畏的祖宗可效,上無祖宗光耀可保持,下無家族榮耀需延續,自我為大,使人生缺乏責任心和使命感,精神上易成為游離於社會的孤魂,突出表現在:人生無遠大志向,學無定性、遇難而退,心浮氣燥、道德水準低下,凡事以自我為中心。這種人不但離婚率高、犯罪率高、成功率低,而且易激化個人和社會矛盾,給自已、家人、社會造成傷害,給“和諧社會”製造不和諧雜音。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每個人的家譜中,總能上溯到“厚德載物”的先賢或偉人,而他們一定也會記載於人類發展的正史中,並深受社會以及子孫後代的尊崇與褒頌,那麼,他的賢德就足以讓人“見賢思齊”,這樣,則“民德歸厚矣”!
當翻開一部完整的家譜,前面黃帝、堯、舜開源,中間有諸多先賢聖祖繼之,並且在後面能找到自已的名字時,你的血脈中一定感受到一股暖流,這股暖流來自幾千年的“家國文化”,來自你與先賢的“一脈相承”,那麼,你崇高的使命感便油然而生,這種使命感能引導你明白人生目標,引導你做好“人生設計”,引導你成就光明磊落、心態健康、勤奮向上、走正道、做正事的成功人生,引導你效仿先祖之厚德,堂堂正正地做個好人,做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讓為官者更加清廉、效力,不貪不腐,多做實事少說空話,不敗先祖之名節,為民者更為勤學奮進,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修譜明志,而不在於借光,大凡自已胸中無物者,獨喜借他人之光,而胸中有“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才者終會自己放光。族中或有地位顯赫者,乃其個人努力、祖德感召之故也,於其本人,應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克已奉公、心胸坦蕩,多做實事、為祖爭輝,于族人,則應助其成就公正守法、廉潔奉公之名節,並能效其高尚品德、思想、文化與貢獻,而非慕其“衣冠”“頂戴”,更不可借其名而釣譽、謀利、滋事。縱觀數千年歷史,人的一生僅一瞬耳,歷史長河中,大浪淘沙,浮者隨濁浪而遠去,湮沒於歷史浩淼長河之中,只有金子才能如恒星般堅而不棄、永放光芒,讓我們做一顆為祖爭輝、閃光的金子吧!
陳鼎淩 2010年12月 8日于福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