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志重修族譜根源敘 ⑴
始祖平公,汴梁人也。漢文帝時授左丞相,後退隱姑蘇吳縣。傳至志達公,奮志儒業,登哀帝元壽己未茂才,授京兆府尹。因莽亂避居於陵陽淳市圖,即今所村是也。及六派祖廠公、厥公兄弟同登延熹乙巳進士,廠公任授內翰,厥公任授軍州監察禦史。至唐時,有祖宮賦公登景雲庚戌進士,任授太中大夫。生女賢淑,隨任。元宗選為妃,賜造百梁廳以旌之。彼時公辭爵告歸。恩賜造觀音祠,內塑妃像猶存⑵。公第三子什萬公富厚,值天寶五年歲饑,納米千擔請賑,上喜,賜爵辭歸,旌表“義民”,立亭銘石以記。相傳至升卿公,計有四十四派矣。公拜官正奉大夫,敕建雲陽官禮亭。今號為“官禮”由此而始⑶。至紹聖年間,又建立祠堂,重修宗譜。有子凱明公,生三子:國佐、郡佐、邑佐。國佐公生子二:曰孝,曰弟。孝公生二子:祿生、福生。祿生一子英豪,早卒。弟公生二子:受生、壽生。壽公生一子曰英崇。我邑佐公生一子,諱義四。義公生子二:榮生、顯生。榮生公去本縣十六都梅塘而居⑷;顯生公至宋紹熙年間移業後沖⑸,生一子英善公。英善公生二子:慶一、慶二。慶一公篤志舉業,登景炎己卯進士,辭爵歸養。父喪,廬墓三年,上敕鈔楮,印輯宗譜。於大元至正年間約五十六派矣⑹。有祖倡一、倡二、倡三,子孫眾盛,各分裏甲。二公之子曰完,博究經史,欽選淩煙閣清吏司,後致仕而歸。至成化七年⑺,五十八派祖曰迪、曰景、曰易、曰聰、曰昶,協修宗譜。後遭火災,鈔譜失傳。幸老譜猶存,今吾采而輯之,補其缺略,以俟後之達者。庶先人之源派,前代之事蹟,一展卷而了然在目矣。故雲。
時
隆慶三年(1569年)己巳秋吉六十派孫文志謹識。
注釋
⑴此據嘉慶譜載。按:文志公與我支共五十四派添一公。我支乃添一公三子倡三之後;文志公乃添一公次子倡二公第五派孫,與我文章公出五服弟兄。
⑵據譜載,是在宋代,陳氏祿生公女陳天定出資在村中建造觀音堂,以紀念這位妃子娘娘,堂中觀音像就是皇妃相貌。據村中老先生說,觀音堂就建在太平山房邊上,早先曾被作為生產隊倉庫,其屋頂的月牆為拱形,很特別。此建築在不久前被拆除了,現僅存碑銘一塊。
⑶但據《陳氏宗譜》記載,太平山房的前身為“官禮堂”。陳什萬,義捐谷萬擔,賜爵不受。唐玄宗天寶五年,賜陳氏官禮匾額,“官禮之號,由此基焉”。陳氏族人為紀念其先人捐穀濟荒被朝廷旌為義民而建的“官禮堂”,毀於元代。後由陳孟賢於明洪武年間在其舊址上建“積善堂”為合族公堂。陳孟賢於明洪武年間以貢致仕,授迪功郎,任江西饒州府經歷,後因反對朱棣擁兵發難,兵敗就義,留有血書示後人。其人一生品卓行方,為政勤民,為臣盡忠,堪為陳氏楷模。前二進建於明末清初,乾隆三十六年(1771)為方便鄰近生童赴試投宿和興義學,充作學館,時秋浦邑令鐘學曾題匾“聚德堂”贈之,以為褒獎。咸豐二年(1852)再次擴建成現在規模。
⑷據我們到陵陽訪問調查,梅塘即今青陽縣楊田鎮。
⑸據我們到陵陽訪問調查,後沖即後村。就在所村東邊。所謂東西分就是以太平山房為中點,所村為西分,後村為東分。紹聖是宋哲宗趙煦(1086~1100年在位)的年號,即1094--1097年。
⑹大元至正為元惠宗(1333~1368年在位)的年號,即1341~1368年。元惠帝是元朝最後一個皇帝,1368年退出大都(今北京市)。
⑺成化是明憲宗朱見深(1465~1487年在位)的年號,成化七年即147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