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武甯大寺裏陳氏重修宗譜序曲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6年06月10日

武甯大寺裏陳氏重修宗譜序曲 

初稿暨徵求意見稿

序曲一

生命之問——我是誰

仰望星空,叩問大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我是誰?誰是我?六十多年的生命回應我無數次的追問:你從祖宗來,你到兒孫去!這就是你,你是中華陳氏大寺裏先祖的後裔,同時,你又是後裔之後裔的長輩!你可以沒有社會地位,不能沒有宗族席位;你可以沒有世俗業績,不能沒有家庭功績;你可以不為朝廷建功立業,不能不為陳氏撫兒育女。無論你在社會上披著如何光鮮的榮譽,世俗很快就會把你忘記;唯有中華陳氏大寺裏宗譜永遠守護著你的席位,哪怕千百年之後,仍有後裔之後裔景仰你的靈位。生命因此而頓悟:宗譜是宗族史冊、人生足跡!無論男女老少,不論過繼招親,宗譜都一視同仁,是生命永存的血跡、靈魂永久的駐地!為此,大寺裏所有的陳氏宗親都必須為大寺裏陳氏宗譜傾心盡力!

宗譜牽引著生命的靈魂,在蒼茫大地上追尋先祖的足跡。

 

序曲二

開基先祖——貴上公

贛北幕阜山脈盡頭,緊挨著修江北岸,有座古老的武寧縣城。出城門往南,一架長長的木板浮橋橫過修江水面,連接南北兩岸。南岸,九嶺山脈牽引著的嚴陽山,巍峩地聳立在武寧縣境內。嚴陽山深處,溪水潺潺地流動。溪水兩側,層林疊障的崇山峻嶺夾峙著一個叫做大寺裏的山村。三百多年以前,這裏還是虎狼出沒的原始森林。

公元一七一三年初春,貴上公換了一雙又一雙草鞋,幾經曲折,終於在大寺裏停住了流浪的腳步。貴上公體魄品行孕育于福建故土,公幼年喪父,歷經磨煉,少年灑脫,才能卓異,十三歲告別慈母、兄弟,來江西闖蕩天下,在靖安打工兩年後,獨自一人闖進了慕名已久的武寧大寺裏深山。公見這裏山高泉清、崇林蔽日,深深地愛上了這方富饒的山土,認為在這裏可以大有作為。其時,公年方十五,比公先來這裏的兩位老者,見公年少老成,可以為伴,將公留下,劃定地盤,任公開發。山林中,常有野獸出沒,虎狼擋道。公大聲喝叱,聲振林野。虎狼畏之,垂尾而遁,再也不來搔擾。於是,公安心創業,披荊斬棘,拓荒耕種,廣置田產,並在這裏建築瓦屋居室。公田產不斷擴展,名聲漸遠。

貴上公十八歲那年,靖安餘公,認為公卓越超凡,是志向高遠之人,將愛女許配給公。公自十九歲做父親起,先後喜得二子、五孫、九曾孫,四世同堂,子孫繁旺。公雖然未曾讀書,對子孫學業卻督促甚嚴。凡有讀書人來,公都敬如上賓,恭候迎接。夫人亦然,總是大盤大碗,傾情款待。武甯縣城興辦學堂,公樂而助之,康慨捐贈。親朋故友,凡有貧困者,公再三救濟均不吝嗇。公樂善好施,事無巨細義字當先,凡背離道義之事,一概遠而拒之。公不忘祖訓,對慈母更是孝敬有加;慈母在世時,公每年都會在慈母生日時回福建上杭額裏村省親,以盡孝子之道。公還在額裏村購買田地,將田地每年所得收入都作為祭祀祖宗所用。

大寺裏山土肥沃,人丁興旺。於貴上公稍後些時間來的同胞兄弟近上公、琳上公和同宗兄弟雲上公亦子孫繁茂。他們回福建上杭額裏村省親時,都帶著兒孫去祭拜先祖,言傳身教,讓子孫們終身牢記:大寺裏陳氏宗親都是媯水舜公一陳州滿公-江州義門陳旺公-福建汀州莊魁公-福建上杭梅山公-上杭舊縣千一郎公的後裔。每年清明,子孫後裔長幼有序地跪拜在先祖墓前,焚香祭奠,切身感受先祖的血脈在生命中湧動,融入大寺裏風水,順著嚴陽山勢,沿著九嶺山脈,穿越中華大地廣袤時空,與遠古時的媯水、西周時的中原陳州緊緊地連成一體。

 

序曲三

姓氏淵源——媯滿公

三千一百多年前,舜帝姚重華第三十三世孫一閼父(又稱遏父)之子媯姓有虞氏滿公,以高尚的禮義德行和過人的文韜武略,深受周武王姬發賞識。周武王不僅將長女太姬(又稱大姬)許配給他,還封地陳州(今河南柘城-河南淮陽),為陳國國君。長髯美須的媯滿公,邁著堅實的步履,登上他任職後新建的陳城城樓,他儀錶莊重地捋順鬍鬚,舉止凝重地淨手焚香,虔誠地遙祭媯姓始祖舜公和媯水河畔的列祖列宗。他牢記祖訓,不忘父親教誨:無論身居何地、位處何級,都不能忘記自己是舜帝後裔。他父親精通陶藝,歷任周文王、武王兩帝的陶正之職,父親語重心長地告誡他,要以己所長,做有用之人;並不厭其煩地給他講述,始祖舜公當年是如何以真誠的孝義品行和非凡的才華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又是如何接受堯的考察,舉家搬到媯水(今山西境內),勵精圖治,繁衍生息……族人以媯水為姓,是為了告誡子孫,要遵循孝義,將舜公勵精圖治的精神代代相傳。媯滿公深知自己身上流淌著始祖舜公的血液,執政以來不敢有半點疏忽,他在位期間,修築陳城,以抵禦外敵入侵;以周朝的禮儀規範教化百姓,使陳國成為禮儀之邦;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位居十二大諸侯國之列。媯滿公仙逝後,周朝以其治理陳國的功績和長髯美須的形貌特徵,諡號陳胡公。滿公之子申公繼位。申公懷念父親治理陳國的偉大功績,以陳為姓,訓導子孫後代,不要忘記陳姓始祖滿公高尚的禮義德行;並激勵子孫,無論身居何地、位處何級都要牢記祖訓:遵循孝義,以己所長做有用之人。

 

序曲四

陳氏血脈——淵遠流長

日盈月昃,斗換星移。舜公第三十三世孫一滿公之後,陳氏血脈,在歲月長河中繁衍生息,子子孫孫,生生不息,不斷繁衍,遍佈中華大地,甚至漂洋過海,流向世界許多國家地區。千百年來,陳氏血脈,有涓涓細流,經久不息;亦有浩瀚江河,波瀾壯闊……

——舜公第七十六世孫-滿公第四十三世孫(東漢御史大夫麟公之子)寔公(公元104-186年),在穎川許縣(今河南省許昌東)繁衍生息。他在家以孝義教子,子孫賢名遠播天下;在朝以禮義為政,初為縣吏,後封潁川侯,被尊為漢朝一代名賢;他勸戒盜賊的“樑上君子"之說,成為勸人改過的成語,千古留名……

——舜公第九十三世孫-滿公第六十世孫(寔公之後一文贊公之子)霸先公(公元503-559年),出身低微,幼時家境貧寒,卻牢記祖訓,勵精圖治,博涉文史典籍,精通天文地理,且喜讀兵書,擅長武藝,倜儻大度,長於謀略。他起於壟畝,躬逢亂世,卻能攘凶彌難救民水火,終成帝王大業,為南北朝時期陳朝的開國皇帝;他以孝義治國,知人善用,被尊為南朝第一英主……

——舜公第一百零七世孫-滿公第七十四世孫(霸先公之後一義門陳始祖伯宣公之孫)旺公,是義門陳開基祖。旺公進士及第,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 832年),率全家四代自中原南下,遷江右潯陽縣浦塘太平鄉常樂裏永清村(今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開創基業。自開基以來,旺公遵循祖訓,將“孝義治家”落實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立耕讀為本,辦學堂,立家法,敬友鄰,睦家人,訓導子孫“以己所長,做有用之人”。義門陳因材施教,人才輩出,或為文臣武將、文人雅士,或為耕作行家、能工巧匠,僅仕官吏者就多達四百三十餘人。這裏沒有遊手好閒之人,亦無玩物喪志之徒,更無營私舞弊之輩,“室無私財,廚無異饌,大小知教,內外如一。”整個大家庭分工細密,各盡所能,各司其事,井然有序。儘管人口眾多,卻長幼有序,和睦相處,齊心協力,共建家族繁榮,開創了歷經十五代、三百三十二年、鼎盛時三千九百餘人聚族一堂、同居共飲、和睦相處的人間奇跡,成為中國古代文明家族的光輝典範。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宋仁宗為了維護其朝廷統治而抑制義門陳,以弘揚孝義之名下旨,讓義門陳分為291莊,遍佈天下……

——舜公第一百一十七世孫-滿公第八十四世孫-(旺公之後-元公七子)魁公,北宋進士,任福建汀州太守。魁公雖為高官,卻鄉音不改,始終保留著旺公從中原帶到江州義門陳的中原古音。(當年,義門陳開基祖旺公自中原來到江西德安安家落戶,因唐宋年間中原古音相當於官方的“普通話”,雖歷經數百年,在江西德安義門陳聚族的三千多人口仍帶有濃重的中原古音。所以,分莊時汀州莊魁公帶到福建汀州去的97人的口音均有濃重的中原古音。對福建本土人而言他們是外來人囗,被稱作“客家人”。“客家人”在融入當地文化的過程中既學習當地方言,又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原古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獨領風騷的汀州客家話)得天時地利人和,西元一零六二年江州義門陳奉旨分莊時,魁公帶著稱為汀州莊的家口97人和濃重的中原古音,至福建汀州安家立業。魁公夫人李氏、劉氏,共生五子:昆、侖、嵩、嶽、峰,號稱“五山”。“五山”兄弟及其後裔為避元兵禍亂,遷居閩贛交界處的寧化石壁,創建陳家村,繁衍生息一百餘年。百餘年來,“五山”兄弟及其後裔敬祖睦宗,崇孝重義,勵精圖治,不僅繁衍昌盛,人才濟濟,而且因為地處偏遠,聚族同村,幾乎是原汁原味地保留著“汀州客家話”方言……

——舜公第一百二十二世孫-滿公第八十九世孫-(魁公之後-仲八郎公長子)梅山公,與梅宗公、梅嵩公、梅佐公、梅安公、梅玉公六兄弟,世稱“六梅”。“六梅”均為魁公稱為“五山”的五子“昆、侖、嵩、嶽、峰”中的嵩山公之後,又都是于宋理宗淳佑年間(公元1241-1252年)陸續遷出寧化石壁,被後人尊為“五山六梅派”。梅山公於西元一二四三年中舉,歷任潭州(今長沙)太守、浩授中憲大夫,家室遷上杭縣撚田豐朗村塘背,夫人鄭氏、金氏生百一秀、百二進、百三郎三子。百一秀公長子千一郎公,於西元一三零六年遷入上杭舊縣,是舊縣陳氏的開基始祖……

——舜公第一百三十八世孫-滿公第一百零五世孫-旺公第三十一世孫一魁公第二十一世孫-千一郎公第十三世孫-(盛生公之子)貴上公、近上公、琳上公,和(文獻公之子)雲上公,帶著“以禮義待人,用孝義治家”的祖訓和“汀州客家話”方言,先後從福建上杭舊縣額裏村遷江西武寧大寺裏開基創業,歷經三百多年,繁衍子孫十一代之多還在不斷繁衍,生息人口數百之眾還在繼續生息……

 

序曲五

祖宗崇拜——永恆的信仰

從遠古媯水舜公到西周陳州滿公……從東漢潁川寔公到南朝陳國霸先公……從唐朝江州義門陳旺公到宋朝福建汀州莊魁公……從閩贛甯化石壁梅山公到福建上杭舊縣千一郎公……再到到江西武寧大寺裏貴上公、雲上公……源遠流長的陳氏血脈,在大寺裏宗親的血管中流動。貴上公、雲上公後裔均牢記先祖遺訓:以禮義待人,用孝義治家,立耕讀為本,樹技藝為強;大寺裏宗親都勵精圖治,憤發圖強,以己所長做有用之人。三百多年以來,曾自辦學堂,因材施教,培養人才無數:古有深研國學的國學生玉麟公、精通中醫救死扶傷的玉麒公……近有智勇雙全的抗倭英雄知仁公、知乾公……今有專家學者、行業精英……有一技之長的耕作行家、能工巧匠更是不計其數;曾拾級砌石架橋鋪路,將大寺裏崎嶇山路修成武靖兩縣通商的必經之路;曾興建寺廟,施善布德;曾創建紙廠,興辦實業;曾伐木紮棑,水運經商,將木材銷往南京上海……陳氏後裔勵精圖治,在艱險的山林深處磨煉出頑強的生存能力,既使在那餓死幾千萬人的苦難歲月,陳氏宗親都能安穩度日,無一人因饑餓喪生;大寺裏宗親敬祖崇宗,和睦親鄰,宗親們相互之間習慣用汀州客家話交流,倍感親切,既使在那人分紅黑的瘋狂年代,也只是明裏“批鬥”,暗地保護,私下用汀州客家話親昵撫慰……

公元二零零三年,因有強勢要在大寺裏興建水庫,大寺裏宗親告別賴以生存的鄉土,一步三回頭地遷居武甯縣城新寧鎮,眼睜睜地看著房舍糧田一點一點地被湖水淹沒……雖說“合同”只有三十年,但不知猴年馬月才能回歸故里?然,大寺宗親並未沉淪,更不悲觀,追憶高祖始祖先祖不斷遷涉的艱險歷程,感悟列祖列宗勵精圖治的創業精神:昔日祖宗不斷開創的基業,能陸續成為後裔的祖業故土;順理推論,如今新的創業之地,又何嘗不能成為後裔之後裔的祖業故土!於是,青少年走上求學之路,或學文理或學工藝,紛紛嶄露頭角;青壯年躋身打工大軍,或為行家裏手或為白領金領,都能“以己所長,做有用之人”……大寺裏宗親無論身在何處、位居何職,都不會忘記自己是陳氏後裔,都牢記祖訓,以禮義處世,用孝義治家,和全球九千多萬陳氏宗親一樣,或許宗教有異或許口號不同,但我們都有著共同的信仰:崇拜祖宗,遵循孝義!——這是我們內心深處永恆的信仰!

貴上公第九世孫 建武 焚香拜撰

公元二零一五年八月二十八日(農曆七月十五日)子時於北京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