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玉公一脈宗譜序
吾陳氏大宗,系一門古老之望族,自胡公滿受姓始,綿綿五千年餘載,衍衍華夏九洲。其裔孫遠播世界各地,在閩中榜居眾姓之首,乃至全國也雄列第五,赫一億人口之大姓矣。如此龐大的家族,如此眾多的人口,源自於家之貽訓,治之于嚴謹家規,得益于良好家風。唐宋時期,在江西德安縣太平鄉,義門始祖伯宣公之裔,同居十九世,聚族三千七百餘口,妯娌和睦,梓侄團結,從不往外滋事。唐僖宗詔旌其門,南唐又為之立義門,免其徭役。宋太祖三年,御筆親書“義門陳氏”四字。至太宗淳化元年(公元
990年),詔江州每歲貸粟二千有利於與義門。宋道中時仍詔免徭役,賚賜禦書三拾三卷,複上“陳氏家法”二篇,太宗覽曰:“真良家也”,隨即禦書“真良家”三字。彰顯了吾陳氏太宗的大度超凡和美輪美奐的家族風格。至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3年),奉旨監分,依派拈鬮,分居于各路、州、裏等地,共並未分三百六十莊也,真是悠悠唐宋間,眷眷同居心。從此,義門陳氏如星羅棋佈,分居大江南北,到處與鄰為善,世代和睦相處,宗枝日益蕃衍,延綿至今,於是才有“車到山前必有村,莊上便有義門陳”之說。
涉獵上祖仕宦名志,見證了當年門庭曾為車馬忙的喜氣熱鬧場面,因為我們這個家族在歷史上曾先後建立過陳國、齊國、張楚國、新朝和陳朝,主宰過國家的命運,有著良好的政治素質和管理才能。其間,王侯將相不泛其人,真可謂連帝王也有人為之過。仕途亨通,魁奇卓異者大有人在,如三十世平公惠帝六年拜左丞相,三十六世湯公漢帝元年賞封胡壯候,四十三世之太邱長實公天嘉五年追封康樂侯,五十世達公為長城令、升江州刺史,以及七十五世的旺公仁宗天聖四年追封晉國公,他們都官居要職,深得後裔所敬仰。特別是六十一世的霸先公,代梁而得天下,建立陳朝傳五主,第四代皇帝由吾宗支譚先公次子頊公繼位,稱宣帝,立號建元太建,在位長達十四年之久。以上列均屬本宗嫡傳之系。在義門分莊實錄中,計三千七百余丁,應科而舉者前後四百零三人,在朝者三元三相共十八員,刺史、司馬、參軍、縣令二百九十員,實乃有過之而未張揚。
唐永徽庚戊元年(公元
650年),滿公派下世次八十四世孫才仁諱群公見汀州商貿繁華,氣候宜人,土地肥沃,遂率家眷遷徙于此,在近郊南寨陳坊居住。公系本宗是鼻祖,吾亦稱之為一世祖,陳屋現傳世系就從此而始。群公生平曾婚配兩次,元配王氏生三男,繼配鐘氏生一男四郎號琳公,後者衍派吾支。皆因兄長爭分家業。母攜子眷,遷成上芒佘(今長汀古城鎮轄)而居。爾後,為了尋求更大的生存空間,吾祖曾在這大山皺褶之間幾度搬遷,逐漸移向通路向陽的坑壟居住。據舊譜載:三世祖俊公遷居大蓬蓮,五世祖億公移于龍歸坑(今稱東陂崗),八世祖三郎號堯臻公住陳坑口甌裏,九世祖三郎號玄泰移居魚溪土水裏,至十世祖理玉公才跳出大山門檻,遷陳屋村開基。從芒佘琳公起居至十世祖,前後細曆九代人,跨越二百年時間,這正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汀之陳屋,始于唐末,顧其名乎,非吾莫屬。古老村落,依山傍水,鐘靈毓秀,確屬吾祖之發祥地也,時傳至今,有四十餘世穎,添三千多人丁(歷代還有六十六房外遷無法統計),承宗接代,興家旺族,振興中華,既惟民之所望,亦歸族之所期。更是列祖列宗一貫追求之目的。在這個古老的家族中,傳承著客家人對中原文明的苦苦追尋,也書寫了這塊(唐始居地)的父老宗親特有的精神風貌。今雖世事滄桑,天心隨律,適逢改革開放之機,幾多族人別籍為業。或遷龍岩、廈門、福州;或移跡廣州、深圳、東莞;或定所京、滬、江、浙、台。多為農、務工、經商、從政、任教、行醫、衛戍者頗多有建樹。然而,天地昭昭,人生匆匆似過客,近一二代還能知曉祖宗根基,一經流遠,即使知其然亦不知其所以然焉,長此以往將可能導演同室操戈之悲劇。今最可賀可喜的是有族中賢士,順族人敬祖懷宗之心,倡修族譜之義舉,為今後裔孫向外發展理清本源大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