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灣陳氏家譜前言
前言
中國是一個多姓氏的國家,各姓氏都有自己源和根的典故,這些典故則是人們世世代代之祖先。“炎黃子孫,不逆其祖。”是中央政府的領導人陳雲先生為炎帝陵墓的題詞,也就說明了人們對待自己始祖的重要性。
中華人們,不管遷徙、漂泊到什麼地方,都有尋根問祖理正宗支,使自己生生不息所繁衍之子孫編入自己氏族的《族譜》、《宗譜》、《支譜》或《家譜》內,以托庇列祖列宗的福蔭,親其親,長其長的最大心願。每個姓氏所編撰族譜的原則是:自下而上溯其始祖謂之“水有源,木有根。”;自上而下,理順血緣謂之“分清直系、旁系,確定親屬關係。”。國有政史,家有族單,這種追本溯源,尋根覓祖,具備展現人類強大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幾千年來,所遺留史書、古籍是人們的精神寶庫,但尚完整、確切的族譜書冊卻很少,這是人類文史的一大遺憾。
中華陳氏乃淵源流長,歷史悠久的大姓之一,據中國人口普查資料報導:中國陳姓就有七千多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6.8%。居中華十大姓第五位,僅次於李、王、張、劉姓。我陳姓是構成了中華民族總體之一。
據《路史.國名紀已》、《中國姓氏尋根》資料記載:陳姓是中華古老的大姓。古黃帝時期,有陳豐氏部落,傳說帝之孫媳和曾孫媳均姓陳,在原始母系社會時,通過婚姻血緣關係,形成了炎黃氏族部落大聯盟的基礎。約五千年前,陳豐氏部落隨黃帝族從陝西寶雞東遷,居住河南宛丘;即《山海經.大荒南經》謂之“陳州六山”。給後來陳姓留下一個“徽記”。
據《史記.五帝本記》及《陳杞世家》記載;黃帝九世孫虞舜,以孝聞名,四嶽推舉,繼堯帝位,在當天子之前,堯帝將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他們居於媯水,其後代子孫遂以媯為姓。
舜做了堯帝的女婿後,逐步成為炎黃和東夷部落大聯盟的首領,那時龍的圖騰代表炎黃,鳳的圖騰代表東夷。而自然的兩個部落並舉,給中華民族留下了相傳至今的龍鳳圖騰的吉祥詞語:“龍飛鳳舞”“龍鳳呈祥”
舜帝曾代理天子政務十一年,登上帝位39年,禪位於禹。禹封舜帝之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縣北)從虞舜誕生之年(約鈛元前2240年),到媯滿封陳受姓的前一年(約公元前1047年)共傳34世,歷時1153年,謂之“虞舜世系”。
舜之三十四裔子孫媯滿,于周武王弔民伐罪在西元前十一世紀誅紂王滅商朝,分封列國時感虞舜之厚德,封其媯滿為陳國之國君賜侯爵。陳國乃(今河南東部,安徽西部一帶)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陽)。奉守舜帝祭祀,以務廠恪,媯滿陳胡公之子孫遂以國為姓(即姓陳焉)陳國共傳二十六世26國君,歷時六百年。《左傳》作:陳閔公越,於公元前
479年為楚所亡。自周武王封舜裔為陳胡公於太昊之圩,子孫以國為姓的史跡到媯滿去世,傳至湣,而陳國亡,謂之“陳國世系”。
陳湣公之長子陳劍遷到陽武戶牖鄉(今河南原陽縣)改名為陳衍娶妻淡氏,業農而繁衍子孫。
史書上載:陳平者,系陳湣公長子陳衍的十世裔孫也。平輔佐漢高祖劉邦六出奇謀建立漢朝,論功封為戶牖侯,世襲。後有漢惠帝登基封左丞相,呂後遷右丞相,漢文帝登位又封丞相。因而陳平三朝丞相光躍天下,後其六世孫陳湯,因伐匈奴之功又被漢元帝封為關內侯。
陳平的十五世系孫太丘令長陳實,被譽為文范先生,他傳十五世到陳霸先建立之陳朝,史稱陳武帝,後於公元
589年,陳朝在陳後主稱帝時被隋滅後,穎川世系這支陳姓人各奔東西。
唐玄宗開元十二年(
724年)仕唐的陳兼中進士為翰林學士,官至右補闕,贈秘書少監,系陳宣帝第五子封為宜都王陳叔明之子志高公子陳才,才生蘊圭,圭之長子名兼。兼與胞弟陳旺初官江州,後兼公遷官別任,陳旺公于唐玄宗開元十九年(
731年)卜籍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常樂裏永清村建莊開基創業。陳旺生機,機生感,感生藍,藍生青,青生六子,繼而六子生十九,十九生三十二……自是家益昌,族益盛,世代相傳,孝義傳家,創了奇跡。同居共發330餘年,聚族3900餘人,受到唐、宋歷代皇帝旌獎。
江州陳旺創建的舉世罕見奇跡被朝廷命為“義門”。江州義門至宋朝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頒詔,降聖旨,敕令大分家。並派權臣為監督分析家的特使,將義門所繁衍的3900多人劃成
609份,以拈鬮方式,每份憑鬮分往中國十六省的各州、府、縣等。這謂之“江州義門陳氏遍天下”。
江州義門陳旺公的四世孫陳青之長子陳伉,伉生忻,忻生勳,勳生昱,昱生梓、勉、二子,勉生繼元、繼升、繼遷、繼育四子。繼升公宋時赴京考中進士,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大分家時,憑鬮分得石橋莊今南昌市小蘭區,配妻呂氏,生恭、寬、信、敏、惠五子,繁衍子孫極昌盛,後裔乃繼升公十世系,因元韃亂中華,漢人及元社會動盪則子齊公遷徙到湖廣黃州府(今湖北黃岡)蘄州蘄春大同下鄉定居。陳家灣開派鼻祖陳寶,字熙直,於元朝末葉(1330年)出生于先世子齊公徙居的湖廣黃州府蘄州大同鄉。自幼機智,有膽有識,嗜讀書,過目不忘,好扶困濟貧,見義勇為。年少時參與徐壽輝組織義軍在蘄水起義反擊元朝暴政,後編為紅巾軍投朱元章共同消滅元朝建立明朝,推朱元章為帝,建都金陵(今南京)論功封陳寶為提督武德將軍。
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章敕封陳寶為兵馬總鎮統帥(從二品之武官)奉旨率毛、許、鄭、洪四大指揮;方、賀、馬、田、張、祝、李、熊、袁、陶、孫、夏、羅、劉、吳、汪等二十四騎平服黔蠻。陳寶公結合地理實況,巧用孫子兵法,以矯旨為先導,寬嚴結合的戰略戰術,不折一矢一卒,則將上三六洞,下一十八洞,及泗州一帶平定,使湘黔邊境呈現太平。明太祖聞訊龍顏甚悅下聖旨則派欽差大臣至平溪中軍營,論功加升陳寶為提督兵部侍郎贈武德將軍,寶之長子陳清官拜都司閭府職千戶屯;次子陳淳官拜都司閭府職千戶屯;幼子陳湛官拜都司千戶屯。
明太祖朱元章崩駕駛,突發宮廷政變。朱隸奪侄兒允文皇位自詡明成祖,將朝廷改制,遷都北平改年號為永樂。朱隸執政後對前朝文丞武將大肆誅殺、貶官。于永樂二年,朱隸派欽差到平溪(今貴州玉屏)降旨:令陳寶將尚方寶劍,帥印,兵符,三軍人馬統交鎮遠衛朝廷的錦衣衛都司總指揮。免除陳寶元帥之職降為領守邊關總兵,劉乜漢也免去副元帥,亦降為平溪(玉屏)鎮守邊關副總兵,二人永駐職守不得離崗;陳清、陳淳返至湘西麻陽屯田戎邊兼奉母盡孝。
自此,陳寶公鎮守關口,盡職終身。於永樂十二年(1414年)病逝,享受天卒八十七歲。明成祖詔諡為福主侯,墓葬平溪(玉屏)西龍鄉岩坡龍形地。
常聞君子創業垂統為可傳也,為可紀也,我族寶公於明代三朝為將,其名聲播於朝野,本應有史有跡可考。只因只因清朝時遭三次兵災,故我族寶公所創之跡盡毀。最為嚴重的是康熙十八年。
明將吳三桂降清後,清廷封其為雲南平西王,轄於雲貴毗鄰。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清廷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佈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複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其本人也開始蓄發,改穿明朝衣冠。同年秋在長沙病死。其孫吳世璠繼位,退據雲南。吳世璠退兵率軍途經平溪強迫獲功為明元帥時的寶公三子陳湛公後裔入為伍,陳氏後裔不願與其同流合污,吳怒,對陳氏後裔進行殊殺,把明帝欽封給寶公鎮守貴州邊關在封地上置的田莊、房屋與剌封之府的祈宮殿,還有陳姓女子貞節牌坊焚毀。以致陳氏後裔老、幼、男、婦播散流離,逃命避居今玉屏鯰魚塘。
後來在清雍正年間又遭麻邑文丁驅兵圍困,誣指陳氏窩藏蘇、羅、馬起兵反清的欽犯,又一次遇刀兵相鬥、兵荒馬亂之災,又使湛公後裔東遷西徙,死於劫難,人口銳減,至今不足五百男丁,古跡全無。寶公事蹟只有老族譜的簡記和本族老者傳敘。
陳家灣雖編了一族譜,因其編譜的宗旨不明,責任不高,譜內誤處頗多,重之有三:一、血緣沒有理順;二、尊輩顛倒;三、女人沒有名字,只有姓氏,與現行法律相悖。為編一部較真實的族譜,其責任肇自。故以“追根溯源,尋宗覓祖。”為宗旨,以清嘉慶十一所修老譜為依據,參閱網上許多有關義門陳氏源流和各有關陳姓之書籍史料以及湘西陳氏族譜,進行分析、研究、綜合,力爭做到證據可靠,事實真實,使它真正成為是一部宗族的人文史,使它成為各歷代的里程碑,成為國家文史研究之藍本依據,對人文的史冊考究有所裨益。
陳家灣的正統血緣自太古起源、遷徙、繁衍將永遠不會有休止符號。
我們是龍鳳合諧的傳人,我們是虞舜始祖的後裔。我們是陳胡公封疆陳國而得姓開山之祖的子子孫孫,我們是開派鼻祖陳寶公的後代。當你們閱讀這部《陳氏族譜》看到裏面記載著你的曾祖父,祖父,生父和你的子孫之名所處的頁碼,你會感到古虞舜的血液在你自己身軀內汩汩流淌的聲音。
寶公第十七世孫陳佑福 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