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姓源流序
陳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氏族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黃帝時期,陳豐(鋒)氏是黃帝氏族的一個重要分支部落,傳說黃帝的孫媳婦和曾孫媳婦均姓陳,在原始母系社會,通過婚姻血緣關係,形成了炎黃氏族部落大聯盟的基礎。大約在五千年前,陳豐氏部落隨黃帝族從陝西寶雞陳阪(陳豐氏部落初居地)東遷,定居河南宛丘,即《山海經•大荒南經》稱之謂“陳州之山”,給後來陳姓留下一個“徽記”。
據《史記.五帝本紀》及《陳杞世家》記載:黃帝九世孫虞舜,以孝聞世,四嶽推舉,繼堯為帝。在當天子之前,堯帝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讓他們居於媯水(入河處),其後代子孫以此為姓,姓媯。舜做了堯帝的女婿後,逐步成為炎黃和東夷部落大聯盟的首領,兩個部落的圖騰合併,給中華民族留下了相傳至今的龍鳳圖騰。舜帝代理天子政務11年,登上帝位39年,禪位於禹。禹封舜帝之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縣北)。自舜帝誕生之年(約公元前2240年)至媯滿封陳受姓的前一年(約公元前1047年),共傳34世,歷時約1153年。謂“虞舜世系”。
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後,為感舜德,封舜帝三十四世孫媯滿(閼父之子)于陳豐氏部落的故址建立陳國(今河南東部、安徽西部一帶),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奉守舜帝祭祀,以備三恪。後來其子孫以國為姓,即陳姓。因此,古書上有“周武王封舜裔胡公滿於太昊之墟,子孫以國為氏”的記載。媯滿公去世,諡號陳胡公。其長子申公陳犀繼位;申公去世,其弟相公臬羊繼位。相公去世,國人立申公之子突為國君,
是為孝公。孝公去世,其子慎公圉繼位。後傳至湣公(《左傳》作閔公)陳越,於公元前479年為楚所並,共傳二十世26君,近
600年,謂“陳國世系”。
陳胡公十一世孫厲公躍,生子完,為避禍,於公元前
672年奔齊國,改田姓,名敬仲,史稱田敬仲完,任齊國工正,其子孫世代為大夫、卿相。至敬仲完十世孫田和為相時,代薑姓而建田氏齊國,稱太公。後至齊王建,於公元前
221年被秦始皇所並,共傳十六世,曆451年,謂“田齊世系”。
楚滅陳時,陳湣公次子全溫奔晉,長子劍遷至陽武戶牖鄉(今河南原陽縣),改名衍。衍之十世孫平,先為西漢劉邦六出奇謀而興漢朝,後為漢惠帝、呂後、文帝三朝丞相,因而光耀天下。傳六世陳湯為著名將帥,因抗匈奴有功封關內侯。湯又傳六世至陳翔,于東漢順帝漢安二年(
143)遷居潁川,即今河南許昌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自陳衍至陳翔共傳二十二世,曆 621年,謂“陳平世系”。
秦滅齊時,齊王建有三子,長子田升、次子田桓均改王氏;三子田軫,曾以“畫蛇添足”的寓言故事,勸楚將從齊退兵。後遷潁川,恢復陳姓,仍名軫。陳軫之子陳嬰,秦時任東陽令史;其孫陳余為秦末義軍領袖之一,為成安君。當時顯貴世族以世居之郡名來標明家族身份的稱號,故為潁川郡。
後至陳源生三子,長子陳寔為保祖宗的神主,遷入遠祖地兼祧陳翔之祖廟,成為陳姓族系中的關鍵人物。
陳寔(104--187),字仲弓,東漢時人,曾入太學就讀,漢桓帝(147--167)時為太丘長。因黨錮之禍自請入囚,遇赦後,三公每缺必召之,寔不受而退隱故里。平心率物,鄉人有爭訟,則求判正。眾皆曰:“寧為刑罰所加,勿為陳君所短。”因義釋夜竊者,而出“樑上君子”之典故。曾攜子孫訪荀淑,同遊許昌西湖,感德星聚奎,漢靈帝遂在許昌西湖敕建“德星亭”。陳寔84歲卒,追封為潁川侯。陳寔的六個兒子都很賢德,尤其是長子紀(元方)、四子諶(季方),與陳寔合稱“三君”,作為封建道德的典範而“圖像百城”。陳紀的玄孫匡,于西晉建興四年(
316年)渡江南遷,定居曲阿(江蘇丹陽)新豐湖,自西元前 206年陳軫封為潁川侯,至陳匡遷曲阿,共傳一十六世,歷時
522年,謂“潁川世系”。
陳逵(又名世達),系陳匡之子。東晉元帝建武初(
317年),曾作為丞相的屬員曆太子洗馬,出任長城令,悅其山水,後來定居長城(今浙江長興)下若裏。嘗言:“此地山水秀麗,當有王者興,二百年後,吾子孫必逢斯運。”果然卒如所言,陳逵十一世文贊,生三子:談先、霸先、休(體)先,霸先於
557年,建立陳朝,為陳武帝;談先在南梁作官,後升遷東宮直閣將軍,陳武帝追贈太傅,諡始興昭烈王,後宣帝追封為帝;談先生二子,長子陳文帝陳蒨,次子陳宣帝陳頊。宣帝頊生四十二男,長子叔寶為陳後主,禎明三年(
589),被隋所並。宣帝六子叔明,太建五年( 573)封為宜都王。自陳逵遷長城至陳朝被隋並,共傳十四世。曆
273年,謂“陳朝世系”。
陳叔明(555--618),宜都王,授宣惠將軍,歷任中東郎將、東揚州剌史,升遷輕騎將軍、衛尉卿。後主時為侍中、翊右將軍,晉號安右將軍。入隋為鴻臚少卿。叔明生五子:志高、志宏、志巍、志能、志炫。長子志高,隋時會稽郡(今浙江紹興)司馬。
志高生陳才,唐會稽郡司馬,有乃父風範。陳才生三子,長子蘊珪,官晉陵郡司功參軍,後居浙江金華,嘯傲山林,隱居自樂。蘊珪生二子,長子兼、次子旺。陳兼,唐玄宗開元12年(
724年)進士,翰林學士,官至右補闕,贈秘書少監。陳旺因其兄陳兼初官江州,由金華隨遷而至,後陳兼遷官別任,陳旺於開元19年(
731年)占籍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常樂裏永清村,開基創業。旺生機,機生感,感生藍,藍生青,青生六子,繼而六生十九,十九生三十二(有曰三十六),自是而家益昌,族益盛;世代相傳,以孝傳家,同居共爨
330餘年,聚族3900餘人,受到歷朝旌獎。到北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始追贈義門五世先祖為國公爵,並敕建五祖祠祭祀。
陳兼之三子陳京,唐代宗大曆元年(
766)進士,太常博士、集賢殿學士,官至給事中、秘書少監。陳京無子,以從子陳褒為嗣,褒至鹽官令。褒生陳瓘,高安縣丞。瓘生陳瓖(又雲環),任臨海令,後避難泉州仙遊。瓖生五子(有雲六子),惟五子伯宣(824--890)有文史才,初遊廬山隱居,後易地德化縣甘泉鄉甘水壟(後稱義門鋪)。乾符二年黃巢起義,乾符四年(
877)六月,因柳彥璋襲陷江州,大肆剽掠(見《帝王辭典》及《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五十三•唐紀六十九》),為避兵亂,伯宣舉家遷德安,與陳旺後人“合族同處”。唐僖宗中和四年(
884)始得旌為“義門陳氏”。由於伯宣為獲旌義門有功,故稱“義門獲旌”之顯祖,作為義門代表人物,散見於史書。
自叔明于太建五年(
573)封為宜都王,至宋嘉祐七年(1062)分莊輩延賞、彥成止,共傳十五世,歷時
490年,謂“義門世系”,此後便是義門各莊遷徙發展史。義門始分二百九十一莊,發展到今日,已是千百萬義門遍佈天下。
查閱我莊支系族譜,乃知祖上為宗臣之孫思洪之後,義門分莊時始遷湖北陽新果石。數傳至明代,我祖陳柄官至翰林,曾孫陳上進為湖廣廣威將軍,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因貴州遵義府楊應龍反叛朝廷,朝廷令李化龍總督四川、湖廣、貴州軍務,征討楊應龍,並調陝、甘、豫、滇等10省軍隊,加上四川、貴州兩省軍,共24萬兵力參加平叛,我祖上進等弟兄三人正好被選派其中,遂帶領柄祖、璉祖、兒子等一家人到了貴州遵義,上進祖在遵義馬桑窩英勇獻身。楊應龍反叛平定後,其子有的回到了原籍湖南,有的到了四川,至今無從聯繫。因上進祖當時和同時參加平叛的仁懷地方武裝安鑾之子安再嵩交好,安再嵩看上了上進祖之,子陳所毖,遂將其女嫁之,我所毖祖便到了仁懷,居住于紅梅村。上達祖與上進祖乃弟兄,因璉祖不願遠走等原因,上達祖便留在了遵義居住,現今取名為陳家壩(有的在三步梯)。由於當時環境的關係,本支有的又到了綏陽、有的到了安順。此次聯宗修譜總算聯繫上了這些,其他的只好靠今後大家的緣分了。
以上為陳姓繁衍遷徙史上的各階段之大概輪廓,然不能盡言我中華陳姓五千年浩浩蕩蕩的繁衍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