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江重修潁川族譜序
四川中江潁川族譜源序陳氏支譜
重修潁川族譜序
當思水木不離根源,人道豈忘乎,祖脈是家只有譜,猶國之有史也,今入川國家承平三百年矣,子孫棣籍十三世之,若於治平之時,合籍之居而不服,別親疏支分遠近,錄於譜以志之,恐兵火莫測,遷居難定,後必有親疏,無分遠近,莫別者吾族,念切先靈孝及宗親,因約族人,錄修於譜牒,後代兒孫考其世系,溯其流傳,於以報本而追遠租的遠租。
陳氏之先祖是屬媯姓。第一個先祖有虞氏之虞幕,距今五千餘年,後經淪海桑田之世,傳於虞舜約前21世紀,舜帝讓位於夏,舜之裔孫散處,僅留舜之孫虞思在舜帝酒地,約前16世紀,夏繼於商,西元1066年,商祚於周時,虞思至遏父是很長的斷裂帶,隨著朝代變遷,他們相隔五十二代之久。周朝初年遏父投附於周朝,擔任制陶業擅長,因制陶有功,頗利器用,周公賴之,將元女太姬嫁給遏父之子媯滿,滅商後武王
封 媯滿於陳,立都宛丘葉陳國,從此依國為陳,胡公滿是陳氏開山祖。
673年春秋時代,陳國內亂,曆公之子陳完逃到姜姓齊國,改姓為田,後齊王建之三子田軫任楚相,封為“潁川候”,複陳姓,陳軫,世居穎川,到唐太宗時,達六百五十年之長,現在的陳姓都從穎川遷各地。軫之十一代孫太丘長陳實漢代許昌人,後因事辭官歸裏,不做官也要保一方平安,一寬厚仁愛之心待人,頗得舜感帝遺封,成為道德典範,後卒於家,刊石立碑,諡文范先生。實之十七代孫霸先生任梁敬帝之相封陳王。公元
557年霸先祚梁而有天下為陳武帝。西元589年被隋所滅。
先之子孫宜都叔明,因家國已破,徒遷長安,中葉公元
832年叔明之九代孫陳旺再遷江西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裏永清村,為江州陳開派祖,陳旺以孝道為家,興家規、辦學校,陳氏日益昌盛,公元
890年大順二年唐昭宗詔賜立義門,陳旺七代孫陳崇之子陳端與蔣良傑招討平寇有功,唐喜宗封端為威烈將軍,敕鎮譚州即長沙府。公元
924年陳端年邁,辭官歸裏,卜宅於長沙務陽鄉大塘,陳崇、陳滾、陳旭等人主治家政有方,對各項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成為每個家族成員的準則。
因此上下遵俾有序,和善相楚,義門陳氏家業愈宏,建有學校、藏書樓、接待館、醫院、祠堂、田莊、園林等,作到自給自足的田園制,認真做到室無私財,廚無異肴,老幼知教,內外如一,即使用餐也是一種高尚美德,每用餐是先老後少之規範,這種風氣連餵養百餘之犬也受到感染,共居一室,到餵食時,如有一隻不到者,其他不得搶先而吃。宋至道公元
997年詔賜禦書三十三卷,並頒“真良家”三個大字,命遭禦書樓,賜玉匾等,到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江州義門陳氏同居十九代共炊三千七百多人,田莊三百多處,奉宋仁宗之命大分析。分家時陳端之後孫又到長沙大塘,所以上溯其遠祖敬庶,嘗思其水木之根源,幾千年而不泯其跡矣,但世遠年湮支分派而難紀,今惟以前,第吾族原籍江西浦江,後周授逢諫議大夫,馬部殿前部指揮。亨一郎也,迨其後丁繁人庶,由宋末分移湖南長沙府,茶陵州、卜宅於東山,下至十二元孫也。
丙仔公即吾族之鼻祖焉,粵自胡元踐位,殘酷不仁。我明太祖高皇帝,興師征伐。
祖願投軍,以圖大勳於淩煙之閣,因曆久共微,世襲千戶而已,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6年調守黃沙堡。
永樂二年公元1406年奉例下屯田置業
吾祖丙仔公於始遷郴州府宜章縣卜宅於桐木坑畔田創業開基,友慶、德慶、克全以勤儉自持,墾田四分,家業愈宏。
嘉慶延及第三代受高公立湖廣省郴州府章縣黃沙堡碰田之宅,生息益蕃,由大明至大清康熙四十七年西元1708年賢祿和賢斌於十月入川到潼川府中江縣後埡口石鴨灣中村宜清裏。
賢祿賢斌在石埡灣分支詳細錄明,始蓋益溯水之源,核木之本也,祿公生二子長富朝次富教。斌公生一子富恒。三公皆有後孫,故譜志之,現錄三公之後裔住處於後。富朝之後有石埡灣,印家溝富教之後有石埡灣倒水境,鄧家溝石龍橋廟子灣為主流,富恒之後有班竹園、彩石井、庇古牛等知我三公一譜,譜其近、不譜其遠、譜其親、不譜其疏,雖未編譜所出實善,錄之從實也。
古人姓紀之書,世本之作原非無見而然也,士庶之譜,莫良於支始,各從其支而敘之,入川閱代十三矣。總的為石鴨陳氏子孫留下一個總微記和一塊租居之地,但人丁上速,廬舍縱橫,田園無增,生活頗有躊躇,因此;有的分移遠者川西平原和成都、郫縣、德陽,近者中江現城和南邊幾個區有回龍、龍台、永安、永興等不於就此推乎,則生死無缺,昭穆未混,由此而和諸族,由此而統諸宗,雖曆世千百可考而知矣,是支譜者委也,祖譜者流也,宗譜者源也,從委以溯流,從流以溯源,皆可於此得之,譜之修也,其事豈淺鮮哉,朝麟不才,其承修議錄,未必盡協公論簡,不過煩直不曲,不敢虛誣錄獲罪先人於地下。後有修譜者,果能追念前由,無忘厥祖,披圖按籍,孝思勃生,則勉旃不怠,庶光前業已。
公元一九九七年七月香港回歸日第十九代孫朝麟重書
陳世系源派
慶克祖受天 萬一心叢賢
富貴榮華遠 德重聖朝宣
賢任又議世系續源
中正遠文大 興仁子學全
邦家永必達 世代孝宗傳
再議世系續派
國泰兆升平 民安瑞常新
義厚承先澤 東佳詩書聲
今將先租分支天風妣李氏三子長萬兆、次萬總、三萬顯萬兆妣董氏生五子長一貫次一貢、四一員、五一資。萬顯妣周氏生八子長一禎次一祥、三一福、四一祿、五一禮、六一裕、七一視、八一裾。老堰壩是一貫一資之後。後埡口石埡灣是一項一裕之後。
同往入川之人老堰壩是一貫之後賢義賢材一資之後賢良徒川先棣于中江縣五裏堆更樓子,後複世于石安鄉象形嘴溝老堰壩立宅。後賢材賢良無子不論矣。後埡口石埡灣是一貢之後賢祿一裕之後賢斌,遷川居石埡灣落業,後賢斌由石埡灣分支到柏林一村八排(班竹園),老堰壩賢義、石埡灣賢祿、班竹園賢斌,所以此譜有三焉。
結束語:沒有休止符的宏偉樂章無論如何,這本譜是將結束的了。
為了落實近千年以來,陳氏家族的繁衍、遷徙、悲歡聚散,記錄著陳氏家族祖祖輩輩感人至深的創業歷程,也折射著整個陳氏家族燦爛文化之光,然而有著尚千年的輪源修譜之傳統,見其舊譜而由繹,在萬曆五年第六代祖萬顒書有序於譜,雍正八年十一代祖富春書有序於譜,又乾隆元年第十代祖副魁賢任公書有序於譜,觀次三序而細祥後嘉慶二十五年又有幾次略修譜之見,有華珠、榮彰、華章之譜序、從此到今,重修譜序,聯絡眾族人有石埡灣聖澤、康宣、宣知、清河塗家大堰塘朝全,清河鄧家溝朝麒、宣金、宣忠,孤落坪重道、廟子灣聖有,班竹園德先,重和等有以上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協助,共同落實修譜中的各種困難是容忍而解,即將完成修譜之任務,為此,有著陳氏祖先歷屆的輝煌建樹,才有今天修譜之成功。我們的祖先也走過何等漫長而艱難的旅途、家族的起源,分支、遷徙繁衍不息的歷史永遠不會有結束的時候,它總是以一種鮮活的形態以時間並列雙軌運行前進。
石埡灣執譜人員于後:
孤落坪 :陳重道 陳朝倫
清河八村八組:陳重海 陳宣金
望雲村:陳重壽 陳宣明
石埡灣:陳聖澤 陳宣元 陳朝寶 陳宣照 陳朝剛
新江和田市郵電局 陳朝武 陳超甫
成都市晨光二廠 陳宣富 陳朝澤
黑龍江大慶油田 陳宣才
玉興松樹山:
陳朝海 玉興賴家大院子 陳朝金
陳朝榮 玉興竹林灣 陳朝禮
柏林石龍橋:
陳朝清 玉興邱家新房子 陳朝友
石埡灣:
陳宣知 清河塗家大堰塘 陳朝全
陳宣德 興安垮寨子 陳朝金
陳宣寬
柏林倒水溝:
陳聖玖 班竹園 陳德先
陳朝光 玉興採石井 陳重發
陳平宣 柏林庇古井 陳聖義
陳通宣 陳聖全
陳宣知
陳變宣 柏林公社學校 陳重文
清河鄧家溝:
陳朝安 廟子灣 陳聖有
我們陳氏本家族之先祖屬陳武帝之孫宜都王陳叔明之後裔。另一支是南郡王陳淑澄之後裔有三兄弟同朝顯貴,是陳堯叟為宋真宗宰相,叟之弟陳堯佐為宋仁宗宰相,佐之弟陳堯咨為太尉後拜武伶軍節度使。陳氏三兄弟同朝顯貴,時為盛族,因此修譜之輪源從未斷續略舉一族現住湖南省石門九渡水一族人陳建教西元1958年出生,教之女陳豔春西元1983年出生。此族陳氏從舜帝至陳豔春已傳一百三十五代
2015年10月,由陳聖友重新整理電子版存檔,由於家族人員較多在外務工,無法完全統計,故有不全,後需族人相互聯繫提供再進行修訂,此譜暫不印刷。
製作人:陳聖友 四川中江玄武大道中凱一號
聯繫電話:13559730519 (微信手機號)
聯繫QQ:3068548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