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溪陳氏十一修族譜序
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無不出在其中,謁廟而思祖,閱譜而知親。昭穆明矣,宗支辯矣。水有源,木有本,世無無源之水,也無無本之木。水有源,則川流不息,木有本,則枝繁葉茂。我陳氏,乃黃帝之後,大舜之裔,胡公之嗣也。尊黃帝而崇大舜,祭胡公而親暉公。乃理所當然也。我陳氏為中國五大家族之一。伯宣公首創“義門”,唐宋揚名天下,明為人文最盛之期,“百人科第”名貫中華,二者他姓莫可匹也。
九修族譜,成於民國三十三年(西元一九四四年),彼時日寇侵華,硝煙遍及大半個中國,
暉公苗裔,散播又遠,大多數未曾聯繫,以致令其失宗。由岡南徒居貴州大定一支,草譜修
好,無法寄至譜局。解放以後,由於各種原因,國家只重視歷史文物,而不提倡修譜,殊不知國之名人名事,皆出自各氏族譜之中。以致今人宗親觀念談薄,只知有父,不知有祖,更不問其根苗來至何方。土改、文革,把譜視為四舊,焚之貽盡。九修迄今,已五十餘年,生死嫁娶,變化特大,多數老人已故,作速趕修,急在燃眉。值此改革開放,形勢大好,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思宗念祖之心,油然而生。一九九四年,株林、黃擴兩派之(為茂)、重仁、聽華、聽校、聽征、文燦、煥琦等在三都陳瓦村進行十修,由於宣傳不力,岡南全村唯煥彬一戶參修。其他各派未參修者極多。
清道光年間,從江西洪都徒居貴州的善文(育萬)公之六世孫聽懷,從西元一九六○年起,就著手續修族譜,由於未與老家聯繫上,一直只在收集資料上徘徊,直到西元一九九七年秋,由岡南徒居貴州大定的家隆公七世孫聽瑛公獻出民國三十一年岡南老家聽作公寫給大定的一封信,懷才值接到江西老家聯繫。此時,正值由黔徒居臺灣省台中市的暉公後裔聽祥公返黔探親,祥得知此信,甚為高興,力主聽懷前往江西尋根,聽懷遂先寫信來江西查訪老家,由於聽懷對家鄉情況不明,位址不熟,乃在地圖上查有馬家洲武溪街地名,預測岡南離之不遠,或在轄區,於是,信寄馬家洲政府,請政府代為查詢,煥彬收到此信,立即回函、聽懷大喜、即列印十三份,分發貴州各村,使大家知道已與家鄉取得聯繫。一九九八年,聽懷回岡南,族中父老兄弟有幸見到數百年前暉公之後裔,歡聲雷動。談及修譜一事,皆大歡喜,眾志成城,極力支持。鑒於十修,已經散譜,此次重修,故取名曰十一修。
十一修發起者彬、懷矣。彬,年過古稀,懷,亦年近花甲,有生之年,挺身修譜,亦為榮幸,托祖宗之庇佑,身心尚健,理當責無旁貸。
十一修族譜起源於聽作之信,故特攝聽作照片,印於譜上以彰其功。得助於聽祥之資,蒙其關心提倡;得力於聽懷、不辭辛勞、奔走雲、貴、川、閩、粵、湘、贛、皖各省收集陳氏家史之大量資料。三月初五日,炔彬接聽懷電話,要求彬來黔商談十一修族譜事宜,彬遂整裝來黔,煥忠念彬年老,很不放心,乃派夏泰護送。彬至築後,初六日即將各支族譜,相與結合,盡心查對,發現歷屆族譜,都有差錯,尤以十修為著。十修將未參修之系,連其祖先一
慨拋棄,令人見之生慍,這是對祖先不負責任的態度,實為大錯特錯也。歷屆修譜,對陳氏祖先的來龍去脈均未搞清。例:舜祖禪位於夏以後,曆夏商兩朝,陳氏子孫失爵,頻繁遷徒,商均以下經虞思、箕伯、直柄、虞遂四代,即是閼父。現查明:商均之子,即是箕伯。虞思為子,箕伯為商均的五世孫,虞遂即舜。箕伯以下中斷二十五代,閼父系商均之三十一世孫也。始祖暉公實為伯宣之後,誤為伯党之後。又如義門歷史,亦記載不詳,東佳書院,全無記載,可見歷屆祖先修譜,均未盡到最大努力,或因受其他條件之限所至,未可知也。以前總認為舜禪位後,陳氏失寵乏勢,無人經歷過問,中間斷線,乃合理成章之事,其實不然,虞舜禪位後,夏商兩朝,陳氏代代襲承虞侯,並未失爵,乃是未加詳查核實耳。十一修譜,比較全面,接線有據,歷史有證,聽懷收集資料、煥彬詳查核正,填平上述缺陷,可謂歷屆族譜撰修之最詳者也。豈祖先在天之靈,受命於我倆者哉!又煥忠、煥興、文林及聽蘭之三女辛麗勤皆年輕有為,煥忠在岡南,身為村民組長,大力支持;煥興、辛麗勤、文林,在築工作,放棄休息時間,義務電腦列印初稿,殊屬難能可貴。十一修族譜,其修譜的主要宗旨是:突出一個“義”字,做到一個“實”字,要求一個“細”字。義就是通過十一修後,陳氏子孫開卷就知我祖重華公是以孝治天下,以義導萬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舜父不慈、淩虐至極,舜弟不肖,目無兄長,累欲殺舜,而舜從未怨之,恨己之孝未至極,長未盡責,駑力克制自己,以德感化父、弟,不失親親之道,為中華美德修身齊家之典範也。舜未事堯時,耕於曆山、陶於河濱、漁于雷澤、耕者讓地、陶者讓窯、漁者讓居。父子有恩,長幼有序,內外有分,男女有別,行者讓路,市井安然,道不拾遺,夜不閉戶。一年成聚,十年成邑,三年成都,為中國歷代帝王平治之典範也。至於義門:十九世同居五百年,相聚三千餘口,禮儀肅如朝庭,安之泰之,一派昌隆景象,名冠天下。冀我子孫遵祖法宗,以身效之,貽及後代,富而不嬌,貧而有志,威而不屈、弱而不欺,貴而不拎、賤而不卑,貧者拯之,弱者扶之,困者助之,不肖者共戒共助其改之、不孝、不弟、不仁、不義,群起而懲之,促其自新、同宗同族,血緣相親,切勿視如路人。以振義門之風。“實“就是查清來龍去脈,追根溯源、不可漏記祖先功德、不可歪曲歷史事實,不可錯記漏記該上譜的人,不可顛倒字輩承接之線。“實”是建立在“細”的基楚,工作必須認真,專心致志,上對祖宗負責,下對子孫負責。儘量使錯誤缺點,降在最低限度上。而不是敷衍塞責,簡單地記上一個名字的符號而已。
彬對此深有興感,因而賦詩一首:千里迢迢去貴陽,為尋宗裔勞何妨。祖德流芳螽斯羽,萬水歸源後澤長。
但是,十一修族譜,由於在貴州進行,聽懷雖然收集了很多資料,因為我們族大人眾,遍及全國,當今政府又不提倡修譜,所以無法利用現代化的通訊工具,例如登報、放電視等,致使散居全國各地的暉公後代,仍不知道。懷、彬等也不知道他們居住在何縣何省何鄉,根本無法通知。就十修族譜未參修者也未及再去聯繫。致而使其失去機會,深感遺憾,特表歉意。
為了便於查考柳溪陳氏的根源來歷,十一修族譜分為八個段落,即:第一個段落從黃帝到舜祖重華公,以黃帝為始祖,這是陳氏的原始根基;第二個段落,從重華公到胡公滿以舜帝為
始祖,世系直推到暉公。這是由媯氏轉陳氏的來歷;第三個段落,由胡公滿到陳完,完因避殺太子禦冠之嫌而奔齊,食邑于田,因邑為氏的歷史;第四個段落從完至六世孫陳軫複姓歸宗的歷史;第五段落從陳軫到太丘長陳實,這是建立江洲義門的歷史;第六個段落,從太丘長實公到大理寺評事暉,這是柳溪陳氏,百人科第,西昌第一名宦的歷史;第七年段落從暉公以下分為十三派,暉公為始祖,這是各派基祖定居的歷史;第八個段落,各派基祖定居以後,又徙居全國各地,再分世系的歷史。這樣,使暉公後代,翻閱宗譜就對自己的來龍去脈一目了然矣。
暉公三十三世孫 聽懷
三十四世孫煥彬 煥興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