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墘陳氏五修族譜序
國有史志,族有譜牒,寫史修譜都是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尊祖愛國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譜牒是家族的記錄史冊,它上溯祖宗淵源,下敘子孫由分,輩序不紊,昭穆分明,留傳給後裔,咸知木本水源,彝倫長幼,銘記祖訓,敦宗睦族。
追溯吾小岵南山陳氏開基祖弘元公、號校尉,是陳氏血緣始祖舜帝
106世孫,是得姓始祖胡公滿73世孫,是潁川始祖陳實公26世孫,是南陳開宗祖邕公12世孫,高祖元達公,曾祖征公,祖父蠲公,先父洪義公,世序清楚。校尉公于五代後周顯德三年(
956),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宋初遷至泉州桃源南山結茅居之(今永春小岵南山頭其故址),至今有1051年,下傳45代,支脈蔓衍永春、南安、安溪、德化、福鼎、金門、浙江蒼南、臺灣、香港和東南亞各地,子孫蕃昌,書香繼起,科第聯登,五世堿公,舉孝廉,宋元豐二年(1079)己未特奏名進士,為開科祖。七世知柔公“呼為一門八俊,皆能世振箕裘,無玷家聲者也”。六至十二世彥聖、知柔、樸公、模公、晉接、需光、德高、大育等十三人,祖孫父子叔侄兄弟科第聯登,榮譽“七世蟬聯”,立“世科坊”。以前盛業之輝煌載人譜牒縣誌,光宗耀祖,激勵後昆,展望未來吾南山陳氏後裔奮發向上,把大祖宗的豐功偉績發揚光大。
校尉公十二世孫真祐公有三子:君濟、君澤、君治。元至正甲午年(1354)發生“六二花事件”,君澤公與三子公忠、四子公著、八子孺官慘遭殺害,長子公蔭和七子公爽逃難安溪,次子公茂和六子公弼隱居南安,五子公輔逃往廣東增城。君治公攜家移居留安,其長子佛惠徒居達埔,為埔尾陳氏開基祖,佛乞公次子應奴徒居泉城南街。應奴公長子仕隆卒葬留安後爐,萬曆癸卯年(1603)駱縣主,諱起明為遷上穴,坐壬向丙。次子仕仲徒迂尤溪青州。三子媽保,別號魯旗,為泉州鎮撫巷陳氏開基祖,明萬曆間鳴華、鳴烈、儀甫、桓甫、鳴勳、嗚熙等相繼登第,始尋本源,稽查南山家譜方知為君治公之後裔,同北墘常來石鼓祭校尉公祖墓。仕隆公生四子,長子真發居北墘,次子道通留守留安,為留安頂樓陳氏開基祖,三子侯公徒遷武榮(南安)九都,為嶺兜陳氏開基祖,四子古養,卒葬南安九都嶺兜大劇兜,其子元標赴南京當軍世系失詳。
先世歷次修譜皆北墘、留安、嶺兜三派合修,以篤親親之誼,盡敦宗睦族之情。據《南山陳氏族譜》載,康熙癸丑年(1673)第二次合修族譜,侯公七世孫文鎮,字喬統作譜序(重修南山族譜引)。雍正己酉年(1729),第三次合修族譜,侯公九世孫德音,字伯重,主筆編纂,伯立作譜序(重修南山族譜序)。民國庚午年(1930),侯公派下十四世孫陸軍團長育才君,具追遠報本之熱誠,愛親睦族之關念,慷慨解囊,首倡四修《南山陳氏族譜》。吾北墘聞知此舉,乃宗族大事,亟有必要,聯紮宗親與嶺兜支脈宗親恭怕,字雲天,不憚跋涉,赴南洋募捐鉅款,恭怕宗親不辭勞頓,幫助北墘搜集寫譜有關資料,事至圓滿,三派再次合修,功到事成,育才君、恭怕君、聯紮君其功千載留名。
吾祖真發公,字茂達,系校尉公十七世孫,君治公之玄孫,仕隆公長子,于明朝宣德年間徒遷善政鄉昭善里十四都,為北墘陳氏開基祖,迄今約五百八十年,子孫世系相承,已下傳十九代,眾多裔孫旅居馬來西亞。第四次修譜距今已七十八年,若不續修,恐年湮代遠,稽查更難,給後代子孫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有鑒此,第五次修譜責不容辭,然今世事變化,同宗後裔繁衍甚眾,三派再合修族譜已不現實。文添宗親樂意為北墘陳氏五修族譜負編寫重任,而得到宗親支持。一九九五至一九九七年,登波、登石、福祿等宗親先後回梓里謁祖探親,他們對修建祖祠和續修族譜之盛舉卓有遠見,於是我有機會于丁丑年(1997)十二月三日抵達馬來西亞,會見旅馬宗親詳明續譜大事,得到眾宗親的熱情接待和支持。登石和福祿宗親不辭辛苦,認真負責,給予精心安排,亞生、振川、水華、貴發、汲水、建文等宗親竭力配合,使搜集寫譜資料得以順利進行,美中不足的是還有部分宗親本能找到,有的又移居別國,估計有百分三十的宗親資料暫無法搜集大譜,今撰寫成《北墘陳氏族志》。一九九八年春,五續族志編成付印,這是對全族的重大奉獻。
乙酉年(2005)正月二十二日,登石、福祿、福安、金土回梓,參加在宗祠召開的座談會,福祿、登石同意文添宗親再次赴馬尋訪失散宗親,繼續搜集寫譜資料,並同意金照宗親一起前往擯城尋訪登日宗親的後代子孫。在旅馬宗親理事會的全力支持和關照下,經二十多天的辛苦走訪,又搜集到
200多位宗親的有關資料。水華和年逾古稀的金土宗親為五修族譜不辭辛苦,不計酬報,自始至終開車接送,福安宗親又陸續搜集寫譜資料寄回祖地,其精神難能可貴。
鑒於尚有
200多位旅馬宗親末給予編寫人譜,文添宗親提議再次重撰《北墘陳氏族譜》,得到海內外宗親理事會的支持,追懷祖德宗功,秉誠先世修譜遺志,責無旁貸、我再次承擔編纂族譜重任。編纂譜牒是浩繁的人文工程,經兩年多的奮力以赴,灌注心血,終如願告成,至感欣慰!舉族歡騰。估計約有
20%旅海外宗親的資料未能搜集入譜,美中不足,甚感遺憾。待今後旅馬宗親理事會有新的設想和見解再作計畫,使其完善。上寫為序,見識有限,錯漏難免,欠妥之處,深表歉意。
十五世裔孫文添撰
丁亥年(2007)七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