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鼇頭陳氏族譜》前言、序1990年
2008-02-14
前言
國有史,家有乘,前人修譜,固重溯本崇源,尊祖敬宗,蓋為後世者以明世系,別親疏,正根本。然華夏之廣,炎黃之盛,姓氏之多,則亦有其本源之別,統宗衍派之分,乃如千淮萬川,各尤其源,木之千枝萬條,有其一本之發。吾鼇頭陳氏,源遠流長,上溯至舜帝,繁衍至吾始祖獻可公,約一百一十一代,又從始祖傳代及今,已有七百八十餘載。其子子孫孫,支繁派盛,瓜瓞綿綿,乃公之德而蔭福子孫耳。
吾始祖獻可公自宋登進士,由閩而刺於潮,治潮三年,政聲卓著,史志有傳。公因以官為家,擇居海陽鼇頭,生三子,分天地人三房。天房居揭陽西淇,地房居庵埠,人房居鼇頭。雖屬分支而根枝相系,雖年代久遠而昆季之誼永恆。
茲逢世治開泰,政通人和之際,吾族各村族親,因念族譜久年未修,兼之歷史時代風雨沖洗,前人傳抄之譜尤其有限,如此之因,其泯滅無遺堪可設想。今若失時置之,則後來者將無以知流出何源,枝系何本,有鑒於此,西元一九八九年己巳元月初七日,各村老人組互派代表集會于懷安居,共商修譜大事,並於是日成立修譜理事會,推選理事成員,分頭搜集遺存族譜,以茲編修,幾經查訪,僅得三本,而所記者,誠如前人慨歎之曰:或有傳者,或有不盡傳者,其缺而弗詳。然舊本尚能保存,則慶倖甚矣。譜之記載雖未盡詳,但昭穆脈絡分明,先祖德望範跡,亦溢於文字墨蹟之記述。
統覽老譜記載,自二世分支之後,本房繼世先祖檢閱公肇基鼇頭,子孫繁盛,代有人文,計登科榜者,有進士三,舉人四,府邑貢元十四,南京都督府大使一,可謂人才輩出,衣冠相望,可惜文獻資料留傳甚少,使新修族譜未臻完善。
本會新修族譜,以人房為主體,並基於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翔實資料,分列世系,明晰昭穆。本譜分三部份編修,即文獻輯錄、先祖傳記和世系表。世系自一世記至二十世。其續代各行整理記載。
新修族譜以老譜為依據,並多方收集資料,力求既充實又翔實。經本會同人之努力,歷時年餘,茲已草修成稿,付印成冊,但由於水準所限,譜中差漏之處在所難免,懇望族親考證補正,並對珍藏老譜族親致謝敬意。
修譜理事會編
公元一九九零年十二月廿三日
鼇頭陳氏統一世系族序
廣東鼇頭陳氏以南宋陳宏規公為肇始之祖,以其表字“獻可”的首字為輩序之始,自“獻”至“芳”共列四十五代字輩。本族最早並無固定字輩,初以甲乙丙丁等天干排行區別,後才著意統一同輩男丁表字首字;約至明代中期,遂定“君”至“光”十六字輩;迨到清代嘉慶年間建祠會宗,再立“賢”至“芳”十六字輩。輩序本無內外親疏之分,亦無書名作字之別,天、地、人三大房衍派裔孫遵照施行,但從歷史使用慣例考察,多供本族男丁作“表字”,而不用於“正名”,成為名副其實既作表字又示輩分的“字輩”。
近代以來,傳統遭遇批判逐漸式微,尤其是隨著身份證推廣普及以後,人們不再延續古時名、字分立並存的作法,只取一正名而無表字,輩序於是逐漸多被用在正名上。其中“惟”字輩常為“維”字替用;“有”字輩,作名詞人名時發音同“友”,故多有以此字代用。今鼇頭陳氏各地胤裔,輩份最高者為第二十一世“薦”字輩,輩份最小的已到第三十一世“良”字輩,傳代落差最大達十代人。鼇頭陳氏衍派各地鄉村若有啟用自定輩序者,可參照此表明晰自身世系代數。
鼇頭陳氏第廿四世、人房鼇頭本鄉裔孫 陳振寒 校撰
輩序因世代口耳相傳,年深日久,衍化出了不少版本,附錄其下,僅供參照:
其一:獻崇則景國 孟允秉永 君伯嘉任 元登淑晉 世德振興
維邦友光 賢良繼起 詩柳文章 盛時開泰 廣遠傳芳
其二:獻崇則景國 孟允秉永 廷克宗子 君伯懋任 元登淑薦 起士振興
維邦有光 賢良繼起 詩禮文章 盛世開泰 廣遠傳芳
鼇頭陳氏大宗祠歷代世系輩序刻石
鼇頭陳氏大宗祠建祠碑記
溯我一世祖獻可公,閩之莆田人也。宋慶元元年,以名進士來刺于潮,修己治人,卓然有古循吏風。政理人和,日有餘閒,因得遍覽山川名勝。由郡而南,地名鼇頭,蜿蜒磅礴,知為靈淑所鐘,遂蔔居於此而家於潮焉。由是生有令名,歿有美報,崇祀名宦,志乘所載炳如也。然郡人既盡報德之心,而子孫益展孝思之誠。由宋迄明,人文輩出,科甲蟬聯,綿綿延延,享祀不忒,越至於今六百一十餘載矣。
溯祖德者,時深木本之思;緬宗功者,彌重春露秋霜之感。因思我祖未有專祠,爰集族人議建廟宇,不待慫恿,人心鹹皆欣躍。茲已落成,以妥以修。我祖之神靈安,而子孫之心亦安。竊願百世子孫鹹循禴祀蒸嘗,以盡報本之禮可也。
嘉慶十六年(1811)歲次辛未仲冬 吉立
十六世孫嘉文 等同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