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烏溪陳氏族譜序

作者:  來源:南樓溪月 坊樓啟明網  更新時間:2017年04月16日

烏溪陳氏族譜序 

同鄉望族烏溪陳,世與予祖居中村鄰。一日因家人至京師,托呈族譜,問予譜義且請序。予方奉君命纂修《實錄》、《五倫書》、《禮》,不遑他事。告成,蒙恩贈祖父,因思古之族姓、譜氏掌于史官,雖非陳氏譜亦當言,何況父母兄弟之裏,衣冠文物之族,而益之以請哉。

謹按史官掌族氏禮,上古有姓而有氏,姓氏不一;中古以氏為姓,或各以地以官,姓氏又不一;近古猶有以何韓之屬同姓為近者,而姓氏又不一。於是周有五宗之制,漢有世家之號,唐有名門之定,宋有百家之分。

我大祖高皇帝開國定鼎,先嚴世系之辨,皆惟恐人姓之不一致人心之不一,人事之不一也。不知其家之所自,不知身;不知其身之所自,不知心。不知其心者不知天,不知其身者不知人,不知其家者不知親。既不知親、不知人、不知天,此其人且不能自與,不能與一二人與,何況合眾人以與,為族能不保其不圮族哉?

故堯典言親族於前,而慮圮族於後。其為族計,何深且遠耶?族之所以有譜者,亦慮是耳。有譜則指譜而考曰:某也,親親者,雖百世之後猶頌;某也,圮圮者,雖百世之後猶詈。詈則為其後者,雖遠猶羞;頌則為其後者,雖遠猶喜。是譜者,一家之信史,而修譜者,一家之史筆。

國史所不及載者,於家史書之,直則書,弗直則勿書。子孫百世不能改,豈非家史國史、于朝於野、一賞一罰、一褒一貶相為內外也哉?此古史官掌族之意也。

予辱在史官後,欲為天下族氏告曰:族之人,動一念歟,其試自省察曰:親歟?圮歟?動一言歟,其試自省察曰:親歟?圮歟?動一行歟,其試自省察曰:親歟?圮歟?親則有功於祖宗,若圮則得罪于宗祖;親則有光於子孫,若圮則有辱于孫子。百世知家有史而不容不先警戒者,猶百官知國有史而不可不先知警戒雲爾。可不慎哉?

夫圮族,雖聖父之鯀,猶有所不敢為;親族,雖聖帝之堯而有所不容巳,矧乎其下此者乎?人皆可以為堯舜者,若知天、知人、知親皆有所不容已,則自能視族如室,視族如身。由此推而至於視國如族,視天下如族。思上古之世,無懷葛天,姓氏未立,何譜可序?而且渾樸淳化以樂於天地間之一大族,何況其又有譜也。凡有譜者,能不仰體朝廷修《五倫書》,以化成天下之意哉?

陳乃江國後,江國而上為穎川,穎川而上為戶牖,戶牖而上為陳國胡公,胡公而上則為虞聖,虞聖乃紹開帝王之氏者。今雖苗裔遠乎,然德無今古,道何後先,陳氏亦當思虞聖之大智而不自為智,大孝而不自為孝,大德而不自為德,其必自有,以知此義矣,何俟予老史臣之一言也歟?敬書而報之。

賜進士第內試齊宮選應二十八宿入館御筆親題第一名由庶起士編修進侍讀左春坊詹事太子論德翰林院學士侍講經筵官纂修兩朝實錄五倫書總裁同邑臺北吳節頓首拜撰

 

——原載清康熙壬子(1672)版《烏溪陳氏宗譜》

明朝時期,烏溪陳氏修族譜時,曾請過一位姓吳名節的朝廷官員撰寫譜序。這位吳姓官員是安福臺北(今屬安福縣近效橫龍鎮)人。烏溪陳氏居住地與臺北相距近二百里,為什麼會遠道聘請吳氏作序?原因很簡單,吳節的先祖與烏溪陳氏是近鄰。當時吳氏家族居住在中村(今屬蓮花縣六市鄉),與陳氏居住地相距僅二三裏,且兩姓同為望族,關係友好。後來,中村吳氏幾乎全部遷離了原址,吳節一支遠徒安福臺北,也有一些就近遷到了山背,石橋等地,至今還在那裏繁衍生息。(參見《吳氏族譜序》)

吳節所撰《烏溪陳氏族譜序》一直在為烏溪陳氏增光。此後烏溪陳氏歷代所修譜牒,吳序無不收錄其中。以下所錄系清康熙壬子年版《烏溪陳氏宗譜》中的《烏溪陳氏族譜序》,即為吳節所撰。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