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溪陳氏寨上思聖公後裔之七公家譜序
樹有根,水有源,溯本思源,不忘先祖,乃華夏子孫之美德也。2006年起,七公祠後裔自發集資十余萬,並日以繼夜,辛苦建設,歷時兩年之久,重建七家祠,續修《烏溪陳氏思聖月降公後裔之七公支譜》,囑吾撰文以記之。
吾誠惶誠恐,受寵若驚。心中思量,烏溪陳氏七公後裔,人才濟濟,上有德高望重之老者,下有英傑俊才之新秀,吾孤陋寡聞,無功無德,豈敢做貪功貪名之事,無奈長輩之命不可違,還望本族叔伯兄弟海涵。
史記陳姓是中華民族一大姓,起源于周武王克商後,封胡滿公為陳世主虞帝祀。建都宛坵,為全國陳姓一世。陳氏望族,遍佈全球,血脈承傳,盤根錯節,宗派門戶,實難清晰。江西省陳姓子孫興旺,多出自天下第一大家“江州(今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義門陳”,惟吾蓮花縣坊樓鎮之烏溪陳氏來源於湖南省攸縣馬頭嶺(今網嶺鎮)。這是陳氏家族的傳奇一支,值得陳氏後人深入考究。偏居一隅的烏溪陳,遠祖之根發自河南穎川,當屬陳氏老祖“胡公滿”千年血脈之後裔。
蓮花縣烏溪陳的祖先(江國十三世)乃宋朝監察禦史、御史大夫陳勃。陳勃公,字智順號禹圖,稱禹圖公。宋元封六年(公元1083年),八十歲的陳勃公攜帶兩個兒子大善和大法,蔔居於湖南省攸縣馬頭嶺(今網嶺鎮)三十四都吳彼裏橋下田社。千里遷徙之由,究竟是政治失意被貶出朝廷,還是受皇帝賜封到偏僻荒野,尚未發現史料記載,因而也無法考證。
陳勃次子大法,諱禮德,行攸二。出生湖南省茶陵縣的東山,曾隨父入京為官,具體職位無從考察。中年後,隨父隱居攸縣馬頭嶺。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朝失綱紀,官吏腐敗,橫徵暴斂,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干戈四起,農民起義,彼伏此起。世代為官的大法公為了避難,不顧六旬高齡,率兩子從攸縣馬頭嶺遷入安城(今吉安市安福縣)烏溪河浜,成為烏溪陳開基先祖。
大法公共生三子:長子俊卿,宋朝乾道三年(1167年)任尚書右僕射(後改為太宰兼中書侍郎職位)享年88歲。次子伯俞在宋哲宗繼位三年,誥封宋諫議大夫。三子伯全,授徽仕官(從七品官)。三個兒子繁衍後代,歷經宋、元兩朝三百多年,至九世(滿82世,江國21世)季高公,諱號雪坡,在明宣德五年(西元1430年)成為蓮花縣九都的開基始祖。
季高公生有七子,稱為“七房”,我祖為“四房”萬年公。萬年公才能卓越,治家有方,聚七妻,生十三子,屬大戶人家。直至烏溪十二世直齋公,諱義,行文五,字克宜,因意外火災,所有家產蕩然無存,家境陷入貧困,無奈之下舉家遷徙到坊樓(九都)郊外荒野的盆形裏,紮棚結舍,鑿溪為池,拓荒為田,艱苦創業,成為“寨上村”的開基祖。
直齋公生三子,教(朝倫公)、用(朝儉公)、賓(朝價公),建直齋公祠:“三畏堂”。其三子分別是今寨上村長分、二分、三分嗣孫的祖宗。長分嗣孫現大多居住俚山,居寨上者甚少。
賓(朝價)尊五生有四子:意誠公(未冠早逝,無傳)、學售公、泮樂公、思聖公。思聖公生七子:敘倫公、方訓公、正倫公、月降公、向存公、寬度公、振肅公,七子合建“七家祠”,為後思聖後裔搭建了一個寄放祖宗靈位,奠祭的先祖功德的聖地。
尊祖賢宗,含辛茹苦,耕讀不懈,艱難拓業,廟堂阡陌,彈指瞬間。民國時期月降公二十五世後裔長老天祥公宣導,集資重修七家祠,並題匾。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政治運動興起之原因,七家祠曾經失修衰敗,子孫無不痛心暗泣。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承蒙祖宗神靈之庇佑,烏溪陳思聖公後裔興旺發達,從事農工兵學商、入黨從政之正道者眾多,堪稱社稷棟樑之材者無數。
盛世修譜,族旺建祠,乃大漢後裔之傳統。七家後裔德高長者登高宣導,親力親為;氏族晚輩,積極回應,凝心聚力,重建七公家祠,續修烏溪陳氏思聖公家譜,此乃陳氏後裔興旺發達之幸事。
《烏溪陳氏思聖公後裔之七公家譜》凝聚了前輩長老之心血,晚輩後生在此深表敬意和衷心感謝!
“宗祠重建華堂映旭日,家譜續修後裔立豐功”。一座宗祠,凝聚一族神靈慈光;一本家譜,記錄一支宗親血脈。光陰荏苒,歲月悠悠,千年歷史,寥寥史頁。縱觀歷史,民族、家族興衰,實與國運緊密相連。當今華夏,正值國強民富之太平盛世,烏溪陳氏後裔呈現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事業發達之盛景。
衷心祝願烏溪之水長流,烏溪陳思聖月降公血脈綿延不息!
烏溪陳後裔二十七世兵浪遵囑謹記於甲午年(公元2014年)清明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