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三余堂陳氏譜序
譜圖原序
蓋聞清源則流長,培根則葉茂。孔子雲:“祭如在。”曾子雲:“慎終追遠。”曆世之人,考世系,立宗譜設奠而祀之,良有先例也。
吾陳氏一脈,系高郵州寶應縣狗屎村虼蚤陳人氏。有兄弟三人,隨明永樂南下,進駐六合。至永樂二年,散失定居西門外練水壩堡務農。莊名隨以“三門陳”命之,後又買一莊即名莊陳。
此時,族繁人重,散居各處,但有布幅譜圖,春秋祀之。迨至咸豐八年,太平軍入境,譜遂遺失。訖同治七年,因時代承平,有仁傑公等追念祖德,慮及族誼漸疏,輩次無考,名諱雷同,大非親親同族之道,遂發起重整譜圖。議定自“仁”字排行以下,編成“自、定、宗、名、起、興、隆、慶、永、長”十字為我陳氏相續命名之標準。如有不遵此譜系,即散失列譜之資格。
自始祖以後,歷代名諱多有遺忘者,虛其位而禮之,自此,長幼尊卑不弗紊亂矣!
後又因年久月深,譜圖布幅殘敗,圖像糊塗而難明。由定邦公等聚族人妥議,循古圖,興工剿襲,將古圖庋藏仁德處,以備參考也。
新圖告成,春秋祭享,各致誠敬。候異日宗祠告成,左昭右穆,庶我祖宗在天之靈,欣然來享,於心不稍安乎?
望族中人,祭祀有時,尊卑有序。共盡其親厚之誼,各生其孝敬之心,無競爭,無淩夷。耕讀為本,儉樸為先,篤守彝倫,恪遵祖訓,戒之勉之。
莊陳定邦公撰寫約1924年
續序
讀譜序,思先祖,歷盡滄桑。雖屢遭亂世,仍珍重族誼,為敘一家之永好,考世系,立宗譜,失而複立,壞而重修,用心何其良苦也!
豈知承平難得,動亂紛遝。1966年,吾祖歷代珍藏之巨幅譜圖,竟遭搜焚。倉促間,抄留譜序,卻遭雨淋,字跡迷糊,極難辯認。經再三描摹臆度,方謄下今日之原序。其存留世代祖先名諱。十丟其九,較完好保存的僅毓芝公一系,想來念人歎息。
慨歎之餘,一種再整譜圖的欲望在族人心中油然而生。
中華民族十萬萬,皆系炎黃子孫,堪稱十億同胞。吾陳氏一族只是同胞海洋中一點滴,黃帝古樹上一分枝。殊不知點點滴滴匯海洋,萬古不竭;枝枝葉葉飾古樹,億載不朽。曾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治其家,後治其國,家道振,國當將興。為此,三余堂陳氏族人一呼百應:“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不僅要重建新譜圖,還要編印譜書,以實現陳氏族人長期之宿願。
為長遠計,在先祖制訂命名排行十個字下面,再續增十個字為“代、有、賢、良、才、廉、孝、正、直、揚”。但凡三余堂陳氏族人,要遵循歷代起名排行規範,不得紊亂。規勸後代兒孫,發憤圖強,做古樹一枝新秀,成海洋一粒明珠,堪當十億同胞之一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祖國增光,為祖宗增光。
莊陳宗元撰寫
1982年4月
三余堂(莊陳)陳氏族人分序
譜圖原序記載,莊陳是祖宗買下來的莊子,以陳姓命名為莊陳。莊陳有開基始祖的墳塚,筆者陔提時記得,墳塋有兩間屋範圍大小,高高隆起,綠草如茵,四周是人行草徑,中間不許人畜通行,就是代代相傳的禁令。後來人煙漸繁,世風日變,祖墳原貌不復存在了,不過現在遺址尚存。
由於譜圖幾經滄桑,歷代先祖陰名散佚無幾,而留下來較為完整的就是21世祖毓芝公一系。從毓芝公到現在約有
200多年,人口發展到 100多個,占全族人口百分之十左右。
26世祖榮公、業公、所公兄弟三個,生於1840年左右,正值鴉片戰爭,中華民族步入水深火熱的年代,所公經商在南京,因沒有領養孫子而被疏遠,雖然他的後人仍照排行規定起名,但在解放後已逐漸失去聯繫了。業公16年給太平軍抓去喂馬,一次說他未養好馬,被打翻在地,舉刀要砍。多虧一同姓的“老陳”身伏其上,以死相救,方得活命。筆者祖父自良公在日,逢時過節都要燒些紙錢給“老陳”,以報救父之恩。榮公是私塾先生,耕教為本,忠厚傳家,世代書香。
莊陳陳氏族人歷來熱衷於三餘堂事業,可謂前赴後繼,樂此不疲。
建造三餘祠的時候,定邦公、定河公和三門陳喜公、仁明公、前劉仁德公等承首。自開工至竣工,他們無時不在工地,不畏風霜之苦,不憚肌膚之勞,盡其赤子之心。祠堂門旁一對飾刻著獅樣圖騰的石鼓,還是定邦公私人定制的呢!
1943年,祠堂被拆毀,可祠堂田尚在。提起祠堂田,值得大書一筆的是現今已被忘卻了名字的宗湖公的上代某公,因無子嗣,遂將自己幾石種的田產全部捐給三余堂,作為公益田。這是一種了不起的敬祖愛祖之創舉,令後人敬佩不已。
祠堂被毀後的第三年,即1946年,定夫公又和前劉自祿公、三門陳仁寬公、自棟公等出面,在道士莊買了近二十畝的祠堂公益地,期圖三余祠再現人間。
然而,世事如棋,豈常人所能預料。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人們幾乎忘記了祭祖。從1962年,定如公主持了一次斤米之祭以後,時隔整整20年,直到1982年,定曹公重又點燃了祭祖的聖火。自此以後,筆者宗元就一直為三餘堂事業默默地奉獻著。
名仕是莊陳陳氏族人的後起之秀,對祖上事業也是盡心盡力的。為了尋找祖宗的發祥地虼蚤陳,他自租面的會同三個叔叔宗元、宗貴、宗平去高郵寶應輾轉往返一整天。他自幼孝順父母,為了替父母分憂,17歲就棄學上工。文化大革命期間,父母遭批鬥,全家頂樑柱就是名仕。他呵護三個弟弟,照應三個妹妹,弟妹六個的婚嫁起居都有他操心勞神。先是拆掉舊屋翻蓋成12間平房,後又推倒平房蓋起了22間樓房。一家29口人,四世同堂共亨天倫。家分以後,仍未分心,侄子讀大學的,出國留學的,他都引以為榮,大力資助。
改革開放後,名仕開辦了砂礦,搞得紅紅火火。在創業有成的同時,他不忘公益事業,為村小捐資辦學,為莊陳建造水利墩頭鋪設石子道路。
綜上所述,莊陳陳氏族人同三余堂全體族人一樣,發揚以德為本,以孝治家的傳統美德,定將族興人旺,永世昌盛。
宗元
2003年10月 1日于莊陳
三余堂(新莊)陳氏族人分序
三余堂(新莊)陳氏族人,其老祖24代名諱無考,從東面馬鞍的莊陳遷來在程橋鎮新莊村紮根,勤儉持家,後又在唐樓村的上采(今唐樓村前程組)置地,其生有二子:世龍、世海,後分為新莊和邢莊兩支。其25代世龍公生有一子仁福公,生有三子一女為自江公、自倉公、自忠公。
仁福公在35歲時就因病逝世。裘氏一人辛勞撫養三子一女成家立業。自江公生有二子定樹公和定根公;自倉公生有五子為定松公、定懷公、定柳公、定山公、定桂公;自忠公是一位有名的風水先生,生有四子為定超公、定洲公、定培、定琪公。25代世龍公及其子仁福公的墳地在其自置地上采(因國家政策的要求,2014年11月23日農曆十月初二遷止公墓),而世海公和世龍公的後故人墳則在新莊。現後人分佈在香港、南京、新莊、胥莊及秦韓等地。其25代世海公生有五子為仁發、仁寬、仁祥、仁餘、仁才。其後人遷至邢莊定居至今。
宗照
2010年于南京
三余堂(前劉)陳氏族人分序
三余堂(前劉)陳氏族人,據東陳陳氏祖墳推測。約於1760年由三門陳遷來,以姓起名為東陳。1921年左右,陳氏東陳祖墳分為北東陳及西龔營和南前劉南北兩支。
1838年,仕發公出生,與仕洲、仕和、仕貴三兄長和一姐隨父母由東陳遷居前劉。一姐許配富戶范玉林。仕發公與張彎張姓之女婚配。三位兄長均未婚娶。
1859年,仕和公被太平軍所殺,葬于馬集街西大亂葬塋內。家鄉遭兵劫,民不聊生。仕發公夫婦偕同父兄數人,背井離鄉,到高郵邵伯一帶。逃荒避難。1866年,戰亂平息,一家人在返鄉時,途經樊集,電路被賊將幾年血汗積蓄浩劫一空。萬般無奈,複回河東幫工。又二年,才歸家園。
仕發公忠厚勤儉,孝順父母,恭敬兄長,刻苦成家。夫人張氏,恪遵綱常倫理之道,助夫有為,教子有方,常為鄰里排憂解難,深受親鄰愛戴。待四子,仁德、仁慶、仁傑、仁智逐漸長大成人,在岳父家贈與兩石種陪奩田的基礎上,經濟逐漸好轉。
仁德公為人秉直,意志堅強,公正無私。19歲即承當家務,帶領全家老少,發家致富。1893年在烏石鄉大瓦謝村小湖莊置產三十石種,在胡莊選地造墳,仕洲公與仁發公夫婦均葬于該處。1911年,在前劉南崗建立墳地葬仕貴公於此。該年農曆四月底,四弟仁智公與仁慶公內弟口角,服鴉片身亡。1920年,四弟媳馬氏因手指患疔而謝世,遺下12歲幼兒自才,仁德公受託將其撫育成人。1926年
3月12日,二弟仁慶公被北伐軍誤殺,仁德公挺身追究討回公道,爭來撫恤金和喪葬費。一九二九年冬,三弟仁傑公家遭火災,一切化為烏有。仁德公全力支援,幫助其恢復生產,重整家園。這種手足情深,患難與共,有無互濟,榮辱相關的美德值得後世敬仰。
仁德公一生,不僅對兄弟情深似海,更是一個樂善好施、熱心公益的人。他待人誠懇,處事公正,對苦難人事,盡力扶持。創施材,辦義學,建廟宇,修橋樑,凡公益公德的事都做到無私奉獻。抗戰期間,多次捐款,支援抗日軍民,保衛地方安寧,深受抗日民主政府和鄉里尊敬。
解放後,三余堂前劉陳氏族人,思念祖先功德,恪尊祖訓,樹仁德遺風,自強不息,定將做出更大的貢獻。
(此序根據1991年定穀整理的材料彙編)
三余堂(四壩)陳氏族人分序
三余堂四壩陳氏族人二十七世祖自雲公,約於1928年帶領全家于三門陳遷往三漢河租田度日。兩年後,自雲公去世。1931年大水,三汊河地勢低,草子無收。時有定坤公、定學公奔波謀尋,全家遷至六合西門外四壩,租地主王蘭家六石種耕種。
定坤公、定學公吃苦耐勞,眾人勤儉。幾年後,拆掉原車水筒小屋,蓋起了四間青磚瓦房。兄弟們俱都完婚。來四壩五年後,二十七世祖林氏儒人謝世。
約於1945年,一場大火將新建成房屋變為灰燼,弟兄們分了家。解放後,社會發展,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現在四壩三余堂陳氏族人62個男女老少,俱都思念祖先功德,努力奮進,團結向上,正邁步在康莊大道上。
(此序根據1991年定壽口述,宗山公、宗維整理的材料彙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