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經縣新添鄉下壩村陳家灣陳氏簡譜
序
遵循1984年國家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國檔會字[1984]第
7號聯合通知關於協助編好《中國家譜綜合目錄》中指出:家譜是我國寶貴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利用家譜來尋找自己的血緣關係……之精神作為編修本譜之宗旨。
瞭解族友們,陳家灣的歷史族譜都不在了。所以陳氏的淵源根底現不能詳寫,就知先祖陳昆山公於明末清初,由湖北省現孝感市來滎占籍黑羊壩陳官山。食毛踐土、生息繁衍……人丁興旺,子孫遍及各地。
二代祖虞裔公(只知我房)時移事殊,四海為家,丈夫之志也。是族友世鈺謹記之功也!
三代祖元哲公(遷來下壩鄧家灣住)。有一年大曹頭髮生泥石流又搬到老水岩下,修房住居,更名為陳家灣。發脈之所始也。
隨時代興革,事業需求,人丁繁衍,子貴孫榮,深知樹人大計須耕讀並重的遠大方針,進行施教,曾出過秀才、老師和騎馬射箭的武士。並整編族譜,從陳倫、陳錦、陳每弟兄三人的下一代起擇二十字輩數排行。即:大、朝、汝、學、萬、世、發、永、昌、明、天、榮、國、家、有、安、清、治、太、平。子孫續傳。
由昆山公入滎下衍至今“昌”字輩計十四代。近
300年的歷史過程中昆山公世系之譜牒未傳。陳每公、大模公、大功公之代傳脈絡不全完整,有缺位,前八代出門的女性也缺位:(一)皆前人之未傳;(二)直系苗裔之渺茫也,嗚呼!難以考稽。
幾年間,篡修人員嘔心瀝血,竭盡辛勞,厥功告成。擬成始祖昆山公下衍至陳錦公、陳每公、陳倫公弟兄三大房系初稿。在族友世鈺、世湘、世鋆、萬坤、萬友、陳波的支持和協助下,各盡所能全方位的合作,查漏補缺,核實糾錯,世鈺校對完畢,並寫出了好的作品,難能可貴,在此一併感謝!
以上不止,從昆山單傳到其智才有三個兒子,陳倫、陳錦、陳每延續至今。先按這三大房的代傳脈絡和人文及時,系事、系地,分別從代傳脈絡為總綱,綱以系目,目以系表,表以戴人,人以系史系地縱橫連貫,構成表以提示血緣關係,事以生辰年月,學歷等記實人文說明。
1951年,抗美援朝,1956年義務兵役,我族有青年參軍參戰,曾參加過上甘嶺戰役,負過傷,立過功,剿過匪,有的提為軍隊幹部或轉業地方工作。現在我族高中、大學本科生越來越多,在祖國各條戰線上發揮自己的才華。以彰其德,以表其才,以教育和激勵子孫發奮向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1951年,人民政府決定陳家灣遷了 5戶到大田壩鄉新文村住,後來因婚姻或其他原因陳家又遷了8、9戶到大田壩鄉新文村住。
1985年冬到1986年春,由於陳家灣後山岩上和梅子沱河坎有嚴重的滑坡,泥石流出現,所以政府決定石佛壩、甘田頭、方家灣、陳家灣全部搬遷到本村一、三、四、七、八隊的地盤上修住房,有的搬到別鄉。
據馮氏宗譜記載:清朝乾隆年間,陳家的女婿馮加魁從廟底下搬來陳家灣住的,延續至今。現在陳家灣居住的他姓也是陳家的女婿,或馮家的女婿。
2006年 8月,政府決定合鄉建鎮,因此原複順鄉合建為新添鄉了。
此譜是吾族的一件珍貴資料,它無私地奉獻給族人,讓它通過傳閱交流給我們的後代子孫,讓他們永志不忘先輩們,懷念他們、學習和繼承他們的美德和才華,發揚光大。當然此譜只是我族的基礎實施工程,不是理想善本,不能滿足吾族每一個讀者的閱讀要求,只作為族人為尋找自己的血緣關係及人文的真實可信的記錄資料。我族能人,可改寫,可補充,寄希望于子子孫孫銘之、藏之。時代之後追溯者再翻新頁。
么房 學康 2007年元月再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