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譜序集錦 »

湖南安仁港頭(新渡)陳氏十二修族譜序

作者:陳滿華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6年06月10日

昭穆譜牒存信史 

——湖南安仁港頭(新渡)陳氏十二修族譜序

盛世修史,族旺輯譜。族(家)譜對於社會、國家的細胞——家族(家庭)而言,具有與國史、方志相仿的價值和意義:國史、方志記一國、一地之興衰,族譜載一族之源流。前人已概括志書三大功能:資治、存史、教化。我港頭陳氏十一修族譜序也曾言及此三用[01],我頗有同感。國史、方志、族譜,類異而性同,皆屬史籍,“譜以傳信,猶史也。”[02]可見譜牒也當有此三大功能。不過,我想把三大功能的順序稍作調整,即:存史、資治、教化。

先說“存史”。

在我看來,史籍(含史、志、譜)的第一要義就是忠實記載已發生之事件、存在之人物,這就是所謂的“存史”。若有史而無記,或記之而不詳,或舛錄誤載,何以正本清源,資治于朝政、教化于民心?因此,“存史”應系史籍的第一大功能。宋儒朱子所謂“昭穆既明,本源自辨”(陳氏族譜朱熹序[03]),其實講的就是家譜的存史功能。

言及陳姓,便有“天下陳氏出江州”之說,江州義門陳氏源自江西江州郡潯陽縣太平鄉常樂裏永清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義門陳村)。早在宋嘉佑元年( 公元1062年),19代聚族而居的江州義門陳氏奏請皇帝准允後,拈鬮析家, 155房支族分別遷至包括我湖南在內的16省,可謂浩浩湯湯,史所罕見。[04]江州陳氏樹大根深、枝繁葉茂之盛狀,於此可窺一斑。據相關著作記載,由於其聲名赫赫,以致許多其他陳氏支系由於年代久遠無法考證出自己的支系始祖,也將其譜系歸於江州義門陳氏。然而,細讀港頭陳氏歷代族譜後,可以推斷我族(港頭)陳氏(後世系)始祖陳延濱並非江州陳氏之祖,因為延濱公系直接自福建遷入湖南,且早于義門陳氏入湘至少半個世紀。(詳見下文。當然,這並不表明此兩系沒有更遠的血緣關係)。由此,我深感自己捧讀的我族(港頭)陳氏族譜彌足珍貴——試想,如果沒有這些已經延續七個多世紀的十二修家譜,是否今天、甚至在很久以前,我們就將自己也“掛靠”在江州義門陳氏了呢?從這個具體的例子可以看出,一如其他史志著作,宗譜確有強大的“存史”功能。

次說“資治”。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05]。義大利史學家克羅齊的這句名言強調歷史的現時性,其實質就是著重既往歷史與現實生活的內在關聯。處於現實世界中的人,要瞭解當今世界的格局為什麼會這樣,要知道世界未來可能會有怎樣的走向,歷史便成了過去與現在恒久的對話;另一方面,由於我們所瞭解到的歷史都是人復述出來的,而復述的東西未必真實或完全真實,因此歷史在不斷地重構,這一重構的當代性在族譜裏有時體現得尤為顯豁。譬如,某姓氏從前修譜,依老規矩在新譜正式刊印後收繳老譜,僅存二冊歸公,其餘的甚至要銷毀。[06]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對現版話語權威的強調和維護是顯而易見的。(當然,從史料和文物的保護角度看,這一做法現今需要有所變通。)

縱向修纂的譜牒也是現時與歷史的綿延不絕的對話,每一修的對話內容都有所不同,非但有譜系紀表之類的簡單增延,還可能有對同一史實的不同闡釋和取捨,後者不但體現了修譜者或其族群的態度,而且多多少少也是整個社會的權利博弈、話語取向的反映。族譜所記載的不限於家族的血緣關係、行輩字派,也有各房派(含其地望、住場)傳志、人丁統計之類,敘述族群的演化歷史、遷移經歷、家族的興衰沉浮,等等,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又是族群乃至社會演化的縮影,因此族譜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折射出社會的發展軌跡,反映統治者的治國方略的成敗得失。因之,一部全面而成熟的族譜,在一定意義上是當朝吏治的局部投影,反過來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為統治者制定政策法規、磋議國是提供參考資訊。

再說“教化”。

“資治”著眼廟堂,“教化”則立足民間;“資治”重在為朝綱服務,“教化”則重在薰陶精神。族(家)譜除了演繹家族淵源,也有人物傳略,家訓箴言之類,臧否人物,抑惡揚善,族人乃至外姓者讀之,可砥礪進取,啟迪人生。一部陳氏演化歷史有許許多多生動的素材,載之於譜籍,可以教化民心,催人向上,追求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晦庵先生所謂後世明譜者能“追念前由,無忘厥祖,披圖按籍,孝思勃生,則勉旃不殆,庶光前業已”(陳氏族譜朱熹序[07]),說的就是教化之功能。

我陳姓湧現過的許多歷史人物,可為精神意志之典範,或人生事業之楷模。漢代開國元勳陳平,在楚漢相爭時,六出奇招,“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08]為結束戰亂、為劉邦建立漢室天下立下豐功偉績。漢文帝時,官至丞相,可謂極盡榮華。劉邦殺戮功臣,而陳平既非奸詐曲迎,又能避禍免災,且左右逢源,如魚得水。“及呂後時,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脫,定宗廟,以榮名終,稱賢相,豈不善始善終哉!非知謀孰能當此者乎?”[09]可見陳平實為曠古罕見的偉大謀士和戰略家。按照如今的說法,他是貨真價實的國家棟樑、登峰造極的成功人士,還擁有令人稱羨的美滿人生。

大名鼎鼎的大唐三藏法師玄奘也是我陳姓人氏,俗名陳褘(一作“陳禕”),是我國最有名的佛學家、翻譯家,被公認為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與鳩摩羅什、真諦、義淨(另有一說為不空),並稱為四大譯師而名垂不朽,而就名望而言,恐怕可排四者之首,堪稱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應說明的是,源於小說《西遊記》、被毛澤東稱為“愚氓”的唐僧形象並非我們所說的史上真實的三藏法師[10]。)

優秀陳氏先人如陳平、陳褘者已留名丹青,垂範後世,譜籍更有所載,其身世和經歷可成為如今最好的勵志故事,藉此可陶冶心性,磨礪意志。

不可諱言,陳氏族人裏也出過猥瑣、可鄙之人。例如,陳朝後主陳叔寶昏庸無能,雖留下了幾句並非毫無可讀之處的詩句(如《玉樹後庭花》),但是他毫不負責任地丟掉陳氏江山,甘心做亡國奴。社稷既傾,竟然還向隋文帝要官索爵,百分百的喪權辱國,鮮廉寡恥。老謀深算的楊堅雖賜他三品官員待遇,但背地裏對他卻是嗤之以鼻。歷來族譜有“揚善隱惡”、“為親者諱”之“義例”,儘管如此,我族譜牒對此等陳氏不肖子嗣及其有辱門風之所為仍有略述,且秉筆直書,予以指斥。[11]陳姓族人可引以為戒,絕緣庸碌、灰暗乃至不恥之人生。

我讀十二修族譜所附家譜(潁川堂清房[12]),見有“家訓”,茲引用如下:

遵祖宗 睦家族 廣仁愛 拓義類

敦禮教 察仁倫 慎修省 勤本業[13]

此外,還有《樹新風》三字文。這些提法大體也符合現代倫理精神。(當然,我個人對這裏的“遵”字有保留意見,因為我們一定要“尊”祖宗,卻不一定非“遵”祖宗不可;“禮教”也不能狹義地理解為封建綱常禮教,而要解讀為現代文明法紀和公序良俗等。)族(家)譜裏的這些積極、正面的內容都可資教化,是值得充分肯定和提倡的。

我陳氏系中華民族的大姓之一,居李、王、張、劉之後的第五位。現在,一般公認中華陳氏血緣先祖是虞舜。[14]舜帝以來,陳姓子孫先後建立或統治過多個國朝:春秋時胡公滿(媯滿)封陳國,以國為姓,他因此成為陳氏得姓始祖,戰國時田和(陳氏分支田姓後裔)始啟田姓統治齊國(史稱田齊),至田軫(陳軫)公,封潁川侯,複姓陳。遷入潁川(今河南禹州[15]),因之陳氏我族望出潁川,宗祠潁川堂即由地望得名。漢代王莽(系田姓後人所改王氏之苗裔)創立新朝,南北朝時陳高祖霸先(我港頭陳氏前十三世始祖)建立陳朝。在越南古安南國的陳朝也是我陳氏所建立。至於秦末張楚王陳勝、元末漢帝陳友諒所建立之政權雖然未能進入中國歷朝列表,但是也曾轟轟烈烈,在華夏民族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陳氏在我國歷史上,英才輩出,燦若群星。除上述陳姓傑出人物,尚有陳實(寔)、陳壽、陳叔達、陳子昂、陳彭年、陳與義、陳洪綬、陳化成、陳嘉庚、陳天華、陳寅恪等許多精英,或勳業卓著,彪炳青史;或才華蓋世,震鑠古今;或嘉言懿行,流芳千古。陳姓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于華夏文明貢獻尤多。

陳姓也是湖湘之一大姓,幾乎所有縣、市都有陳氏宗親。春秋戰國以降,歷朝歷代都有陳姓遷入湖南,其中,約有百分之八十的陳姓人,于元初、明初和清初從江西遷居湖南境內,因此,三湘四水的陳姓者,幾乎都能攀上“江西老表”這層關係。[16]然而,我安仁港頭陳氏卻另有所宗。我族始祖、江國忠惠公陳延濱(字濟元)大師系陳高祖武帝陳霸先第十三世孫,唐初宰相陳叔達(陳武帝之孫、陳叔寶之弟)十一世孫,甯遠軍節度使陳洪范之子,配趙氏,于大宋景德元年甲辰( 公元1004年)由福建興化府莆田縣遷徙至湘開基,卜居安仁場之青路。[17]迄今已歷時1009年,傳三十五代。陳延濱大師第七世孫陳旻舉自青路而遷至港頭,歷經明、清、中華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四朝,子孫繁衍,基業興旺。房派自一而析,發展壯大,漸次蕃息12房同族子民,數百年來,我族世代聚居于安仁境內的禾市、軍山、渡口、清溪、排山、洋際、朝陽、城關等地,另有移出散居於外省市(縣)者,遍及耒陽、湘潭、株洲、衡陽、永州、四川、貴州、雲南、江西各地,上個世紀90年代初已有 7萬餘人[18],至今應當又有所增長,其興旺之勢,蔚為壯觀。

潁川敦本堂我族譜牒有一個良好傳統:所有各修都附錄歷次前修的序言。讀歷朝所修港頭陳氏家譜序言,可以很方便地獲知此家譜始修於元代至元甲申年( 公元1284年),是時陳延濱大師第九世孫陳添麒撰《陳氏先世源流考》,成開山之作,此為首次修撰。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7年)次修,嘉靖三十四年( 公元1556年)三修,清康熙壬寅歲(公元1712年)四修,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2年)五修,嘉慶甲子歲(公元1805年)六修,道光十八年( 公元1839年)七修,同治十年(公元1872年)八修,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6年)九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十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第四十七年( 公元1996年)十一修。自始修至今十二修(公元2013年)已有 729年,平均大致為一個甲子年修撰一次。此次與上次只間隔17年,是前後兩修的時間最接近的兩次之一。這既遠遠對應不上本族歷次修譜的平均時間跨度,也不大符合約三十年一修的通例。此為何故?我多年遠遊他鄉,今春司譜族人囑我作序,方知此次修譜之事;仲夏初,修譜理事會兩位宗親陳炳文君、陳魚仔君遠道自湘赴蘇登門囑我作序,我曾提出這一疑問,他們以十二修《倡議書》示我。拜讀《倡議書》,見其對此有所說明,不妨引述其要:十一修由於“距上次修譜年代久遠,經費缺口大、經驗不足等種種原因”而“不盡完善”,“族中有識之士倡議用新思想、新立場、新觀點來續修十二屆族譜。”看來,此次續修在一定意義上是十一修的補充和調整。

本次的續修宗譜工作於去年初啟動,工程浩大,主修、副主修和所有參修者群策群力,克服了諸多困難,在族人的多方關注和支持下,終於竣工,新譜即將付梓,此實為族人可賀可喜之大事。但願此修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在為族人尋根問祖、增加族群之凝聚力、振興家庭和事業諸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修譜是傳承性很強的工作,容易囿於窠臼,固步自封,創新實屬不易。然而,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觀念在變化,技術在出新,因此輯修宗譜也需要與時俱進。上次十一修已有創新:首次聲言“無條件地遵循現行國律”[19],實行男女同修;此次重修,又有新舉措:除纂修刊刻族譜若干冊外,每戶另可得家譜一冊,內有陳氏源流簡介、房派沿革、家訓誦詞、本戶世系以及字輩排行詩,薄薄數頁,卻內容豐足,簡明扼要,甚為實用。我歷來對“破舊立新”稍有莫名的恐懼,君不見,文革期間轟轟烈烈的破舊立新,以正義的名義損毀了中華民族多少遺產和寶物,因此我力主慎用此詞,慎踐此行。然而,我宗親的此類新舉措,實為推陳出新,此等革新鼎故之舉,可贊可賀!衷心祝願在未來繤輯族譜時,更能異舊章,張新例,百尺竿頭,更上層樓。

行筆至此,賦小詩一首:

  盛功懋德先武帝,開基立業忠惠公;

  潁川昭穆千秋立,鐘靈毓秀萬代興。

是為序。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延濱二十九世嗣孫、清房 陳滿華 謹識

公元二零一三年(癸巳)孟秋 穀旦

 

附注

[01] 陳泱泉(英高)《十一修族譜序》(一),潁川敦本堂《港頭(新渡)陳氏十一修族譜》卷一第16頁。

[02] 語出宣統元年巳酉二修長沙高田《陳氏族譜》凡例,轉引自何光岳、聶樹森《中華姓氏通書陳姓》,三環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頁。

[03] 此序見於《中華姓氏通書.陳姓》第119-120頁,此句引自第120頁。一本“辯”作“辨”,筆者經比較對勘,取“辨”。又,一本“源”作“原”。

[04] 《中華姓氏通書 .陳姓》,第68、70頁。

[05]  B.克羅齊:《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田時綱譯,載於《世界哲學》2002年第6期第6-22頁。

[06] 《中華姓氏通書 .陳姓》,第109頁。

[07] 出處同注釋3。

[08] 司馬遷《史記 .陳丞相世家》。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六冊),第2062頁。

[09] 同注釋8,第2062-2063頁。

[10] 毛澤東《七律 .和郭沫若同志》有“僧是愚氓猶可訓”句,“僧”即指經過藝術加工的唐僧形象。

[11] 潁川敦本堂《港頭(新渡)陳氏十一修族譜》卷一第10頁。

[12] 原譜“潁”作“穎”,誤。

[13] 《港頭(新渡)陳氏家譜》(潁川堂清房),二零一二年壬辰孟冬月,第10頁。

[14] 《中華姓氏通書 .陳姓》,第1頁。

[15] 陳世沅《安仁港頭陳氏歷代源流考(總系錄)》(載潁川敦本堂《港頭(新渡)陳氏十一修族譜》卷一)稱陳軫所遷入地潁川為“今安徽阜陽”(第9頁),誤。恐系與唐以後潁州(今阜陽)相混所致。

[16] 《中華姓氏通書.陳姓》,第86頁。

[17] 史料據《港頭陳氏始祖前後世系表》,潁川敦本堂《港頭(新渡)陳氏十一修族譜》卷一第10、14頁;《唐初宰相陳叔達至元末祁陽陳用賓世系述略》,陳氏宗親論壇。

[18] 據《中華姓氏通書 .陳姓》,第87頁。

[19] 潁川敦本堂《港頭(新渡)陳氏十一修族譜》卷一第26頁。

 

本文發表在《湘南學院學報》(社科版)2014年第1期,題目為《也說族譜的存史、資治及教化功能——以湖南安仁港頭(新渡)陳氏十二修族譜為例》。發表時稍有刪減。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