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陳氏大宗譜序
上世紀末曾寫過一部長篇報告文學,反映新時期農村的巨變,主要表現穿越萬馬齊喑年代的農民,從“走向有我”開始,勇敢地“走向有體”,並明智地“走向有序”。竊以為這“三部曲”缺一不可。沒有“我”,振興中華談何舍我其誰?沒有“體”,狂飆突進憑何合縱連橫?沒有“序”,社會肌體緣何振肅和諧?
由此聯想到吾融陳氏宗親譜系的全面盤點、逐步厘清與相關鏈結,其意義一樣地至關重要;比之零星個案的分別彰顯,其功效亦不可同日而語。
其一,它將引導我們追本溯源,在歷史的坐標系中,找到各自的衍脈定位,激發我們對族群中興的期待和參與,進而增強品行、操守、傳承的自律意識。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憑追求卓越,人人皆可成堯舜。
其二,它將幫助我們穿越時空,在先賢的參照系中,找到各自的人生式範,砥礪我們見賢思齊的良知與自覺,進而樹起立功、立德、立言的精英意識。以人為鑒,可明得失。進退關乎社稷,猶需講究團隊精神。
其三,它將啟迪我們整合資源,在族群的人才鏈中,找到潛在的長短得失,強化我們取長補短的努力與效率,同時確立互幫、互重、互信的合作機制。雲舒千鶴,海納百川。春秋可以代序,況複心中有其譜焉。
山自永福裏,水自清源裏。福清山水滋潤,必得天地和聲。陳氏宗親,泱泱大系;山海為懷,互相砥礪。歷代賢達,無論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多能以家國為重,民生為懷;並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他們以共同的理想、不同的建樹,功紀社稷,德澤世間,言傳後昆,留下無數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這正是足令我們感到無比自豪,並願直追範式的一種文化認同。
而對這筆精神文化遺產進行深入挖掘,系統整理,精到表述,則需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心思、才智與精力。讓愚晚感動並欽佩的是,維忠仁兄領銜的一批熱心宗親,竟然連袂戮力,將這件千頭萬緒加千辛萬苦的事情扛了起來,並做得有招有式、有章有法。我們不能奢望畢其功於一役,但就目前此等型制、規模與水準而言,即已堪稱階段性的一大碩果了,可喜可賀!
古時“陳”與“田”相通,本義即“五穀整齊排列的方形田塊”。有稼有穡,田裏種上五穀,只要陽光充足、雨水適時,再加田管稱職,豐登是沒有問題的。但“搶收”重要,“拾穗”也不能缺。那一時遺落的稻穗,顆粒倒都飽滿,洗淨曬乾,來年許是上好的種子。從工作量上看,“搶收”需要強勞力,“拾穗”卻是忙裏偷閒的活,而且不分老少,皆可上陣。想本書萬取一收,難免還有疏漏,拾遺補缺的工夫,還望海內外宗親們齊心協力來做。問編者諸君何以解憂?或曰:除了杜康,就是大家相幫。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
百多年前,福建船政儀門上有對礪志的妙聯,出自林則徐女婿沈葆楨之手:“以一簣為始基,自古天下無難事;致九譯之新法,於今中國有聖人”。聯想到我們手邊的這項編纂工作,已經有了這麼好的素材基礎,再加上正本清源的耐心和旁徵博引的方法,這才有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皇皇巨制。我們在感奮于歷代宗親創造輝煌歷史文化的同時,也感佩為記錄陳氏子孫的業績付出艱辛勞動的編撰者們。忝為之序者,在此先有禮了!
陳章漢,2011年10月,從印尼巴厘島到閩都九賦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