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壬辰年膠東陳氏族譜序
陳氏族譜序
我陳氏原來自青州府,棗林村是故土[01]。洪武初年,始祖名諱有良的,奉陪侍候母親孫氏,遷徙到平度州古峴鎮居住。當他來到這裏的時候,實實在在就是一個人,煢煢孑立。
經過五輩單傳[02],陳氏沒有絕後,不過也接近到如一根線一般岌岌可危的程度了。幸虧後來有一世有兄弟三人[03],又一世有兄弟二十一人[04],讀書人漸多,家族聲望振起,以前被人欺淩的積習都泯滅了,文雅大方、和睦融洽的氣象充滿了家族。
以後的子孫即使不能光大前人的業績,但繼承先人的志向而勤於讀儒家經書、在學校中列名的,並不缺乏。前面幾代人培植後人的恩澤,不是在這裏可以看到嗎?
迄今三百多年了,家族的人口日益繁庶,如果不拿筆記錄下來,則老人逐漸逝去,後來出生的人將憑藉什麼才能知道自己的本源、感念祖宗的恩德啊!
我家族名字叫訓[05]的爺爺、叫永祚[6]的伯父經常有這種感慨,並想起了興修族譜的念頭。族譜修成之後,進獻給全族人並且告訴他們說:“考察世系、探明支派的憑證在這裏,勉勵敍舊、認真對待倫理的憑證也在這裏。凡是我們一個家族的人,應該認真收藏好族譜,不要使之衰廢。”
這時候我陳李公[07]在一旁服侍,翻閱族譜,不僅有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之感。我們家族敦厚和睦的情誼,或許可以依賴族譜從而變得更加篤實,這是多麼大的幸運啊!
所以尤其希望後來的人不要忘記這一舉動,承繼這一做法續修族譜,使每一代人都能看到族譜而有所反省、思考。
寫這篇文章,作為族譜的序言。
康熙壬辰[08]仲秋念四日,十一世孫李公稽首謹識。
注:
[01] 據復旦大學葛劍雄、曹樹基等教授認為,青州府棗林村為現山東省兗州市西北約十裏的安丘王府莊村。
[02] 有誤。據《族譜》,自 有良公始,陳氏三世單傳,依次為:始遷祖諱 有良、二世諱 英、三世諱 敬,敬有兩子:長諱
讓,讓子諱 浩;次諱 恭,恭子諱 清。
[03] 應指五世諱 浩之三子:長諱 寵,次諱 宦,三諱 安。另據《族譜》,五世諱 清之二子:長諱憲,次諱宇。
[04] 應指六世諱 寵子十:世紀、世縉、世(?,殤)、世組、師綺、世綬、世纁、世縷、世綏、世綰(殤);諱
宦子六:世經、世綸、世紳、世約、世綽、世績;諱 安子五:世繡、世緻、世繪、世綵、世紋,計二十一。
實則遺漏了五世諱清的一支,其世系為:清——憲——世麟、世鳳——宇——世德、世器。除世德一支外,其餘三支之後均不見記載於《陳氏族譜》;陳氏族譜長次之分,亦依據陳讓三子、二十一孫。陳恭之後被總稱為老次支。
[05] 九世,字中孚,庠生,次六支,時在明末清初。
[06] 十世,字雪潬,原名其愫,歲貢生,捐授知縣,次四支,時在明末清初。
[07] 十一世,字夢卜,原名州牧,字幼絃,庠生,次六支,時在明末清初。
[08] 即公元1712年。
附:原文成文於康熙五十年第一次修譜時
陳氏族譜序
我陳氏原系青州府,棗林村乃故土也。
洪武初年,始祖諱 有良奉
母孫氏,徙平度州古峴鎮居焉。當其來時,實煢煢一孤身也;越五世單傳,陳氏之不絕,幾幾乎如一線耳;幸後一世得兄弟三人,又一世兄弟二十有一,書香開,家聲振,淩欺之習胥冺,雍和之象滿室矣。
嗣後子孫雖不克光大前業,繼先人之志,而勤儒業、列黌序者尚不乏人。先世培植之澤,不於茲可睹乎?
迄今三百餘年,族姓日益繁庶,苟不援筆以識,則黃考漸逝,後生者將何由知本源、念祖德哉!我訓祖、永祚伯為之感,且思而興修譜之舉。
譜既成,進族人而告之曰:考世系、明支派者,在茲;勸惇敘、重倫理者,亦在茲。凡我同宗,謹藏勿替。
斯時,李公侍側,按譜翻閱,不禁有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之感。吾族敦睦之誼,庶幾賴之益篤,厚幸也。夫抑尤冀後起者之勿忘斯舉,績而修之,俾世世觀省焉。
爰是書以為序。
時
康熙壬辰仲秋念四日,十一世孫李公稽首謹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