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重修族譜敍言
重修族譜敍言
我們家族的陳氏族譜,第一次修於康熙壬辰年(1712年),第二次修於乾隆乙卯年(1895年),到現在又八十多年了。支派越分越多,而且經過多次饑荒挨餓、兩次遭遇兵荒馬亂,流離失所、逃亡他鄉者就更多了。如果不趁現在續修族譜,勢必難以考察族人的世次,不無疏忽、遺漏族人名諱的擔心。因為全族人都有此憂慮,所以讓我主持重修族譜。我知識淺陋,個人簡介多有謬誤,擔當這一重任讓我感到慚愧至極,但不是沒有超過原來期望的想法。
我們家族中住在膠東的人,現在不下數百家,支派雖然有所區別,但根源則是同一個。願意與我們家族共勉的人,不要形成輕浮下流的端倪,不要滋長欺壓別人的惡習,不要因為別人富貴了而另眼相看,不要因為別人貧窮了而加以輕視。對於做善事的人則要加以勉勵,對於做惡事的人則要加以懲戒,不要輕慢、擾亂國法,遇到歡喜之事則大家一起慶祝,遇到憂慮之事則大家一起體恤,不要致使有的人與倫常相悖。
我們家族的人無論老幼少長,都是遵循傳統道德,遵從先人定制,聯繫源自同一祖先的情誼,遵從先人的教導和訓誡而做出表率,這樣距離遠古時候敦厚和睦仁義禮讓的風氣就不遠了。至於說大興讀書求學等先人留下的事業,廣泛傳播家族美好的名聲,則還需要時間加以等待。
即使對那些不幸遷徙到他鄉的人,也可以按照族譜記載進行核查,這樣既不會使他們忘記自己的祖先,也會是我們家族所看重和依賴的。至於族譜中記載的已經去世的人,他們的行為處事確實有可以做傳記的,附加寫上幾句話,以表示不忘記;其他全按照以前的形式。後人中續修族譜的人,也可以知道在這方面加以斟酌審慎。
光緒二年歲次丙子(1875年)閏伍月十六日,十七世孫輝山謹識。
附原文:
我陳氏族譜,修於康熙壬辰,再修於乾隆乙卯,迄今又八十餘年矣。支愈分齒愈繁,而且屢經饑饉,兩度兵荒[01],流離逃亡者又愈夥。倘不及今增修,勢必世次難考,不無疏漏之虞。族人咸為此懼,以重修命餘。夫以餘淺陋謬膺,斯責抱愧多矣,然不無過望焉。
吾族居膠東者,今不下數百家,支派雖分而本源則一。願與吾族共勉之者,毋開嬉狎之端,毋長淩轢之習,毋以富貴而別觀,毋以貧窮而異視;善則勸,惡則懲,毋使輕幹國法;喜相慶,憂相恤,毋致或乖彝倫合。
我老幼少長,以食舊德,以服先疇,聯一體之情以相率于先人之教誡,則其去古敦睦仁讓之風不遠矣;若雲丕振儒緒、遠紹芳聲,則需以待之耳。
即不幸而轉徙他鄉,亦可按譜而稽,不昧所自非又吾族所重賴者哉。至譜中於人之已故,其行實確有可傳者,不無附刊數語以志不忘;他悉如舊式。後之繼茲事者,亦可知所斟酌審慎於其間矣。
光緒二年歲次丙子閏伍月既望,十七世孫輝山[02]謹識。
[01]分別指鹹豐十一年(1861年)秋,淮北撚軍李成部過平度,史稱“辛酉撚亂”;同治六年(1867年)夏,東撚軍賴文光、任化邦部過平度。此外,崇禎五年(1632年)二月孔有德屠平度;崇禎十五年(1642年)一支滿洲軍隊焚掠平度。
[02]陳輝山,十七世,字伯韞,號友石,原名玉佩,附貢生,象鼎之長子,景潢之孫。
陳氏按:這是光緒二年(1875年)第三次修族譜時的序言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