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志陳氏人物傳
有注明★者,均為小岵南山陳氏校尉公后裔。
陳 僖 陳僖(生卒年未詳),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開元年間隨其父長樂縣縣令居長樂。其父秩滿後遷居福唐(今福清市)。陳僖為人愛仁好義,襟懷坦蕩,四方豪傑,聚集門下,時稱“門有敢死之士”,為閩中豪族。當時閩侯有自立為王的意圖,欲招納他共為謀劃。他不願參與其事,便私下建造船隻,在夜間率領整個家族渡海,避居泉州之南的海島,即今之廈門島。當時廈門島四面環海,鮮有人至。他開墾荒原,引用溪水灌溉水田,並獲得清源郡頒發的地契,成為家豐業厚的富豪家族。他淡漠仕途,終身不仕。子仲禹授廣州番禺縣丞,孫元通、元達分別任歙州婺源縣令和虔州虔化縣丞。陳僖家族為有佐證的最早參與開發廈門島的家族之一。因住在薛嶺之南,故與薛令之並稱“南陳北薛”。
陳 黯 陳黯(約805~877年),字希儒,號昌晦,祖居莆田,後遷至清源郡南安縣大同場嘉禾嶼(今廈門)。10歲能詩。13歲拜見清源郡郡府時,因患天花初愈,臉上留有點點瘢痕,郡守戲弄他“藻才而花貌,胡不詠歌?”他即作《詠河陽花》一首自辯:“玳瑁應難比,斑犀定不加。天嫌未端正,滿面與妝花。”郡守聽後,大加讚賞。由此聞名鄉里。17歲時創作的《蘇武謁漢武帝陵廟賦》,顯露其辭賦才能。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起,多次參加進士科考試,但年過花甲,屢試不中,自嘲為“場老”。唐鹹通六年(865年),參加最後一次科考後,不再留連科場,轉而遊覽山川名勝。晚年隱居終南山,後徙嘉禾嶼,在金榜山築室棲身,以讀書、垂釣安度晚年。時人稱其居山為“場老山”。
陳黯體態豐拔,舉止瀟灑,有“松姿柳態”之譽。所作詩篇辭賦,皆精而切。與同郡的王肱、肖樞,同縣的林顥,漳浦的赫連韜,福州的陳罳、陳發、詹雄齊名,時入譽為福建八賢。其遺作有《裨正書》、《穎川先生集》等。
陳永華 陳永華(1634~1681年),字複甫,同安縣人。從小“好讀書,有奇謀”,常以春秋的管仲和戰國的樂毅自比。其父陳鼎為明末同安教諭,南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1648年)清兵攻陷同安,拒降自縊。他遂“棄儒生業”,投奔抗清複明的鄭成功。成功“與談時事,終日不倦”,稱讚他是“今之臥龍也”,由此深得成功信任,授為參軍,參與重大戰略決策。他遇事果斷,定計決疑,絕不為群議所動,極力支持鄭成功北伐攻南京。
永曆十三年,鄭軍北伐失利,退守金、廈根據地。鄭成功以金廈彈丸小島,難以長期抗戰,兩次召開東征臺灣軍事會議,會上爭論激烈。他分析形勢,對鄭成功的複台決策極表贊同。在鄭成功東征時,他受命協同戶官鄭泰、兵官洪旭等輔助世子鄭經留守金門、廈門,鞏固後方。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逝世後,他隨鄭經東渡臺灣,晉升為諮議參軍、勇衛、東寧制置使,輔佐鄭經綜理政務。在他執掌朝政期間,推行屯墾,傳授大陸先進的農耕技術,實施戶籍管理,修孔廟、創書院,開科舉、獎勵貿易,加快臺灣的開發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他總理政務20年內,臺灣政興人和。
康熙十三年至十九年(1674~1680年),鄭經從臺灣率師回閩與清軍作戰期間,他任東寧總制使,留守臺灣,負責提供西征軍需糧餉。康熙十九年三月,他上書辭職獲允。翌年一月二十八日逝世。鄭經賜他諡號文正。逝後,臺灣同胞在台南建造“永華宮”,紀念他開發臺灣的功績。
陳汶環 陳汶環(?~1730年),廈門人。清順治年間因軍功授廈門提督水師軍門。康熙十七年(1678年),俄國入侵東北黑龍江一帶,戍邊的清軍只有馬隊而無水師,單憑騎兵禦敵,屢打敗仗。康熙二十二年,黑龍江甯古塔都護薩普索上奏清朝廷,要求調遣南方水師配合作戰。他奉命統率福建水師的艨艟巨艦,北駛抗俄前線,設黑龍江水師總營,駐守璦琿城。
康熙二十四年,康熙皇帝令薩普索統帥水陸兩軍進攻侵佔雅克薩城的俄國軍隊。陳汶環率水師艦隊沿黑龍江而上,配合陸軍完成包圍圈後,在夜間發起總攻。俄軍慘敗乞降,撤離雅克薩。翌年,俄軍重又進犯,再次被清軍打敗,迫使沙皇政府同意舉行邊界談判。他受命作為中國政府的軍事代表之一參與劃界工作。康熙二十九年,他奉命將原駐瑗琿城的水師總營稱駐墨爾根城,康熙三十九年又稱防齊齊哈爾城,並在任所逝世。著有《營務雜集》。
陳倫炯 陳倫炯(1687~1751年),字次安,號資齋,廈門人。年青時博通群書,曾隨父陳昂出入東西洋,尤留心海外風情民俗、洋面港道等情況。清康熙年間承襲父蔭,入京充侍衛。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貴在臺灣起義,他參與鎮壓,敘功被授為臺灣南路參將,旋升安平協副將,翌年調臺灣水師副將,建築海岸保護安平城。雍正四年(1726年),補臺灣總兵。任內勵己率屬,清謙盡責,時有“總鎮清廉補破靴”的民謠在臺灣流傳。以後曆調廣東高、雷、廉三鎮總兵,又任江南崇明、狼山兩鎮總兵。乾隆七年(1742年)任浙江寧波水師提督。越5年,解任歸廈門。所著《海國聞見錄》兩卷,輯入《四庫全書》,是一部言必有證的地理資料書。此外,《大西洋記》、《小西洋記》、《東洋記》、《南洋記》等8部記載海灣情況的地理書也都行世。
陳化成 陳化成(1776~1842年),字業章,號蓮峰,同安縣人。16歲時隨母往臺灣,22歲加入清軍水師,後因戰功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任澎湖水師副將。當年八月,升任廣東碣石鎮總兵,十二月,調任福建金門鎮總兵。道光六年五月,臺灣嘉義、彰化一帶發生民眾械鬥,他率兵前往平定,並受命為臺灣鎮總兵。道光十年,升任福建水師提督,駐守廈門。道光十二年七月,英國兵船闖入閩、浙、江蘇和山東海面作試探性偵察,他奉命負責巡邏這一帶海面,並致力於修營房,造船炮,防止侵略者北上騷擾。同時,多次率兵驅逐侵入閩海的武裝鴉片走私船;先後搗毀潘塗、官潯、桕頭等販賣鴉片的黑窩。道光十五年,捐俸興修廈門玉屏書院;道光十九年,資助周凱纂修《廈門志》,並親自作序。
鴉片戰爭前夕,他調任江南提督,負責扼守吳淞口,與兩江總督伊裏布巡視吳淞、上海各營,積極修台築炮,沿海塘築26堡,並選閩中親兵教練江南水師,與官兵同起居、共甘苦,以身作則,嚴於律己,深得軍民擁護,人稱“陳老佛”。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八,英軍進逼吳淞口,他親登西炮臺頂指揮督戰,發炮擊傷英艦數艘。由於東炮臺守將牛鑒臨陣逃脫,西炮臺腹背受敵,孤軍無援,他與西炮臺80多位守將浴血奮戰,擊毀英艦8艘,擊斃英軍500餘人,終因寡不敵眾,最後壯烈殉國。英軍統帥進佔上海後尚心有餘悸,說“清國若有二化成,吾等死無葬身之地矣!”
他殉難後,其部將將他的遺體掩藏于蘆葦叢中,後由嘉定縣令派人收殮於嘉定縣武廟,當地百姓為之罷市哭奠,並繪製化成圖像兩幅,一幅留吳淞,一幅由其子孫保存。清道光皇帝下詔厚殮並撫恤其後人,准予在殉難處和原籍立祠,賜諡“忠湣”,世襲輕車都尉。其靈樞運回廈門後,于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二日安葬于廈門金榜山北麓。後人曾出版《表忠錄》一書以示紀念。
陳勝元 陳勝元(1797~1853年),字建珍,號曉亭,清嘉慶二年(1797年)九月初五日出生於廈門。少年時家境貧寒,然素懷報國之志,每日習武不輟。18歲投效清軍水師,因膽識過人,很快由武生拔額外,再拔外委、把總、千總。道光十三年(1833年),經福建水師提督陳化成保薦,補海壇右營守備、護金門左營遊擊。道光十九年九月,隨陳化成巡洋,在東碇外洋遭遇海盜,提督座艦受傷,他以孤舟力戰,持大刀躍登盜船,手刃數賊。官兵蜂擁而上,一舉捕獲海盜18名。是年冬升任護參將,負責廈門島的防務。
道光二十年,英國為保護鴉片走私,悍然發動鴉片戰爭。六月初五日,“布朗迪”號等5艘英艦闖入廈門海域,開炮尋釁。陳勝元率守軍奮起反擊,他手執長矛衝鋒陷陣,親手殺死一名企圖登陸的英兵。雙方激戰3個多小時,英艦受傷而退去,廈門軍民取得反侵略鬥爭的勝利。英軍遭此重創後心猶不甘,同年七月兩度來犯,均被他率水師官兵擊退。他因身先士卒,指揮有方,擢中軍參將。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初十日,英國公使璞鼎查率“威裏士裏”號等36艘戰艦大舉侵犯廈門,閩浙總督顏伯燾分兵3路阻擊,他率軍居中,在演武亭前迎戰,狡猾的英軍繞過石壁炮臺,從白石頭登陸襲擊,左右兩軍皆潰。他孤軍奮戰,終因寡不敵眾,退守同安,被革職戍邊。新任總督劉韻珂素聞他忠勇,遣其督造戰船。旋奉旨賞給守備。後歷任福甯左營遊擊、銅山營參將、福建水師中軍參將、山東文登協副將等職。咸豐二年(1852年)升任江南福山鎮總兵。翌年正月,太平軍攻金陵,他奉清廷之命在蕪湖江面堵截,因中炮墜江身亡。卒諡“剛勇”,追贈振威將軍。歸葬廈門文灶雙蓮石。
陳世榮 陳世榮(1823~約1884年),字壽卿,號石洲,同安縣在坊裏後爐街人。少年時勤奮好學,有遠大志向。20歲時投軍水師,以軍功官至遊擊。清同治初年,沈葆楨任船政大臣,主持創辦福建船政局,調其為監工。他認真負責,管理得法,為建設中國第一個近代造船廠貢獻才智。後辭職,寓居廈門行醫。他曾向一江湖醫生學得接骨整骨技術,從軍後經常為軍中官兵義務施診,積久而醫術益精,遂成為廈門骨科名醫。他“活人不受謝,贈藥不受酬”,被譽為“良將良醫”。英國皇家醫院一醫生目睹其醫術,讚歎“為西洋醫術所未有”。卒後被清廷追贈武顯將軍。
陳謙善 陳謙善(1844~1901年),名最,字謙善,又字聚良,別號樂峰,清道光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44年6月6日)生於廈門。少年隨族人南渡菲律賓謀生,初受雇於人,後以歷年積蓄營商,終成巨富。
他輕財尚義、濟困扶危、樂善好施,慨然有古俠士風,深得僑胞愛戴,被推選為僑領,清政府也賞給道銜、花翎頂戴。光緒十七年(1891年),集資向西班牙殖民當局購得馬尼拉北郊荒地數百畝,辟為中華義塚,使客死異邦的華僑有葬身之地,繼而倡辦“中華善舉公所”和崇仁醫院,施診施藥,貧病僑胞受惠良多。
光緒二十五年,設義塾於馬尼拉,給失學的華僑子弟以入學機會;他還是馬尼拉最早的華文報紙《華報》(1888年創辦)和《岷報》(1890年創辦)的重要發起人之一。
在西班牙統治時期,他曾先後
3次出任甲必丹,為維護華僑正當權益作出一定貢獻。光緒二十五年,美國繼西班牙統治菲律賓,他呈請清政府在菲律賓設領事館,以利護僑。隨後清政府任命其子陳綱為駐菲律賓首任領事,未到任前,由他暫行攝理。
光緒二十七年九月三日,陳謙善病逝於馬尼拉。清政府誥授光祿大夫。旅菲華僑于宣統二年(1910年)鑄其全身銅像一尊,立於馬尼拉崇仁醫院,作為永久紀念。
有注明★者,均為小岵南山陳氏校尉公后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