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 »

四川鹽亭縣水集口陳書後嗣家譜 九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7年08月27日

四川鹽亭縣水集口陳書後嗣家譜 九

四川省鹽亭縣(麻城莊三十世)入川十八世 陳元柱

八、《潁川郡堂上長分歷代高曾遠祖陳克泰老大人碑誌》

摘錄並個人意見

稽我陳氏虞舜之後,當宋南渡時,始祖弟兄三人皆進士第(弟)及,洞真、洞清、洞玄(陳龍注:另有稱道號洞清、妙清、玉清),自湖廣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均政裏)遊茄西蜀,家住西鹽地名馬頭埡。生二世祖花江、閬江、彩江,皆進士******正謂世代謦香蠡斯衍慶矣。******長分******十一世:陳其袞等人二分:十一世:陳其印;十二世:陳奎等人。

該碑誌記載“始祖弟兄三人皆進士第(弟)及,洞真、洞清、洞玄”或者“進士”應是誤傳。如果真是進士出身,在科舉嚴格的古代他們三人至少要授七品官,不至於用道教三十六部尊經書名取為道號。二世祖花江、閬江、彩江皆進士也無法考證,但是不能否認沒有此事的可能。花江、閬江、彩江三兄弟應是“三洞先祖”之一的兒子。由此,更證明了“三洞先祖”曾參加過白蓮教領頭紅巾軍,他們就是失敗後逃往四川的學詩、習詩、省詩或者彰龍三兄弟。推算該碑中陳克泰是入川第十世。字輩:十一世為其,十二世為單字,十三世為天,十四世為國,十五世為子,十六世為大,十七世為尺,十八世為文。陳兆熊是入川多少世?宣統元年(1909)立碑。該碑文記載的自湖廣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均政裏)遊茄西蜀,家住西鹽地名馬頭埡字樣,又一次證明了“三洞先祖”來自麻城孝感鄉,他們的祖先必定就是思懿公了。

九、《洞壩子祠堂宗枝牌》摘錄並個人意見

四祖移居各地,止留宗房二間,棗林嘴地一台,因年遠無據遺跡以作後世之鑒。德我陳氏本虞舜之胄,神明之*。當宋南渡時,始祖兄弟三人皆進士及弟(第)。洞真、洞清、洞玄自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道遊西蜀,家住西鹽地名馬頭埡。生二世祖花江、閬江、彩江,皆進士。代至八世祖廷才,遷居老*埡雙鳳溝生四子(九世祖***),三心***。居陳家場洞壩子(十四至十八世),其後各班輩與陳克泰(十世祖)的後孫相同至十八世。

該碑誌所述情況與《射洪縣青果寺獅子嘴宗祠碑記》和《潁川郡堂上長分歷代高曾遠祖陳克泰老大人碑誌》差異不大。他們同是“三洞先祖”之一的後嗣。

十、《鹽亭九龍入川陳氏二十一世陳龍發文》摘錄並個人意見

“1986年《鹽亭安佛鄉志》記載‘進士陳書事蹟錄記載陳書祖居本鄉鳳凰村大埡上……後遷居鹽亭水集口’,鳳凰村現尚有祖居坐落遺址可考……”“……與當地老人交談再次印證,並言其小時候大埡上祠堂裏供奉有陳坦、陳書的排位。而陳書為入川十世祖,則是幾個地方都不約而同的相互佐證。似乎可以得出,大埡上陳氏于同治九年(1870年)立的宗祠碑,記載著大埡陳氏五分(家)(六男陳清傑?)的歷史痕跡。其中長分(輩、家)為廩生陳清錫,他後面‘陳萬正之後’幾個字都看得格外清楚…”

依據以上論據,對照水集口《建祠源流》石碑、《射洪縣青果寺獅子嘴宗祠碑記》、《一脈宗枝》、《潁川郡堂上長分歷代高曾遠祖陳克泰老大人碑誌》、麻城孝感莊《義門宗譜》、《中華義門陳麻城莊孝感莊文化研究會公告》、陳度安的口述資料等記載事項和進川裔孫當前水集口陳氏長房、二房中的已經傳到二十四代,三、五房(十七代中女惟有陳元柱九十五歲高夀的母親)、小房中現存在的有十八代,又將水集口陳氏入川後的延續世系與金孔、八角、射洪青果寺獅子嘴陳氏比較差異不大,而且還記載有水集口陳氏的四世祖陳萬正和十世祖陳書的事實,再將以上鹽亭陳氏與麻城孝感莊陳氏延續世系對比相差一兩代的實際,可以初步認定學詩、習詩、省詩三兄弟或者彰龍、彰虎、彰豹三兄弟就是“洞清、洞真、洞玄”三位先祖。

結論:

 1、麻城莊思懿公當年給後嗣取派輩為:“大繩祖武,安國興邦,聲著名彰,詒厥孫謀,長髮其祥。”二十字派輩。這二十字的大概意思:大繩祖武:一切事情都要按照國家法度處理,踏著祖輩足跡,繼承祖輩事業。安國興邦:使國家安定和興盛。聲著名彰:讓自己名聲顯赫,有名望而顯名於世。詒厥孫謀:教育子孫要順應天下人心的謀略,以安其敬事之子孫。長髮其祥:經常就有吉祥發達的事情降臨。

 2、“三洞先祖”可能是江州義門陳分莊在湖北麻城莊思懿公十三代學詩、習詩、省詩三兄弟或者孝感莊彥德的十二代彰龍、彰虎、彰豹三兄弟,“三洞先祖”這三兄弟在明洪武初年從麻城孝感鄉的入川是屬實的、可信的。

 3、“三洞先祖”就是鹽亭金孔、八角、九龍、水集口、射洪等處陳氏裔孫的入川始祖,水集口陳氏入川始祖陳繼先是“三洞先祖”其中的洞玄。

 4、“三洞先祖”到底是思懿公的裔孫還是彥德公的裔孫?請大家研討結論!

2014年11月8日、11月20日于成都

附件(2014年11月18日以後所整理排列):

一、有關“三洞”的探討

三洞四輔:

三洞的洞就是“通”的意思,表示誦習這些經書可以達到通於神明的境界。道教經書分部的總稱。道教經書首由南朝宋道士陸修靜於泰始年間編成《三洞四輔目錄》,後宋代張君房和明代邵以正督校《道藏》,仍以三洞四輔分類,故三洞四輔成為道藏分類的代稱。三洞指洞真部、洞神部、洞玄部,四輔即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三洞是經,四輔是對三洞經文的論述和補遺,太玄輔洞真,太平輔洞玄,太清輔洞神,正一則為以上各部的補充。

三洞包括:

洞真部:即上清經

洞玄部:即靈寶經

洞神部:包括《三皇文》和其他召喚鬼神的書籍。

四輔包括:

隨著經書的增加,通過三洞編目已經不能包納全部的經書,於是出現了四輔的分類法,也就是輔助、補充三洞的經書。包括:

太玄部:輔助洞真

太平部:輔助洞玄

太清部:輔助洞神

正一部:貫穿各部

二、湖北麻城孝感莊陳度安宗親11月18日提供的資料

編者前說

就有關情況做簡要說明在前:

 1、去年“江川義門陳分莊” 950周年,時間跨度將近1000年。2014年4月1日在成都參加“中華填川籌備大會“,當時川、渝、雲、貴、陝、豫麻城莊的宗親排隊找我們,被所有宗親的尋根熱情所深深感動。說明你們近千年來始終沒有忘記祖根(麻城縣孝感縣)孝感市。真是千載相逢,熱淚盈眶,我是徹夜難眠。我回到孝感後辭掉了工作,晚上不看電視,查閱了幾十本新舊譜蝶,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總算將所有的外遷記錄找到列表附後,為滿足川、渝、雲、貴、陝、豫宗親尋根的願望。因本人水準有限,外遷記錄難免有遺漏和錯誤,請各位宗親賜教,共同將義門陳麻城莊、孝感莊的族譜編成世界一流的譜。

 2、關於過去人的名號:過去的人有名、乳名、譜名、學名、筆名、藝名、化名、字、號、法號、封號、諡號、排行等,古代人 18-20歲舉行成人禮之後不允許稱名,只有自己的父母和老師可以叫原名,除此以外都叫字。一個人多名多號很正常。有一部份人不管遷到何處?還是叫原來的名號,這樣的祖人外遷很容易找到。但有一部份祖人外遷後不叫原來的名號,或因逃難改名換姓隱埋身份,按照名號尋找是找不到的,只能對應年代進行尋找。有關字派,我們的祖人特點是清一個地方都從新立字派,查各地字派沒有相同的。

遷出地點:根據《麻城縣誌》記載,麻城縣明初四鄉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 、曰孝感轄一百三十裏(行政單位),至成化八年(西元1472年)以戶口消耗減為九十四裏,孝感一鄉入仙居為三鄉。明嘉靖42年(西元1563年)建置黃安縣(今紅安縣)將太平、仙居二鄉二十裏劃入黃安縣(今紅安縣)其中原孝感鄉的一部分,就是說原孝感鄉的一部分現在屬紅安縣。看川、渝、雲、貴、陝的譜蝶記載都是“湖廣省麻城孝感鄉”,具體要在時間段上認定,明成化八年(西元1472年)以前遷入川、渝、雲、貴、陝的是從湖廣省麻城縣孝感鄉遷出是對的。明成化八年(西元1472年)已撤銷孝感鄉併入仙居鄉,在這之後遷出的是應該是湖北省孝感專署或孝感市。請各宗親請注意,從時間點上來確定是兩個不同地域。

 3、有關世系的說法:陳姓的祖人每遷徒到一個地方,都作為一世祖,麻城莊各種宗譜版本幾十本,世系各自叫法不完全一致,附後列表中世系僅供各位宗親參考。

準確的世系從義門陳分莊西元1063思一公分到麻城住 306年繁衍十五代人於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麻城莊太彰公、源彰公、啟彰公,孝感莊的彰龍、彰虎、彰豹、彰彪遷孝感。就是思一公為麻城莊一世祖,太彰公、源彰公、啟彰公、彰龍公、彰虎公、彰豹公、彰彪公為孝感一世祖。

 4、麻城莊的後裔在麻城現分散住在麻城城區西南部,白果鎮北部、中館驛鎮、宋埠鎮、鐵門崗鄉、歧亭鎮、順河集鎮南部及紅安縣東南一帶、由中館驛鎮陳德泰1987年編麻城莊譜蝶的影本保存在麻城市政協文史室,我們已複印回來,裏面的人名及世系與我們孝感譜不一致,值得研究。陳德泰的譜只能說是留居麻城的支譜,可以說孝感的譜蝶記載比較完整。

 5、“問君祖籍在何方,湖廣麻城孝感鄉”。主是是指“明清”兩朝,由朝庭組織的大移民達30多次,還有因戰爭、災荒、瘟疫等突發事件引起的逃離不講其數。很多祖人外遷到哪里?我查遍了各種新舊譜蝶,發現很多祖宗沒有下文,通過分析判斷選擇性地列在外遷不祥欄目,很不全面,要向各位宗親說明在前。在譜上有明確記載只有 9世祖林太公妣江氏由孝昌伯陳灣遷四川,遷四川的具體位址沒有。從列表記錄外遷不祥占62.34%,占的比較重大。麻城莊是一個大莊,主要分佈在湖北孝感地區周邊的孝南、孝昌、安陸、雲夢、黃陂及隨州、襄陽、黃州、恩施地區,外省主要是河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陝西、山西、香港、澳門、臺灣等地。早就有將義門陳麻城宗親大團圓的願望,從2010年起我們就一直在尋找遷外不知處向的宗親,此次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希望所有宗親都能認祖歸根,為實現麻城莊孝感莊大團圓的夢想而共同努力。

 6、從原麻城縣孝感鄉和原孝感專署外遷統計資料看,外遷不詳占62.34%,這個百分比包括川、渝、雲、貴、豫,陝、晉、港、澳、台、豫等地,順序是河南占16.02%,襄陽地區(包括棗陽、穀城、老河口)占6.06%,隨州應山佔有5.63%,安陸雲夢占 3.03%,陝西占2.6%,黃陂占 2.17%,從百分比分析外遷的重點地區是川、渝、雲、貴、陝、豫及湖北的襄陽、棗陽、隨州、應山、安陸、雲夢、武漢黃陂等。希望以上宗親不要固執已見,不要鑽牛角尖,不要錯過機遇,有根有據的認祖歸根。

 7、明朝末年至清代中期,因戰爭的原因,多姓氏數十萬人踴入麻城歷史上稱“麻陳過籍”。其中義門陳回歸莊、果石莊、宛溪莊等是從麻城過籍的,在麻城住居短,如陳友諒的後裔是沔陽莊,四川古藺的陳澤偉應為回歸莊,及三堯後裔在河南,都找到我這裏,已分別轉告相關的聯繫人。

因為麻城莊思一公和孝感莊彥德公是北宋1063年分莊到麻城住居300多年,到明末清初可說是原居民了,麻城縣孝感鄉已不存在。川、渝、雲、貴、陝凡譜記載麻城縣孝感鄉的只能認定為麻城莊、孝感莊,別無選擇。請各位宗親不要猶豫,不要彷徨,掌握機遇!麻城莊孝感莊有很多空間和空位歡迎川、渝、雲、貴、陝、晉、港、澳、台的宗親認祖歸位。

義門陳麻城莊文化研究會思一公後裔陳度安

二零一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2014年11月19日陳度安在電話中又給我講:“從思懿公到太彰、源彰四兄弟這一輩為十三世。這是在麻城宗親那裏查到的。”

 

附表:遷往川、渝、雲、貴、陝、晉、豫、港、澳、台地方情況

麻城

 1

思一公恭弟堯裴公亦進士出身候為部屬侍郎

麻城

 2

繩美公(思一公次子)宋寶元二年己卯科狀元

麻城

 

思一公登嘉佑進士,官麻城,因分麻城莊後仕複歸建昌陳橋。英宗丁未科狀元特授編修國史室。三世顯祖身列教諭。生 4世真武,名襄,字,升之,宋神宗時任正卿。生 5世安鳴,名應昌,學長鴻。生 6世發國又名東,宋欽宗元年庚戊年科舉翰林學士。生 7世興詩名南山字真明。生 8世邦甯,名賈,字祥,宋孝宗,唱名學士。生 9世詒敦名傳良南宋甯宗,嘉定元年戊辰年科舉探花及弟列學士班。生10世厥申名宜中,南宋理宗元年(1225年)乙酉年科舉進士,位及正卿,初仕理宗,繼仕度恭宗,末仕恭宗,世稱三朝元老,為官四十九年,享年八十三歲。從江州義門分莊思一公到麻城至宜中(厥申)計二百二十三年又十世未分家,創義門陳第二次奇跡,生十一世廣孫。生12世可謀名孔謀,生13世國聲。生14世朝著名文彬又名士英。

自思一公分居麻城莊後,自立字派大繩祖武安國興幫(長髮其祥)治厥孫謀,聲著名彰共16字。原譜只記載了直系,並非單傳。共12代人的旁系沒有記載。

 3

顯貴(繩英次子)

麻城

 4

應斌(顯華次子)

麻城

 5

學海(應文次子)

麻城

 6

天虹(福海次子)

麻城

 7

章耀妣張氏(天成次子)

麻城

 8

清平妣何氏(章秀次子)

麻城

10

春生妣鄭氏(慶余次子)

麻城

11

富廷(瑞生長子)

麻城

12

長裕妣胡氏(福興次子)

麻城

12

長啟妣殷氏(福興三子)

麻城

12

長興(福興四子)

麻城

孝感

世系

  

 

 1

源彰妣程氏三子(學詩、習詩、省詩)洪武二年遷孝感

孝感莊(章龍,章虎,章豹)

孝感

 2

福七公

孝南魏家田

 3

彥福、彥元、彥壽、伯麟、伯鹿、伯獅、伯獐

孝南魏家田

 3

彥狐公及子大祿

孝南魏家田

 3

(興二公妣夏氏)二子元太、元海

興一譜

 3

(福一字太伯妣鄔氏)子壽桐

孝南魏家田

 3

(福二子太乙妣謝氏)二子壽松、壽柏

孝南魏家田

 3

(福三字太考妣鄒氏)子壽梧、妣劉氏

孝南魏家田

 3

(福五公)生四子,思相、思旺、思楫、思梓

孝南魏家田

 3

(福六)子壽棹

孝南魏家田

 3

(福八)子能楨

孝南魏家田

 4

(學號孔暄)三子攄、揆、撰

孝南魏家田

 4

(元太公妣葉氏)六子日高、日明、日忠、日貴、日斌、日通

孝昌興一

 4

(元海公)一子日祿

孝昌興一

 4

仙名玉仙,傳名玉傳,倫名玉倫

黃陂

 5

獻公、炎公、相公、惠公、恩公、梁公、朋公

孝感陳家榨

 6

萬義公妣周氏

孝昌象鼻地

 6

萬富公妣田氏

孝昌陳家咀

 6

念公妣黃氏

孝昌陳家松林

 6

子敬(永忠次子)

孝感陳家蒼

 6

天質公號子文、天學公、天京公、天問公、天思公、天用公、 天榮公
天祥公、天祿公、天明公、天元公、天慶公、天松公、天柏公

孝感陳家榨

 6

祿公妣薑氏、善公妣戴氏

孝南鄔陳灣

 6

丙公字敬齋、丁公字義齋、戊公字禮齋

孝南大陳村

 7

治民公妣汪氏

孝昌陳家咀

 7

時春公妣冷氏

孝昌大陳村

 7

陌公、陂公、照公、隅公、隗公、思字公

孝感陳家榨

 7

倚公妣楊氏、修公妣魏氏

孝感陳家榨

 8

應連、應逄、應述、應逹、應宣、應延、周宗

孝感陳家榨

 8

應適、應運、應遞、應造

孝感陳家榨

 8

順孔公妣段氏、崇孔公妣李氏

孝昌陳家咀

 8

悟賢公、忠楚公

孝南鄔陳灣

 8

學義公妣徐氏學青公妣李氏、容青公妣王氏

孝昌大陳村

 9

正玄名豆公妣李氏、盤公妣宋氏、旦公妣胡氏、盟公妣龍氏、思宇公

孝感陳家榨

 9

君太公、素玉公妣李氏、素石公妣李氏

孝感陳家榨

 9

太恒公妣餘氏、再恒公妣朱氏、促恒公妣王氏

孝昌陳家咀

 9

仲儒公字榮卿妣左氏徐氏

孝昌陳家咀

 9

隆書公妣呂氏次子彥

孝南鄔陳灣

 9

可主公妣黃氏、光先公妣熊氏

孝昌大陳村

 9

冶政、理政兄弟二人

孝南鄒陳灣

10

國粱號賢佐名演法、玉鬥公妣張氏

孝感陳家榨

10

如遂公、如瑚公、經祥公、序卿公

孝感陳家榨

10

祥卿公、如盛公、經淪公、經明公

孝感陳家榨

10

經常公、如宣公、如莫公、如爾公

孝感陳家榨

10

如衍公、如圭公、如贊公、如珍公

孝感陳家榨

10

爵公號永太妣王氏一子國棟

孝感魏家田

10

士傑公字懷周妣徐氏、士奎公字永周徐氏

孝昌小河陳家咀

10

邦鼎公字顏周妣劉氏、邦柱公字興周妣艾氏

孝昌小河陳家咀

10

幫彥公字繼周妣楊氏、邦佐公字思周妣左氏

孝昌小河陳家咀

10

應朝公、應先公

孝南陳四灣

10

奇公妣王氏子在中

孝南鄔陳灣

10

繼寬公妣熊氏、繼綱公妣胡氏、繼緒公妣黃氏、 繼忠公妣徐氏、
繼繩公號乾子妣趙氏、世偉公妣程氏、繼永公號能榮妣程氏、
文英公妣金氏。文彥公妣劉氏、文瓊公妣金氏、 文通公妣付氏、
文達公妣五氏

孝昌大陳村

11

志公、浩公、語公、訓公、論公、諫公

孝感陳家榨

11

永庵妣胡氏、秀庵妣胡氏、彩庵妣樂氏

孝感陳家榨

11

文煌公妣劉氏二子

孝昌下紅土坡

11

楨士公妣楊氏、楨志公妣劉氏。禎惠公妣談氏、
楨烈公妣潘氏、禎才公妣談氏,明仁公妣王氏

孝昌小河陳家咀

11

華山公妣魯氏

孝昌陳家松林

11

宗裔公妣劉氏、宗漠公妣趙氏、宗歧公妣黃氏  宗連公筆杜氏

黃陂大陳灣

11

國橋公妣劉氏、國顏公妣楊氏、必達公妣吳氏、必賢公妣吳氏、
必朝公妣曹氏、必占公妣吳氏、思德公妣閔氏

孝昌大陳村

11

旭遠(仲祥次子)

孝感陳家巷子

11

官東約1800年左右

孝昌陳家茨林

12

仁果公、仁才公妣張氏

孝昌羅家田

12

光聖公字紹武、光輝公字紹禮、光臣公字世貴、道貴公妣羅氏

孝昌小河陳家咀

12

紹宇公妣杜氏、紹歧公妣葛氏、聿昌公妣柳氏、 華公妣潘氏、
錫袞公妣陳氏、煥袞公妣周氏、欽袞公妣陳氏

黃陂陳家灣

12

海公妣李楊氏。雄北公妣胡氏、
雄主公妣程氏、宗常公妣明氏、浩公出家

孝南鄔陳灣

12

名道公妣黃氏、名發公妣李氏、名祥公妣吳氏、
明元公妣孫氏、維柱公妣徐氏、維光公妣彭氏

孝昌大陳村

13

思俊、思效、思教、思明、思裕、思翠、思富、
思相、懷享、懷堂、懷德、世琦、世萬、

孝感陳家榨

13

書興公妣劉氏三子、宏寬 公妣劉氏三子、永富公五子

孝昌象鼻地

13

登洲公妣萬氏二子立召、立中、
登榮公妣余氏、龍公字登應妣田氏、祥公字登太

孝昌陳家咀

13

彥宗子、時太、恒太、永太、雲太、啟太

孝南楊店

13

仕正公妣王氏

孝昌大陳村

13

書對公妣李氏

孝昌下紅土坡

13

仕哲公妣楊氏、仕雄公妣王氏

孝昌伯陳灣

13

庭林公妣吳氏、庭祥公妣王氏、庭楷公妣李氏

孝南陳四灣

13

世榮公

孝昌陳家松林

13

光鼑公妣孫氏、光鼎公妣馮氏、光薡公妣張氏、
光試公妣易氏、光敏公妣王氏、光明公妣閔氏

黃陂大陳灣

13

國齡公妣劉氏、正仁公妣劉氏、國寶公妣秦氏、國潤公妣余氏、

國新公妣王氏、正綱公妣趙氏、正坤公妣熊氏、宏義公妣楊氏,

庭主公妣祝氏、庭章公妣王氏、庭松公妣李氏、庭槐公妣胡氏、
庭裕公妣周氏、庭顯公妣易氏,自明公妣何氏、自禮公妣江氏、

自德公妣丁氏

孝感鄔陳灣

13

榮公妣劉氏四子:如瑄、如爾、如莫、如珩

孝感陳家榨

13

南山公

孝感陳家榨

14

金瑞公妣張氏、金耀公妣季氏、金煥公妣劉氏

孝昌象鼻地

14

中太公妣丁氏、中齊公妣李氏

孝昌羅家田

14

立勤公妣秦氏一子明全、立剛公妣張氏、
立乾公妣張氏、開太公妣汪氏

孝昌陳家咀

14

之炎公妣王氏

孝昌大陳灣

14

中宗公妣湯氏

孝昌下紅土坡

14

發慶公妣黃氏

孝昌伯陳灣

14

正龍公妣祝氏、正鳳公妣易氏、正喜公妣吳氏、
正安公妣祝氏、正交公妣朱氏、正重公妣王、吳氏

孝南陳四灣

14

存珍公妣楊氏、劉氏

孝昌陳家松林

14

步文公妣湛氏、步桂公妣李氏

黃陂大陳灣

14

文魁公妣袁氏、文品公妣管氏、文繡公妣彭氏、
文良公妣易氏、克昌公妣杜氏、秉清公妣劉氏、

黃陂大陳灣

14

重青公妣程氏、重榮公妣劉氏、重祿公妣肖氏、重平公妣朱氏

孝南鄔陳灣

14

大富公妣程氏、大鴻公妣駱氏、大申公妣潘氏、
大傅妣彭氏、大勇公妣魏氏,大有公妣胡氏、
鳳高公妣曾氏、觀希公妣湯氏、鳳天公妣周氏

孝昌大陳村

14

之鳳公、以高公、容 公、哲公

孝南楊店

15

慶生、慶朋、慶英、慶倫、金山、金楮、金洪、
金卓、金華、金倫、金元、金書、永太、開太、
正太、明珠、明揚、明道、明貴、明金共21

孝感陳家榨

15

其爵公妣劉氏,、有湖公妣馮氏、有文公妣熊氏、
有楨公妣張氏、有宰公妣魏氏

孝昌象鼻地

15

有海公妣李氏、有文公妣田氏、有福公妣周氏

孝昌羅家田

15

文朝公妣楊氏。榮清公妣左氏、景榮公妣黃氏、景福公妣黃氏、
景慶公妣楊氏、景德公妣鄒氏、景澄公妣餘氏

孝昌小河陳家咀

15

宗武公妣田氏、李氏。宗勝公

孝昌伯陳灣

15

其恒公妣薑氏,其祥公妣黃氏、其萬公妣馬氏、
大福公妣何氏、大路公妣劉氏、大富公妣何氏、

孝南陳四灣

15

百福公妣李氏、百勇公妣曾氏、百有公妣晏氏

孝昌陳家松林

15

賢得公被賊擄走未歸

孝昌陳家松林

15

賢定公妣李氏、賢章公妣何氏、賢和公妣黃氏、
賢元公妣周氏、賢福公妣王氏、賢高公妣尤氏、
賢學公妣潘氏、賢進公妣劉氏、賢哲公妣唐氏、
賢明公妣王氏、賢安公妣程氏、賢冶公妣鄒氏

孝南鄔陳灣

15

光盛公妣袁氏、光榮公妣劉氏、光恩公妣程氏、
光思公妣劉氏、光正公妣昌氏、光後公妣李氏

孝昌大陳村

15

時統公妣劉氏

孝南鄒陳灣

15

儒喜約清末民初   孝感莊

孝昌陳家茨林

15

明發、明起、明富、明光、明萬、明宏

孝南楊店

16

貴福公妣程氏、貴釗公妣劉氏、福公妣胡氏、松公妣劉氏

孝昌象鼻地

16

貴福公妣羅氏、貴平公妣劉氏、貴綱公妣傅氏

孝昌羅家田

16

明太公妣程氏、明風公妣曾氏、明文公妣蔡氏

孝昌陳家松林

16

良棟公妣沈氏、良恒公妣程氏、良選公妣廖氏、良雙公妣呂氏、
良玉公妣餘氏、良滿公妣胡氏、良善公妣熊氏、良全公妣李氏、
良文公妣楊氏、良德公妣劉氏、良懷公妣李氏、良明公妣黃氏、
良清公妣鄒氏、良魁公妣朱氏、良華公妣張氏

孝南鄔陳灣

16

倫著公妣張氏、倫俊公 妣劉氏、倫宗公妣何氏、
倫奎公字惠高妣魏氏、倫發公字佐亭妣黃氏

孝昌大陳村

16

平天公妣朱氏、平四公妣李氏

孝南鄒陳灣

16

世江、世海

孝南大陳灣

17

以德公妣李氏

孝昌象鼻地

17

以進公妣鄔氏、以海公妣劉氏、以春公妣範氏

孝昌羅家田

17

寵潤公妣黃氏

孝昌小河陳家咀

17

以茂公妣劉氏、以清公妣羅氏

孝昌下紅土坡

17

文魁公妣劉氏、言語海公妣徐氏、文明公妣秦氏、興華公妣王氏

孝昌伯陳灣

17

橋生公被賊擄走未歸

孝昌陳家松林

17

家祥公妣程氏、家均公妣劉氏、家松公妣餘氏、 家照公妣程氏、
家申公妣馮氏、家名公妣袁氏、家宗公妣何氏、 家亮公妣明氏、
家銀公妣王氏、家雲公妣喬氏、家發公妣馮氏 、家秀公妣王氏、
家福公妣朱氏、家祿公妣馮氏、家禮公妣王氏、家康公妣胡氏

孝南鄔陳灣

17

顯元公妣龔氏、顯勳公妣李氏、顯高公妣黃氏

孝昌大陳村

17

澤桂公妣嶽氏、澤吉公妣王氏、澤啟公妣程氏

孝南鄒陳灣

18

世國公妣李氏、世湖公妣劉氏、世內公妣周氏、
世平公妣秦氏、世清公妣戴氏、世謀公妣夏氏、樂氏

孝昌大陳灣

18

善金公妣楊氏、善炳公妣張氏、善德公妣張氏

孝昌伯陳灣

18

家杏公妣晏氏、家德公妣程氏

孝昌陳家松林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