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 »

四川鹽亭縣水集口陳書後嗣家譜 一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7年08月27日

四川鹽亭縣水集口陳書後嗣家譜 一

四川省鹽亭縣(麻城莊三十世)入川十八世 陳元柱

我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姓氏和崇拜的騰圖。我們陳氏的陳字在古代與陣字相通,古代陳字意義之一為陣列,即旌旗之下,戰車、士兵列陣于國土待戰出征。我們陳姓的血親始祖是帝舜,居二十四孝之首,而得姓之祖則是周朝初年的陳胡滿公。我們鹽亭縣水集口陳氏歷經虞舜,陳胡滿公,陳完敬仲,潁川陳昌、陳寔,南北朝陳國叔慎,江州義門陳旺,麻城莊陳思懿,宗海場“三洞先祖”之一陳繼先,入川十世祖陳書。直至今天,已經(以舜帝出生在前2277年)走完了4293年,估計傳世141—155多代人。陳氏除了極少數為外來民族外,絕大多數都是帝舜的後裔,遍佈全世界,僅在中國境內就有七千萬左右。我們水集口陳書祖的六房裔孫傳承了 300多年,現存有第八代至第十四代孫,共有兩千人左右。為了繼承先祖們的遺志,建設好美麗的國園、家園,為後裔們提供學習先祖們的高尚品質和樹立崇高理想,我將自己初步瞭解的有關水集口陳氏發展情況,奉獻給大家,以供學習、傳承作參考。

古代三皇五帝中的黃帝,是4700年前的部落聯盟首領,公認為是中華人文初祖。

 

第一部 黃帝世系

世系圖

  1 黃帝(前2697—2595年)→

  2 昌意(玄器)、(少昊)→

  3 (喬極)、顓頊→

  4 (帝嚳)……

第一世

黃帝,少典之子,母有喬氏,名附寶,見大虹繞北斗樞星,意有所感而懷孕,二十四月生黃帝于軒轅(今河南新鄭縣西北)之丘,故號軒轅氏。本姓公孫,因長於姬水(今陝西岐山),更以姬為姓。其氏族部落以熊為圖騰,又號有熊氏。黃帝初,諸侯相互侵戰,而炎帝榆罔暴虐百姓,日漸衰微,無力平定天下。於是黃帝修德振兵,藝五穀,撫萬民,度四方,擒殺蚩尤于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繼又與炎帝榆罔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後勝之,諸侯遂尊黃帝為天子,建都涿鹿。按五行(金、木、水、火、土)以土德為王,土生萬物而主黃色,故稱黃帝。黃帝是中華人文初祖,也是華夏民族(主要是漢族)公認的祖先。據《綱鑒合纂本甲子紀元》推算,黃帝生於西元前2697年,歿於西元前2595年,壽111歲(注:皇帝生卒時間待考),葬於橋山(今陝西省黃陵縣橋山)。漢朝建黃帝陵,供後世祭祀。黃帝娶十四妃,正妃西陵氏(四川省鹽亭縣有唐朝修建的嫘祖陵)嫘祖生三子:玄器、昌意、龍苗。次妃方雷氏生二子:休、清。三妃彤魚氏生二子:揮、夷彭。四妃嫫母生二子:蒼林、禺陽。十四妃共生二十五子,受封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十二姓。所謂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賜之姓謂十四人,其中二人為姬、二人為己,故十二姓。

第二世

 1、玄器,黃帝之長子,封侯江水,已姓,生子:喬極。

 2、昌意,黃帝之次子,封侯若水(今四川滎經縣),姬姓,娶蜀山氏女昌僕,生四子:顓頊、安、轉流、悃。

 3、龍苗,黃帝第三子。生子吾融,吾融生卞明。

 4、休,黃帝之子,生二子:白民、嘻。嘻生季格,季格生帝魁。

 5、清,黃帝之子,生少昊,少昊生倍。

 6、揮,黃帝之子,字天祿,佐父皇為弓正,創制弓矢,賜姓張,國封青陽,後易清河,立為郡號。生四子:昧、般、選、盛。昧佐黃帝為水正,世居青陽。昧生二子:允格、台駘。台駘佐高陽為水正,徙山西太原。台駘生伊源,伊源生四子:謨、候、簡竹、突美。

 7、夷彭,黃帝之子。夷彭生左人。

 8、蒼林,黃帝之子。蒼林生始均,為北狄祖。

 9、禺陽,黃帝之子,任姓。禺陽生三子:禺京、垂梁、儋人。垂梁生番禺,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

第三世

 1、喬極,一作喬元,玄器之子。生子:帝嚳。

 2、顓頊,昌意之子。初居高陽(今河南杞縣),故號高陽氏。後移居帝丘(今河南濮陽)。黃帝崩,顓頊繼立,是為顓頊帝,乃上古五帝之一。即位時,年方二十,多謀善斷,大顯政治才能。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財以任地,戴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今越南北部),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小大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顓頊帝在位七十八年,壽九十八歲,葬于河南濮陽縣西南頓丘城外廣陽裏。妣生三子:鯀、駱明、窮蟬。鯀生禹,駱明生伯益。

第四世

帝嚳,喬極之子,號高辛氏。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顓頊崩,而玄器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鬱,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帝嚳娶陳鋒氏女慶都,生子放勳。娶妃薑嫄生棄。娶娵訾氏女常儀生子:摯。帝嚳崩,而子摯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帝堯生子丹朱,帝摯生子窮奇。

【陳元柱理解】有人認為黃帝是舜帝血親始祖,證據不足。有人認為帝舜是有虞氏、東夷人的理由較充分。

 

第二部 帝舜祖上世系

世系圖

…… 5虞幕← 4窮蟬← 3敬康← 2句望← 1橋牛← 0瞽叟→ 1舜、(象)。

帝舜上五世:虞幕,生窮蟬。

帝舜上四世:窮蟬,生敬康

帝舜上三世:敬康,窮蟬之子。妣生子:句望。

帝舜上二世:句望,敬康之子,一作句芒、句幕。望者,望天也。隨四時寒暑之變化,定四時,分八節,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幕者,帳幕也,以牛羊毛紡織,造穹窟之居,以禦風雨。芒者,穀芒也,種有芒之穀,以充食糧,由遊牧逐步轉為農耕,後人尊句望為春神。妣生子:橋牛。

帝舜上一世:橋牛,句望之子。橋牛定婚姻制度,男女配偶必專一,主于父母,引自媒介。內外有別,禁止群婚。牛者,牽牛星也,為男女定婚姻也。後人比作牛女二宿,隔天河非橋莫渡。妣生子:瞽叟。

帝舜零世(零世以上難尋其根,零世以下傳遞傳承生生不息,與地球永存:瞽叟,橋牛之子。居於姚墟(今河南濮陽南、山東鄄城一帶),以姚為姓。瞽者,鼓眼觀天也,並非盲人。《左傳》載:“瞽叟知天道,知氣象,導民種植以時。性頑,擅長音樂。”妣握登氏生子:舜;繼妣東澤氏壬女生子:象。

 

第三部 帝舜世系

世系圖

 1舜、(象)→ 2商均、(季重)→ 3箕伯→ 4強餘、(直柄)→ 5虞頡→ 6虞思、(夢熊)→ 7友龍→ 8壽肸→ 9叔儀→10(康伯)、康仲→11(宗石)、祖媯→12(期)、發→13媯方→14振→15維→16壽固→17敖→18勝→19元捷→20偃→21姑猛→22公允→23藺→24填叔→25野→26無羈→27甾→28叔正→29獻子→30亞壽→31原壽→32夢延→33遏父→34媯滿。

第一世

舜,字都君,目有雙瞳,故名重華,瞽叟之長子,陳氏血緣先祖。堯帝四十一年戊申(西元前2277年—前2178年),生於姚墟(今河南濮陽以南,余姚、山東鄄城一帶),以姚為姓。居於虞(今河南虞城縣北),故號有虞氏,其氏族部落以熊為圖騰,又號有熊氏。繼帝堯立,史稱虞帝、舜帝。舜母握登氏賢而早喪,舜父續娶後妻壬女而生象。舜父性頑,後母性囂,弟象性劣,舜父惑後妻而寵象,三人嘗欲殺舜。舜多次巧而避之,而又不失為子之道,逆來順受,孝親友弟,且恨已孝敬不足,長未盡責,以德感化父母,素行孝義,寬厚溫良,不失親親之道,為中華傳統美德修身齊家之典範。古之聖帝明君行孝者甚多,獨稱舜為大孝,若親慈子孝乃是常道,不足稱揚;若父母不慈,子仍盡孝,將名垂千古。舜為父母所逼,曾耕於曆山,陶於河濱,漁于雷澤,藝于壽丘,商于負夏。化民以德,使民耕者讓地,陶者讓窯,漁者讓居。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內外有別,行者讓路,市井安然,道不拾遺,夜不閉戶。所到之處,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年二十,以孝義聞名於天下。年三十,帝堯聞其賢,親顧於河濱,謂舜曰:“何謂天下大治?”舜對曰:“孝悌仁義而矣。”帝堯大悅,遂將娥皇、女英二女嫁舜為妻,以觀其內;又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媯河轉彎處,在今山西永濟縣南,源出曆山、西流入黃河),內行彌謹,二女守婦道,不以富貴驕事舜之親戚,九男皆益篤。帝堯認定舜能治理天下,乃試舜五典(五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百官,皆治。又曆試諸多艱難之事,舜皆能勝任。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帝堯崩,三年喪畢,舜讓堯子丹朱,諸侯不歸丹朱而歸舜。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建都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蒲州),為上古五帝之一。舜以仁德治理天下,至孝篤親,百姓安居樂業,史稱太平盛世。舜即位二十二年,禪位於禹,禹攝行天子事。三十九年(西元前2206年),南方三苗(今湖南)作亂,自恃地勢險要,不服朝命。舜帶兵巡狩南討,攜娥皇、女英前往。巡至蒼梧(今湖南甯遠縣東南)之野,忽染病疾而逝,葬於九嶷山(在今甯遠縣東南),享年一百歲。娥皇、女英悲淚成血,淚灑於竹,竹生斑,謂之湘妃竹。娥皇美而無子,女英生二子:商均、季重。三妃登北氏生二女:霄明、燭光,另有庶子八人。(詳見《史記•五帝本紀第一》)

第二世

 1、商均,舜之長子。生於媯汭,以媯為姓。舜禪位於禹,禹封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縣西南)為諸侯,後改封于商(今陝西商城),故稱商均。妣生子:箕伯。

 2、季重,舜之次子。生於媯汭,以媯為姓。禹封季重於有緡,侯爵,後居蒲阪(今永濟蒲州)。

第三世

箕伯,商均之子,襲侯爵,妣生二子:強餘、直柄。

第四世

 1、強余,箕伯之長子,襲侯爵,妣生子:虞頡。

 2、直柄,箕伯之次子,其裔孫虞遂的一支後裔在夏朝被封于遂國,另一支後裔在商朝被封于陳國(在今河南淮陽)。

第五世

虞頡,強餘之子,襲侯爵,妣生二子:虞思、夢熊。

第六世

虞思,虞頡長子,襲侯爵,居虞城,妣生一子:友龍。虞思有賢德,佐夏中興。舜禪位於禹,禹建立夏王朝,夏禹王傳至孫太康,因荒淫無度,威權盡失。太康死,其弟仲康繼位,國勢衰弱,諸侯不朝。仲康死,子相嗣位,是為夏後相。當時,諸侯有窮國權臣寒浞,篡後羿之位,仍襲用有窮國號,率兵爭奪天子之位,於西元前2119年,侵佔夏都,自稱為王。夏後相戰敗逃亡途中自刎而死,夏後相娶有仍氏女(名緡)為妃,身懷有孕,隻身逃回有仍國,至期生子,取名少康。少康年滿二十,相貌英挺,舉止深沉,深受有仍國君器重,授官牧正(管理牛羊畜牧業)。寒浞探悉夏後相有遺腹子在有仍國為官,唯恐王位不保,遂命其子澆領兵前往有仍國索取少康性命。有仍國君俱禍,密遣少康逃生。少康逃往虞國,虞國國君虞思封少康為庖正(掌管庖廚飲食),將兩個女兒嫁少康為妻,還將方園十裏的綸地(虞城縣東)封賜給少康。二十年後(西元前2079年),虞思領兵助少康打敗寒浞,擒殺寒浞父子三人,夏祚中虛者垂四十年,少康得以複國,延續夏朝四百多年的統治。

第七世

友龍,虞思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壽肸。

第八世

壽肸,友龍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叔儀。

第九世

叔儀,壽肸之子,襲侯爵,妣生二子:康伯、康仲。

第十世

康伯,叔儀長子,襲侯爵,妣生一子:宗石。

康仲,叔儀次子,追諡侯爵,妣生一子:祖媯。

第十一世

宗石,康伯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期。

祖媯,康仲之子,追諡侯爵,妣生一子:發。

第十二世

期,宗石之子,襲侯爵,繼父為國君,後因忠諫夏桀被誅,國除。*

發,祖媯之子。西元前1766年,商湯滅夏,封發為虞侯,以奉舜祀,並追諡發父祖媯、 祖康仲為虞侯。妣生一子:媯方。

第十三世

媯方,發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振。

第十四世

振,媯方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維。

第十五世

維,振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壽固。

第十六世

壽固,維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敖。

第十七世

敖,壽固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勝。

第十八世

勝,敖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元捷。

第十九世

元捷,勝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偃。

第二十世

偃,元捷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姑猛。

第二十一世

姑猛,偃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公允。

第二十二世

公允,姑猛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藺。

第二十三世

藺,公允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填叔。

第二十四世

填叔,藺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野。

第二十五世

野,填叔之子,失爵,國除,妣生一子:無羈。

第二十六世

無羈,野之子,妣生一子:甾。

第二十七世

甾,無羈之子,妣生一子:叔正。

第二十八世

叔正,甾之子,妣生一子:獻子。

第二十九世

獻子,叔正之子,妣生一子:亞壽。

第三十世

亞壽,獻子之子,妣生一子:原壽。

第三十一世

原壽,亞壽之子,妣生一子:夢延。

第三十二世

夢延,原壽之子,妣生一子:遏父。

第三十三世

遏父,夢延之子,姓媯,又名閼父,得舜帝遺傳,擅長制陶工藝。商朝末年,與太顛、 閎夭、散宜生、南宮適等投奔西伯侯姬昌(周文王),皆受重用,遏父授官為陶正,管理制陶業。妣生一子:媯滿。

 

第四部 淮陽陳國世系

一、《春秋左傳》:(桓西元年至十八年)

 1、五年傳

【原文】五年,春,正月,甲戌,乙丑,陳侯鮑卒。再赴也。於是陳亂,文公子佗殺大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亂作,國人分散,故再赴。

【譯文】公元前 707年春天,正月甲戌日,陳侯鮑死了。接連兩次發訃告,是因為陳國發生內亂,文公的次子佗殺太子免而取代他做了國君。正值陳侯病重期間他的弟弟佗殺了太子免,國都城中人居住分散,所以再發了一次訃告。

【陳元柱理解】左丘明所著《春秋左傳》明確了陳侯鮑的弟弟文公佗殺了太子免,取而代之國君,這時候正值陳侯鮑生命垂危之時。不到一年之內,蔡人殺了佗,因不是正立,即沒有諡號。所以,後來很多歷史資料中誤記厲公佗,實際厲公躍是太子免的二弟。

【注釋】①左丘明(約公元前 502年--約公元前 451年),春秋末期魯國人。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春秋末期史學家。魯國人(今山東肥城)。因其父任左史官。左丘明曾任魯太史,與孔子同時或略早於孔子。雙目失明,故後人亦稱盲左。相傳曾著《春秋左氏傳》(或稱《左氏春秋》,簡稱《左傳》),多以史實解釋《春秋》,起自魯隱公元年(前 722年),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年),以記事為主,兼載言論,敍述詳明,文字生動簡潔,全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歷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經典,又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又著《國語》,分別記載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約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魯齊晉鄭楚吳越諸國史實,偏重記述君臣言論,為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左丘明亦編修國史,日夜操勞,歷時30餘年,完成了一部縱貫200餘年、18萬餘字的《春秋左傳》。②魯桓公五年即西元前707年。③大子:太子。④佗:文公次子,陳侯鮑的弟弟,又謂五父。

 2、二十二年傳

【原文】二十二年,春,陳人殺其大子禦寇,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顓孫自齊來奔。

齊侯使敬仲為卿,辭曰:“羈旅之臣,幸若或宥,及於寬政,赦其不閑於教訓,而免於罪戾,弛於負擔,君之惠也,所獲多矣。敢辱高位,以速官謗?請以死告。《詩》雲:‘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使為工正。

【譯文】公元前 672年春天,陳國國君宣公杵臼殺了他的太子禦寇而立款。陳國的敬仲陳完和顓孫(禦寇之子)逃亡到齊國。顓孫又從齊國逃亡到魯國。

齊桓公想讓敬仲做卿,他辭謝說:“寄居在外的小臣,有幸獲得您的寬恕,在您寬厚的政治下,不將我送回陳國,把我當成罪人,這樣使我放下了思想負擔,這就是君王您給我的最大恩惠,我所得的已經很多了。哪里敢接受這樣的高位而很快地招來官員們對您的指責?謹冒死相告。《詩》裏說‘高高的車子,招呼我用的是弓,難道我不想前去?怕的是因我給您這個朋友遭來許多非議和麻煩。’”因而齊桓公讓敬仲擔任工正。

【注釋】①二十二年:魯莊公二十二年(公元前 672年)。②禦寇:宣公的大兒子,即太子。③陳公子完:陳國胡公滿的第十一代孫,十一世厲公躍支子,諡號敬仲。④顓孫:禦寇之子。⑤卿:古時高級長官或爵位的稱謂。⑥工正:官名。春秋時掌百工之官。

【陳元柱理解】宣公杵臼寵愛妃子房氏而立之子款,就殺了太子禦寇。完公與禦寇是關係十分密切的從兄弟,禦寇從兄被殺,害怕禍及自身,就和禦寇的兒子顓孫一起逃到了齊國,顓孫很快又逃到魯國。齊桓公非常看重公子完的才識和人品,欲授其高官,都被完公婉言謝絕,而做了管理齊國百工的官職。

【原文】陳厲公。蔡出也,故蔡人殺五父而立之。生敬仲。七少也,周史有以《易》見陳侯者。陳侯筮之……

及陳之初亡也,陳桓子始大於齊;其後亡成,成子得政。

【譯文】陳厲公躍是蔡女所生,所以蔡人殺了五父而立了他,厲公生敬仲。在敬仲年少時,有一個周太史用《周易》去見陳厲公躍,陳厲公躍讓他占筮……

等到陳國第一次滅亡,陳桓子才在齊國有了權勢,後來楚國再次滅亡陳國,陳成子才擁有了齊國政權。

【注釋】①陳厲公:陳侯鮑之次子躍。②五父:文公次子佗,陳侯鮑的弟弟。③陳桓子:完公敬仲奔齊後的第四代孫無宇,諡桓子。④成子:完公敬仲奔齊後的第七代孫常,諡成子。

【陳元柱理解】《春秋左傳》明白地闡述了完公敬仲是厲公躍的兒子,明確了厲公是躍而不是佗。佗是文公的次子,是厲公的叔父,因他篡位不久被蔡人所殺而立厲公躍,所以佗沒有諡號。

世系圖

 1媯滿→ 2申公犀、(皋羊)→ 3孝公突→ 4慎公圉戌→ 5幽公寧→ 6厘公孝→ 7武公靈→ 8(悅)、平公燮→ 9文公圉→10桓公鮑、(佗)→11厲公躍,莊功林,宣公杵臼→12完,(禦寇、子夏、子仲、子楚、子慶),穆公款→13共公朔→14靈公平國、(征舒)→15成公午→16哀公弱、(招、過、黃)→17悼太子偃師、(留、勝)→18惠公吳→19懷公柳→20湣公越

資料源於《史記•陳杞世家第六》,詳見本譜第五卷《陳氏帝王》。

第一世

媯滿,字少湯,本媯姓,舜帝34世孫,遏父(閼父)之子,公元前1067年甲戌歲十月十六日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封媯滿于宛丘(古稱陳州,今河南淮陽),國號陳,侯爵,以奉舜祀,其後世遂以陳為氏,媯滿成為陳氏受姓始祖。媯滿在位35年,卒於公元前1011年庚午歲正月十五日,壽56歲,諡號胡公,史稱陳胡公。葬于宛丘盧山,龜形,在今河南淮陽縣城柳湖畔,因護城河水浸蝕墓址,以鐵固之,故稱鐵墓,至今尚存。宋唐曾題鐵墓詩:“傳聞鐵墓柳湖中,滿目煙光失舊蹤。千載暗流見盤石,一泓冷浸若堂封。閑花繼草隨風落,疏葦臨流帶雨沖。艤棹不堪重吊古,楚騷難擬思無窮”。陳胡公祠在南壇湖畔距鐵墓不遠處,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後曾多次損毀重修,僅存正殿一座。公元1995年,部分陳氏宗親聯誼總會又集資重修陵園。每年清明節和陳胡公誕辰(十月十六日),來自海內外的陳胡公裔孫數以千計彙聚淮陽,公祭陳胡公陵。陳胡公娶周武王長女太姬為妃,生二子:犀侯、皋羊。

媯滿的子孫,有以國為氏的姓陳,以諡為氏的姓胡,以名為氏的姓滿。之後還衍生出王、田、袁、陸、車、敬、邱、偃師、顓孫、孫等數十個姓氏,皆源于胡公。

第二世

 1、犀侯,滿長子,繼父胡公立,是為申公。娶周莊王之女姬氏為妃,生太子突;娶龍氏,生公子庚。

 2、皋羊,滿次子,繼兄申公立,是為相公。娶蘇氏、宋氏為妃,其後世以滿、蒲為氏。相公去世後,又由申公子突繼位。

第三世

 1、突,犀侯之長子,繼叔父相公立,是為孝公。相公在襲兄申公爵位世,突尚幼,及長,相公卒,傳位於突。突守平坦肥沃之國,護沃野千里之地,與周圍國家相鄰友好。叔侄相傳,能光前列,物阜民安,在位二十二年卒。娶宋氏、梁氏、劉氏,生太子圉戌。

 2、庚,犀侯之次子,封靖伯,其子孫以袁為氏,袁氏世系圖表:靖伯→季子→仲鋪、聖伯順→他父→戴伯、鄭叔、鄭仲→金父、莊伯→諸(字伯爰)→濤塗(姓袁,稱袁濤塗)。

第四世

圉戌,突之長子,繼父孝公立,是為慎公。慎公能克紹先業,處事謹慎,綱紀修攝,朝野人安。周厲王二十四年丙午歲(西元前855年)卒。取周氏、趙氏、翟氏,生太子甯。

第五世

甯,圉戌之長子,繼父慎公立,是為幽公。幽公十四年(公元前 841年),周厲王虐民,天下大亂,國人造反,圍攻王宮。周厲王避難在外,不久病死。太子靖幼弱,由召公、周公輔佐太子共理國政,稱為“共和”,是中國歷史確切紀年之始。幽公在位二十三年,于周共和十年(公元前 832年)卒。娶湯氏、吳氏、覃氏、杞氏,生太子孝。

第六世

孝,甯之長子,繼父幽公立,是為厘公。厘公孝在周共和十一年(前 831年)繼位,孝公以父為戒,改父亂政,修正先案,虛心謹慎,勤理國政,周邊修好,境內安寧,祖基不墜。在位三十六年,于周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 796年)卒。娶汪氏、魯氏、劉氏,生太子靈。

第七世

靈,孝之長子,繼父厘公立,是為武公。武公靈克綏其民,國以光顯。在位十五年,于周幽王元年(公元前781年)卒。娶楊氏、齊氏、朱氏、生太子悅(説)、公子燮、公子繻。

第八世

 1、悅,又名說,靈之長子,周幽王二年(前 780年)繼父武公立,是為夷公。夷公悅(説)讒嬖專政,綱紀紊亂。在位三年,于周幽王四年(公元前 778年)卒。娶胡氏生子不詳。

 2、燮,靈之次子,又名元圭,周幽王五年(前 777年)繼兄夷公立,是為平公。平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 771年),西周地震,三川竭,岐山崩。太史伯陽父曰:“周將亡矣,禍成矣,無可奈何矣!”周幽王寵褒姒,褒姒好聞裂繒之聲,幽王日發繒裂之,以適其意,而不得一笑。蓋褒姒一笑嫣然,媚人腸胃,幽王百計誘之而不能得一笑。先王曾置烽火,與諸侯約,有寇至則舉火,諸侯各引兵來援。幽王欲使褒姒笑,乃無故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時幽王欲殺太子宜臼,求之于申,申侯不與。幽王伐申,申侯與鄶(古國名,在今河南方城一帶)人,召西夷犬戎入寇。幽王舉烽火徵兵,無一人一騎至者。前 771年,犬戎遂弑幽王於驪山下。犬戎虜褒姒,並殺鄭桓公,盡收周寶賂而去。秦襄公力戰犬戎,衛武公和、晉文侯仇,將兵救周逐戎。鄭世子掘突,收父散兵,從諸侯迎故太子宜臼于申,歸即王位,是為周平王。平公八年、周平王元年(公元前 770年),周平王以國都豐鎬(今西安市)逼近犬戎,乃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避之。秦襄公以兵送平王,平王始命秦為諸侯,並賜以岐、豐之地,秦於是始大。命衛侯和為公,賜晉侯仇以河內附庸,而晉始大。西周遂亡,凡十二主,共三百五十二年而東,自周王室東遷,謂之東周,天子微弱,號令不行,政由方伯,始進入春秋時期。平公燮在位二十三年,于周平王十六年(公元前 755年)卒。娶曹氏、羅氏,生太子圉。

第九世

圉,燮之長子,東周平王十七年丁亥(前 754年)繼父平公立,是為文公。文公圉勤於政事,國勢振興,內外安寧。在位十年,于周平王二十六年(西元前 745年)卒。娶祁氏生太子鮑,蔡氏生公子佗。佗公為為陳國大夫,執掌國政。

第十世

 1、鮑,圉之長子,周平王二十七年(前 744年)繼父文公立,是為桓公,在位三十八年(公元前 707年)正月已醜日卒。桓公病重期間,文公次子佗殺死鮑公太子免而代之,“立未愈年,無諡。”是年太子免弟躍、林、杵臼怨恨佗殺死其兄,乃與蔡人以好女誘而殺之。佗不稱諡,是因篡立之故,不得人心。桓公娶吳氏生太子免,塗氏生公子躍、蔡姬生公子林、公子杵臼。當時國人以詩歌《墓門》(見《詩經•陳風》)來詛咒公次子佗。

第十一世

 1、免,鮑之長子,已立為太子,被叔父公子佗所弑。

 2、躍,鮑之次子,公子佗死後,周桓王十四年(前 706年)立為厲公。第二年(前 705年)生子完(支子)。諡號敬仲。時年,周太史過陳,厲公使卜完,卦得《觀》之《否》:“是為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而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若在異國,必姓姜(齊國姜姓,姜尚之後裔)。姜姓者,四嶽之後也。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也。”厲公在位七年,于周桓王二十年(前 700年)八月卒。傳位於弟林。

 3、林,鮑之三子,繼兄厲公躍立,是為莊公。莊公繼任第二年,助宋、蔡、衛之師伐鄭,五國之師大捷,入鄭都,伐東郊,取牛首(今河南通許縣境內)。在位七年,于周莊王四年戊子歲(公元前 693年)四月初九日卒。生子顓孫,先奔齊,後奔魯,為顓孫氏之祖。

 4、杵臼,鮑之四子,繼兄莊公立,是為宣公。宣公三年,周莊王七年辛卯(公元前 690年),楚武王卒,楚始強。宣公十七年、周惠王元年乙己(公元前 676年),周惠王娶宣公之女陳嫣為王后,陳國與周宗主國之關係非同一般,陳國處於興盛時期,居春秋(魯、齊、宋、晉、楚、鄭、曹、陳、衛、燕、秦、蔡)十二強國之列。宣公二十一年、周惠王五年(公元前 672年),宣公殺太子禦寇。宣公殺禦寇立款後,完懼禍及己,與禦寇子顓孫避難奔齊,時年完三十三歲。齊桓公欲使完為卿,完曰:“羈旅之臣,幸得免負簷,君之惠也,不敢當高位。”桓公使完為工正,並賜采邑于田,完遂改陳為田,成為田氏之始祖。其後世篡齊稱王,成為戰國七雄之首,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其後傳至齊王建時,於西元前221年被秦始皇所滅。詳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宣公娶元妃吳氏生太子禦寇,嬖姬生公子子夏、子仲、子楚,朱氏生公子子慶,又娶房氏生公子款。房氏善媚得寵,宣公即寵其母,便愛屋及烏,欲將諸侯之位傳給款,太子禦寇已立,又無劣跡,廢之無名,便誣禦寇謀反,乃誅之,立款為太子。禦寇素愛厲公子完,完懼禍及己,乃奔齊,時年三十三歲。

宣公三十七年,周惠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656年),齊桓公伐蔡,蔡敗。南侵楚,至召陵還,過陳。陳大夫袁濤塗惡其過陳境,詐齊令出東道。東道惡,齊桓公怒,執袁濤塗。宣公遣使納賂,再三請罪,齊桓公乃赦袁濤塗歸國。宣公在位四十五年,于周襄王四年癸酉歲(公元前648年)十二月二日(丁醜)卒。

第十二世

 1、禦寇,杵臼之長子,已立為太子,其父宣公寵庶子款,欲立之,于周惠王五年(公元 前672年),被父誣殺。完與禦寇為從兄弟。

 2、款,杵臼之六子,繼父宣公立,是為穆公,在位十六年,周襄王二十年己醜(公元前 632年)六月卒。娶鄭氏生太子朔。

第十三世

 1、禦叔,子夏之子,以父字夏為氏,稱夏禦叔,襲父爵為司馬,食采邑于株林。娶鄭穆公之女為妻,謂之夏姬,貌極美,蛾眉鳳眼,杏臉桃腮,年雖老而有少容,善采補之術,是中國歷史上最妖嬈的美女,出身王侯之家,生子夏征舒。禦叔沉湎夏姬美色,精力耗盡而逝,其子征舒才十二歲。

 2、朔,款之子,周襄王二十一年((前 631年)繼父穆公立,是為共公。共公六年(公元前626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而代立,是為楚穆王。十四年夏,楚侵陳,秋季陳敗楚,俘虜其公子茷。共公在位十八年,于周頃王五年丁未(公元前 614年)五月壬午日卒。娶趙氏、許氏、生太子平國。

第十四世

 1、平國,朔之子,周頃王六年(前 613年)繼父共公立,是為靈公。生子午。靈西元年,楚莊王即位。六年,陳與晉為盟,楚與晉爭霸,欲使陳、宋歸附,楚率鄭侵陳、宋,晉使趙盾伐鄭,以救陳、宋。十年,陳叛晉附楚,楚伐鄭。晉拒楚救鄭而伐陳。十一年,晉、衛侵陳,楚伐鄭以救陳。

靈公十五年(公元前 599年),靈公與大夫孔甯、儀行父君臣三人皆通于夏姬,衷其衣以戲於朝。大夫泄冶諫曰:“君臣淫亂,民何效焉?”靈公告知孔、儀,二人請殺泄冶,靈公不禁,遂將泄冶殺之。靈公十五年,周定王八年壬戌(西元前 599年)五月三十日,靈公與孔、儀君臣三人淫于夏姬家。靈公戲二人曰:“征舒似汝。”孔、儀亦戲靈公曰:“征舒似公”。征舒乃夏姬之子,聞而恥之轉為怒,征舒已襲父職為司馬,遂調兵圍之。靈公聞變奔馬廄,征舒伏弩於廄門射之,靈公中箭身亡,孔寧、儀行父往狗洞逃出奔楚。靈公娶李氏生太子午,午聞變奔晉,征舒自立為陳侯。(詳見《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二回陳靈公袒服戲朝》)

 2、夏征舒,字子南,夏禦叔之子,夏姬所生,襲父職為司馬,執掌兵權,食采邑于株林。因母辱,怒殺陳靈公,自立為君。第二年,周定王九年癸亥(公元前 598年)冬,楚莊王率諸侯伐陳,謂陳人曰:“勿驚,吾誅征舒而矣。”楚師入陳,已誅征舒,因縣陳而為楚有之,群臣畢賀。申叔時使于齊來還,獨不賀。楚莊王問其故,對曰:“鄙語有之,牽牛徑人田,田主奪其牛,徑則有罪矣,奪其牛,不亦甚乎?今王以征舒為賊弑君,故徵兵諸侯,以義伐之,己而取之,以利其地,則後何以令於天下?是以不賀。”楚莊王曰:“善”。乃迎陳靈公太子午于晉而立之。孔子贊楚複陳曰:“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

第十五世

午,平國之子。夏征舒因母辱怒殺陳靈公,午懼禍奔晉。周定王九年(公元前 598年)冬,楚莊王率兵伐陳殺征舒,于晉迎午而立之,是為成公。成公八年,楚莊王卒,楚共王即位。二十九年(西元前570年),陳背楚盟附晉。三十年、周靈王三年壬辰歲(西元前569年),楚共王伐陳,同年三月己酉日,成公卒。楚以陳喪,罷兵而去。成公娶晉氏,生四子:太子弱、公子招、過、黃。

第十六世

 1、弱,午之長子,周靈王私年(前 568年)繼父成公立,是為哀公。哀公三年(西元前 566年),楚圍陳,複釋之。十三年(西元前 556年),宋伐陳。二十年(西元前 549年),陳與楚盟,楚率陳伐鄭。二十一年(西元前 548年),鄭伐陳。二十二年(西元前 547),楚率陳伐鄭。二十八年(西元前 541年),楚公子圍,弑其郟敖,自立為楚靈王。

哀公娶元妃鄭姬生太子偃師,次妃生公子留,三妃生公子勝。次妃善媚得寵,即生留,哀公極寵愛,欲立為太子,因偃師已立,廢之無名。乃以其弟司徒公子招為留太傅、大夫公子過為留少傅,囑咐招、過曰:“異日偃師當傳位於留。”哀公三十五年,周景王十一年丁卯歲(西元前 534年)三月,哀公病廢在床,久不視朝。公子招、過與大夫孔奐密謀,弑太子偃師而立留。哀公聞變怒,欲誅招、過,反被招、過發兵圍禁。哀公憤恚自縊而死。有詩雲:“嫡長宜君國本安,如何寵庶起爭端?古今多少偏心父,請把陳哀仔細看。”

 2、招,午之次子,官至司徒、太傅,權傾朝野。哀公病,乘機殺太子偃師,逼死哀公,自立為君。公子留懼禍奔鄭,公子勝奔楚,哭訴陳變之由。楚靈王正欲尋機滅陳,于周景王十二年(西元前 533年)九月,乃遣公子棄疾發兵伐陳,楚靈王御駕親征。公子招畏罪,嫁禍于公子過,乃殺過,梟其首,獻于楚靈王,迎楚師入陳,並勸楚據陳。楚靈王殺弑太子元兇孔奐,與過首同懸於城門示眾,將陳氏宗室及文武百官遣歸楚國,改陳國為縣,命公子棄疾駐守陳地,將公子招發配越地東海為民。司徒公子招的後代以司徒為氏,人才輩出,遍佈海內外,如今廣東開平、恩平、臺山、陰江等地的司徒氏人數逾萬。

 3、過,午之三子,官至大夫、少傅。哀公病,與兄公子招及大夫孔奐合謀弑太子偃師,逼死其兄陳哀公。楚伐陳,公子招畏罪,嫁禍於過,被公子招所殺。

 4、黃,午之四子,官至大夫。其兄公子招、過弑太子偃師,逼死哀公,與公孫勝奔楚,哭訴陳變之由。厥後不詳。

第十七世

 1、偃師,弱之長子,已立為太子,哀公三十五年三月甲子日,被叔父公子招、過與大夫孔奐合謀所殺,賜諡號悼。娶晉女張氏,生公孫吳。

 2、留,弱之次子,以母得寵。哀公病,叔父公子招、過與大夫孔奐合謀弑其兄太子偃師,立留為太子。楚伐陳,懼禍奔鄭,厥後不詳。

 3、勝,弱之三子。公子招、過弑太子偃師而立留,逼死哀公,與叔父公子黃奔楚,哭訴陳變之由,請楚師平叛,厥後不詳。

第十八世

吳,偃師之子。周景王十一年(前 534年),公子招、過弑太子偃師而立留,逼死哀公。公孫吳懼禍奔晉。晉平公問太史趙曰:“陳遂亡乎?”對曰:“陳,顓頊之族,舜帝之裔,若陳亡,陳氏已得政于齊(陳完之後裔)。自黃帝至瞽叟,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至於虞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賜之陳氏,使祀舜帝,且盛德之後,必百世祀之,虞帝之世未也,其在齊也。”

楚靈王滅陳後,既又滅蔡,又遷許、胡、沈、道、房、申六小國于荊山之地,百姓流離,道路嗟怨,自謂天下唾手可得,日夜宴息于章華之台。誰知後院起火,江山易主。周景王十六年(西元前 529年),此時,陳已被楚滅五年。楚公子棄疾,用夏齧(夏征舒之玄孫)為將,弑楚靈王而代立,是為楚平王。楚平王初立,欲和諸侯,乃複陳、蔡,命夏齧于晉求故悼太子偃師之子公孫吳立為陳侯,是為惠公。惠公立,探續哀公卒時年而為紀元,空藉五年矣。惠公十五年、周敬王元年(西元前 519年),吳王僚使公子光伐陳,取胡、沈而去。二十八年、周敬王十四年乙未(西元前 506年),吳王闔閭與伍子胥敗楚,入郢(今武漢,時為楚國都城)。同年,惠公卒,在位二十八年。娶晉氏、周氏,生太子柳。

第十九世

柳,吳之長子,周敬王十五年(前 505年)繼父惠公立,是為懷公,亦稱悼公。懷西元年,吳破楚後,稱霸諸侯,吳在郢召陳侯會盟,懷公欲往,眾大臣諫曰:“吳新得意,楚雖敗而未亡,與陳有故,不可背楚。”懷公乃以疾謝吳。懷公四年、周敬王十八年己亥(西元前 502年),吳複召懷公,懷公恐,入吳。吳怒其前不往,留之,于同年七月戊辰日遇害身亡。娶魯氏、林氏,生太子越。

第二十世

越,柳之子,周敬王十九年(前 501年)繼父懷公立,是為湣公。湣公六年(西元前 496年),孔子適陳。吳王夫差伐陳,取三邑而去。十三年(西元前 490年),吳複伐陳,陳告急于楚,楚昭王救陳,軍于城父,吳師去。同年,楚昭王卒于城父。時孔子在陳。十五年,宋滅曹。十六年(西元前 486年),吳王夫差伐齊,敗之艾陵(今泰安東南),使人召陳湣公。湣公恐,背楚入吳,楚伐陳。二十一年(前 481年),齊田常弑其君簡公,立其弟驁,是為平公,田常為相,專國權。二十三年,楚之白公勝殺令尹子西、子綦,襲楚惠王(亦稱楚悼公)。葉公攻敗白公,白公自殺。楚惠王複國,收復失地,楚始強。湣公二十四年、周敬王四十二年癸亥(西元前 478年),楚惠王率兵伐陳,激戰三個多月,湣公被殺,陳亡。是年四月孔子卒。湣公娶王氏生太子衍,避居陽武,公子全溫避難奔晉(今山西)。此後,陳氏宗室遍避四方。

陳國自始祖胡公滿於西元前1046年受封立國,至湣公越於西元前 478年失國,歷時 568年,傳二十世、二十六君,平均傳代年數為28.4年。

 

第五部 田齊世系

(完公為陳胡滿公第十一代孫,前 705年出生)

世系圖

 1完→ 2稚孟夷→ 3孟莊湣→ 4文子須無→ 5桓子無宇→ 6武子開→ 7厘子乞→ 8成子常→ 9襄子盤→10莊子白→11齊太公和→12桓公午→13威王因齊→14宣王辟疆→15湣王地→16襄王法章→17齊王建。

【陳元柱注】:1、陳完至齊王建世系源於《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2、齊王建以後的世系錄於其他《義門陳氏宗譜》。3、有譜載田建三子良(昌?),于西元前221年,秦滅齊,避秦害奔大樑,複陳姓歸宗,生子元。也有譜載,齊王建小兒子昌,尚屬髫年,齊王建被囚禁共城期間,感宮人竊負而逃到潁川,複陳姓歸宗,生子元。也有記載昌到潁川,投奔事楚陳軫的後人,複歸陳姓。昌公十世孫陳寔,世守潁川,為太丘長。

第一世

完,諡號敬仲,陳厲公躍的支子,周桓王十五年、厲公二年(前 705)生。同年,周太史過陳,厲公使卜完,卦得《觀》之《否》:“是為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而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若在異國,必姓薑。姜姓者,四嶽之後也。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也。”

陳宣公二十一年,齊桓公十四年(前 672),宣公後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殺太子禦寇而立款。禦寇素愛厲公支子(從兄弟)陳完,陳完懼禍及己,乃奔齊,後改陳為田氏,成為田氏之始祖。齊桓公欲使陳完為卿,完辭曰:“羈旅之臣,幸得免負簷,君之惠也,不敢當高位。”於是,齊桓公使完為工正(官名)。厲公時,陳國大夫懿氏欲使女嫁陳完為妻,乃以《周易》占卜,卦曰:“是謂鳳凰於飛,和鳴鏘鏘,有媯(陳)之後,將育于薑。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無人相比)。”陳完生子稚。

第二世

稚,諡稚孟夷,完之子,生子:湣。

第三世

湣,諡孟莊湣,夷之子,生子:文子須無。

第四世

須無,諡文子,孟莊之子,曆仕靈、莊、景三朝。前 553年至前 548年仕齊莊公為大夫,開始進入齊國權力中心,是主導齊國陳氏發展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德治家,以道義立朝,抵制靈公廢嫡立庶,擁戴崔杼立莊公,勸諫崔杼勿納棠公之妻;崔杼弒莊公,則恥與為伍而避居境外。所以,孔子評價陳文子這一行為時說“清矣”。晉國大夫欒逞在晉國作亂,避難投奔齊國,齊莊公將他視為上賓優待。文子須無與晏嬰勸諫莊公,莊公不聽。在齊國權力博弈中,他為陳氏家族保存了實力。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年)參與籌備弭兵大會。次年參與逐滅慶封氏的鬥爭。生子:無宇。

第五世

無宇,諡桓子,須無之子,勇謀兼備。齊靈公十五年(前 567年)即受命滅萊,而後亦得莊公寵信。齊景公三年(前 545年)十月,與父親文子一同參加太廟政變,起到重要作用。在清除慶封集團後,成為齊景公重臣,侍齊景公為大夫。魯昭公十年(前 532年),在驅逐欒、高二氏勝利後,同鮑氏瓜分了欒、高家產。後在上大夫晏嬰的建議下,將所得財產全部捐獻王室,自請隱退莒地,從而更加得到齊景公的信賴,於是賞賜他高唐(今山東高唐縣東三十五裏)作為封邑。生武子開。

第六世

武子開,諡武子,桓子無宇之子。魯昭公十年(前532年)至魯哀公四年(前491年)之間,參加了齊魯炊鼻之戰,手部中箭,箭弓墜地還破口大駡,魯陣無人敢敵,勇武有父風。生子:乞。即僖子。

第七世

乞,諡厘子,一作僖子,武子開之子。侍齊景公為大夫,向百姓徵收賦稅用小鬥進,借給百姓糧食用大鬥出,暗中向百姓施恩德,而景公不加禁止。由此田氏深得齊國民心,田氏宗族日益強盛。晏子多次勸諫景公,景公不聽。晏子曾經出使晉國,與叔向私語曰:“齊國之政,其卒歸於田氏矣。”齊景公卒,齊相高昌子和國惠子立景公寵姬生子宴孺子,田乞與景公子陽生友善。魯哀公六年(前 489年)宴孺子即立,陽生奔魯。田乞偽侍二相,以計離間諸大夫,逼國惠子奔莒,返殺高昌子,晏孺子奔魯。田乞使人至魯國迎回陽生即位,是為齊悼公。田乞為相,專齊政,四年(前 481年)而卒,子常襲職。

第八世

常,諡成子,乞之子,齊簡公四年(西元前 481年)襲父職為齊相,與闞止共同掌管朝政大權,當得知闞止(即子我)對其“親信”陳豹言:“盡逐陳氏,立女(汝)如何?”在這次衝突中闞止被殺,簡公遇難。田常立其弟驁,是為齊平公,自己獨攬朝廷大權。齊國之政盡歸田常,他懼怕諸侯聯合起來反對,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對外歸還魯、衛土地;西同晉、韓、魏、趙訂約;南與吳、越通使臣。對內減負惠民,安民心;修功行賞,國安定。繼續實施厚貸薄收之法。並將齊國安平以東至琅邪之地作為封邑,其封地大於齊平公食地數倍。又選身高七尺的美女數百為姬妾,生子七十多。元妃生子盤。

第九世

盤,諡襄子,常之子,襲父職為齊相,約西元前455~?年在位,侍齊宣公。田盤使其兄弟宗人親屬盡為齊國各城邑大夫,把權力滲透到齊國基層。對外加強和韓、趙、魏的關係,三晉互通使節。生子:白。

第十世

白,諡莊子,盤之長子,襲父職為齊相。齊宣公四十三年(前 413年),伐晉,摧毀黃城,圍攻陽狐。第二年,攻魯城、葛邑及安陵。第三年,攻佔魯國一城。同年卒。生子:和。

第十一世

和,諡太公,白之子,襲父職為齊相。齊宣公四十八年,攻佔魯國五城。宣公在位五十一年,于周威王二十一年(西元前 405年)卒,子貸立,是為齊康公。康公在位十四年,因沉溺酒色,不理政事。田和于周安王十一年(西元前 391年)將齊康公放逐到海邊,給一城作食邑,奉祀祖先。康公十八年(前 387年),太公和會魏文侯會濁澤,魏文侯請命周安王封田和為諸侯,列名于周室。康公十九年(前 386年),太公和正式成為齊侯,名列于周室改紀元年。太公和為諸侯方兩年,于周安王十六年(西元前 386年)卒,長子剡繼位。

第十二世

剡,太公和之長子,繼父立,是為齊侯。齊侯七年,周安王二十三年(西元前 379年),故齊康公卒,絕無後,奉邑皆入田氏,田氏並齊,史稱田齊。齊國原為姜太公子牙之封國,自姜太公于西元前1046年受封立國至齊康公亡國,歷時 668年。同年,齊侯剡卒,其弟桓公午立。

午,太公和之次子,西元前375年繼兄剡立,是為桓公。桓公三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四年,韓滅鄭。五年,秦、魏攻韓,韓求救于齊,齊乘機起兵襲燕國,取桑丘。桓公在位二十二年,于周顯王十二年(西元前 357年)卒,其子因齊繼位。

第十三世

因齊,桓公午之子,前 378年生,西元前 357年繼父立,是為威王。威王六年,魯伐齊,至陽關。晉伐齊,至博陵。七年,衛伐齊,取薛陵。九年,趙伐齊,取甄城。威王即位三年不治,委政于卿大夫。淳于髡說威王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威王勵精圖治,起兵西擊趙、衛,敗魏於濁澤而圍魏惠王,惠王請獻觀澤以和解,趙國歸還長城。諸侯聞之,不敢致兵于齊二十餘年。前 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徐州相王”,正是稱王。諸侯相繼與齊通好,威王二十三年,與趙王會于平陸。二十四年,與魏王會于田郊,鬥寶而勝。二十六年,圍魏救趙,大敗魏軍于桂陵。威王在位三十六年,于周顯王四十八年(西元前 321年)卒。西元前353年和前342年,用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齊國出兵圍魏救趙,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桂陵戰役和馬陵戰役,兩次打敗了強大的魏國,稱雄諸侯。到了齊威王末年,齊國成為了諸侯國中最強盛的國家。威王有子四十多個,長子辟疆繼位。

第十四世

辟疆,威王因齊之子,繼父立,是為宣王。宣王元年(前 320年),秦用商鞅,周致伯于秦孝公。宣王六年(前 314年)燕國發生內訌,乘機發兵干涉。50天就攻佔了燕國都城薊(今北京)。七年,與魏王會平阿南。八年(前 312年)齊宋攻魏,楚圍雍氏,秦敗屈丐。蘇代謂田(陳)軫:“臣願有謁於公,其為事甚完,使楚利公,成為福,不成亦為福……”田軫曰:“奈何使無東?……乘屈丐之弊,南割于楚,故地必盡得之矣。”十一年,與魏伐趙,趙決河水灌齊、魏,兵罷。十二年(前 308年),攻魏。楚圍雍氏,秦敗楚將屈丐。秦惠王欲伐齊,患楚與從,使張儀說楚絕齊,獻商於之地六百里,秦女侍之。楚大夫田(陳)軫諫曰:“絕齊則楚孤,秦以孤國與六百里哉?齊秦合交兩兵至矣。”楚王不聽,遂絕齊,而秦不與地。楚王欲攻之,軫曰:“可”。乃攻焉,斬首八萬。《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輿、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複盛,且數百千人。”稷下學宮集中了儒、墨、道、兵、刑、陰陽、農、雜學各派的學人,著書立說,開展學術研究,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宣王在位十九年,于周赧王十三年(西元 302年)卒,其子湣王地繼位。注:陳月海《潁川陳氏考略》載:“《史記》中的田軫,在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中稱陳軫。”

第十五世

湣王地,宣王辟疆之子,西元前 301年繼父立,是為湣王。湣王三年,孟嘗君田文重新為齊相,發起了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前後達三年之久,迫使秦國求和。在位十八年,湣王雖然屢建驚世武功,但是湣王恃強而驕,後南侵楚,西伐燕、韓、趙、魏。周赧王三十一年(西元前 284年),燕將樂毅率五國精銳之師,大敗齊軍于濟水西岸,樂毅遂入齊國都城臨淄,盡取齊國寶器。湣王逃至莒城,楚派大將淖齒率兵救齊,湣王用淖齒為相,淖齒遂殺湣王而與燕國瓜分戰領齊國之地。後諡號“湣”,意其一生既哀壯又昏昧。湣王太子法章,避難於莒城太史敫家。

第十六世

法章,湣王地之子,繼父立,是為襄王。湣王遇害,其子法章改名變姓為莒太史敫家奴。太史敫女名鳳嬌,奇法章狀貌,以為非恒人,憐而常竊衣食之,而與私通焉。齊將公子賈等率兵襲殺淖齒,與莒人及齊亡臣相聚求湣王子,欲立之。法章懼其誅己,久之,乃敢自言“我湣王子也。”西元前 283年,齊將公子賈等及齊亡臣與莒人共立法章,是為襄王。以保莒城而佈告齊國:“王已立在莒矣。”襄王既立,立太史氏女鳳嬌為王后,是為君王後,生子建。太史敫曰:“女不取媒因自嫁,非吾種也,汙吾世。”終身不睹君王後。君王後賢,不以不睹故失人子之禮。襄王在莒五年,西元前 279年,田單以即墨軍民攻破燕軍,收復齊國全部失地,至莒城迎襄王入臨淄。襄王封田單為安平君。襄王在位十九年,于周赧王五十年(西元前 265年)卒,諡號襄。子齊王建繼位。

第十七世

建,襄王法章之子,前264年繼父立,史稱齊王建,或末王建。齊王建六年(前 259年),秦攻趙,齊、楚救之。趙無食,向齊借糧,齊不給。秦破趙于長平四十萬,遂圍邯鄲。十六年(前 249年),秦滅周,其母君王後卒。二十三年,秦置東郡。二十八年(前 237年),齊王建朝拜秦王,秦王政置酒咸陽。三十五年,秦滅韓。三十七年,秦滅趙。三十八年,燕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殺荊軻。三十九年,秦破燕,燕王奔遼東。四十年,秦滅魏,秦兵次於曆下。四十二年,秦滅楚。四十三年,滅燕王喜。四十四年(西元前 221年),秦兵擊齊。齊王建聽信齊相後勝之計,不戰,以兵降秦。秦虜齊王建,囚禁共邑(今河南輝縣),遂滅齊為郡。天下並于秦,秦王政立,號為始皇帝。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